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树突状细胞 ( Dendritic cells,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一类抗原提呈细胞 ,参与机体对某一抗原的初次免疫应答过程 ,还可影响偏向性免疫应答。其功能和表型具有多样性。本文就 DC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一类抗原提呈细胞,参与机体对某一抗原的初次免疫应答过程,还可影响偏向性免疫应答,其功能和表型具有多样性,本文就DC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因其成熟的细胞具有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被命名为树突状细胞[J].目前,DC是所知体内抗原提呈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2].近些年,随着对DC分布、发育和功能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DCs在免疫系统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其他APC相比,其主要特点是能够刺激初始T细胞活化和增殖,而其他的APC仅能刺激以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因此DC能够促进固有免疫发生和启动获得性免疫.此外,DC还广泛参与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已知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也是惟一能启动初始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一类细胞。论文综述了多糖对DC功能的影响,多糖能够刺激DC分裂增殖,同时能够显著地诱导DC成熟,能够有效增强DC表面分子表达与增强细胞因子分泌的能力,从而促进DC的抗原递呈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机体免疫系统中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其功能独特之处在于激活初始型T细胞。近年来,随着DC体外大量培养技术的成熟,有关DC的研究结果日益增多。本从DC分化发育途径和过程,DC在体内分布及成熟迁移,DC对抗原的摄取,加工,提呈的途径及分子机制以及DC与某些重大疾病的关系等诸方面对DC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兽医学报》2019,(11):2272-2276
细胞缝隙连接通讯(GJIC)是细胞间重要的通讯方式之一,已在兽医学科的相关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对缝隙连接检测方法的应用和评议并不统一。本文从代谢偶联、电化学生理、染料偶联三个方面,介绍GJIC功能的检测方法和应用,并对各种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所表现出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阐述和探讨,为缝隙连接通讯检测方法的选择和联合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肠上皮屏障包括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肠内分泌细胞、簇状细胞、M细胞以及其他细胞群,这些细胞群与肠道黏膜免疫密切相关,对保护肠道内环境的稳态至关重要.本研究总结肠上皮细胞的功能及其与肠黏膜免疫系统的关系,包括上皮间充质细胞、免疫细胞和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共同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中扮演的角色,以期为...  相似文献   

9.
成年型牛淋巴肉瘤淋巴样细胞的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免疫酶标技术及酸性α-萘酯乙酸酯酶(ANAE)、Mg~( )-ATP酶技术等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10例乳牛成年型淋巴肉瘤淋巴样细胞的细胞化学特性。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淋巴样细胞具有表面膜免疫球蛋白(Smlg)及膜Mg~( )-ATP酶活性,证明南京及皖南地区乳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系B淋巴细胞增生。肿瘤组织中淋巴样细胞以弥散性增生为特证,在形态上存在大小两种细胞类型,虽均带有Smlg,但小型细胞又多呈ANAE阳性,提示后者是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ANAE活性异常升高的类型,ANAE技术不适用于牛白血病T、B淋巴细胞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11.
树突状细胞抗肿瘤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抗原递呈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大量试验证明,DC疫苗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DC疫苗和DC细胞的治疗应运而生,发展迅速.文章就DC的生物学特性、DC与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关系、DC抗原的负载方法及其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功能最强的一类抗原递呈细胞(APC),因其在机体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发挥中担当重要角色,成为免疫学研究热点。多糖是中药黄芪的重要有效成分,由己糖醛酸、果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等组成,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应激和抗氧化等作用。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研究发现其可通过促进DC成熟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论文从DC的形态和功能变化、DC的成熟和DC表面标志CD80、CD86、CD83和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黄芪多糖对DC抗原递呈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哺乳类和鱼类的促性腺激素(GTH)细胞都是位于腺垂体,所分泌的激素有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素(LH),促卵泡激素可以促成卵细胞和精子的生成,而促黄体素可以促进孕酮和睾酮的产生,关于促性腺激素细胞的来源有三种假说,在所有的对促性腺激素细胞调节控制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文章从促性腺激素细胞的定位、功能、源泉细胞,以及对其调节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在实践中加强对动物生殖规律的人工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来源于猪骨髓来源和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两种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分别从猪骨髓和外周血中分离前体细胞,经重组猪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重组猪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分化为猪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和猪单核细胞衍生树突状细胞(MoDC),对这两种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表型鉴定以及功能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BMDC和MoDC均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和基本功能;BMDC和MoDC的分子表型为CD172a+MHC II+,经LPS刺激后表达升高;BMDC和Mo DC均具有吞噬功能,BMDC吞噬能力较强;在TranswellTM迁移实验中,Mo DC具有更好的迁移能力;BMDC和MoDC均可刺激淋巴细胞增殖,BM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率高于MoDC。本研究可为不同体外模型中DCs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在牛骨骼肌卫星细胞(MSCs)分化前后稳定表达以及不受MSTN基因表达影响的内参基因,试验以野生组(WT)、转染干扰MSTN组(si-MSTN)和对照组(NC-MSTN)的牛MSCs作为样品,选取HMBS、B2M、GAPDH、TUBB、SDHA、18S rRNA、ACTB、RPL4、PPIA、HPRT1和YWHAZ作为候选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Ct值分析法对各候选内参基因的相对表达进行测定,首先利用3个独立评价软件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分别对各候选内参基因在野生组牛MSCs增殖期(GM)和分化第3天(DM3)细胞中的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价,筛选出前5个表达相对稳定的候选内参基因;然后以此为基础,利用相同的方法分析MSTN干扰组和对照组增殖期和分化第3天的细胞中上述5个内参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稳定性。geNorm、NormFinder分析结果均显示,HMBS、B2M、TUBB、GAPDH和ACTB在牛MSCs分化前后表达较稳定,BestKeeper分析显示ACTB和TUBB相关系数(r)排序靠前,GAPDH、HMBS和B2M排序不是很高,但是GAPDH的SD值最小,因此选择这5个候选内参基因做后续试验;在牛MSCs MSTN干扰组和对照组增殖期和分化第3天,geNorm、NormFinder软件分析结果显示,上述5个候选内参基因中GAPDH、TUBB和B2M表达最稳定,BestKeeper分析显示TUBB相关系数排名不是最高,但其SD值最小,综合以上分析,选择TUBB作为牛MSCs干扰组和对照组增殖期和分化第3天最适内参基因。研究结果可为以后进行牛MSCs在不同生长时期以及MSTN表达被调控后基因的表达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寄生环形泰勒虫裂殖体的淋巴样细胞遗传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寄生有环形泰勒虫开明殖体的黑白花牛8301淋巴经14、34和90代细胞用乳叶培养液培养后制备标本,,观察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变化情况。各代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60,常染色体29对,均蛘 丝粒洒色体性染色体1对,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各代次细胞染色体均未见嵌合、裂隙及断裂现象,表明该细胞株有稳定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17.
2011年4月16~17日,应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等单位邀请,美国德州大学癌症研究中心实验室主任钱建飞博士就T细胞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讨硒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和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试验将硒分别与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和腹腔巨噬细胞共同培养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未成熟BMDCs和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以及BMDCs上的MHCⅡ、CD86、CD80和CD40的表达量,测定经硒处理后的成熟BMDCs对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和抗原递呈能力,并用ELISA检测BMDCs和巨噬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IL-1β、IFN-γ、IL-6、IL-10、TNF-α、NO)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当硒的质量浓度在0.18~0.09 mg·L-1时,BMDCs和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显著增强(P<0.05),并且BMDCs上的MHCⅡ、CD86和CD80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对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抗原递呈能力也显著增强(P<0.05)。此外,在BMDCs的上清中,IFN-γ、IL-12和IL-10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在巨噬细胞的上清中,IFN-γ、TNF-α和NO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一定质量浓度的硒可以增强树突状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的功能,值得进一步探究硒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树突状细胞在抗原识别、递呈、诱导T细胞增殖和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中起中枢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该细胞还可诱导机体的免疫耐受,这一作用是目前免疫耐受技术研究的热点。作者从中枢免疫耐受和外周免疫耐受2个角度阐述了树突状细胞在免疫耐受中的研究现状,并从调节性T细胞、表面抑制分子、成熟状态、微环境、细胞内信号传导5个方面对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作了归纳总结。通过这一综述,以期为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的研究提供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外周血中数量最多的免疫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至关重要,是构成机体内抵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人们发现中性粒细胞除了经典的通过胞吞作用吞噬病原微生物、释放嗜天青颗粒及产生并分泌抑菌杀菌物质外,还具有抵抗微生物入侵的新机制--中性粒细胞细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该机制主要通过活性氧和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4等影响因子刺激中性粒细胞形成以DNA为骨架的网状结构,内含有多种蛋白酶,能非特异性捕获杀伤病原体,还能在机体某些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协同作用。作者就NETs的形成、影响因素及与病原、疾病的相互关系作一概述,为进一步研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