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2.
3.
禽霍乱亦即禽出败,是家禽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多发于成年禽类,死亡急、死亡率较高,多呈全身性出血败血性病理变化。据笔者多年来所接触的病例看,禽霍乱在我市常年发生,年龄较大的野外放养鸡群和鸭群易感。很多鸡(鸭)群,在第一次发生禽霍乱之后,如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很可能转为慢性感染,使该鸡(鸭)群反复发病,并成为新建群的传染源。而抗菌药的反复多次使用,则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使药物治疗失去应有的效果。因此,掌握禽霍乱的发病规律,尽快地作出准确的诊断并及时彻底地治疗以及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在养禽业中显得很重要。笔者就这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4.
将鸡胸腺和腔上囊淋巴组织剪碎后与PBS磷酸盐缓冲液混合,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尼龙棉柱过滤对T、B淋巴细胞进行了分离纯化。纯化的T、B淋巴细胞以FITC标记的鼠抗鸡CD4单抗,RPE标记的鼠抗鸡CD8单抗,FITC标记的鼠抗鸡Bu-1单抗染色,用流式细胞仪分类检测其纯度,用台盼蓝排斥试验检测T、B淋巴细胞的活力。结果表明,以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分离到的T、B淋巴细胞纯度较高(均达90%以上),细胞活力强,与流式细胞仪分选的效果相当,且经济简便。 相似文献
5.
6.
7.
8.
1禽霍乱
最急性型的病鸡,由于死得快,常看不到明显变化。急性型病死鸡,腹膜、皮下组织和腹部脂肪常有小点状出血。十二指肠的病变最显著,发生严重的急性卡他性肠炎或出血性肠炎,肠内容物中含有血液,肝脏肿大,色泽变淡,质地稍硬,表面散在许多灰白色、针尖大的坏死点。急性型随着疫情的发展而出现。病鸡初期出现精神委顿,离群,不愿活动,嗜睡,羽毛松乱,翅膀下垂,之后食欲消失,口渴,呼吸急促,鼻和口中流出混有泡沫的粘液。病鸡腹泻,排出黄色、灰白色或淡绿色稀粪,有时混有血液,鸡冠和肉髯变为青紫色,肉髯常发生肿胀、发热和疼痛。病鸡体温升高到43-44℃,最后因衰竭、昏迷、痉挛而死,一般经过1-3天后死亡或变为慢性。 相似文献
9.
禽霍乱,也称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分布广泛的家禽和野禽传染病,是当前危害农村养禽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本病可以感染多种禽类,鸡、鸭、鹅、鸽、火鸡均可发病,多种野禽也能感染。在鸡多见育成鸡和成年产蛋鸡多发,鸡只营养状况良好、高产鸡易发。桦川县四马 相似文献
10.
11.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21,41(5)
禽霍乱又称为禽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突然发病、下痢、急性白血病为基本特征。鸡禽霍乱的传染性非常强,感染率高,病情严重时会造成死亡。鸡场应有效控制和预防鸡禽霍乱,提高养鸡生产的经济效益。本文就鸡禽霍乱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控措施进行分析,为鸡场防控禽霍乱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14.
T、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免疫发展过程,而在外周血液中T淋巴细胞的变化较为明显,体外测定T淋巴细胞值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关于禽类T淋巴细胞值的检测和 相似文献
15.
禽霍乱鸡胚组织灭活油乳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禽多杀性巴杆菌C48-1强毒株(血清1型)接种鸡胚,收集死胚制备组织灭活油乳苗,分别免疫鸡和鸭,设肉汤培养的C48-1菌株灭活乳化苗免疫对照,免疫后4周用异源血清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1059(血清3型)攻击。经组织灭活油乳免疫的鸡保护率达93.3%,鸭保护率达100%,而经肉汤培养的灭活苗对鸡和鸭均无保护作用,说明鸡胚培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交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选择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强毒株(血清1型),接种鸡胚,收集死胚制备组织灭活油乳苗,分别免疫鸡和鸭,设肉汤培养的C48-1菌株灭活乳化苗作免疫对照。免疫后4周用异源血清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1059(血清3型)攻击。经组织灭活油乳苗免疫的鸡保护率达93.3%,鸭保护率达100%,而经肉汤培养的灭活苗对鸡和鸭均无保护作用,说明鸡胚培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交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银耳性味甘、平,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之功效,自古以来被人们看作是延年益寿的佳品,是世界公认的最珍贵的食用菌和重要药材。研究表明,银耳多糖具有显著增强禽霍乱菌苗、马立克疫苗及鸡球虫活卵囊免疫力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银耳多糖免疫增强的作用机理,试验通过银耳多糖配合禽霍乱菌苗免疫鸡,观察了在免疫后不同时期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玫瑰花环形成率,初步了解了银耳多糖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动物依沙褐种鸡,雄性,1日龄时购自甘肃省种鸡场,经马立克、鸡瘟、法氏囊等疫苗免疫,育成后,选健壮者作试验用;兰州土种绵…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研究禽腺病毒4型的致病机理,以34日龄SPF鸡人工感染禽腺病毒4型建立了禽腺病毒感染病理模型,并在感染后第1~10天剖杀试验鸡,采集胸腺、心、肝、腺胃、脾、肾,采用常规病理学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其在感染SPF鸡体内的动态病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4日龄SPF鸡经口服途径感染禽腺病毒4型,成功建立了人工感染动物模型。感染后第3天鸡出现临床症状,第4~6天为死亡高峰期,第7天后病鸡开始恢复,发病率75%,死亡率67.8%。攻毒后第5天病鸡肝脏病变最重,病变肝细胞内可见嗜碱性、嗜酸性的包涵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攻毒后第5天鸡的肝细胞、脾脏网状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出现棕黄色阳性颗粒。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应用CD3、CD4和CD8单克隆抗体研究了CD3+、CD4+和CD8+B淋巴细胞在鸡直肠中的出现、迁移、组织定位分布以及数量变化规律等一系列发育过程。T淋巴细胞均在雏鸡出壳后7日龄时出现。在定位分布变化上,出壳后1~4日龄时,T淋巴细胞数量没有明显增加,7日龄时,CD4+大量分布在肠绒毛皮下固有层中,少量分布在黏膜肌层和黏膜固有层中,CD3+分散分布在黏膜肌层和黏膜固有层中,极少数的CD8+出现在黏膜肌层中。随着日龄的增长,T淋巴细胞的数量持续增多,多数位于黏膜固有层,雏鸡生长至21日龄时,T淋巴细胞的数量维持稳定,其中数量以CD4+细胞最多,CD3+细胞次之,CD8+细胞最少。鸡出壳后初期直肠的体液免疫逐渐增强,并在21日龄时达到成熟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