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持久抗条锈小麦品种抗病性特点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利用我国15个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和致病类型,测定了国内外7个持久抗条锈小麦品种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持久抗病品种苗期抗病谱有很大差异,但成株期对许多供试菌系均表现有效抗性。抗病温度敏感性试验显示,随着培养温度由低温、常温向高温提高,持久抗性品种抗性逐渐增强,表现为反应型和严重度降低。抗病基因分析表明,持久抗病品种不仅含有温敏型微效抗病基因,而且含有成株抗病基因,它们共同对品种持久抗条锈性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麦种质资源抗叶锈性鉴定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五期间,我们对中国农科院品资所和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农科院提供的国内外小麦品种资源21509份进行了田间成株期抗叶锈性鉴定,表现抗病的共2518份,其中国内材料290份,国外材料2142份,稀有种86份。  相似文献   

3.
小麦新品系YW243抗条锈性鉴定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YW243是最近培育出的兼抗条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的小麦新品系,本文对其条锈病抗性进行研究。小麦条锈菌苗期接种鉴定表明,YW243高抗CY29、CY30、CY31、CY32、CYSu-11等我国条锈菌流行小种。用26个来自世界各地的菌系接种进行基因推导,结果表明,YW243具有较宽的抗谱,试验中21个已知基因系,仅有Yr5的抗性与YW243相似,但YW243的系谱表明不含有Yr5基因,因此YW243很可能含有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用YW243和京771分别作为抗感亲本进行杂交,后代分离结果表明,YW243对条锈菌CY31的抗性由1个显性基因控制。分子标记初步研究表明,该基因与RAPD引物OPY08扩增出的1条特异DNA片段连锁。  相似文献   

4.
1982—1984年在温室和田间对3个慢叶锈品种:中引305、中引515、中引709,2个快叶锈品种:无沙八号、纳罗的研究表明,小麦慢叶锈抗病品种具有8个抗病特性:(1)田间发病迟、普遍率增长缓慢,严重率低且发展速度慢;(2)潜伏期较长;(3)侵染频率较低;(4)夏孢子堆较小;(5)菌丝和夏孢子堆面积扩展速度慢;(6)产孢能力较弱;(7)对叶锈菌生理小种特异性不明显;(8)对产量影响不显著。慢叶锈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增强,应用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AUDPC)的A值比侵染速率r值和冈珀茨方程的k值能更好地表达小麦品种的慢叶锈抗病性。利用温室测定苗期潜伏期、侵染频率和田间发病盛期旗叶的严重率指数可以作为小麦慢叶锈抗病品种的选育指标。  相似文献   

5.
为预防强毒小种Ug99(TTKSK)及其突变菌株入侵我国引起小麦秆锈病流行、挖掘抗性资源和选育持久性抗病新品种,选用我国小麦秆锈菌主要小种21C3CTH、21C3CFH和34MKG对国外抗Ug99的78个小麦品种(系)和国内142个小麦品种进行田间成株期抗性鉴定,并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抗Ug99基因Sr22和Sr25在国内小麦品种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国外品种(系)对供试单一小种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3.08%、84.62%和97.44%,表现全抗的为71.79%。国内品种对供试单一小种的抗性频率分别为57.04%、62.68%和66.2%,表现全抗的为50.7%,分子标记检测未检出抗病基因Sr22和Sr25。  相似文献   

6.
小麦材料PI31抗条锈性鉴定及其抗性基因SSR标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材料PI31对我国当前流行的条锈菌小种条中30、31和32免疫;遗传分析表明,PI31携带一个显性抗条锈病基因。等位性测定显示,PI31所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与已知抗锈基因Yr5Yr10Yr15不等位。抗源系谱分析表明,该基因来源于叙利亚普通小麦品系叙18;故将此材料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暂定名为Yr-XU。利用分组分析(BSA)法,筛选到1个位于1 BS的SSR标记WM S11-193 bp片段与Yr-XU紧密连锁,将Yr-XU定位于小麦1BS上;对F2分离群体142个单株分析结果表明,Yr-XU与WM S11-193 bp的遗传距离为2.1 cM,可将此标记用于小麦抗条锈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7.
小麦新抗源CH223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及细胞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条中(CYR)30、31、32和33号对小麦抗病新品系CH223及其亲本进行抗性评价,分析其对条中32号的抗性遗传方式,并研究其细胞学特征。结果显示,CH223苗期和成株期对上述4个生理小种表现出免疫或近免疫的抗性水平,并具有与其抗性供体TAI7047及其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相似的抗病反应型;抗×感的F1代均为免疫,反应型为0~0;型,且F2、F2:3、BC1代的抗、感分离比均符合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分离模式;CH223及其与小麦品种"中国春"等杂种F1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绝大多数的花粉母细胞具有2n=21Ⅱ的配对构型,并能与小麦染色体完好配对。说明CH223不含较大的外源染色体片段,是一个携带偃麦草抗条锈病基因的隐形异源渐渗系,对条中32号的成株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8.
人工合成小麦新种质抗条锈性鉴定与Yr18基因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97份来自CIMMYT的人工合成小麦新种质进行了主要农艺性状考察、Yr18分子检测和成株期田间抗锈性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参鉴种质间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程度较大,尤其千粒重普遍偏高,有30份材料千粒重达50 g以上、占30.9%;利用csLV34标记检测到合成20和合成43携带Yr18,占2.1%;鉴选出成株期呈抗性反应的材料30份、占30.9%,高度慢条锈材料19份、占19.6%,其中合成2、5、14、60、75、76、78、82、83、84计10个合成种同时表现高抗和高度慢锈。这些大粒、抗条锈或慢条锈合成小麦种质的鉴定筛选,为选育小麦新品种提供了优异资源。  相似文献   

9.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的有效措施。小麦品系P81在苗期和成株期对当前流行的条锈菌小种条中30、31和32均表现免疫。以感病品种川麦28、Taichung29作母本,P81作父本通过杂交分别配制了F1、F2和BC1、BC2代,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P81及其杂交后代对条中32号的苗期抗性并进行了遗传分析;同时,将P81分别与含有抗条锈基因的Yr5、Yr10、Yr15、Yr26材料进行杂交配制F2,用条中32号小种对其F2进行抗感鉴定,确定抗性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P81与川麦28、Taichung29杂交F1代植株对条锈菌条中32号小种表现出与P81相似的高抗,说明P81中的抗条锈基因为显性表达。根据P81与川麦28、Taichung29杂交的F2、BC1、BC2代植株的抗性分离情况及F1代植株及亲本的抗性表现,说明P81对条中32号的抗性由1对显性抗条锈病基因控制;用条中32号小种接种鉴定P81与已知抗锈基因Yr5、Yr10、Yr15、Yr26构建的F2群体时均出现了感病植株,说明P81中的抗条锈病基因与Yr5、Yr10、Yr15、Yr26不相同;系谱分析表明,该基因来源于叙利亚普通小麦品系叙29。  相似文献   

10.
11.
四川省小麦品种抗锈性现状及对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2002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小春粮食损失严重。为了弄清小麦主栽品种抗锈性,调整今后的防治对策,3月下旬省植保站会同省内主要小麦育种单位专家,赴荣县、资阳、资中、射洪、剑阁、江油、绵阳等地,进行了小麦品种抗锈性考察,结果如下:1品种自然发病情况在大面积栽培品种、区试品种和生产试验展示品种中,尚无免疫品种,所有品种均不同程度发病,老品种或近年新审定的品种,其抗性,多维持在中感到高感水平。发病最重的品种有绵阳26、绵阳28、绵阳29、绵农4号、川麦28、西南335等;而川麦107、川农11、川农…  相似文献   

12.
用相对抗性指数评价棉花种质抗病性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用相对抗性指数评价棉花种质抗病性孙文姬简桂良马存石磊岩(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在棉花种质抗枯、黄萎病鉴定中,因受环境条件和土壤中菌量等诸因素的影响,常使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地点和时间鉴定结果的数值差异较大。如果按照以往用病情指...  相似文献   

13.
小麦抗条锈新品系89144抗锈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将高粱总DNA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小麦感病品种甘麦8号,D2代出现2株对条锈病免疫的变异株,D5代有9个株系抗性已经稳定;用混合菌和分小种鉴定,对条中29、30、洛13Ⅱ、水14、水14中梁17-s、HY3、条中31号等小种表现免疫。结果分析表明,新品系89144接种后组织中SOD活性升高,原受体甘麦8号接种锈菌后SA含量也有升高;但并不伴随有CAT活性下降,SOD活性和H2O2含量的升高;推测SA为CAT过氧化活性提供一个电子的过程中SA含量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并且与CAT的时序调节相配合;据SA结合态和游离态含量的变化动态,表明89144具有SA信号传导途径,推测SA信号传导途径的上游应该还有一些机制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麦条锈病菌非亲和性小种诱发小麦抗锈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水源11、洛夫林10等7个品种上分别选择小麦条锈菌CY17、CY28等9个生理小种中非亲和小种进行诱发接种,亲和小种为挑战小种。观察发病后的病情指数并与单独接种诱发小种和单独接种挑战小种处理的病情指数进行比较。证明诱发抗病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但表现程度因小麦品种、诱发小种和挑战小种而不同。诱发抗病性的表达时间可持续8 d,以诱发接种后1~2 d表达最强。诱发接种量与诱发抗病性表达呈指数函数关系,也间接证明这种诱发抗性是局部的。作者认为:诱发抗病性在品种、诱发和挑战小种不同组合之间的差异在小种动态中会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麦品种抗叶锈基因重复鉴定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避免基因推导的简单化以及增强基因推导的准确性,本研究利用多菌株分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温室和人工气候箱),用直接比较法在不同年份对同一批小麦品种进行了抗叶锈基因推导,结合系谱分析,在10个小麦品种中得如下结果:京农86-161和京农86-6554含有Lr26;H88-65含Lr15和Lr26;唐麦4号、京农86-74和农大84016含Lr26和另一个未确定的抗性基因;京农89-S4069和太原163所含的抗性基因与供试的已知Lr基因不同;在京411和太原768中不含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6.
引进国外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性鉴定及其利用价值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 900份国外小麦种质资源及生产品种N.Strampelli和里勃留拉的抗条锈性进行了多年连续鉴定,筛选出条锈免疫材料18份,高抗条锈且优质的材料9份。鉴定结果表明,CMT.Du-2、CMT.Du-4、CMT.Du-5、CMT.Du-6、CMT.Du-7、CMT.Du-8、CMT.Du-9等7个持久抗条锈材料的抗性表现稳定,N.Strampelli和里勃留拉表现不同的抗病特点。  相似文献   

17.
 连续4年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的陇南, 采用对52个感病反应型小麦品种的潜育期、病情指数和千粒重损失率3个指标综合评分的方法, 进行了慢条锈性鉴定与评价, 筛选出高度慢条锈品种6个, 中度慢条锈品种7个, 低度慢条锈品种12个, 分别占11.54%、13.46%和23.08%。鉴定评价体现了慢锈性特点, 结果可靠, 简便易行, 适合筛选慢条锈品种并为生产上加以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此外, 通过研究对小麦品种慢条锈性的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小麦条锈菌野生菌系(CYR29-1)及其7个毒性突变菌株测定小麦品种的抗锈性分化,发现水源11、抗引655和无芒中四群体对某些菌系有抗病性分化,一些抗源品种和后备品种也出现比例不同的抗感植株和不同低反应型的植株,证实这些品种群体对不同菌系具有抗病异质性。讨论了品种抗锈性分化的原因及在抗病品种丧失抗锈性中的作用,对改进小种鉴定、应用抗源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小麦品种C591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牛永春 《植物保护》2006,32(6):39-41
C591是原产于印度的普通小麦品种,苗期和成株期均对中国小麦生产上流行的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主要生理小种表现良好抗性。本文以感病品种Taichung29作母本、C591作父本通过杂交制备了F1代、F2代和BC1代种子,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C591及其杂交后代对小麦条锈菌不同生理小种的苗期抗性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C591与Taichung29杂交F1代植株对小麦条锈菌条中19号、条中29号和条中32号小种均表现出与C591相似的高抗,说明C591中的抗条锈基因主要为显性表达。根据杂交F2代、BC1代植株的抗性分离情况和F1代植株及亲本的抗性表现,说明C591中至少具有3对抗条锈基因,针对条锈菌不同的生理小种其有效性是不同的。对条中32号小种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条中29号小种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和2对隐性基因的独立控制,对条中19号小种的抗性受2对显性基因独立控制。结果表明,C591作为抗源在我国小麦抗锈育种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绵阳系小麦抗条锈性变异的系统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绵阳系小麦是我国重要的抗条锈育种资源,近10年来的田间调查和变异观察圃试验结果表明,绵阳系小麦已经开始丧失成株抗条锈性。田间标样中分离出两类能侵染绵阳系小麦成株的重要致病类群。新的毒性菌系与条中29号相比,毒性谱更宽,致病范围更广,它们是引起绵阳系小麦丧失抗病性的主要原因。新的毒性菌系的出现和发展及绵阳系小麦抗条锈性的丧失,将对我国小麦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建议加强绵阳系小麦抗条锈变异的系统监测及控制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