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章早期的植物开发从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不再象戈登·柴尔德时代(Gordon Childe's days)那样,被视为一种革命了。恰恰相反,我们现在意识到远在农业被引进的数千年之前,植物便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培育和照应。例如,曾到过巴布亚新几内亚海湾省Kikori河去研究野生西谷椰子开发技术的J·W·Rhoads,发现了一种他命名为  相似文献   

2.
第七章使用手工工具的精耕经济学家和一些人类学家曾推断,最精细的耕作要靠最先进的工具,最先进的工具最有利。然而,现实世界却是复杂多变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耗费与收益的问题。(在本书第31页)我曾就下一结果引用过Brookfield的话,即技术的投入与土地的投入恰好相反。个体的和社会的因素,以及地理区别都考虑在内。今天,对世界上一些最精密的耕作而言,手工工具是必要的条件:在印度尼西亚、中国、新几内亚以及在南欧那些种植酿酒物和橄榄的国家是如此。在苏格兰亦是如此,苏格兰是使用Cas chrom(脚犁)和有关锹型的,这种使用产生三次收获,或者说比那些使用犁的国家有更多次的收获(见Fenton 1962—1963年文,第302页)。  相似文献   

3.
一般而言,考古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同一种方式来控制实验。然而,就对人类劳动进程的研究而言,如果人们能有系统地进行试验并细致地设计出史前工具替代品的样式,那末试验者就能从中获知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而且,实验还能阐明同类工作工具的不同能力。只是有一点是基本的,即试验者及其小组应熟悉他们所进行的工作,不管是一手实验还是在最广阔背景下进行的人类学实验。  相似文献   

4.
阿克塞尔.斯廷斯伯格(Axel Steensberg),丹麦当代著名考古人类学家,1906年生,著作甚丰。现将其著《人类—操纵者,重建历史的人类考古学基础》(Man The Manipulator.An Ethno—Archaeological Basis for Re-constructing the past),哥本哈根1986年版,逐章翻译,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5.
九、对人类健康及体形体质的影响流行性疾病的出现以上我们主要论述了食物生产经济所产生的社会性、文化性结果,而食物生产经济使有机体的自然的人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同样不能忽视。作为生物的人,社会和文化中所发生的变化,相互之间大概多少有些关联,所以在这里就食物生产经济对人的健康和作为生物的影响作一简要地讨论,应当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二、人口的急剧增长规定人口的主要因素在一个集团中,食物生产经济一经开始,许多重要的变化便随之发生。其中,最明显的、或者说最重要的变化,大概是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人口密度的大增。由于植物栽培的采用,可利用土地的单位生产力和土地容纳力都得到了提高,因此,那个地区的食物生产者所需的空间比非食物生产集团所需的空间即使少一些也能够生存。尽管动物饲养集团每个人的土地需要量要比植物栽培集团多得多,但由于人口的集中化,所以比以狩猎为生仍然要方便得多。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业历史概略(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秦汉和六朝茶业上面我们已经讲过,先秦时茶业在巴蜀就已有一定发展。秦人取蜀后,随国家的统一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茶叶的生产、贸易,不但在巴蜀,而且在两汉时的荆楚等地方,也进一步发展了起来。魏晋南北朝时,这期间除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以外,我国又处于南北分裂、割据的局面。因此,文献中虽然有两晋和北朝北方上层社会饮茶的记载,但两汉以来的茶叶文化传播势头,终没有在北方而只是在南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也即是说,在两晋南北朝时,由于国家的再度分裂,我国的茶叶文化,仍未能在黄河流域生根、开花,形成为一种固定风俗;而只是由简约的巴蜀文化,扩而展之,与楚文化、吴文化、越文化相会相容,形成为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科技》2005,(8):58-58
2.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市场运行和管理机制 1981年底至1982年初,美国芦荟的种植者、加工者、芦荟产品制造商和销售商,共同组建了芦荟产业协会即国际芦荟科学协会(International Aloe Science Council,简称IASC),并于1982年6月在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举行了第一届年会.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科技》2005,(9):54-55
(三)国内芦荟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国的芦荟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比美国落后了近20年。但我国有种植芦荟的资源优势,有广阔的市场容量。1998年国家科技部组织专家论证,将芦荟产业定位为我国的新兴产业之一。1999年9月经科技部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批准成立了芦荟产业联系会。在200  相似文献   

10.
历史时期四川森林的变迁(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五)近史时期与解放以来的森林(一)近史时期(公元1912—1949)自民初以降至四川解放前夕,可统称为近史时期。本时期共三十七年,包括军阀混战,国民党军政中枢迁川以及反动统治垮台等几个阶段。这一时期,四川森林已有一些基本统计数据;不少林学家曾分赴主要林区作森林调查;一些文献已有四川森林破坏严重的记载。现依据这些材料,指出四川森林变迁已进入突变时期。第一,森林复被率锐减,其森林破坏之严重和森林消失速度之快,都是四川森林变迁史上所仅见。  相似文献   

11.
历史时期四川森林的变迁(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 唐宋时期(公元618—1279年) 唐宋时期,上承蜀汉、魏晋、成汉、东晋以及隋代。自蜀汉至隋的数百年间,四川社会经济深受动乱之害,耕地荒芜,人丁锐减,以致终隋之世四川人口尚不及东汉之半。这时的四川森林,虽有一部分饱受战火危害,例如三峡地区部分森林,就因吴蜀彝陵之战而在三国时毁于连营大火。但总的看,由于广大已开发地带的森林演替,得以沿进展方向持续进行,其森林的总覆盖,一般反倒有所恢复。这种情形大抵一直延续到隋初之世。进入唐宋时期,四川历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全国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北宋一代的发展,封建经济呈现持续繁荣景象,人口快速增长,至南宋四川全境已拥有上千万人口,达到清乾隆五十六年以前最高人口数字。与此相适应,四川森林的分布便逐渐形成有别于秦汉时  相似文献   

12.
犁(续)     
钱小康 《农业考古》2002,(3):183-206
(二 )犁铧、犁冠、犁壁如前所述 ,中国畜力犁的铧体 ,包括有犁铧、犁冠、犁壁。犁铧 (又称 )是翻土的主要工作件。人们常说的铁铧、铁犁 ,实际上就是指的它。任何类型的畜力犁都离不了它。犁冠 (或铧冠 )是为了保护犁铧不受过渡磨损而套在铧前的一种附件。当它磨损时可随时更  相似文献   

13.
PH.  史密 《农业考古》1990,(1):34-56,58
六、社会组织、政治组织及社会分工社会性,政治性组织的发达关于食物生产经济开始之后产生了较以前为大的地域集团并使生活更加定居化的问题,我们已经述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许多过渡到食物生产经济的社会内部的组织不由得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这种变化根据考古材料是难以探求的。因为,除了生产活动、技术体系、以及村落中能够看到的变化以外,其他方面的变化靠考古材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求得的。有关社会组织方面的研究,是考古学的最不擅长之处。因此,对社会组织的变化无法用一般的方法进行解释。但是,社会组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点又的确是事实。  相似文献   

14.
15.
茶诗话(续)     
茶诗话(续)《深圳商报》侯军日本茶道与千利休如果严格遵循时间顺序,本应先谈日本茶诗,后谈日本茶道。因为在日本,茶诗产生的时间要比茶道的形成早得多。然而,一般人却习惯地认为,讲日本的茶艺,总要先讲茶道,因而我们也只好在谈论茶诗之前,先简要地聊一聊日本的...  相似文献   

16.
四、整地与插秧1.耕翻耕翻地以秋翻不耙、晒垡为宜,新开的水田、草甸地、洼地和盐碱地均应进行秋翻,不能进行秋翻的地块应抢早进行春翻,以晒垡提高地温。耕翻深度以12—16厘米为宜,盐碱地还可深一些。水田旋耕不仅作业质量好,而且省工、省水,可节约泡田用水约20%,也很适合小井种稻。2.整地经秋翻的新开水田,应在垡块化冻7—8厘米或在垡块化到一半以上时,用圆盘耙把垡块耙碎,然后筑池埂,灌水泡田5—7天再进行水耙。春翻的地块应及时进行耙地并应及早灌水泡田进行水耙。由于小井的出水量有限,灌水泡田应提前进行,泡好一块,耙一块。  相似文献   

17.
周志刚 《农业考古》2003,(4):223-233
春,陆羽随卢幼平承诏祭会稽山,得兰亭古石桥柱一块,祭毕返湖州。夏六月,入颜真卿幕府,参与颜主编的《韵海镜源》的编撰工作。冬十月,在杼山妙息寺主持建三癸亭,与颜真卿、皎然诸文友游赏联唱。  相似文献   

18.
第三回为茶商三打“出山虎”图重利初露地头蛇“四海”客栈一楼楼梯口旁的小客房里,一簇一簇的雾气不停地从窗口和门缝里往外冒,和这雾气一同飞出的是清醇的香味——不是山珍海味的香,也不是杜康美酒的香,更不是丽姝艳妇的脂粉香,是自然界中最纯、最雅、最香的一种——茗香。似乎是被这四溢的清香迷了魂,旅店的客人差不多都沉浸在午后的甜睡中。若大一个“四海”客栈,竟然没有几个人在走动。用力地透过扑鼻的香雾看过去,一个修长的身影在房间里踱着步,时而他又蹲下来朝着靠近东首墙根那正在煮着茶的小火炉瞧上两眼,接着就扬起巴掌扇上几“扇”——他正急着要喝  相似文献   

19.
注重环境保护——现代文明的象征今天,联邦德国人民已深刻认识到,在一个高度工业化国家中,保护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使其免遭破坏的重要意义。为了得到一个清洁的自然环境,即使多一些物质代价,人们也在所不惜。据近期的民意测验表明,  相似文献   

20.
耒耜考(续)     
三文字上的耜及其形制耜字异体甚多。小篆作相,或作枱、鈶,籀文作(枲辛),或作耛,经传作耜,《广雅》作铝,从耒,从木,从金,即表示三种意义:(1)耜之形式舆用途近于耒,(2)木制之耜,(3)金属制之耜。从(?)即耜之本字。(?)为用具,故古文借为以字,以、用也。铜器以均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