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为进一步探索高效、经济、环保的甘蔗螟虫绿色防控集成模式,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开展甘蔗条螟性诱成虫试验,采取性诱集成模式配套集成综合防控甘蔗螟虫试验,对比放蜂+性诱、单一放蜂、常规防治3种措施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放蜂+性诱对甘蔗螟虫的防控效果优于单一放蜂和常规防治,试验区平均枯心率、花叶率和总螟害节率分别为3.02%、0.02%和6.68%,比单一放蜂减少47.66%、84.62%和40.85%,比常规防治减少53.32%、94.74%和64.64%;试验区平均亩产6 502 kg,比单一放蜂、常规防治产量分别增加152 kg和1 735 kg。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蔗田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新植蔗中,放蜂区平均螟虫节率、螟害株率和断尾率分别为15.11%、93.50%和8.58%,较常规防治区降低17.23个百分点、6.5个百分点和9.2个百分点;在宿根蔗中,平均螟虫节率、螟害株率和断尾率分别为11.08%、82.50%和8.60%,较常规防治区降低23.72个百分点、15.5个百分点和12.61个百分点。2015~2016年连续放蜂后放蜂区螟虫节率进一步降低30.25%,螟害株率降低3.92%,断尾茎率降低14.34%;每667m2理论产量比2015年增加425kg,增产率8.20%;甘蔗理论糖分提高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研究了释放螟黄赤眼蜂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甘蔗苗期,放蜂区的平均卵块寄生率达93%以上,明显高于农药防治区和空白对照区;枯心苗率为8.88%,相对防治效果为48.05%。在甘蔗生长后期,放蜂区的螟害株率、螟害节率和断尾率均低于农药防治区和空白对照区,甘蔗产量和糖分比空白对照区分别增加了10.42%和6.38%。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广西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效果和经济效益,优化甘蔗螟虫田间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虫孔和蛀道为主要为害症状,分别比较了放蜂区和对照区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蔗糖糖分和产量。结果显示,放蜂区的螟害株率和平均每株虫孔、蛀道数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甘蔗糖分提高1.89%,从而带来350万元/667公顷的经济效益。两种调查方法获得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和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具有较大差异。结果表明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显著,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蛀道调查法是国内首次报道的甘蔗螟虫调查方法,优于虫孔调查法。  相似文献   

5.
甘蔗螟虫为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田间自然条件下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时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情况,给甘蔗螟虫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详实的实测数据,本研究于2012—2013年在蔗螟发生严重蔗区,选择主栽品种,同田设立并调查防治区和不治区螟害枯心苗率、螟害株率及螟害节率和有效茎数,甘蔗成熟期分别收砍称量和测定分析甘蔗产量及糖分,并计算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螟害调查结果表明,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严重,螟害枯心苗率为8.3%~65.8%、螟害株率为26.7%~96.7%、螟害节率为4.4%~27.9%;667 m2有效茎数减少296~1 846条,平均1 111.3条。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结果显示,667m2甘蔗实测产量减少354.7~4 706.7kg,平均1 822.2kg;甘蔗产量损失率为5.3%~44.5%,平均25.9%;甘蔗出汁率减少0.9%~3.8%,平均2.4%;甘蔗糖分降低0.8%~5.6%,平均2.2%;蔗汁锤度降低0.8~6.3°BX,平均2.1°BX;蔗汁重力纯度降低1.1%~12.5%,平均4.1%;而蔗汁还原糖分则增加0.1%~1.6%,平均0.6%。可见,目前云南甘蔗主产区存在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甘蔗减产减糖严重,甘蔗螟害已成为现阶段严重影响甘蔗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障碍之一,切实加强甘蔗螟虫的科学有效防控,减少为害损失,对确保甘蔗生产安全和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崇左甘蔗螟虫种群动态及螟黄赤眼蜂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明了崇左甘蔗螟虫发生规律和探索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蔗螟的田间效果,为应用该天敌控制螟虫危害提供参考。在崇左市龙州县连续两年开展了甘蔗螟虫人工合成性诱剂诱集成虫,监测其种群动态和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蔗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崇左市诱集到的甘蔗螟虫种类以条螟和二点螟为主,黄螟少;2016年条螟成虫高峰期分别在3月下旬、5月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下旬,2017年条螟成虫的高峰期在3月中旬、5月中旬、6月中旬和8月中旬;而二点螟主要诱集到第1代成虫,2016和2017年二点螟第1代成虫的高峰期分别在4月中旬和3月中旬,其他时期诱蛾数量少。释放螟黄赤眼蜂两年后,甘蔗田螟虫造成的枯心苗率和死尾率均控制在1.56%~8.76%,螟害节率控制在4.45%~7.39%,两年平均挽回产量和减少损失为15194.4 kg/hm2和18.68%,糖分含量增加1.18%~2.25%,甘蔗产糖量增加3529.9~3879.3 kg/hm2,可挽回蔗农经济损失7293.31元/hm2,平均每公顷可增加纯收入6873.25元。本研究表明释放螟黄赤眼蜂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较显著。  相似文献   

7.
对金秀县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螟虫发生及危害情况开展了调查。结果表明,3月份甘蔗苗期螟害造成枯心苗率平均达到13.62%;在9月份中后期平均螟害株数率37.36%,平均螟害节率7.32%。分析了螟虫发生为害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选用抗虫甘蔗品种、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措施等综合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8.
螟黄赤眼蜂对二点螟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放蜂蔗区和对照蔗区的蔗螟卵块寄生率、卵粒寄生率、螟害株率和螟害节率.结果表明,放蜂区二点螟螟虫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均为80%以上;而对照区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则均低于50%.放蜂区的螟害株率(30.80%)比对照区的螟害株率(40.00%)低9.20个百分点;螟害节率(4.19%)比对照区的螟害节率(8.48%)低4.29个百分点.螟黄赤眼蜂对二点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斜纹夜蛾性诱剂与频振杀虫灯对烤烟斜纹夜蛾诱捕试验效果比较表明,二者所诱到的成虫数量消长规律基本一致,但斜纹夜蛾性诱剂的诱蛾量显著高于频振杀虫灯的诱蛾量,防控效果比较,性诱剂防控区比常规农药防治区虫口密度平均减退79.78%.频振杀虫灯防控区比常规农药防治区虫口密度平均减退65.34%.性诱剂防控区比频振杀虫灯防控区虫口密度平均减退44.06%.  相似文献   

10.
甘蔗螟虫是甘蔗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为掌握目前广西主要蔗区苗期螟虫的主要种类和发生情况, 本研究于2019年4月-5月, 对广西主要蔗区苗期螟害种类及其为害率进行了田间实地调查, 并分析了螟害种类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宿根蔗地, 甘蔗苗期黄螟为害最严重, 造成的枯心苗率为5.59%; 其次为条螟, 造成花叶苗率为5.29%; 黄螟为害造成的宿根蔗枯心苗率以桂西南和桂南两大蔗区相对较高, 其平均值分别为7.34%和6.76%; 条螟为害造成的宿根蔗花叶苗率以桂西南蔗区最高, 平均值达7.82%, 桂中和桂南蔗区其次, 其平均值分别为4.59%和4.46%?同一蔗区, 黄螟和条螟在宿根蔗地发生均比新植蔗地严重, 在宿根蔗地平均枯心苗率分别为7.13%和7.99%, 而在新植蔗地分别为2.31%和3.43%?以黄螟枯心苗率为防治指标的达标防治蔗地样点数占比为52.06%, 条螟花叶苗率为防治指标的达标防治蔗地样点数占比为56.16%?广西蔗区甘蔗苗期的主要螟虫为黄螟和条螟, 尤其是黄螟已上升为主要害虫, 表明广西蔗区的优势螟虫种类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 广西南部和西南蔗区的苗期螟害重于北部蔗区; 宿根甘蔗地的螟害重于新植蔗地, 宿根蔗地是螟害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利用性信息素诱蛾防治蔬菜斜纹夜蛾试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性息素诱蛾防治蔬菜斜纹夜蛾试验,结果表明,性息素诱蛾性能强,45个诱捕点68d共诱蛾32217头,其中以中围诱虫最多,其次为外围,中心区,以分别占总量的39.31%、32.04%、28.65%;试验区、化防区、对照区株平均虫量分别为0.19头、0.60头、2.43头,平均有虫株率分别为11.4%、27.73%、64.07%,试验区、化防区的防效分别是92.18%、75.31%,试验区比化防区减少2次化学农药的使用,每667m2蔬菜一季可节省防治费用18.67元.  相似文献   

12.
甘蔗螟虫发生危害与药剂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甘蔗螟虫有黄螟、二点螟、条螟3种,主要分布在3~15节蔗茎上,该段虫量占全株虫量的81.34%。用4种药剂点心防治,结果表明,各处理都可以减少螟害节率,其中以(90%敌百虫晶体30g+18%杀虫双水剂40g)/133m2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甘蔗条螟性诱测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条螟与甘蔗二点螟一样,是我区甘蔗产区的主要螟害之一。经研究证明,甘蔗螟虫性诱剂应用于蔗螟测报,是成功可行的。我区进行此项工作,也已有几年历史。 笔者对我区较为有代表性的博白、邕宁、贵港、柳城4县(市)1986~1988年的甘蔗条螟逐日性诱蛾量的原始数据,按县按年度  相似文献   

14.
2013—2014年在昌吉州开展了理化诱控集成技术综合防控棉田棉铃虫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理化诱控技术集成应用防控棉铃虫,田间百株卵量平均降低58.9%,百株幼虫量平均降低55.3%,平均防效为66.3%。与不防治田块相比,籽棉平均增产23.9 kg/667m2,净收益增加120.1元/667m2。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量的田间诱捕试验,比较3种甘蔗螟虫二点螟、大螟和条螟的性信息素配比和浓度剂量在田间的诱蛾效果,筛选出最佳的浓度配比和剂量,以及诱捕方法,为下一步广西甘蔗螟虫测报和防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方案,于2019年在福建长汀开展了针对二化螟的性诱与药剂防控技术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田间应用性诱剂诱捕器可大量诱捕二化螟成虫;性诱+药剂组合使用对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性诱+化学农药处理的防效最佳,受害株率较空白对照区降低87.30%,且较单独使用药剂防治的处理减少用药2次。  相似文献   

17.
2017年,在贵州玉屏针对黄桃主要病虫害开展了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在统一进行农业防治、灯诱和科学用药的基础上,开展了黄板、套袋、食诱、性诱等绿色防控技术试验。不同集成模式的示范对黄桃缩叶病、流胶病、褐腐病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示范区缩叶病病叶防效和病梢防效均在76%以上,流胶病防效在74%以上;应用套袋技术的示范区褐腐病相对防效达100%。不同集成模式示范对潜(卷)叶蛾和桃(梨)食心虫相对防效均在90%以上,显著高于农民自防区。其中含套袋的2种模式对桃(梨)小食心虫的相对防效均达100%。不同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均能有效减少农药用量,保护天敌,提高单产和优果率,实现优质优价,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2018年,在北京市大兴区针对秋茬露地花椰菜田病害开展了全程绿色防控技术集成试验。结果表明,综合应用性诱剂+生物农药+化学农药+微生物菌肥+1.5%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可湿性粉剂的处理,较性诱剂+化学防治的处理,增产450kg/667m^2,增收587元/667m^2,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192g/667m^2,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19.
2016—2017年,在江苏如东开展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采用"种子处理+生态调控+生化控制"技术模式,以性诱剂诱杀、释放赤眼蜂、种植香根草为核心技术,配合科学用药。结果表明,应用性诱剂+赤眼蜂+香根草集成技术,对水稻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防效均达90%以上,与常规化防无显著差异;各绿色防控处理平均化学农药用药量较农民常规化防对照减少60.7%以上;产量较常规化防对照增加0.6%,天敌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20.
利用意大利蜜蜂在怀宁县蓝莓主栽品种奥尼尔、巴尔德温、杰兔上进行蜜蜂授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融合大面积示范。结果显示,示范区蓝莓的坐果率、平均单果重、单株平均产量等比仅靠风媒自花授粉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单位面积蓝莓鲜果产量比自然授粉(不放蜂)、病虫害常规防治对照区增加65.8%,示范区绿色防控技术能有效地防治蓝莓病虫害并保护天敌,病虫害总体防效87.5%,鲜果损失率3.4%;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比常规防治区减少农药制剂使用量41.3%,其效益比自然授粉(不放蜂)、病虫害常规防治对照区增加约1倍、投入产出比高出5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