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蔗田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新植蔗中,放蜂区平均螟虫节率、螟害株率和断尾率分别为15.11%、93.50%和8.58%,较常规防治区降低17.23个百分点、6.5个百分点和9.2个百分点;在宿根蔗中,平均螟虫节率、螟害株率和断尾率分别为11.08%、82.50%和8.60%,较常规防治区降低23.72个百分点、15.5个百分点和12.61个百分点。2015~2016年连续放蜂后放蜂区螟虫节率进一步降低30.25%,螟害株率降低3.92%,断尾茎率降低14.34%;每667m2理论产量比2015年增加425kg,增产率8.20%;甘蔗理论糖分提高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甘蔗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甘蔗螟虫的危害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与质量。目前针对甘蔗螟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易造成环境污染,且防治成本高,降低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推广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是实现甘蔗螟虫种群可持续治理的理想措施。本文综述了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jojer)]、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ta (Snellen)]、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台湾稻螟[Chilo auricilius (Dudgeon)]、甘蔗木蠹蛾(Phragmataecia sp.)、美洲条螟[Diatraea saccharalis (Fabricius)] 8种主要螟虫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其44种寄生性天敌、9种捕食性天敌和9种病原微生物主要种类的应用现状及防效,其性诱剂有效组分、配比、应用现状及防效,RNAi技术的应用和防效,提出了甘蔗螟虫生物防治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和内...  相似文献   

3.
甘蔗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甘蔗螟虫的危害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与质量。目前,针对甘蔗螟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易造成环境污染,且防治成本高,降低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推广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是实现甘蔗螟虫种群可持续治理的理想措施。文章综述了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jojer)、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ta (Snellen)、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台湾稻螟Chilo auricilius (Dudgeon)、甘蔗木蠹蛾Phragmataecia sp.、美洲条螟Diatraea saccharalis(Fabricius)8种主要螟虫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其44种寄生性天敌、9种捕食性天敌和9种病原微生物主要种类的应用现状及防效,其性诱剂有效组分、配比、应用现状及防效,RNAi技术的应用和防效;最后提出了甘蔗螟虫生物防治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相似文献   

4.
甘蔗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甘蔗螟虫的危害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与质量.目前,针对甘蔗螟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易造成环境污染,且防治成本高,降低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推广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是甘蔗螟虫种群可持续治理的理想措施.本文综述了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Snellen)]、条螟[Chi...  相似文献   

5.
坚持繁育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十八年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中联  林展明 《昆虫天敌》1995,17(3):125-127
  相似文献   

6.
甘蔗条螟性诱测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条螟与甘蔗二点螟一样,是我区甘蔗产区的主要螟害之一。经研究证明,甘蔗螟虫性诱剂应用于蔗螟测报,是成功可行的。我区进行此项工作,也已有几年历史。 笔者对我区较为有代表性的博白、邕宁、贵港、柳城4县(市)1986~1988年的甘蔗条螟逐日性诱蛾量的原始数据,按县按年度  相似文献   

7.
崇左甘蔗螟虫种群动态及螟黄赤眼蜂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明了崇左甘蔗螟虫发生规律和探索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蔗螟的田间效果,为应用该天敌控制螟虫危害提供参考。在崇左市龙州县连续两年开展了甘蔗螟虫人工合成性诱剂诱集成虫,监测其种群动态和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蔗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崇左市诱集到的甘蔗螟虫种类以条螟和二点螟为主,黄螟少;2016年条螟成虫高峰期分别在3月下旬、5月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下旬,2017年条螟成虫的高峰期在3月中旬、5月中旬、6月中旬和8月中旬;而二点螟主要诱集到第1代成虫,2016和2017年二点螟第1代成虫的高峰期分别在4月中旬和3月中旬,其他时期诱蛾数量少。释放螟黄赤眼蜂两年后,甘蔗田螟虫造成的枯心苗率和死尾率均控制在1.56%~8.76%,螟害节率控制在4.45%~7.39%,两年平均挽回产量和减少损失为15194.4 kg/hm2和18.68%,糖分含量增加1.18%~2.25%,甘蔗产糖量增加3529.9~3879.3 kg/hm2,可挽回蔗农经济损失7293.31元/hm2,平均每公顷可增加纯收入6873.25元。本研究表明释放螟黄赤眼蜂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较显著。  相似文献   

8.
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连续3年利用性诱剂监测亚洲玉米螟发生期,应用球孢白僵菌150~240 g/hm~2灌心,防治1代玉米螟,植株平均防效达87.3%;分3~4次释放螟黄赤眼蜂120万头/hm~2,防治2代玉米螟,有效降低玉米穗部虫口数量,平均防效69.3%。防控区玉米商品化率提高6.9%~9.8%,平均增产10.6%。结果表明,利用性诱剂监测,结合球孢白僵菌灌心、投放赤眼蜂可以做到精准防治,进行秸秆粉粹回收又可降低玉米螟基数。  相似文献   

9.
田间释放经滞育冷藏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涤节  陈巧贤 《昆虫天敌》1992,14(3):130-132
甘蔗螟虫是为害甘蔗较普遍而严重的一类害虫,珠江三角洲常见的有黄螟 Eucosmaschistaceana、条螟 Diatraea venosata、二点螟 Chilo infuscatellus、白螟 Scirpophaganivella 和大螟 Sesamia inferens。五十年代初,蒲蛰龙等成功地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并选择了蓖麻蚕 Philosamia Cynthia ricina 卵作为大量繁殖的寄主,在广东率先建立赤眼蜂站,大量繁殖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冷藏积累蜂种,是大量繁殖应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过去冷藏蜂种,有效期较短,最长在2~3个月,时间长了,蜂不能羽化或羽化的蜂生活力弱,影响防治效果。为此,我们通过改进繁育技术,人为诱导赤眼蜂滞育,延长其有效贮存时间,并在甘蔗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广西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效果和经济效益,优化甘蔗螟虫田间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虫孔和蛀道为主要为害症状,分别比较了放蜂区和对照区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蔗糖糖分和产量。结果显示,放蜂区的螟害株率和平均每株虫孔、蛀道数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甘蔗糖分提高1.89%,从而带来350万元/667公顷的经济效益。两种调查方法获得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和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具有较大差异。结果表明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显著,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蛀道调查法是国内首次报道的甘蔗螟虫调查方法,优于虫孔调查法。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探索高效、经济、环保的甘蔗螟虫绿色防控集成模式,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开展甘蔗条螟性诱成虫试验,采取性诱集成模式配套集成综合防控甘蔗螟虫试验,对比放蜂+性诱、单一放蜂、常规防治3种措施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放蜂+性诱对甘蔗螟虫的防控效果优于单一放蜂和常规防治,试验区平均枯心率、花叶率和总螟害节率分别为3.02%、0.02%和6.68%,比单一放蜂减少47.66%、84.62%和40.85%,比常规防治减少53.32%、94.74%和64.64%;试验区平均亩产6 502 kg,比单一放蜂、常规防治产量分别增加152 kg和1 735 kg。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大量的田间诱捕试验,比较3种甘蔗螟虫二点螟、大螟和条螟的性信息素配比和浓度剂量在田间的诱蛾效果,筛选出最佳的浓度配比和剂量,以及诱捕方法,为下一步广西甘蔗螟虫测报和防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大面积防治甘蔗螟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玉米螟赤眼蜂1983年引自美国,经多年观察研究,该蜂具有易繁殖、耐高温、雌性比高等优点。自1986年3月中旬至6月底,在广东省番禺县800亩蔗田放蜂9批,累计每亩放蜂量5.5万头,其寄生效果显著高于本地优势种拟澳洲赤眼蜂。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对烟草粉螟Ephestia elutella(Hübner)引诱效果最好的诱芯,本文采用实验室定量释放诱集法和烟仓诱集法,测定了不同类型的6种诱芯对烟草粉螟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种诱芯中,除诱芯Ⅵ外均具引诱活性,其中诱芯Ⅰ的诱集量最高,是其他诱芯的2~14倍;6种诱芯在雌雄成虫同时存在时的诱集量均较仅有雄性成虫时多;诱芯Ⅰ对具有交配经历雄虫的诱集量显著高于没有交配经历的雄虫。而在烟仓中,6种诱芯均具引诱活性,诱芯Ⅰ的引诱效果仍然最佳,其诱集量为73头/诱捕器,显著高于其他5种诱芯,而诱芯Ⅵ的诱集量最低,仅为10.67头/诱捕器。综上,诱芯Ⅰ对烟草粉螟的诱集效果最优,雌虫的存在以及雄虫的交配经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诱芯对烟草粉螟的诱集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食诱剂、性诱剂和化学防治田块的稻纵卷叶螟减退率、保叶效果,评价食诱剂和性诱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食诱剂、性诱剂、常规化学防治处理田块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4.21%、68.42%和89.47%;保叶效果分别为72.03%、47.27%和81.66%.食诱剂和化学防治处理的防螟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人工卵繁殖拟澳洲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次报道用人工寄主卵繁殖拟澳洲赤眼蜂,在田间释放防冶甘蔗螟虫取得成功。在100亩庶田上放蜂700余万头,蔗螟卵寄生率达到80.66—94.60%。与田间释放用柞蚕卵繁出的拟澳洲赤眼蜂的防治效果相同。放蜂区的寄生率显著高于化防区和不防治区,而甘蔗被害程度则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18.
甘蔗螟虫是我国甘蔗害虫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类害虫。在广西发生的主要种类有二点螟、条螟、黄螟、大螟、沿海蔗区还有白螟发生为害,宿根蔗、高旱地、沙质地发生较重,近年来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甘蔗整个生长期间,从下种到收获,均受到各种蔗螟不同程度的为害。苗期受蔗螟幼虫入侵造成枯心;中后期为害造成虫蛀节,甘蔗梢部枯萎,  相似文献   

19.
1989~1990年在广东湛江地区进行了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对甘蔗红尾白螟雄蛾的田间诱捕试验。用合成性信息化合物的不同配比配制成诱芯在各代雄蛾发生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E-11-十六烯醛(E-11-16:ALD)与Z-11-十六烯醛(Z-11-16:ALD)比例为70:30的诱芯活性最高,与活雌蛾相当。在这一配比的两组份诱志中分别加入Z-7-十六烯醛、Z-9-十六烯醛、Z-11-十六烯醛时,引诱活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二化螟性诱剂固体诱芯长期诱蛾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目前因二化螟性诱剂诱芯持效期短需要定时更换而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于2017—2018年,在杭州萧山开展了二化螟性诱剂PVC固体诱芯田间诱蛾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性信息素化合物含量为1000μg、1200μg、1500μg的二化螟固体诱芯的诱蛾量与同期参试的0.61%毛细管诱芯(期间更换1次)的诱蛾量相当,可连续诱蛾175d以上。不同调查时间点的诱蛾量变化与田间二化螟发生动态一致。由此可知,二化螟PVC固体诱芯具有长效控害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