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我国东北地区已经广泛应用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机械化栽培技术以及玉米大垄双行机械化栽培技术,在实际种植当中取得了较好的增收增产效果。本文主要对比分析了玉米大垄双行机械化栽培技术和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机械化栽培技术。主要是从垄型设计,种植密度,工艺流程,增产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够对东北地区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提供参考性价值。1玉米大垄双行机械化栽培技术该项技术主要是结合了机械化技术,双行密植技术,机械  相似文献   

2.
玉米大垄双行栽培及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通过耕作制度改革,使农作物能够充分发挥边际效应、显著提高光能和水肥利用率的先进栽培技术。该项技术具有培肥地力、保墒、保肥、保温等功效,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特点。1大垄双行栽培技术1.1适宜区域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适宜在我省大部分玉米种植区域,该项技术增产效果可达10%以上。1.2技术要点1.2.1精细整地  相似文献   

3.
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机械化技术是吉林省近几年推广的农业机械化玉米栽培新技术。该项技术是将传统的单行播种改变为大垄双行播种,从而减小株距,增加行距和玉米株数,是一项实用性强的农业增效工程技术。因此,2001~2003年永吉县农机部门结合旱作农业项目工作在桦皮厂镇、太平乡、一拉溪镇进行了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机械化技术试验,专题研究了该项技术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东北已经广泛的对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技术以及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机械化栽培技术进行应用,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在本文中,笔者将主要对两种技术各方面进行对比,希望能够对东北地区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提供有效参考。一、玉米大垄双行机械化栽培技术机械化技术、双行密植技术、机械深施肥技术以及大垄技术等相关技术共同组成了玉米大垄双行机械化栽培技术,目前主要于东北地区进行应用,并且因为东北地  相似文献   

5.
玉米大垅双行栽培就是在大垄上种2行玉米。大垄的垄距大小不一,多数在90~110厘米。也可以采用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这是一项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增产效果稳定、实用性强的栽培技术。这项技术的内含和突破点:一是做大垄。将习惯栽培的65厘米或70厘米的小垄,在整地时变为95.5厘米或105厘米的大垄;二是种双行。在打好的大垄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玉米密植栽培增产的原因,并从2个方面总结了玉米密植栽培技术,包括"比空"栽培技术和大垄双行栽培技术,以期为促进瓦房店市玉米增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玉米大垄双行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玉米实行大垄双行覆膜种植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可在旱作区大面积示范推广。介绍了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以期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是一项通过耕作制度改革,使农作物能够充分发挥边际效应、增加地温、显著提高光能的先进栽培技术。具有提高土壤保水供水能力,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玉米抗倒伏能力率等功效,最重要的是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该项技术有两种模式:一是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可增产15%以上。二是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平均可增产10%左右。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2.85以上。  相似文献   

9.
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是一项通过耕作制度改革,使农作物能够充分发挥边际效应、增加地温、显著提高光能的先进栽培技术。具有提高土壤保水供水能力,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玉米抗倒伏能力率等功效,最重要的是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该项技术有两种模式:一是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可增产15%以上。二是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平均可增产10%左右。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2.85以上。  相似文献   

10.
玉米市场价格的上涨带动了玉米种植产业的发展,为了提高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则应合理应用栽培技术,争取以小投入获得高回报。本文分析了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包括整地及选种技术,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同时结合实例探讨了大垄双行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大垄三行,可以提高花生单位面积上的群体株数,为丰产打下了基础,地膜覆盖,改善了花生根系生长的环境,起到了增墒保湿、提高地温、抗旱灭草、提早成熟的作用。花生大垄三行覆膜高产栽培技术达到了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辽西地区坡耕地垄膜沟种对土壤侵蚀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辽西地区有限的自然降雨,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促进作物稳产高产,在辽西地区坡耕地进行了不同耕种模式研究。【方法】2012—2015年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阜新旱农试验区进行,试验采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天然降雨条件下坡耕地不同耕种模式对土壤侵蚀、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径流小区长15 m,宽4 m。试验为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坡度,设5°和10°两个坡度,副区为种植模式,分设传统种植(CK,等高土沟土垄)、等高垄膜沟秸秆种植(T1)、等高垄膜沟种(T2)3种处理,3次重复。垄膜沟种沟宽60 cm,垄宽40 cm,垄高10—12 cm。供试作物为谷子和玉米,轮作种植。【结果】垄膜沟秸秆和垄膜沟种可有效减少和防止水土流失。4年间,5°坡对照总径流量为512.7m3·hm~(-2),总侵蚀量为4 561.3 kg·hm-2,T1处理和T2处理未发生土壤侵蚀;10°坡T1处理总径流量和总侵蚀量较10°坡对照分别减少81.71%和96.17%,T2处理较对照分别减少56.92%和95.15%,10°坡T1处理总径流量和总侵蚀量较T2处理分别减少57.54%和21.05%。垄膜沟秸秆和垄膜沟种较对照减少侵蚀量的同时可明显减少侵蚀泥沙中的养分流失量。随着坡度的增大,径流量和侵蚀量都随之增加,同时垄膜沟秸秆和垄膜沟种防蚀效果相对减弱。4年平均土壤水分,坡度间由5°坡到10°坡呈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种植方式间垄膜沟秸秆和垄膜沟种与对照差异极显著,较对照分别高出1.68和1.45个百分点。对谷子而言,无论丰水年(2012年)或干旱年(2014年),垄膜沟秸秆和垄膜沟种较对照都表现出极显著的增墒效果;对玉米而言,平水年(2013年)垄膜沟秸秆和垄膜沟种较对照未表现出显著的增墒效果,干旱年(2015年)增墒效果极显著。4年平均产量,坡度间由5°坡到10°坡呈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种植方式间垄膜沟秸秆与对照及垄膜沟种差异极显著,分别增产25.59%和10.68%,同时垄膜沟种与对照产量差异极显著,比对照增产13.47%。其中2012年和2014年,谷子垄膜沟种较对照增产不显著,垄膜沟秸秆较对照增产显著,分别增产24.75%和74.58%;2013年和2015年,玉米垄膜沟秸秆和垄膜沟种较对照增产极显著,垄膜沟秸秆较对照分别增产11.29%和54.39%,垄膜沟种较对照分别增产5.05%和51.81%。干旱年份,垄膜沟秸秆(谷子,玉米)和垄膜沟种(玉米)增产效果尤为显著。【结论】通过连续4年的旱坡耕地垄膜沟种试验,明晰了该技术模式在辽西半干旱地区的防蚀、集雨、增墒、增产效果,有效减轻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对坡耕地作物生长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丰富了辽西半干旱地区旱作集水农业的理论基础。通过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有效提高该区水土资源利用率,保护坡耕地质量,提升坡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作物高产,促进该区旱作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防蚀、集水、增墒、增产等角度考虑,垄膜沟秸秆耕种模式比较适宜于辽西半干旱区坡耕地。  相似文献   

13.
胡庆文  林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806-5807
[目的]为了研究横坡垄作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方法]通过在旱坡地上做平作,横坡、顺坡垄作种植玉米的对比试验,对横坡垄作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横坡垄作的玉米增产效果最好,分别比平作和顺坡垄作增产83.4%和29.8%;水土流失量最少,每亩水分和泥沙流失量比平作分别减少16%和64.2%,比顺坡垄作分别减少50.9%和87.9%;土壤养分的流失量最低,有机质和土壤全磷流失量分别比平作降低86.4%和81.4%,比顺坡垄作降低49.5%和88.2%。横坡垄作能拦截土壤,减少地表径流,保持土壤养分,保护耕地,促进持续生产,而顺坡垄作加剧了土壤侵蚀。[结论]通过改变地表微形态,横坡起垄种植玉米是拦蓄土壤水肥,提高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平作和垄作下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和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耕作方式中平作的平均产量都要高于垄作,其增产率在11.38% ̄15.20%之间。在相同的垄作或平作方式下,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增产幅度不同,其中秸秆还田增产幅度最大。平作方式的出苗率、叶面积指数、根干重和干物重都高于垄作,但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方式其各项指标变化有所不同。平作下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垄作;垄作方式有一定的增温效应,尤其在苗期的土壤表层。  相似文献   

15.
王文军  张祥明  郭熙盛  凌国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05-10406,10409
[目的]探讨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垄作和覆膜栽培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垄作和覆膜栽培能够提高冷浸田土壤温度,促进水稻早期的生长发育,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水稻增产129.8~652.5kg/hm2,增产率达2.25%~11.32%。[结论]垄作和覆膜栽培两者结合的增产效果优于单一垄作处理,其中以窄垄+覆膜栽培增产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隆德县玉米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不足、春夏干旱突出,设计玉米秋季全膜双垄覆盖、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常规半膜覆盖6种覆膜方式,对其水分效应、温度效应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6种不同覆膜方式中,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的效果最好,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次之。秋季全膜双垄覆盖在玉米播种期和出苗期0—20cm土壤含水量比播期常规半膜覆盖分别高4.7和3.3个百分点;在玉米每个生育期,特别是玉米生育前期全膜覆盖较半膜覆盖有较好的增温作用,尤其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最为显著。由于全膜双垄覆盖水分、温度效应明显好于半膜平覆,增产效果显著。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分别较播期常规半膜覆盖增产56.71%、36.29%、31.29‰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比双行靠种植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机械垄种比平种和双行靠播种出苗提早3d,成熟期提早5d。机械垄种比对照增产鲜薯3796.3kg/hm2,增产幅度13.6%;机械平种比对照增产鲜薯3379.6kg/hm2,增产幅度12.1%。机械垄种比对照增加收入3037.1元/hm2,比机械平种增加收入333.4元/hm2,机械平种比对照增加收入2703.7元/hm2。机械垄种比对照增加纯收入1687.1元/hm2,增幅为26.2%,机械平种比对照增加收入1353.7元/hm2,增幅为21.0%。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以荷兰15号马铃薯品种为试材,研究在平畦覆膜、低垄覆膜、高垄覆膜三种处理下,马铃薯的产量、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抗寒能力、叶片的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的差异,探索起垄覆膜对冬种马铃薯抗寒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平畦覆膜,低垄覆膜和高垄覆膜方式下的马铃薯产量、土壤温度、抗寒能力、叶片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显著提高,高垄覆膜的马铃薯产量、土壤温度、抗寒能力均优于低垄覆膜,但高垄覆膜的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低垄覆膜。因此,起垄覆膜可以有效调节冬季土壤的温度,增加了叶片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进而增强了马铃薯的抗寒能力和产量,并且适当的提高种植垄的高度更有利于抗寒和增产,但要注意高垄覆膜方式下的水分供给。  相似文献   

19.
春薯垄作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艺配套是甘薯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比单垄、双行大垄和双行分垄3种垄作方式对春薯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期为甘薯机械起垄方式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单垄下甘薯茎叶呈单峰生长,双行大垄下茎叶呈前后双峰生长,而双行分垄下茎叶平稳生长。晚熟品种徐薯22的块根生长速度与干物质积累对茎叶生长有“同步效应”,三种垄作下T/R值变化均较合理,且产量间无显著差异。早熟品种浙薯20的块根生长速度与干物质积累对茎叶生长有“滞后效应”,单垄下前期茎叶生长高峰为后期块根的快速生长与干物质积累提供了保障,T/R变化合理,产量高,而双行大垄和双行分垄下茎叶前期生长不足,不利于后期块根的生长与干物质积累,收获时T/R值明显偏高,产量较低。春薯采用机械起垄,若作淀粉用,徐薯22可以选择单垄、双行大垄或双行分垄;浙薯20以单垄最佳;但若将浙薯20作为春薯食用早收栽培,则宜选择双行大垄。  相似文献   

20.
不同垄向对玉米增产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垄向为切入点,玉米品种龙单51为试材,于2010年开展了不同垄向对玉米增产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在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南北垄向的各层土壤温度、叶面积系数、干物重等构成产量因子均高于其它处理,南北垄向、东西垄向、东北西南垄向分别比东南西北垄向增产7.90%、4.80%、2.83%,南北垄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