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秋覆膜条件下旱地马铃薯补灌时期与适宜补灌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秋覆膜条件下马铃薯的水分亏缺补偿效应,2009年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布点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同生育期补灌相同水量,以块茎形成期补灌的增产效果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其次为块茎增长期;在同一生育时期补灌不同水量,以9 kg/株补灌量的鲜薯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其次为8 kg/株补灌量。由此说明,秋覆膜条件下马铃薯最佳补灌时期为块茎形成期,适宜补灌量为8~9 kg/株。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对4个广泛种植的玉米杂交种进行不同生育时期的补灌处理,分析不同生育时期补灌对玉米杂交种农艺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起垄情况下,宁夏单种玉米在6月中旬-7月,性器官分化形成期和吐丝授粉灌浆期对水分比较敏感,应适时补灌2—3次.折666.7m^2补充灌水133.4-200m^3.玉米产量可接近传统方式灌溉的产量;在耐旱性筛选及节水农业生产中,应注重利用生物产量高、大穗、千粒重高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为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采用膜下滴灌方式达到高效利用的目的,对玉米膜下滴灌适宜补灌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覆膜保墒技术与膜下滴灌(补灌)技术相结合是旱地玉米较为理想的种植方式,可以提高水分有效利用率,改善玉米生长微环境,有效促进玉米个体生长发育,增加群体产量。建议在水资源较缺乏的旱作区发展膜下滴灌种植玉米,全生育期滴水量1350或1050m^3/hm^2。  相似文献   

4.
补灌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现蕾期补灌30 mm产量最高,比不补灌增产60.1%。经回归计算,补灌24.2 mm最为经济,比不补灌增产42.6%。  相似文献   

5.
旱地玉米覆膜保墒集雨补灌量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吉县黄土丘陵缓坡地上对旱地玉米覆膜保墒集雨补灌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覆膜栽培条件下补灌量不同表现差异较大,集水补灌效应最明显的最佳补灌量为362.8 m3/hm2,产量可达5938.4kg/hm2,对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有效,能达到充分挖掘旱作区增产潜力的目的,是提高旱地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进行的地膜马铃薯垄膜微集雨注射补灌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地膜马铃薯适宜补灌水量为375~450 m 3/hm 2,全生育期补灌3次,薯块产量及商品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试验对覆膜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灌浆期进行补灌,结果表明:覆膜玉米的最佳补灌时期为大喇叭口期,平均产量550.8kg/667m2,较对照增产121.1kg/667m2,增幅28.2%,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实现补偿供水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8.
旱地地膜玉米集雨补灌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同田间微地形集雨技术和关键期补灌技术组合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在陇中半干旱地地膜玉米集雨补灌的最优组合模式为膜上沟播种植并在大喇叭口期补灌 ,在试验当年玉米全生育期降水量为 2 82 mm的条件下补灌 4 5 mm,产量可达到 8877.5 kg/ hm2 ,水分利用效率达 2 9.2 kg/ (m m· hm2 )  相似文献   

9.
在榆中北部高海拔半干旱山区进行的玉米不同覆膜形式与集雨补灌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海拔半干旱山区采用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栽培玉米,利用集流窖水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作物缺水时适时补充灌溉,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有较好的推广利用价值,可在同类旱作区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0.
在总结榆中县半干旱山地雨养农业抗旱生产实践的基础上 ,从选地及播前准备、种植方式、施肥、补灌和田间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适宜当地半干旱山地推广的地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补灌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补灌试验表明,不同生育期补灌后的增产幅度为9.90%~14.52%,欠水年较平水年增产率提高0.86~2.17百分点,补灌最佳时期为大喇叭口期。  相似文献   

12.
灌水量及覆膜对河西地区制种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地膜覆盖方式(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和未覆膜)与灌水量[7 050(高)、6 050(中)、5 050 m3/hm2(低)]对制种玉米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河西地区制种玉米节水增效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覆膜方式、灌水量均对制种玉米产量、双穗率、穗粒数、粒质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二者的互作效应对玉米产量、双穗率、穗粒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但对粒质量无显著影响。全膜覆盖条件下,高灌水量和中灌水量处理的制种玉米田,产量分别为8 052.5、7 821.4 kg/hm~2,分别显著高于半膜覆盖和未覆膜条件下同等灌水量处理,且全膜覆盖中灌水量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9.50 kg/(mm·hm~2)。全膜覆盖下高、中灌水量和半膜覆盖下高灌水量的双穗率和粒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地膜覆盖显著改善了制种玉米生育期内耕层土壤水热状况。通径分析显示,在河西地区,对制种玉米产量因素的影响顺序为:双穗率(直接通径系数1.26)穗粒数(0.93)粒质量(0.68)0~25 cm土壤温度(0.41)0~30 cm土壤含水量(0.35)。由此说明,适宜的地膜覆盖方式与灌水量通过改善土壤水热提高制种玉米的双穗率和粒质量,最终形成较高的制种产量。综合分析认为,全膜覆盖并采用中等灌水量,可作为河西地区制种玉米节水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玉米对氮肥的吸收数量,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是不相同的。只有适时、适量地施肥,不断满足植株对肥料的要求,才能有效地提高玉米产量和施肥经济效益。经研究确定,河西灌区春玉米整个生育期施氮可遵循以下原则:种肥15%,拔节肥30%,大喇叭口肥55%,或种肥15%,拔节肥30%,大喇叭口肥40%,吐丝肥1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棉田地膜覆盖安全期,研究不同降解地膜对滴灌条件下土壤温度、水分、棉花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5个处理,3次重复,T1~T4处理为降解地膜处理,T5为普通地膜处理。【结果】铺设第85 d(7月17日)T1处理地膜已完全降解,而T2处理地膜部分降解,T3处理地膜在第130 d(8月31日)刚发生降解,T4地膜未降解。各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增幅在4月、5月、6月分别为55.4%~62.6%、14.3%~23.5%、9.6%~14.2%,7月没有增温效应;而降解地膜的保水性能与其厚度、降解速率无关,其中T4处理保水性最好;地膜铺设85 d前降解的地膜降解时间与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成反比,而85 d后仍未降解的地膜T3、T4、T5处理对棉花产量无显著差异。【结论】降解地膜降解时间在85 d后,即棉花花期以后可有效发挥土壤增温效应,达到稳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大棚西瓜为试验对象,研究膜上灌溉条件下不同灌溉量对西瓜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为西瓜生产制订节水型地面灌溉方案提供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膜上灌溉条件下,西瓜在缓苗水后每次灌溉量10.0m3/667m2的667m2产量最高,为3654.0kg,水分生产效率也较高,本试验条件下的适宜灌溉量为10.0m3/667m2。  相似文献   

16.
1999年进行的地膜玉米膜侧灌溉单因子灌水量对地膜玉米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地膜玉米的产量并不是与灌水量成正比增加。当灌水量较小时,玉米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灌水定额达到4800m^3/hm^2时,玉米各项考种指标达到最优,产量达最大值;其后如再增加灌水量时,玉米产量则下降。  相似文献   

17.
在张掖干旱绿洲灌溉区进行了膜草覆盖玉米栽培试验,探讨膜草覆盖对土壤水热效应、玉米生长发育及地膜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全膜覆盖相比,地膜与小麦秸秆覆盖具有较好的保墒效果,生育期耗水量仅增加1.99%,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仅降低4.05%、5.92%。膜草覆盖地膜投入量比全膜覆盖减少40.94~41.55 kg/hm2,地膜残留量减少11.01~11.54 kg/hm2。综上分析,认为地膜与小麦秸秆覆盖栽培可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玉米产量,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8.
辽西北地区地膜覆盖玉米栽培技术的生态经济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项研究以建平县为基点,采用田间试验与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配合温饱工程的实施,对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辽西北地区耕作制度发展中的作用,从定性到定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这项配套的现代化技术密集型农业投入,在气候干旱、土壤疹薄、生育期短、经济欠发达的辽西北地区有显著的保墒增温作用,它协调了太阳辐射与土壤水、肥、气、热之间的关系,可充分发挥高产作物及经济作物的增产潜力;稳定地解决当地  相似文献   

19.
从草坪冬季枯黄的主要原因入手,进而详细的分析并论述了冬季地膜覆盖对延长草坪绿期的重要影响。希望能够为我国草坪研究工作者采用地膜覆盖的方法延长草坪绿期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定甜玉米鲜果穗水分及糖分含量,探讨甜玉米适采期及采后保鲜技术。结果表明:甜玉米的适采期为授粉后18~21d,包装方式和贮藏温度对鲜棒采后品质影响很大,最好采用真空包装后低温贮藏,以延长保鲜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