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害茶树的刺蛾种类很多,我队发生严重的是杨梅刺蛾,据有关资料查对,学名为Microleon Iongipalpis Butl。杨梅刺蛾以幼龄幼虫咬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上表皮,使叶片呈黄绿色至赤褐色半透明枯焦状斑纹,幼虫成长后,咬食叶片成不规则的缺口或洞孔,为害严重时可将叶片全部吃光,仅留主脉。1971—1972年,该虫普遍为害我队茶园,为害面积达200余亩,  相似文献   

2.
暗扁刺蛾(Thosea loesa Moore)是华南茶区常见刺蛾之一,一些年份在局部地区、地段常猖獗发生,造成灾害。1984年与1992年曾先后在广东广州华南农业大学试验茶园内以及恩平、花县和英德等地发现有大量幼虫自然罹病死亡,死亡率可达45%,凡死虫多的地段,次年暗扁刺蛾的虫口数量锐减。收集死亡虫体进行分离、感染试验及鉴定,得到一株暗扁刺蛾颗粒体病毒,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刺蛾俗称毛辣虫、刺毛虫、洋辣子等。刺蛾的食性很广,果树、林木和经济作物等为害颇重。全世界记载刺蛾约1000种,目前我国记录刺蛾近百种,已知为害茶树的刺蛾类多达30余种,它是一类重要的食叶类害虫。刺蛾的为害,不仅对茶树的生长和产量带来影响,而且还由于多数刺蛾幼虫虫体上长有毒刺,触及人体使皮肤发生红肿和痛痒,对茶叶的采摘和茶园管理也带来不便。  相似文献   

4.
扁刺蛾(Thoseasinensis)具有分布广、多食性、危害大等特点,是我国重要的农林业害虫。为报道采自江西的扁刺蛾线粒体基因组,了解其线粒体基因组的多样性与差异,探究刺蛾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规律。通过Sanger测序后拼接、校正、注释获得扁刺蛾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并基于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构建了鳞翅目17个科26种蛾类昆虫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扁刺蛾线粒体基因组是1个大小为15 540 bp的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共编码37个基因,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22个转运RNA基因,还有1个425 bp的控制区,基因排列与鳞翅目双孔类(Ditrysia)昆虫相同。通过与其他刺蛾的全序列和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对比相似度,结果显示,扁刺蛾与茶刺蛾(Iragoidesfasciata)的相似度最高,与褐边绿刺蛾(Parasa consocia)相似度最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扁刺蛾与茶刺蛾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龟形小刺蛾(Narosanigrisigna),鳞翅目昆虫各科均聚为一支。本研究为深入研究扁刺蛾的起源、遗传多样性、迁移和分化,以及对农药的抗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示范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 Moore)是我国茶树上的一种重要害虫,爆发成灾时,可将成片茶园食成秃枝,严重影响产量。茶刺蛾幼虫的毒刺,也严重影响茶叶采摘和田间管理。近年来,茶刺蛾在有机茶园为害猖撅.为寻找有效防治茶刺蛾的生物制剂,笔者对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IfNPV)制剂进行了研究,现将其示范应用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释茶刺蛾雌雄蛾对茶树挥发物电生理反应的差异性,对其触角和触角感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茶刺蛾雌雄蛾触角表面一共发现了8种类型的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B(o|¨)hm氏鬃毛、鳞形感器、叉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和叉形感器只在雌蛾触角中发现,其它6种感器在雌雄两性触角上的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区别。本研究为雌雄触角形态的二型性提供了超微结构水平上的证据。毛型感器的数量在雌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这可能是茶刺蛾雌雄个体对茶树相关的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的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以其高效、低毒、低残留而著称于世。它在我省茶园的使用不断增加。在此,我想对该类农药的性能及研究状况作一些简要介绍,以便在使用中知其利弊,合理使用。一、拟除虫菊酯的杀虫效果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茶毛虫、刺蛾类(茶刺蛾、丽绿刺蛾等)、尺蠖类(大尺  相似文献   

8.
张觉晚 《茶叶科学》1966,3(1):41-46
敌敌畏(DDVP)和杀螟硫磷(Sumithion)是近年来新出产的有机磷杀虫剂,在国内用于防治水稻及蔬菜等作物害虫,效果良好。为了探求对茶树害虫的药效和寻找防治茶树害虫的高效低毒的安全药剂,我站于1964年将此两药剂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茶刺蛾(Thosea sp)、四点刺蛾(Parsa Consocia Walker)、青剌蛾(学名待定)、茶叶斑蛾(Eterusia aedea L)、大尺蠖(Buzura suppressaria benescr  相似文献   

9.
茶园观察发现,茶刺蛾危害的茶园的棒须刺蛾寄蝇数量明显多于未危害的茶园。推测茶树被茶刺蛾危害后释放了特定的信号物质,这些物质在棒须刺蛾寄蝇寄主定位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为了证实这一猜想,我们研究了茶刺蛾危害对茶树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的影响。未受茶刺蛾危害的枝叶有挥发性有机物74种组分。与未受茶刺蛾危害枝叶的挥发物组分相比较,受害后酯类、醛类和烃类的种类数量和所占相对含量都有显著变化。醇、杂环化合物、醚和有机酸类化合物在种类数量和相对含量上变化不大。受害后,4-异丙基甲苯、蒎烯、1-乙基-2,4-二甲基苯、4-乙基甲苯、3-乙基-甲苯、6-甲基庚烯[5]酮[2]和1,2,4-三甲基苯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新产生54种化合物,其中烯烃14种,芳香烃12种,酯8种,烷烃8种,酮5种,醇3种,醛2种,有机酸和杂环类各1种。值得注意的是受害后萜类化合物的种类数量和相对含量均有显著的变化,暗示这些化合物可能在棒须刺蛾寄蝇的寄主寻找过程中发挥作用。研究结果为筛选引诱天敌昆虫的化学信息素,并应用其防控茶刺蛾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扁刺蛾在皖南茶区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扁刺蛾又名痒辣子,我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扁刺蛾幼虫有毒刺,触及人体皮肤,会引起红肿辣痛,影响茶叶采摘和茶园管理。在皖南东至茶树良种场,1988年扁刺蛾曾大面积发生,虫口密度高达100头/株,危害颇重。由于当年进行了效果比较好的化学防治,在以后的19...  相似文献   

11.
海南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蝽(厉蝽)(Cantheconidea concinna Wal-ker)是广东和广西各地茶园极为常见的天敌昆虫之一,它以鳞翅目昆虫为食,对控制茶园中的刺蛾类、尺蠖类、茶毛虫、茶蚕、叶斑蛾和卷叶蛾等常发性害虫有明显作用。笔者自1982年开始对该虫进行观察研究,现将结果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12.
唐美君  肖强  郭华伟  殷坤山 《茶叶》2007,33(2):82-84
通过使用剂量的生物测定,明确了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IfNPV)制剂中病毒的合适含量为1×107PIB/ml~2×107PIB/ml.测定了IfNPV(1×107PIB/ml)和Bt(2000 IU/μl)混配后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协同毒力指数为2.1%,两者为相加作用.在此基础上,配制了茶刺蛾病毒水剂和茶刺蛾病毒Bt混剂,两种制剂的室内外毒效均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13.
在云贵茶区发现的茶树害虫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云南和贵州茶区茶树害虫的自然罹病幼虫中分离获得的22种病毒,即:油桐尺蠖 NPV、云尺蠖 NPV、茶蓑蛾 NPV、大蓑蛾 NPV、木橑尺蠖 NPV、蔚茸毒蛾 NPV、乌桕黄毒蛾 NPV、茶毛虫 NPV、褐蓑蛾 NPV、丽绿刺蛾 NPV、GV、黑褐盗毒蛾NPV、窄斑褐剌蛾 NPV、GV、CPV、尘污灯蛾 NPV、扁刺蛾 NPV、茶小卷叶蛾 GV、茶蚕 GV、分月扇舟蛾 GV、梭舟蛾 PV 和1种剌蛾 PV。其中:云尺蠖 NPV、蔚茸毒蛾 NPV、丽绿剌蛾 NPV、黑褐盗毒蛾 NPV,窄斑褐刺蛾 NPV、G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省茶园主要害虫有茶毛虫、茶刺蛾、丽绿刺蛾、大尺蠖、灰尺蠖、茶尺蠖、茶蓑蛾、褐蓑蛾、小黄卷叶蛾、茶枝蛀蛾、小绿叶蝉、长白蚧,椰园蚧、蛇眼蚧等十余种。初步估计每年因各种害虫危害,茶叶总  相似文献   

15.
茶刺蛾核型多角体杆状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剌蛾Iragoides Fasciata Moore属鳞翅目刺蛾科,又名茶角刺蛾,在我国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贵州等省均有分布,除危害茶树外,还加害油茶、咖啡、柑桔等,是茶树的一种重要害虫。1979年9月在湖南长沙高桥和湖北蒲圻茶园内发现自然流行病死虫,经分离,鉴定认为该病原是核型多角体病毒,现将其感染病症及形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茶园扁刺蛾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林  刘月生 《中国茶叶》2005,27(2):21-21
扁刺蛾[Thosea sinensis(Walker)]属鳞翅目刺蛾科,分布广泛,食性杂,幼虫称"痒辣子",取食茶和油茶等多种乔木和灌木的叶片,严重时将茶树吃成光杆.幼虫体具毒刺,触及皮肤,会疼痛红肿,影响采茶等田间作业.近年来该害虫在浙江省的一些林间和林-茶结合地带的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中为害较重.调查发现,有些茶园中每米茶行的虫口甚至高达数百头.笔者初步观察了扁刺蛾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在无公害茶园进行了防治,现将结果简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白痣姹刺蛾病毒病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痣刺蛾(chaleocelides albigutataSnellen)也叫中点刺蛾,俗称胶刺蛾。系茶园常见的一种刺蛾,分布于华南各地。除茶外,尚加害咖啡、柑桔、龙眼、荔枝、台湾相思等。一些年份,在局部茶园或地区,有时偶而暴发,大量发生、为害,将茶树叶片吃光,造成光杆,影响收成。有关本虫的形态,发生经过及有关生物学特性,笔者在广东茶叶总第八期P23—26已作过报道,在调查本虫的过程中,相继在阳江温泉茶场,恩平沙欄茶场、花县华侨场、宝安平湖茶场、英德英红、红星场、海南南海场、通什场等地茶园发现本虫有自然死亡现象,1989年5月下旬和1993年9月在从化民乐茶场和英德红星茶场分别采到自然罹病死亡虫体,携回室内,经分离、鉴定及电镜观察,获得一株昆虫病毒株,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连续十天实验室内观察茶树重要害虫茶刺蛾成虫的羽化节律,结果表明,虽然整个光周期内都有成虫羽化,但是茶刺蛾雌雄成虫的羽化主要集中在每天的15:00~17:00这段时间内,呈现一个明显的高峰期。此外,雄成虫羽化高峰期相对雌成虫早1~2 h。表明茶刺蛾成虫的羽化具有内在的昼夜节律,同时雌雄成虫的羽化高峰期交替进行。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室内外观察法和最小二乘法研究胶刺蛾(Chalcocelis albigutataSnellen)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胶刺蛾以幼虫危害油茶叶片,老熟幼虫在叶面处结茧化蛹,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以第4代蛹越冬;幼虫共5龄,在25℃下,该虫的世代历期为(89.8±2.3)d;成虫具有正趋性,雌虫平均寿命5.8 d,雄虫平均寿命4.3 d,平均每雌产卵117.5粒,林间性比为1.32∶1(♀∶♂);不同温度对胶刺蛾各虫态及世代的发育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且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胶刺蛾的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17、7.07、6.26℃,有效积温分别为87.09、650.19、508.0日度,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17℃,有效积温为1373.77日度。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五年秋,在临安县于潜区南山大队茶园中发现一种刺蛾科茶树新害虫,当地群众称为“白肚皮刺蛾”。一九七六年四月迅速蔓延,受害严重的茶园达60多亩,占大队茶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成为该大队茶园中一种主要害虫,严重地影响着茶树的生长和茶叶的产量及品质。现将这种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药物防治,进行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