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新西兰海域捕捞双柔鱼(Notodarussloani)有光诱鳅钓和拖网两种作业方式[奈须敬二等1991],其中光诱鳅钓作业开始于70年代初,主要渔场集中在新西兰周围海域的大陆架范围内。80年代以来双柔鱼的产量为4~10万吨(包括拖网)「陈新军199]。1996年~1997年度我国首次有较大规模的政钓船(约60艘)进入新西兰海域作业。作为一种新的捕捞对象,捕捞技术与捕捞分布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柔鱼有所差异。为了提高钓捕效率,本文作了试验,主要研究钓钩颜色和钓钩大小对上钩率的影响。l材料与方法作业渔场为新西兰周围海域。时间为1997年1月18日至…  相似文献   

2.
北太平洋海域白天利用水下灯钓捕大型柔鱼的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光诱鱿钓捕捞技术就是利用鱿鱼趋光、集群的特性 ,采用钩钓作业的一种渔法。利用水下灯进行钓捕鱿鱼是一种新的捕捞技术。该技术在 80年代中期首先在日本、韩国等国的鱿钓船中得到应用。分布在北太平洋中部海域的大型柔鱼 ( 1~ 2kg) ,栖息水层白天一般在 30 0~ 40 0m ,使用水下灯进行深水层的诱集柔鱼 ,使白天作业成为可能 ,从而大大延长了作业时间。由于柔鱼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 ,夜间栖息水层为 30~ 40cm ,因而一般不采用水下灯。我国鱿钓船从 1 997年开始 ,初步得到应用 ,特别是在 1 998年鱿钓渔场探捕调查和生产过程中 ,取得了…  相似文献   

3.
光诱鱿钓捕捞技术就是利用鱿鱼趋光、集群的特性 ,采用钩钓作业的一种渔法。利用水下灯进行钓捕鱿鱼是一种新的捕捞技术。该技术在 80年代中期首先在日本、韩国等国的鱿钓船中得到应用。分布在北太平洋中部海域的大型柔鱼 ( 1~ 2kg) ,栖息水层白天一般在 30 0~ 40 0m ,使用水下灯进行深水层的诱集柔鱼 ,使白天作业成为可能 ,从而大大延长了作业时间。由于柔鱼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 ,夜间栖息水层为 30~ 40cm ,因而一般不采用水下灯。我国鱿钓船从 1 997年开始 ,初步得到应用 ,特别是在 1 998年鱿钓渔场探捕调查和生产过程中 ,取得了…  相似文献   

4.
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起源于底拖网作业。目前,我国西非渔业项目中,底拖网作业占绝对重要的地位,它与延纪钓作业、围网作业相比较,无论是渔船的数量、从业人数、还是经济效益核算均处于首位。底拖网作业中,提高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关键之一是合理地选择渔具渔法。因此,实际生产中,如何根据不同的捕捞对象、渔场条件对渔具渔法作相应的选择就显得相对重要。1渔具渔法的选择我国过洋性底拖网作业主要的捕捞对象为头足类、甲壳类和底层经济鱼类(头足类主要为章鱼、墨鱼和鳅鱼,甲壳类主要为对虾和大西洋仿对虾,底层鱼类主要为舌规、真明、…  相似文献   

5.
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起源于底拖网作业。目前,我国西非渔业项目中,底拖网作业占绝对重要的地位,它与延纪钓作业、围网作业相比较,无论是渔船的数量、从业人数、还是经济效益核算均处于首位。底拖网作业中,提高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关键之一是合理地选择渔具渔法。因此,实际生产中,如何根据不同的捕捞对象、渔场条件对渔具渔法作相应的选择就显得相对重要。1渔具渔法的选择我国过洋性底拖网作业主要的捕捞对象为头足类、甲壳类和底层经济鱼类(头足类主要为章鱼、墨鱼和鳅鱼,甲壳类主要为对虾和大西洋仿对虾,底层鱼类主要为舌规、真明、…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3年2月至2006年12月对29°30′~32°00′N,122°30′~125°30′E东海北部浅海海域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头足类数量的时空分布和各类种类组成。结果表明:头足类资源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鱿鱼成为头足类的优势种,6月为其捕捞高峰期,密集分布区在长江口渔场的东部;其次为章鱼类,其高峰期出现在5月和9月,密集分布区在舟山渔场东南部;乌贼比例最低,每年渔获量不超过5%,基本形不成渔汛。为今后更好地持续利用长江口渔场和舟山渔场的头足类资源,建议春、冬季对其进行保护,夏季高峰期重点开发;在拖网伏休的7、8月份可采用光诱作业和鱿钓等作业方式进行利用。  相似文献   

7.
西南大西洋鱿钓作业中钓钩和钓线使用的调查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2000年海上生产调查试验的总结分析,初步研究了西南大西洋鱿钓作业中有关钓钩和钓线使用的生产技术问题。结果表明:(1)不同颜色的钓钩的渔获效果有差异,以草绿色的渔获效果最好;(2)应将钓线保持在深海声波扩散层(DSL)的上方水层进行钓捕;(3)生产中应根据渔获物个体大小的变化对钓钩的规格、单根钓线的钓钩数量的钓线的粗度进行调整。渔汛初期可使用φ=1.0mm的钓钩、单根钓线装25-30只钓钩,钓线选用50-60只,渔汛末则可选用φ1.17-1.30mm的钓钩,单根钓线装15-20只钓钩,钓线选用80-90号。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2000年海上生产调查试验的总结分析,初步研究了西南大西洋鱿钓作业中有关钓钩和钓线使用的生产技术问题。结果表明:(1)不同颜色的钓钩的渔获效果有差异,以草绿色的渔获效果最好;(2)应将钓线保持在深海声波扩散层(DSL)的上方水层进行钓捕;(3)生产中应根据渔获物个体大小的变化对钓钩的规格、单根钓线的钓钩数量的钓线的粗度进行调整。渔汛初期可使用φ=1.0mm的钓钩、单根钓线装25-30只钓钩,钓线选用50-60只,渔汛末则可选用φ1.17-1.30mm的钓钩,单根钓线装15-20只钓钩,钓线选用80-90号。  相似文献   

9.
光诱远洋鱿钓业是我国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渔业,目前作业的海域为日本海和西北太平洋。据统计,1995年我国从事就钓业的公司有十多家,船只250艘左右,生产鳅鱼7万多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形成了规模性的生产。渔获量统计工作是渔业生产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为企业指导生产,同时也可为渔业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因而建立西北太平洋就鱼钓数据库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计算机来处理既陌钓渔获量数据既迅速又准确。F()XPR()是近年来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它具有运行速度快、数据处被功能强、用户…  相似文献   

10.
西北太平洋鱿鱼钓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诱远洋鱿钓业是我国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渔业,目前作业的海域为日本海和西北太平洋。据统计,1995年我国从事就钓业的公司有十多家,船只250艘左右,生产鳅鱼7万多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形成了规模性的生产。渔获量统计工作是渔业生产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为企业指导生产,同时也可为渔业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因而建立西北太平洋就鱼钓数据库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计算机来处理既陌钓渔获量数据既迅速又准确。F()XPR()是近年来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它具有运行速度快、数据处被功能强、用户…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远洋渔业协会鱿钓技术组和公海围拖网技术组提供的2017—2019年印度洋北部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生产统计资料,对灯光敷网、灯光罩网和鱿钓3种捕捞方式的鸢乌贼作业次数、产量和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产量重心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对3种捕捞方式的渔场时空分布及其年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17、2018和2019年印度洋北部鸢乌贼产量分别为28 347、68 535和180 094 t,产量逐年上升。从年间变化来看,CPUE波动较大;从月间变化来看,各月产量与CPUE的变化趋势均保持一致。3种捕捞方式各月产量重心呈现逆时针变化规律,从南到北,自东向西移动。通过聚类分析可将灯光敷网分为5类,灯光罩网分为4类,鱿钓分为6类;渔获量主要分布于12. 5°N~14. 5°N,58°E~60°E和16°N~18°N,61. 5°E~63°E海域内。以时间和空间为影响因素,对不同经度间海域分析发现,CPUE在不同时间、空间上有明显差异;而不同捕捞方式也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认为,今后应该加强时间序列的样本采集工作,综合考虑环境因子分析鸢乌贼渔场的变化规律及其根本原因,为后续合理开发该渔业和建立相关渔情预报模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栖息地指数预测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场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是我国鱿钓船船队重要的捕捞对象,准确预测中心渔场可以为科学地指导渔业生产提供依据。根据2000-2005年1-5月主渔汛期间我国鱿钓船队在西南大西洋海域的鱿钓生产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表温及叶绿素a数据,分别将作业次数百分比和单位渔船日产量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法建立基于表温和叶绿素a因子的栖息地指数(HSI)模型。利用2005年1-5月生产数据及环境资料对HSI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认为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HSI大于0.6海域,其作业次数比重达到76%以上,各月平均日产量均在7.2 t/d以上。研究表明,基于表温和叶绿素a的HSI模型能较好预测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中心渔场,预报准确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作业中钓钩深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根据2021年8月-10月随“淞航”号调查船在中西太平洋海域调查时采集的作业参数、钓钩深度和环境数据等信息,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SVR)和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不同作业参数和环境因素下钓钩深度的分布情况,探讨各因素对钓钩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钓钩深度的计算值中1号钓钩最小,为130.03±3.32 m;8号钓钩最大,为363.25±36.52 m。实测值中1号钓钩最小,为130.81±17.94 m;7号钓钩最大,为329.91±54.37 m。(2)1号钓钩的SVR模型整体拟合度最小(R2=0.38);6号钓钩的整体拟合度最大(R2=0.77)。SVR模型训练值的均方差中6号钓钩最小,为0.138;8号钓钩最大,为0.309。测试值的均方差中4号钓钩最小,为0.086;5号钓钩最大,为0.282。(3)GAM分析显示64 m、192 m水层流速和投绳速度与各钓钩深度相关性最高,其次分别为128 m、256 m、320 m水层流速和船速。382 m水层流速和风速与各钓钩深度均无显著相关性。(4)SVR和GAM的钓钩深度预测值与实测值平均差异分别为1.75%和6.38%。SVR预测值与实测值随钓钩位置变化趋势一致,吻合性较好。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在金枪鱼延绳钓作业中改善钓具性能,提高捕捞效率。  相似文献   

14.
集鱼灯是光诱鱿钓作业中的重要助渔设备,直接影响到诱鱼范围和效果。为此,一些学者对集鱼灯的有效利用和捕捞对象的趋光特性等进行了研究,开展集鱼灯光照度分布及其钓捕效果的比较试验显得十分必要。根据2003年9-11月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进行的鸢乌贼资源调查中,开展的不同类型集鱼灯的对比试验结果,结合实际生产统计资料,对不同类别水上集鱼灯的光照度分布及其使用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为集鱼灯的有效利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集鱼灯是光诱鱿钓作业中的重要助渔设备,直接影响到诱鱼范围和效果。为此,一些学者对集鱼灯的有效利用和捕捞对象的趋光特性等进行了研究,开展集鱼灯光照度分布及其钓捕效果的比较试验显得十分必要。根据2003年9-11月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进行的鸢乌贼资源调查中,开展的不同类型集鱼灯的对比试验结果,结合实际生产统计资料,对不同类别水上集鱼灯的光照度分布及其使用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为集鱼灯的有效利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温跃层特性与金枪鱼表层渔业的捕捞成功率有关,但温跃层特性随海域与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对于捕捞成功率的影响也不同。分析了中西太平洋我国金枪鱼围网船队作业渔场的温跃层特性,并结合海上实测的围网沉降性能与对应的生产资料,探讨了金枪鱼围网捕获成功率与温跃层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调查期间91.2%的网次所对应的温跃层顶界深度超过100 m,温跃层顶界深度较深是该海域渔场温跃层的重要特征;(2)围网最大沉降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185.0, 197.8] m,渔场温跃层顶界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146.0, 158.3] m,网具穿越温跃层顶界后继续沉降的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34.3, 44.0] m;(3)相关分析表明,本研究中金枪鱼围网的捕获成功率与温跃层特性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这可能是由于当地渔场较深的温跃层顶界深度使得目标鱼种在网具到达温跃层之前拥有充分的逃逸时间和空间,从而导致温跃层内急剧变化的温度梯度失去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6年4-6月我国鱿钓船对东南太平洋智利外海茎柔鱼资源探捕,对捕捞产量及其钓捕技术进行了分析。探捕期间,其产量以手钓为主,约占总产量的98%。试验表明,八角型手钓钩的脱钩率为6.5%-19.5%,平均为13.2%。船体后部和前部的手钓脱钩率较高,中部较低。机钓脱钩率为20.7%-46.2%,平均为32.9%。茎柔鱼对机钓钩的颜色具有选择性,其中荧白色机钓钩的钓获率为最高,其次为绿色,橙色为最低。集鱼灯为金属卤化物灯时(2kW×180盏),八角型手钓钩的钓捕产量比四角型手钓钩高0.5倍;凌晨02:00-03:30时采用高压钠灯时(30盏×500W),四角型手钓钩反过来比八角型手钓钩高0.35倍。  相似文献   

18.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cespacificus)和柔鱼(Ommastrephesbartrami)是西北太平洋海域(FAO划定,61渔区)两种主要的经济头足类资源,在世界头足类总产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董正之,1991],太平洋褶柔鱼主要分布于日本列岛周边海域,柔鱼分布在北太平洋广阔海域,资源都较为丰厚,目前主要作业方式都为钓捕作业。1989年和1993年我国先后成功地开发了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和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产实践表明,影响渔获量的因素很多,其中脱钩率是抑制钓捕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年的测试结果表明,太平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996-1997年度新西兰双柔鱼渔场及其渔获量进行了分析,班克斯半岛周围海域为主要的鱿钓鱼场,占总渔一的一半以上,斯图尔特岛的东部、达尼丁的东南、库克海峡东口等3个渔场的产量出发点也占一定的比例,渔获得量的高低与月相有关,以望为中心的渔获较低,以朔为中心的渔获较高。不同渔场其海底的水深不一,水深可作为寻找渔场的参考指标之一,渔场的形成与表温、水温的垂直梯度关系密切,南岛东部海域表温为-31  相似文献   

20.
新西兰周围海域双柔鱼渔场及其渔获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1996-1997年度新西兰双柔鱼渔场及其渔获量进行了分析,班克斯半岛周围海域为主要的鱿钓鱼场,占总渔一的一半以上,斯图尔特岛的东部、达尼丁的东南、库克海峡东口等3个渔场的产量出发点也占一定的比例,渔获得量的高低与月相有关,以望为中心的渔获较低,以朔为中心的渔获较高。不同渔场其海底的水深不一,水深可作为寻找渔场的参考指标之一,渔场的形成与表温、水温的垂直梯度关系密切,南岛东部海域表温为-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