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伦峰  李峥 《河南水产》2009,(4):31-31,33
长薄鳅Leptobatia elongate(Bleeker)隶属鳅科、薄鳅属,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江段及其支流.是一种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名优经济鱼类.是鳅科鱼类中生长最快、个体最大的一种。常见个体0.20-43.40千克.最大个体达3.0千克。长薄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一般发病率很低。通常长薄鳅采用人工静水饲养.其间会由于放养密度过高,水质恶化,捕捞、运输过程中受伤等原因。  相似文献   

2.
刘利林  王帅 《中国水产》2011,(11):33-35
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rHedinichthys)yarkandensis(Day),又名叶尔羌鼓缥鳅、叶尔羌条鳅,地方名狗头鱼。属鲤形目、鳅科、条鳅亚科、高原鳅属、鼓鳔亚属,广泛分布于塔里木河水系,是塔里木河流域中生长较快、个体较大的一种,是生活在塔里木河流域的主要优势土著鱼类之一。叶尔羌高原鳅在鳅科鱼类中属于个体较大的鱼类之一,最大体长可达30.0cm、体重在305g左右。  相似文献   

3.
长薄鳅生物学的某些资料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长薄鳅(Leptobotiaelongata)属鳅科、薄鳅属,是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生长最快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广东北江上游及广西西江上游,最大个体重3kg,是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的名贵鱼类。至今有关此鱼的研究仅限于分类、耗氧率及营养成份。我...  相似文献   

4.
朱杰  沈忠明 《内陆水产》2004,29(7):41-42
鳅科鱼类多属小型淡水经济鱼类。我国鳅科鱼类分为3个亚科:条鳅亚科.沙鳅亚科。花鳅亚科。绝大部分鳅科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的美味佳肴和滋补保健食品。泥鳅、长薄鳅等同时是一项重要的外贸出口商品。随着目前鳅科鱼类的野生资源不断减少.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工繁殖技术在鳅科鱼类中的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长薄鳅是我国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中.长薄鳅的全人工繁殖及人工养殖均未突破.据此,本文分析了长薄鳅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长薄鳅[Leptobotiaelongata(Bleeker)]隶属于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是鳅科鱼类中生长最快、个体最大的一种,常见个体体重0.2kg~0.4kg,最大个体体重3.0kg,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江段及其支流。为了拯救濒危物种,近10余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单位开展了长薄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水利部中科院水库渔业研究所养殖基地,鱼类家族中又有6000余尾特殊的“新成员”在这里安然栖息、落户,它们就是科研人员精心培育出来的长薄鳅的后代。长薄鳅属鳅科,是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最大可达3kg。说起长薄鳅,一个鲜为人知的经历赋予了它传...  相似文献   

8.
长薄鳅又称花鳅,是一种淡水观赏经济鱼类,其抗病能力强,养殖过程中病原性疾病很少发生。在这几年的养殖和推广过程中发现,水花阶段危害长薄鳅的最主要病害是气泡病,往往给生产者带来重大损失。本文就笔者遇到的长薄鳅水花培育阶段气泡病的发生情况和防  相似文献   

9.
鳅科鱼类DNA条形码分析及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了23种鳅科鱼类89尾个体的线粒体COI基因5端序列,分析了碱基组成以及不同鳅科鱼类之间的种间遗传距离和种内遗传距离。结果显示,鳅科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表明以COI作为鳅科鱼类DNA条形码进行品种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建立鳅科鱼类DNA条形码的基础上,设计了主要物种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特异性引物,结果显示,该引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能够实现对泥鳅、大鳞副泥鳅及其混合样品的物种鉴定。  相似文献   

10.
李树青 《水产学报》1998,22(3):260-264
经鉴定,采自福建省龙岩市九江支流满竹溪的拟腹吸鳅属标本为一新种,依山名而定为梅花山拟腹吸鳅Pseudogastromyzon meihuashanenisi sp.nov。根据三年野外调查和鱼类标本采集,已知福建省平鳍鳅科鱼类计18种。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勤得利湾鱼类区系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调查勤得利湾鱼类共计58种,隶属于15科,其中鲤科鱼类为最多,43种,占水系鱼类总数74.13%;鳅科5种,占0.09%;偿科、鲶科各2种,各占0.035%;鲟科、狗鱼科、鳕科、鮨科、塘鳢科、鳢科、杜父鱼科各1种,共占0.017%。肉食性鱼类种类相对较多。通过比较分析,黑龙江勤得利湾鱼类组成与黑龙江中游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大鳍鲮属鲶形目,鳞科,鲮属,俗称:石扁头、江鼠等,是分布在长江和珠江水系特有的小型经济鱼类。习底栖性,生活于水流较急、多石砾的江河支流中。大鳍鲮是生长较快的鳞科经济鱼类,一般个体在0.5千克,最大个体在5千克。由于生长快、食性广、肉味鲜美、无肌间刺,是产区上等的水产品。随着大鳍鲮基础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和人工繁殖技术的日趋成熟,养殖前景十分看好。伴随着养殖面积扩大,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势必造成大鳍鲮病害增多,  相似文献   

13.
野生长薄鳅驯化注意事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生长薄鳅生长迅速,味道鲜美,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人为的破坏,长薄鳅栖息繁殖场所不断丧失,其自然资源急速下降,国家已经将长薄鳅列为急需保护和开发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现将一些长薄鳅驯化注意事项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长薄鳅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自然水域获取的长薄鳅进行消化器官的解剖和食性分析。长薄鳅以摄食小鱼虾为主,在其食物组成中,小虾类的出现率最高,其次为小鱼类、腹足类。长薄鳅是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食谱较广  相似文献   

15.
正长薄鳅属鳅科、薄鳅属,是最大鳅科鱼类,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支流,由于环境的变化,其野生种群的数量日益减少,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均被列为保护物种。近年来,长薄鳅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围绕长薄鳅的驯养繁殖、病害、生理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也都相继展开,为长薄鳅的保护和开发奠定了基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一直从事于长薄鳅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在长薄鳅人工繁殖和驯养方面取得了一定  相似文献   

16.
感应流速是鱼类游泳特性的关键指标之一,获取鱼类的感应流速将有助于过鱼设施低流速区的流速设计和增值放流地点的选择等。本研究以黑水河的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es)、横纹南鳅(Schistura fasciolatus)和山鳅(Oreias dabryi)为研究对象,利用固定流速法对其感应流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3种鳅科鱼类的绝对感应流速范围为5.7-13.2 cm/s,相对感应流速的范围为0.6-1.5 BL/s。红尾副鳅的绝对感应流速显著高于横纹南鳅和山鳅,相对感应流速显著低于横纹南鳅和山鳅(P<0.05),横纹南鳅和山鳅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测试鱼的绝对感应流速和相对感应流速均与体长呈显著相关关系,绝对感应流速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相对感应流速随着体长的增加而减少。体长可能是影响3种鳅科鱼类感应流速差异的主要原因。所有测试鱼的趋流率与流速呈指数函数关系为PR=97.93e^(〖-e〗^(-0.91V+6.34) )。本研究结果可为金沙江流域鱼类行为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黑水河过鱼设施设计和增值放流地点选择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经鉴定,采自广西都安县红水河水系的条鳅亚科鱼类标本代表2个新种:丽纹云南鳅Yunnanilus pulcherrimus在侧线、鳞片分布、鳍条数目、尾型、吻须长度等方面与侧纹云南鳅Yunnanilus pleurotaenia(Regan)1904最为相似,但本种独特的斑纹和上下唇的长乳突可明显与之相区别,二的区别还体现在一些度量特征上;黄体高原鳅Triplophysa flavico,pus与同分布于西江水系的南丹高原鳅较为接近,但以下列鉴别特征组合可与高原鳅属所有已知种相区别:背鳍分枝鳍条10根、臀鳍分枝鳍条6—7根、体被细鳞、侧线完全、具6条宽横斑和l条沿侧线的细纵纹、尾鳍深分叉、尾鳍基具l半圆形黑斑、尾鳍上下叶各具2条黑色横斑、腹鳍末端后伸超过肛门、腋部具发达的肉质鳍瓣、上唇中央完全中断等。云南鳅属和高原鳅属均是高原特有类群。前仅分布于云南东中部地区,后则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此次在广西红水河发现的2种条鳅鱼类,其分布地远离这两个属的分布中心,而且呈间断分布。进一步分析丽纹云南鳅和黄体高原鳅与各自相近种的谱系关系显示,这种特殊的分布格局是通过隔域分化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齐鲁渔业》2013,(11):55-55
世界上已知鱼类约有26000多种,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大类,约占脊椎动物总数的48.1%。它们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约有8600余种生活在淡水中。我国现有鱼类近3000种,淡水鱼类占800余种,其中鲤科属种最多,有40@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二分之一;鲶科和鳅科属种也不少,两科共有2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泥鳅,又名鳅、鳛,在鱼类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鳅科主要品种有:泥鳅、大鳞副泥鳅、长薄鳅、中华花鳅等。其品种虽不同,而外形上却相差不多。供养殖的主要为泥鳅。泥鳅为高蛋白质、低脂肪类型的名优水产品种。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泥鳅的可食部分占整个鱼体的80%左右,高于一般淡水鱼类。泥鳅销路很广,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1环境条件1.1水质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NY5051的规定。养殖排水应符合GB18596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前鳍高原鳅Triplophysa anterodorsalis Zhu Cao, 1989是一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其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下游水域。2014年1-12月在金沙江一级支流黑水河下游江段逐月采集样本,对其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前鳍高原鳅的性成熟个体在1-2月以及9-12月出现,其雌、雄个体的性成熟系数平均值均在12月份达到最大值;50%个体达到性成熟的全长分别为雌性72 mm,雄性78 mm;繁殖季节雌雄性比为0.98:1;平均卵径为0.64 mm,卵径分布呈单峰型;绝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1428-6356粒/尾,平均值为3834粒/尾;相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250-938粒/g,平均值为535粒/g;全长、体质量与绝对繁殖力呈二次项函数正相关;繁殖季节的水温变动范围为9.3-20.6 ℃,平均值为14.1 ℃。研究表明:前鳍高原鳅有明显的产卵集群情况,且其为一种均衡策略者鱼类。本文能够为前鳍高原鳅资源的保护,特别是为其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实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