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掌握不同颜色粘虫板对绿盲蝽、中黑盲蝽和赤须盲蝽的诱集效果,于2010和2011年的6—10月,用青色、绿色、蓝色、黄色、白色5种颜色粘虫板在山东省棉田内进行诱集试验。结果表明,各粘虫板全年监测中都是6月诱集棉盲蝽数量最多,10月最少,且绿盲蝽的种群数量显著高于中黑盲蝽和赤须盲蝽。不同年份、月份、田块,不同颜色粘虫板的诱集效果不一致,2010年田块1中的绿色、青色和绿色粘虫板诱集的绿盲蝽、中黑盲蝽和赤须盲蝽最多,分别为91.0、2.6、5.8头/板,2011年田块2中的黄色、青色粘虫板诱集的绿盲蝽、中黑盲蝽最多,分别为263.0、3.2头/板,田块1中的白色粘虫板诱集赤须盲蝽最多,为12.4头/板。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份、月份、田块、粘虫板颜色对绿盲蝽和赤须盲蝽的诱集量有显著影响,月份和粘虫板颜色对中黑盲蝽的诱集量有显著影响。通过对2年5块棉田的诱捕效果综合排序,黄色粘虫板诱集绿盲蝽效果相对最好;绿色粘虫板诱集赤须盲蝽效果相对最好;5种颜色粘虫板诱集中黑盲蝽的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 虫害严重制约了棉花生产, 造成棉农的经济损失。目前, 化学杀虫剂仍是防治棉花虫害的主要手段, 长期使用化学杀虫剂导致棉蚜Aphis gossypii、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产生抗药性, 降低防治效果。本研究使用8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防治棉蚜、绿盲蝽,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 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能有效侵染棉蚜和绿盲蝽, 随着浓度的升高, 对棉蚜和绿盲蝽的毒力增强。〖JP+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该药剂能有效控制棉花主要害虫棉蚜和绿盲蝽。采用1 200 mL/hm2用量, 药后14 d对棉蚜的防效达94.42%; 采用1 350 mL/hm2用量, 药后14 d对绿盲蝽的防效分别达到87.25%(新疆), 91.62%(湖北)。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绿盲蝽田间种群对六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山东地区绿盲蝽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情况,于2010—2012年采用玻璃管药膜法监测山东聊城、菏泽、滨州、德州地区绿盲蝽田间种群对马拉硫磷、毒死蜱、灭多威、丁硫克百威、联苯菊酯和氟虫腈等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相对于2009年的监测数据,2010—2012 年各地绿盲蝽种群对不同杀虫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变化,但相对毒力比值均小于10倍。其中对毒死蜱、联苯菊酯的敏感性均未降低,菏泽种群表现为敏感性增强,相对毒力比值小于1。2011—2012年德州种群对丁硫克百威、灭多威和氟虫腈的敏感性降低,相对毒力比值大于3倍,其它种群敏感性变化不大,相对毒力比值均小于3倍。3年间菏泽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敏感性变化不大,相对毒力比值小于3倍,其它种群敏感性均有所降低。因此,毒死蜱、马拉硫磷、联苯菊酯、丁硫克百威等仍是山东棉区防治绿盲蝽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的谱系地理和遗传结构, 本文测定并分析了其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 835 bp (GenBank登录号:OK149286), 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 22个tRNA基因, 2个r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区, 呈闭合双链环状DNA分子结构。线粒体基因组中A+T含量高达76.8%, G+C含量为23.2%, 呈现明显的AT偏向性; 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以通用密码子ATN作为起始密码子; 蛋白质编码基因中呈现出明显的氨基酸偏好性, 异亮氨酸含量占比最高, 为10.78%; 22个tRNA基因中有21个tRNA形成典型的三叶草式二级结构; 系统发育树显示, 盲蝽科的11个种聚为两大分支, 黑肩绿盲蝽以99%的自展支持率位于其中的一个分支内。本研究结果将为黑肩绿盲蝽作为天敌昆虫来防治水稻害虫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绿盲蝽滞育卵胚胎发育的停滞阶段,对其滞育卵和非滞育卵的发育过程进行了显微和切片的比较观察.在(26±0.5)℃、80%RH和L//D=16 h∥8h的试验条件下,使用湿滤纸收集并孵化卵.滞育卵在产后24 h内,即形成了单细胞的囊胚层后停滞发育,而非滞育卵随着细胞层的加厚形成胚带并继续发育,经过6d的发育可孵出若虫.通过每天定时向产卵滤纸补充等量水分,非滞育卵的卵重随着胚胎的发育不断增加,而滞育卵由于发育停滞,卵重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华北地区枣园中,发现了绿盲蝽的一种卵寄生蜂,形态鉴定为盲蝽黑卵蜂Telenomussp.。直接观察寄生蜂羽化情况表明,绿盲蝽越冬卵中盲蝽黑卵蜂的寄生率为0.67%~1.25%。设计了盲蝽黑卵蜂的特异性引物,对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子检测显示,寄生率为13.04%~23.91%。与直接观察方法相比,分子检测技术能更加准确地评估盲蝽黑卵蜂对绿盲蝽卵的寄生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控制苹果园绿盲蝽,对胶东地区绿盲蝽田间消长及危害动态进行了多年系统监测.结果表明,胶东地区绿盲蝽主要以越冬代成、若虫为害苹果新梢,5月上、中旬进入为害高峰期,5月26日后为害基本结束.成虫发生期约169 d,在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10月上旬出现诱虫高峰,以5月和10月的诱虫量较高.不同设置高度...  相似文献   

8.
尹海辰  李文静  许敏  许冬  万鹏 《植物保护》2021,47(6):134-140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棉的广泛种植, 我国盲蝽发生日益严重, 急需开发一些高效、环境友好的新型防治技术。本文以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云木香Aucklandia costus、香加皮Periploca sepium、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五倍子Rhus chinensis等5种中药材乙醇提取物为材料, 测定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和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对这5种提取物的电生理学及嗅觉反应。结果表明, 5种提取物均可引起绿盲蝽雌、雄成虫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花椒和云木香提取物可引起中黑盲蝽雌、雄成虫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在嗅觉反应试验中, 绿盲蝽对云木香、香加皮提取物的选择反应率低于30%, 对花椒提取物选择反应率高于60%。中黑盲蝽对花椒、云木香提取物的选择反应率低于40%, 显示出这些提取物对两种棉花盲蝽具有显著的驱避或引诱作用。该研究为利用中药材资源开发棉田盲蝽绿色防控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绿盲蝽人工饲料配方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3因子2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绿盲蝽人工饲料的配方进行了优化,得出了更优的绿盲蝽人工饲料配方E,其成分如下:蔗糖2.80g、啤酒酵母0.25g、50%蜂蜜水2.50g、混匀鸡蛋22.50 g、小麦胚10.00 g、利马豆粉30.00 g、大豆粉2.50g、卵黄30.00 g、大豆卵磷脂2.25g、复合维生素1.80g、10%乙酸0.50 mL、硫酸链霉素0.005 g、头孢羟氨苄0.005 g、福尔马林0.10 mL、丙酸0.10 mL、无菌水164.00 g.该配方单头饲养的绿盲蝽若虫存活率(81.25%)、若虫发育历期(11.68 d)和成虫单雌产卵量(32.36粒)与四季豆饲养的无显著差异.与现有的绿盲蝽人工饲料相比该饲料进一步缩短了若虫的发育历期,但群体饲养的若虫存活率只有55.74%,显著低于四季豆饲养的若虫存活率(73.77%),仍需进一步优化.通过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明确了影响绿盲蝽若虫存活率、发育历期和单雌产卵量因子的重要性为复合维生素>大豆卵磷脂≥蔗糖.本文还就配方的进一步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冬枣园绿盲蝽发生消长规律及危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静  刘玉升  刘俊展 《植物检疫》2007,21(5):319-320
冬枣园中绿盲蝽每年发生5代,1、2代为主害代,3~4月份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上旬至6月中旬为危害盛期;空间分布呈显著不均衡状态,田边地头偏多,在一天中早晚多集中于树上危害,晴天上午10:00至下午4:00多在树下或背阴处栖息,活动差;主要危害枣树的幼芽、嫩叶、花蕾及幼果;造成幼嫩组织枯萎、抑制生长和“破叶疯”。  相似文献   

11.
不同葡萄品种对越冬代绿盲蝽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不同葡萄品种对越冬代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的抗性水平,于2012—2014年连续3年系统研究了不同葡萄品种上绿盲蝽的为害情况以及越冬卵量,并分析了绿盲蝽越冬卵量与葡萄受害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每年越冬代绿盲蝽对不同葡萄品种的为害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葡萄品种对越冬代绿盲蝽的抗性不同,其中香悦对绿盲蝽抗性最强,抗性指数为5.00,金田美指抗性最弱,抗性指数为1.00;每年绿盲蝽在不同葡萄品种上的越冬卵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葡萄品种受害指数与绿盲蝽越冬卵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不同葡萄品种对越冬代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 Chen et van Achterberg定位寄主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时利用的挥发性信息物质来源,利用Y型昆虫嗅觉仪测定了红颈常室茧蜂雌雄成虫对绿盲蝽3龄若虫及其为害寄主植物棉株以及雌性红颈常室茧蜂成虫、绿盲蝽成虫对苗期和花期的棉花、蓖麻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与干净空气(空白对照)相比,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对绿盲蝽3龄若虫、健康棉株的选择行为无显著差异,绿盲蝽3龄若虫为害的棉株对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但在为害后去虫和未去虫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雄性红颈常室茧蜂对各处理均无明显的选择行为。与健康或为害后去虫的苗期棉花相比,雌性绿盲蝽成虫显著趋向花期蓖麻;而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只趋向于为害后的花期蓖麻。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对为害后去虫的花期棉花和花期蓖麻的选择行为显著高于相应的苗期植株。这表明雌性红颈常室茧蜂主要利用绿盲蝽若虫为害后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性信息物质来定位寄主绿盲蝽,且其对花期寄主植物的选择行为与绿盲蝽成虫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棉酚和芸香苷2种植物次生物质对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体内3种保护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3种解毒酶——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影响,通过在人工饲料中添加棉酚和芸香苷饲喂不同龄期绿盲蝽若虫,分别在24、48、72 h后测定若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同一龄期的绿盲蝽若虫取食不同浓度的同种外源次生物质后,随着次生物质浓度的升高,3种保护酶活性分别在不同浓度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如1龄若虫其CAT活性在0.4 mg/mL棉酚胁迫下达到最大,为72.8 U/mg protein,SOD和POD活性分别在0.8 mg/mL棉酚胁迫下达到最大,为59.8、23.0 U/mg protein,而3种解毒酶ACP、AKP和GST活性则均在0.4 mg/mL棉酚胁迫下达到最大,分别为26.9、29.5、66.8 U/mg protein,即绿盲蝽受到不同浓度外源次生物质胁迫后,体内的保护酶和解毒酶被激活的程度不同。同一龄期若虫取食不同种类的次生物质后,体内同一种保护酶的活性变化也不尽相同,如3龄若虫其SOD活性在1.0 mg/mL棉酚或0.04 mg/mL芸香苷胁迫48 h后均达到最大,分别为58.0 U/mg protein或61.1 U/mg protein,且显著高于其它浓度胁迫,即不同种类次生物质诱导绿盲蝽同一种保护酶达到最大值所需浓度不同。表明绿盲蝽受到不同种类外源次生物质或者不同浓度同种外源次生物质胁迫后,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且不同酶的变化处于一种协调状态,以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棉花叶片茸毛性状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为明确棉花叶片茸毛性状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于2008-2009年连续两年系统研究了不同供试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并在室内测定了棉花中脉和叶片上茸毛的类型、密度和长度.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存在差异;且不同棉花品种(系)叶片各类型茸毛密度和茸毛长度分别表现显著差异(P<0.05);叶片茸毛密度与棉花对绿盲蝽的抗性呈显著负相关(y=3.5482-0.0007x1-0.0089x2,R2=0.5741,P=0.0007),叶片茸毛类型和茸毛长度与棉花对绿盲蝽的抗性没有显著相关性.选育叶片无毛或少毛的棉花品种(系)可用于棉花绿盲蝽的治理.  相似文献   

15.
棉花主要抗虫次生物质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研究了不同供试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并在室内采用香草醛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缩合单宁、黄酮类化合物和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以明确棉花主要抗虫次生物质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系)在不同生长期及不同组织中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苗期顶叶中缩合单宁、总萜烯类化合物和总杀实夜蛾素含量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蕾期顶叶和棉蕾中芸香苷含量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具有显著正相关性,铃期棉铃中槲皮素、异槲皮苷含量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呈现显著负相关性.田间缩合单宁、芸香苷、总萜烯类化合物和总杀实夜蛾素含量高的棉花品种(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抑制绿盲蝽的危害,而另外两种黄酮类物质槲皮素和异槲皮苷则有利于绿盲蝽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药方式下吡虫啉对棉田绿盲蝽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吡虫啉对绿盲蝽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2011—2012年连续两年采用种子包衣、颗粒剂穴施和灌根处理棉花,并结合种植绿豆诱集带的方式,研究其对棉田绿盲蝽种群动态的影响。在吡虫啉有效成分用量为1 500 g/hm2时,棉花颗粒剂穴施+绿豆诱集带颗粒剂穴施、灌根和颗粒剂穴施3种处理,对棉田绿盲蝽种群数量控制作用较好,自棉花苗期至8月中旬花铃期百株绿盲蝽数量分别为12、15、17、8、19头,均低于为害经济阈值,控制有效期接近110 d;在吡虫啉有效成分用量为900 g/hm2时的棉花颗粒剂穴施、灌根处理以及吡虫啉有效成分用量为675 g/hm2的棉花种子包衣+绿豆诱集带种子包衣处理,对棉田绿盲蝽种群数量控制作用次之,控制期在100 d左右。单一棉花种子包衣处理控制效果低于上述处理,持效接近90 d。各处理对棉叶受害指数减退率的影响与其对绿盲蝽种群数量的控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棉田吡虫啉颗粒剂穴施及液体制剂灌根施药是控制绿盲蝽为害的有效施药手段。  相似文献   

17.
绿盲蝽对冬枣不同生长期的为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绿盲蝽对其重要果树寄主冬枣的为害特点,通过对各生长期叶、蕾、花、幼果等易受害部位接虫试验,研究绿盲蝽对冬枣的为害规律及其对冬枣坐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生长期各部位的被害率和刺点数均随着接虫数的增加而增大。嫩叶期最幼嫩的部位顶芽和第1片叶被害率均为100%,第4、5片叶的被害率均为0;相同接虫密度下,花的刺点数显著高于蕾和幼果;花蕾并存时,花的刺点数显著高于蕾,而被害率无显著差异。花期受害后,坐果数显著降低,其中接1、2、3、4、5头绿盲蝽坐果数分别降低了49.49%、59.60%、84.85%、94.95%、94.87%。研究表明,绿盲蝽对冬枣的为害有明显趋嫩和趋花性,花期受害后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应加强对花、幼果期绿盲蝽种群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冬青油微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杀蚜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20%冬青油微囊悬浮剂,同时研究了芯/壁材质量比、反应温度、搅拌速率、pH值及乳化分散剂等因素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对所制备微胶囊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其缓释性能及其对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Gillette)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当芯、壁材质量比为3:2、添加质量分数为3%的分散剂[30%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与Tween-80按质量比为1:1混合]酸酐共聚物(SMA)与Tween-80按质量比为1:1混合]、乳化搅拌速率为800 r/min、在120~150 min内将pH值调至2.0,在60~70 ℃下固化反应1 h时,可制备出形貌较好、平均粒径为7 μm左右的冬青油微胶囊。失重法测定结果表明,其缓释性能良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20%冬青油微囊悬浮剂在有效剂量300 g/hm2下进行常量喷雾处理,施药后第11天其对菊小长管蚜的防效仍维持在90%以上,具有较长的持效期。  相似文献   

19.
采用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代森锰锌、戊唑醇和噁霉灵对玉米褐斑病菌Physoderma maydis的室内毒力;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WP)、430 g/L戊唑醇悬浮剂(SC)和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WP)对病原菌致病力的影响,以及在8叶期茎叶喷雾处理对该病害的田间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代森锰锌对病原菌休眠孢子囊的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66.71 mg/L,而戊唑醇和噁霉灵的抑制效果较差;代森锰锌和戊唑醇能有效降低病原菌的致病力,处理小区植株发病叶片均控制在穗位叶以下,且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均明显高于对照区,防效分别达91.31%和88.99%;代森锰锌和戊唑醇处理小区玉米增产效果明显,增产率分别达13.8%和1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