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细胞色素bc1位点抑制剂包含作用于线粒体内膜外壁CoQ氧化位点抑制剂(QoIs)和作用于线粒体内膜内壁CoQ的还原位点抑制剂(QiIs)。从未使用过QoIs和QiIs的江苏省南京市和安徽省和县随机采集分离获得48个辣椒疫霉单游动孢子囊菌株,并测定了它们不同发育阶段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丝生长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最低,EC50值范围在1.225~86.100 μg/mL,平均值为(21.041±14.397)μg/mL,其活性低于甲霜灵47.7倍;游动孢子囊形成和萌发对嘧菌酯的敏感性较高,EC50值范围分别在0.006~0.996 μg/mL和0.053~0.334 μg/mL,平均值分别为(0.161±0.126)μg/mL和(0.155±0.023)μg/mL,其活性高于甲霜灵516.8倍;游动孢子萌发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最高,EC50值范围在(0.018~0.111)μg/mL,平均值为(0.057±0.011)μg/mL,活性是甲霜灵的142.4倍。离体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水杨肟酸对嘧菌酯抑制菌丝生长的增效作用最强,对游动孢子囊形成的增效作用次之,而对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萌发过程的增效作用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辣椒疫霉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彦全  王振中 《植物保护》2008,34(1):99-103
从广东省各地采集了54个辣椒疫霉菌株,分别测定了菌丝生长和游动孢子囊形成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嘧菌酯对辣椒疫霉的菌丝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50范围为0.1428~1.9509μg/mL,平均为0.9649μg/mL;对游动孢子囊形成的抑制作用更强,EC50范围为0.0010~0.0844μg/mL平均为0.0239μg/mL。正态分析表明,辣椒疫病菌54个菌株菌丝生长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符合正态分布,而孢子萌发则在高浓度区具有拖尾现象,表明自然界中已存在个别具有一定耐药性的辣椒疫霉种群。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和吡唑醚菌酯的靶标基因序列,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水杨肟酸对B. dothidea 菌丝生长的作用, 探讨了添加或不添加水杨肟酸的情况下病原菌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的变化; 并测定了不同产区的80株B. dothidea 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以及440株B. dothidea 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 然后, 扩增并分析了具有不同敏感性的菌株的细胞色素b基因 (Cytb) 序列?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水杨肟酸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添加40 μg/mL水杨肟酸不影响吡唑醚菌酯的EC50?菌株的敏感性频率符合近似正态分布, 各产区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 吡唑醚菌酯平均EC50为(2.95±2.11) μg/mL, 没有检测到抗性菌株?靶标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Cytb基因在F129?G137和G143位密码子上没有产生点突变, 首次发现在143位密码子后有内含子插入?  相似文献   

4.
烯酰吗啉与嘧菌酯对辣椒疫霉病菌生物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为了分析烯酰吗啉与嘧菌酯对辣椒疫霉病原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敏感性,分别采用离体和活体试验方法比较了供试药剂对病原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孢子囊产生以及游动孢子释放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68、0.21和4.92μg/mL,其活性分别是嘧菌酯的34.7、30.4和4.6倍。烯酰吗啉与嘧菌酯在浓度为12.5μg/mL时对菌丝体细胞膜的电导率无影响,但当烯酰吗啉和嘧菌酯的浓度分别为25μg/mL和50μg/mL时其电导率值明显上升。采用液相氧电极法,测定了三种典型抑制剂与供试药剂对菌丝体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嘧菌酯作用于三羧酸循环(TCA)途径,而烯酰吗啉对三羧酸循环(TCA)途径和磷酸戊糖(HMP)途径有一定的影响。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下,烯酰吗啉与嘧菌酯对辣椒疫病均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两者无显著差异;在辣椒植株接菌后24h采用800μg/mL的药液喷雾处理时,烯酰吗啉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为66%,优于嘧菌酯。  相似文献   

5.
首次研究分析了灰葡萄孢霉菌群体中旁路氧化与菌丝生长对嘧菌酯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旁路氧化酶的专化性抑制剂水杨肟酸(SHAM)对不同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同:50 μg /mL SHAM对采自浙江、江苏、山东三地的142株灰葡萄孢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在-29.03% ~48.33%之间,平均为10.49%。SHAM处理对嘧菌酯抑制菌丝生长的活性表现出明 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无SHAM时,嘧菌酯对上述群体菌丝生长的EC50(EC50Q)值在0.20~51.48 μg /mL 之间,平均为6.56 μg /mL;当SHAM浓度为50 μg /mL时,EC50 值在0.04~5.25 μg /mL 之间,平均为2.21 μg /mL。旁路氧化的相对贡献值F 最低为0.17,最高为24.40,平均为3.19。另外,少数在没有SHAM存在时对嘧菌酯表现"耐药性"的菌株在SHAM存在下对嘧菌酯也很敏感。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石榴干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嘧菌酯对石榴干腐病菌的生物学活性,采用单孢分离法对石榴病果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然后进行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室内生测法测定了嘧菌酯对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且连续2年开展了大田防治试验。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石榴干腐病的病原菌为石榴壳座月孢Pilidiella granati。嘧菌酯在水杨肟酸(SHAM)的协同作用下,对石榴干腐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平均EC50分别为0.202μg/m L和0.007μg/m L(含100μg/m L SHAM);在大田防治试验中,嘧菌酯对石榴干腐病具有良好的防效,其中1 000倍25%嘧菌酯SC稀释液在2013和2014年的防效分别可达90.85%和81.91%,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表明嘧菌酯可作为防治石榴干腐病的候选药剂。  相似文献   

7.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草莓炭疽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并分析了旁路氧化与胶孢炭疽菌对Qo Is类杀菌剂敏感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无旁路氧化酶(alternative oxidase,AOX)专化性抑制剂水杨肟酸(SHAM)作用时,吡唑醚菌酯对采自浙江临安、建德、诸暨3地的65株草莓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EC50Q)值在0.09~24.26μg/m L之间,平均为6.65μg/m L;当有50μg/m L的SHAM存在时,其EC50[EC50(Q+S)]值在0.06~48.98μg/m L之间,平均为10.58μg/m L。旁路氧化的相对贡献值F[F=EC50Q/EC50(Q+S)]最低为0.02,最高为11.17,平均为0.96,其中78.46%的菌株的F值1。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不同敏感性的草莓和葡萄炭疽病菌在吡唑醚菌酯处理下其AOX基因表达的时间动态。结果显示:吡唑醚菌酯处理能诱导AOX基因的表达,在处理后6~12 h内,各菌株AOX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强,但表达量的差异与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表明,旁路氧化在不同病原菌中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大白菜霜霉病病原菌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采用凹玻片保湿法和离体子叶浸泡法测定了氟吡菌胺对寄生霜霉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氟吡菌胺对寄生霜霉孢子囊萌发、芽管伸长、病斑扩展、孢囊梗形成及孢子囊产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孢子囊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抑制效果最显著,EC50值分别为0.113 3和0.291 8μg/m L;当氟吡菌胺质量浓度为8.00μg/m L时,对病斑扩展和产孢量的抑制率分别达到86.08%和72.48%,且对孢囊梗的产生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选用离体子叶浸泡法,测定了氟吡菌胺对从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分离的60株寄生霜霉菌株的毒力,发现菌株之间对药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小,敏感性频率呈近似正态分布,其EC50值范围为0.163 2~0.802 2μg/m L,因此可以将其EC50平均值0.405 3μg/m L作为寄生霜霉对氟吡菌胺的敏感基线。  相似文献   

9.
室内离体条件下测定了4种羧酸酰胺类(CAAs)杀菌剂双炔酰菌胺、烯酰吗啉、丁吡吗啉和氟吗啉对辣椒疫霉3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抑制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1.95×10-2、1.41、1.85、2.31 μ g/mL;对病菌孢子囊形成的抑制效果最好,其EC50值分别为2.00×10-4、1.50×10-3、2.60×10-3、4.30×10-3 μ g/mL;抑制游动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4.60×10-3、0.373、0.494、0.635 μ g/mL。4种CAAs杀菌剂对辣椒疫霉的抑制作用均高于对照药剂甲霜灵、吡唑醚菌酯及嘧菌酯。  相似文献   

10.
辣椒炭疽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江苏和海南省随机采集分离获得45个辣椒炭疽病菌单孢菌株,根据孢子形态鉴定其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capsici,其中C.gloeosporioides占总菌株数的64.4%.筛选出甘油琼脂(AEA)培养基和水琼脂(WA)培养基,分别作为产孢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辣椒炭疽病菌对嘧菌酯敏感性的适宜培养基.通过孢子萌发法测定2种病原菌45个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范围在0.009~0.091μg/mL之间,平均EC50为(0.047±0.040)μg/mL.其中29个C.gloeosporioides菌株和16个C.capsici菌株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051±0.047)μg/mL和(0.041±0.024)μg/mL.研究发现旁路氧化酶抑制剂水杨肟酸(SHAM)对嘧菌酯抑制分生孢子萌发有协同增效作用,且嘧菌酯抑制辣椒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1.
丁吡吗啉对致病疫霉的作用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吡吗啉(pyrimorph)是一种结构新颖的杀菌剂,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其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菌丝生长、孢子囊产生、休止孢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为0.066、0.059和0.550 μg/mL,但对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作用较弱,其EC50值为 9.78 μg/mL。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经丁吡吗啉处理后的菌丝分枝相对较少,分枝间距拉长,但对 菌丝直径无影响;从致病疫霉对番茄叶片的侵染过程来看,丁吡吗啉浓度为100 μg/mL时,处理24 h后在叶片表面只能看到少量休止孢萌发,96 h后未产生孢子囊。丁吡吗啉在1 μg/mL和10 μg/mL 时对菌丝体细胞膜的电导率无影响,但当浓度为50 μg/mL时其电导率值明显上升;初步测定结果表明,在100 μg/mL浓度下,其对致病疫霉菌丝体的蛋白质合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其菌丝体内的DNA合成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水杨肟酸 (SHAM) 对草坪草夏季斑枯病菌Magnaporthe poae菌丝生长及其对嘧菌酯敏感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测定了采自北京地区的114株夏季斑枯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扩增并分析了夏季斑枯病菌细胞色素b基因 (Cytb) 部分序列,以期探寻该病原菌对嘧菌酯敏感性下降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不同浓度SHAM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差异显著 (F = 20.812,P < 0.000 1);添加SHAM (40 μg/mL) 与否,嘧菌酯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 (EC50) 无显著差异 (F = 0.041 0,P = 0.842 3)。嘧菌酯对供试114株菌株的EC50值范围为0.001 0~0.146 5 μg/mL,平均值为 (0.017 4 ± 0.026 1) μg/mL。供试夏季斑枯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频率不符合正态性分布 (W = 0.499 7, P < 0.05),表明群体中已出现对嘧菌酯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连续单峰频次分布为70.18%的菌株 (W = 0.970 8,P = 0.064 0 > 0.05) 的平均EC50值为 (0.007 8 ± 0.003 7) μg/mL,该值可作为夏季斑枯病菌对嘧菌酯的相对敏感性基线。比对分析获得夏季斑枯病菌Cytb的部分序列 (8 639 bp),进一步扩增发现对嘧菌酯敏感性存在差异的12株菌株均在该序列上紧临143位密码子处插入了一段长1 956 bp的内含子,且在Cytb的129、137和143位密码子上未出现与抗性相关的点突变。上述结果可为草坪草夏季斑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同时可为深入探寻病原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QoIs) 杀菌剂敏感性下降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不同发育阶段小麦赤霉病菌对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及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对4种SBIs类杀菌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小麦赤霉病菌对4种SBIs类药剂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其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菌丝生长阶段和产孢阶段芽管伸长阶段孢子萌发阶段;其中,戊唑醇对菌丝生长、产孢、芽管伸长和孢子萌发阶段的EC50值分别为0.686、0.191、3.532和3.825μg/m L,咪鲜胺分别为0.063、0.305、0.827和36.581μg/m L,苯醚甲环唑分别为0.873、3.659、5.687和79.465μg/m L,烯唑醇分别为1.961、33.658、41.881和54.986μg/m L。显微观察4种SBIs类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形态的影响,发现杀菌剂处理后菌丝末端分枝增多,新生菌丝伸长受阻,菌丝体局部膨大,有时可见菌丝及芽管的消解。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用量为有效成分100 g/hm2的戊唑醇、200 g/hm2的咪鲜胺和200 g/hm2的苯醚甲环唑对小麦赤霉病的保护效果为77.15%~79.26%,治疗效果为70.64%~72.77%,于发病前后使用均可有效防治该病害。  相似文献   

14.
杀菌剂对辣椒疫霉不同形态菌体的毒力差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室内离体条件下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辣椒疫霉各生长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和氟吗啉对所测定的菌株P1319 4个发育阶段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0.14~0.61 μg/mL 和0.18~0.68 μg/mL,EC95值均小于3 μg/mL;甲霜灵对菌丝生长和孢子囊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休止孢和孢子囊萌发基本无影响;嘧菌酯和百菌清强烈抑制孢子囊形成、休止孢和孢子囊萌发,EC50值分别为0.03~6.15 μg/mL和0.07~1.97 μg/mL;较高浓度的代森锰锌可以抑制辣椒疫霉的孢子囊形成、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但对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三乙膦酸铝、p(ο)-丁酰基苯酚和邻-烯丙基苯酚对P1319的4个发育阶段的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旁路氧化作用能够降低辣椒炭疽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离体培养条件下,旁路氧化在辣椒炭疽菌野生菌株的孢子萌发中提供大于95倍生理功能的补偿作用;在菌丝生长中提供20~35倍的补偿作用。但在接种前用嘧菌酯处理辣椒,旁路氧化作用并不明显,嘧菌酯对辣椒炭疽病有良好的保护、治疗、铲除和抗产孢作用。用嘧菌酯处理过的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萌发活力和致病力下降。炭疽菌离体下的菌丝耗氧率测定表明,10μg/mL嘧菌酯处理1 h对菌丝呼吸耗氧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效果随药剂浓度提高而略有增加。随处理时间延长,药剂对菌丝耗氧的抑制作用下降,但仍然抑制菌丝生长。研究证明:延长处理时间,呼吸作用对药剂的敏感性下降的机理不是因为旁路氧化途径增强,也不是因为基质中药剂效力的下降,而是存在其它机制。  相似文献   

16.
荔枝霜疫霉是荔枝上的严重病害。在离体条件下比较了4种QoI类杀菌剂烯肟菌酯、烯肟菌胺、SYP-2815和苯醚菌酯对荔枝霜疫霉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荔枝霜疫霉病菌菌丝扩展及孢子囊产生量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在0.1970~1.2579 μg/mL和0.2127~0.8160 μg/mL之间,而对其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作用较低,EC50值在4.1448~7.4253 μg/mL之间;4种药剂在一定浓度下会加速游动孢子的消解,抑制休止孢的形成;对孢子囊和休止孢萌发具有优异的抑制活性,EC50值分别在0.0465~0.3424 μg/mL和0.0365~0.1877 μg/mL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