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循环农业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循环利用与资源化、多级利用与产业链延伸、产业化与价值增值等发展秸秆循环型农业模式的基本原则出发,归纳和总结了5种主要的秸秆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包括秸秆养殖与能源循环型农业模式、秸秆制炭循环型农业模式、秸秆沼气循环型农业模式、秸秆食用菌循环型农业模式和秸秆生物反应堆循环型农业模式,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尹逊敦  刘欣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957-1958
介绍了循环型农业的理论基础——循环经济理论,指出了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并提出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李娟  明德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854-4856
在介绍循环型农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构建出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评价方法,对南昌市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驱动因子和实践模式进行较为完整的分析与研究,为南昌市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本质要求,推进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则是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础。本文详细分析了江苏省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条件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论证了加快江苏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必然性,并从3个层面上探讨了江苏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可行模式和相应的支撑体系。1循环经济与循环型农业1.1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然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200…  相似文献   

5.
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社会资源的低效率配置和掠夺式开发利用使得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资源面临短缺危机,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农业用水危机、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趋严峻。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如何将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深入分析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弊病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路,并分别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探讨了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与保障机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进循环型农业发展有利于解决现代农业所面临的耕地减少,淡水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分析循环型农业的概念、原则以及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立体农业、生态链接与转换、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生产资料减量化等4大类11小类为中心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和以强化宣传教育,建立健全政策法规,推动技术创新,加强监督考核为主要内容的保障机制,从而为各地发展循环型农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图7参21  相似文献   

7.
基于循环农业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多级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秸秆循环型农业模式,对于提高秸秆资源的附加值,增强秸秆资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发展秸秆循环型农业模式的基本原则出发,对秸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方阳阳  师雅兰 《乡村科技》2019,(12):110-111
在循环农业迅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形势下,为提高河南省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本文在核算河南省农作物秸秆产量的基础上,基于循环农业的视角,总结3种主要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包括秸秆沼气循环型利用模式、秸秆能源循环型利用模式和秸秆制炭循环型利用模式,为河南省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   总被引:76,自引:7,他引:76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循环型社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必要保障。循环型农业则是在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本文在对循环型农业的内涵及特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对循环型农业的发展进行评价不仅能反映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水平和运行效果,也能为进一步完善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循环经济"3R原则"基础上,引入"可控制化"因素,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和农业生态可控化5大维度24个单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基于投影寻踪模型对黑龙江省2010—2012年的循环型农业发展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黑龙江省循环型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并且农业生态可控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从省内13个行政区域来看,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大庆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而鸡西、鹤岗、双鸭山和七台河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有一定的提升,但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分别计算出生物资源和能源消耗的人均生态足迹,并利用生态承载力公式计算了雷锋镇的生态承载力。结果显示雷锋镇生态系统存在严重的生态赤字,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减少生态承载力的压力。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有效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黑龙江省进行可持续发展状态分析。结果表明,26年来黑龙江省生态足迹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而生态承载力缓慢下降,从而导致黑龙江省的生态赤字逐年加大。2005年黑龙江省生态赤字已经达到0.745hm2,是当年生态承载力的0.8倍。和全国以及世界相比,黑龙江省生态赤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3.
陕北资源型县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靖边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根据不同土地类型与不同消费类型计算了2011年靖边县的生态足迹,分析了生态足迹结构、生态容量结构和生态赤字结构。结果表明:靖边县人均生态足迹为5.8372 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容量为1.6426 hm2,生态足迹是生态容量的3.5倍,生态赤字为4.1946 hm2,区域内生态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其发展是资源耗竭型的,是不可持续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靖边县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生态县建设指标和方法,以河南省南召县为例,建立了涵盖资源环境、生态产业和生态人居等3类15项指标的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采用直线趋势方程拟合法,从生态县建设指标变化的过程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采用阈值法将不同量纲的指标转换为统一的分值,进行生态县发展潜力的评估。结果表明,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等5项指标未来较难达标,根据发展潜力评估的结果,划分2014—2016和2017—2020分别为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县发展阶段,对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山区农业大县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动态生态足迹的测度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计算了江苏省1990-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江苏省生态经济可持续状况和资源利用强度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并结合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提出实现该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明显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逐渐增大,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逐渐减小趋势.从生态足迹构成看,化石燃料生态占用面积最大.其次是耕地,牧草地居第三;除耕地外,牧草地、水域、林地、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人均生态占用面积均逐渐增大.从横向比较看,江苏省的人均生态足迹虽然高于中国平均水平,却低于全球平均值.可见,江苏省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生态的需求已经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6.
论"三生态"     
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合称"三生态"。"三生态"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表征以人为本,人类回归自然,它完整的表述了当今社会进步发展的方式和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运用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兰州市2005~2009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容量,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兰州市生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状况,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引入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并以5年时间序列克服生态足迹动态性不足的缺点.改进后的模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确立了指标,改进了相应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5年的2.022 3hm2上升到2009年的2.107 2hm2,增长了4.15%,人均生态容量由2005年的0.562 7hm2下降到2009年的0.524 0hm2,下降了6.88%,5a平均生态足迹约为生态容量的3.8倍,人均生态赤字达1.541 7hm2.表明兰州市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超过承载力3.8倍,差距仍在逐年增加,其中化石能源地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的贡献率最大;草地的退化是导致生态承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根据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了转变能源结构与经济结构,改造生态环境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区域开发活动,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和间接的、有利的和有害的影响.在综合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指出为了使土地整理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生态补偿,并从生态结构的合理性、生态功能的稳定性、生态环境的适宜性3个方面构建了由植被覆盖率、景观破碎度等17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前后的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调节土地整理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和干扰方式以及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及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2006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供给小于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人均生态赤字为0.85 hm2.生态协调性系数指标分析显示,甘肃省的发展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不足,处于一种生态不协调状态.对16 a生态足迹分析发现,甘肃省于1998年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且呈逐年加剧的状况,2006年达0.85,表明甘肃省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承载力已超过阈值,生态状况极其脆弱,仍然处于区域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20.
生态园林观及其实施发展途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在综合前人有关生态园林论述的基础上,对发展的生态园林内涵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分析探讨,并认为要发展生态园林不仅要加深理论认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发展一些生态方法在园林中的应用,促进生态园林观的真正实施和发展。本文提出应用长期规划、整体控制下的景观规划和动态规划等生态规划的方法,并提出应用风险-效益综合预评价的方法来进行设计方案的多方案选优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