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对虾幼体的能量代谢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周洪琪  顾功超 《水产学报》1992,16(2):167-170
近年来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工厂化育苗技术的进步,已能使海捕亲虾与养殖越冬亲虾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产卵,然而虾卵孵化之后能否健壮地生长以及如何提高变态存活率,幼体的饵料起着关键的作用。生物饵料虽然效果好,但受到培养技术及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因此,目前育苗生产中的饵料仍以豆浆、蛋黄为主,辅以少量的生物饲料与配合饵料,以致幼体的抗病力差,变态存活率低。所以研究适合于中国对虾幼体营养需求的配合饵料很重要。至今有关日本对虾幼体营养的研究屡见报导,而中国对虾幼体的营养研究还未有报导。对虾营养的研究方法有分析虾体成分、梯度或正交法设计饲料试验以及能量代谢试验等。周洪琪(1990)通过能量代谢研究中国对虾亲虾的营养。Harris(1959)、Conover  相似文献   

2.
一、饵料的用料配比要合理。凡生物,其所需营养均有一定的比例。配合饵料,即是根据投喂对象所需营养把不同营养源按一定比例混合而制成。营养比例适合,也即用料配比合理,才六能促进生物生长,减少成本,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因此,在加工对虾配合饵料中,一定要注意各营养成分的配比,动植物性原料相搭配。原则上要求对虾饵料的蛋白质成分应不低于40%。二、饵料的用料要粉细。对虾口小,肠道细。如果饵料粗糙  相似文献   

3.
<正> 各种不同品种的对虾,由于分布的地理位置、栖息环境条件及生物饵料品种构成的不同,形成了它们对饵料中主要营养成份要求的不同。作为对虾饵料中主要组成成份的蛋白质各种对虾要求上存在着差异。过去,人们对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墨吉对虾、龙虾及中国对虾等饵料中各种主要营养成份研究得  相似文献   

4.
正养殖对虾池塘内培养繁殖饵料生物,是解决虾苗适口饵料,加快对虾生长的一项有效措施,是充分利用虾塘的自然生产力,降低养殖对虾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基础饵料具有繁殖快、培养方法简易可行和营养效果明显的优点,因而成为养殖对虾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生产环节,实践证明,如果基础饵料丰富,虾苗入池一个月便可生长到8cm左右。防城港市气候温暖,饵料生物繁殖迅速,经过7d左右,饵料生物可以达到相当密度。旋肥后饵料生物的浓度多数用透明度表示,一般透明度控制在20~30cm为宜。考  相似文献   

5.
鉴于对虾的摄食习性,因此对虾的配合饵料需要高粘合性能的粘合剂,我们用摸拟对虾摄食试验检验粘合剂C_1的性能,证明C_1不仅在静水浸泡10小时以上能够保持形状,而且经得住对虾的抱、钳摄食,不产生碎裂现象。配制饵料时,C_1最适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当投饵间隔不超过5小时,C_1用量为0.33%,若投饵间隔为10小时,C_1用量须大于或等于0.85%。分别用C_1配制的饵料与褐藻胶配制的饵料进行饲养对比试验,结果吃C_1饵料的对虾生长稍好于吃褐藻胶饵料的对虾。根据C_1初步试验结果,我们认为C_1能够应用于对虾配合饵料的生产,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C_1对于对虾营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饵料是对虾赖以生活和生长的物质基础,在水质等环境因子适宜于对虾生长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对虾的摄食需要,就有利于对虾的生长,提高对虾的规格和产量。目前,养成的对虾规格相差很大,且饵料利用率也不一样,如何合理投饵,降低饵料成本,本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维生素B1对中国对虾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中国对虾饵料中维生素B1的适宜含量,当100g饵料含6mgVb1时,中国对虾增长率和存活率最高;VB1缺乏或过量,都影响对虾的生长和存活,VB1在对虾组织中的含量随饵料中VB1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以6mgVB1/100g饵料最高,如过量欺一反而降。VB1可影响对虾肝胰脏α-淀粉酶的活性,当100g饵料含6mgVB1时,这种酶活性最高,对虾生长也最好。  相似文献   

8.
本书由黄海水产研究所专家候文璞、汪哲夫撰写的一本专著《对虾配合饵料学》。本书较全面系统阐述对虾配合饵料的的著作。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介绍世界虾渔业和对虾配合饵料概况、对虾营养生物化学、配合饵料的选用的制备工艺、配合饵料的贮藏方法以及质量检验,并附有国内外多种配方实例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酶是一种新的添加剂。将酶应用于对虾饵料,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上都刚刚开始。进行了加酶饵料饲喂对虾的生长试验和大水面养虾生产试验,结果:在对虾饵料中添加1‰的酶制剂,对虾个体增重率提高12.13%,单产提高13.87%,饵料系数降低12.02%。  相似文献   

10.
饲用酶制剂在对虾饵料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仲军  王健鹏 《齐鲁渔业》1994,11(3):30-32
微生物酶是一种新的添加剂。将酶应用于对虾饵料,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上都刚刚开始。进行了加酶饵料饲喂对虾的生长试验和大水面养虾生产试验。结果:在对虾饵料中添加1‰的酶制剂,对虾个体增重率提高12.13%,单产提高13.87%,饵料系数降低12.02%。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对虾养殖业大发展的需要,一种新型对虾苗期幼体微粒饵料由南开大学和中捷农场研究成功。1986年8月5日省科委在沧州鉴定验收了这项科研成果。饵料是对虾育苗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常采用豆浆、蛋黄、单胞藻和卤虫等饵料进行育苗生产,费工、费时、占用设备、营养不全、成本高。为了取代生物饵料和代用饵  相似文献   

12.
全程利用生物饵料养殖对虾具有投资少、无污染、对虾生长速度快、无药物残留等优点,本文主要对利用好生物饵料,以实行对虾健康养殖模式,做初步探讨。一、基础饵料对虾养殖池塘中,自然繁殖、人工施肥繁殖、移植的饵料生物以及所有被对虾利用的有机碎屑形成了对虾的基础饵料,并能够被对虾直接利用,对对虾的发育具有决定意义,它们包括藻类、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等。对虾处于仔虾阶段时,其生长、养殖成活率与池塘内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有较大的关系,但在正常情况下,仔虾阶段时间较短,几乎所有的养殖池均可满足对虾对饵料的需求以过渡到幼虾。随着…  相似文献   

13.
对虾的营养     
中国对虾是我国的重要养殖对象,目前,在对虾养殖中饵料问题比较突出。笔者在此就对虾类的营养作简单的讨论,旨在为对虾饵料的配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解承林 《海洋渔业》1984,6(3):120-123
饵料是对虾生长的物质基础,要实现对虾的精养高产,必须解决养虾饵料。目前主要采取“培养基础饵料”、“广开饵料来源”、“推广配合饵料”三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铜含量不同的饵料对中国对虾生长及体内铜、锌和铁含量影响的研究中,发现饵料中铜含量为25.27mg/kg时,可使体长为30~40mm的中国对虾增长最快。饵料中铜含量与对虾头胸部铁含量呈负相关,而与对虾腹部铜锌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汪哲夫 《海洋渔业》1985,7(4):179-179
<正>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就对虾配饵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于今年3月份通过部级鉴定。为把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现与山东省荣城县靖海渔业公司合办了一座年产3,000吨的对虾配合饵料厂,定于1985年7月份投产供货。根据对虾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生产的配饵分为  相似文献   

17.
在面积6.7 hm^2,水深1.5~2.0 m的池塘中进行海蜇—中国明对虾—缢蛏—褐牙鲆综合养殖,在4—9月养殖周期内,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法和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各种饵料对海蜇、中国明对虾、缢蛏和褐牙鲆的平均饵料贡献率,以探讨综合养殖池溏的营养级和池塘食物网结构。试验结果表明,海蜇的主要食物来源为投喂的轮虫;中国明对虾的食物来源为鳀鱼、虾夷扇贝下脚料和蜢虾;缢蛏的主要食物来源为底栖硅藻,其次为中国明对虾与褐牙鲆粪便;褐牙鲆的主要食物来源为中国明对虾,其次为虾夷扇贝下脚料和鳀鱼。海蜇的营养级为2.09~3.43,平均值为2.81;中国明对虾的营养级为3.11~4.04,平均值为3.72;缢蛏的营养级为2.37~2.94,平均值为2.62;褐牙鲆的营养级为2.63~3.83,平均值为3.42。综合分析发现,海蜇摄食浮游动物,缢蛏滤食底栖硅藻,中国明对虾和褐牙鲆摄食投喂的虾夷扇贝下脚料和鳀鱼,褐牙鲆也摄食部分中国明对虾,两者的粪便不仅为浮游单胞藻和底栖硅藻生长提供营养,还为缢蛏提供了饵料。上述研究结果为多品种海水综合养殖池塘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明对虾又称东方对虾,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对虾养殖技术攻关,中国明对虾养殖业开始大规模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中国明对虾喜食底栖小型甲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也摄食海藻,在育苗期主要投喂丰年虫以保证营养需求,池塘养殖过程中投喂冰鲜饵料、配合饲料、沙蚕等以提供生长所需营养(朱丽岩等,2000;张硕等,2001;边绍新等,  相似文献   

19.
<正> 饵料是对虾生长的物质基础,要实现对虾的精养高产,必须解决养虾饵料。目前主要采取“培养基础饵料”、“广开饵料来源”、“推广配合饵料”三项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为实验材料,分别投喂配合饲料、蚯蚓、蛤蜊、蝇蛆等四种饵料,利用生长和抗病性指标综合评价蚯蚓和蝇蛆作为中国对虾饵料的可行性。生长实验前测定每个实验组的初始体长和体重,养殖40d后再次测定生长指标,之后,分别投喂不同毒饵量进行人工感染实验。方差分析表明:投喂四种饵料后,蛤蜊组生长最快,其次是蚯蚓,再次是蝇蛆,最后是配合饲料,各组之间对虾体长增长差异显著(P<0.05),体重增长差异极显著(P<0.01) 。利用线性固定模型分析不同饵料及不同病毒量感染下对中国对虾存活率的影响,其中蚯蚓组存活率最高,配合饲料组存活率最低,并且蚯蚓组存活率显著高于蛤蜊组和配合饲料组(P<0.05),蝇蛆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蚯蚓和蝇蛆可显著提高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明显提高中国对虾的抗病性,是很好的对虾饵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