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物-地理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400多种作物生态特性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出10多个基本指标因子,建立起具有层次结构的生态适宜性分析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单生态因子相对距离和综合生态相对距离计算方法.对11个地区、8种作物的实证分析表明,新建立的生态距离概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广适性,能够较准确和全面地反映作物对各地区的生态适宜性,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GIS技术在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其在橡胶种植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国内外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作物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以及GIS在橡胶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未来我国橡胶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作物生产的生态经济适宜性,提出了生态容量潜势和市场容量潜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建立了适用于不同作物-地区组合的、各指标阈值具有动态性的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阈值体系,构建了单生态经济指标适宜性指数及反映最小因子定律的综合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表现作物生产现状的表观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和地区综合表观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的计算方法。选取江苏12个典型县进行实例分析,得到77组作物-地区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和表观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经比较分析,评价结果可用于作物在各决策区间进行生产安排优先顺序的指导依据,评价方法可用于不同作物一地区组合的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伊犁河谷生态经济林包括经济林、防护林、用材林和园林绿化4部分,本研究结合该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和实际发展需求以及树种利用情况,以树种的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观赏性和经济性作为生态经济林树种选择的主要依据,选择抗旱性、抗寒性、耐盐性、抗病虫害等14个适宜性评价指标,采用3级评分制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分级,运用指数和法对生态经济林参选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经济林树种宜选用树上干杏(Armeniaca vulgaris)、苹果(Malus pumila)和葡萄(Vitis vinifera);防护林树种宜选用银×新(Populus alba×P.bolleana)和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用材林树种宜选用夏橡(Quercus robur)、大叶白蜡(Fraxinus americana.)、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和银×新;园林绿化树种宜选用夏橡、黄榆(Ulmus macrocarpa)、大叶白蜡、小叶白蜡、桦树(Betula platyphylla)、水曲柳(Fraxinus mands churica)、山桃(Persica davidiana)、三球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可供伊犁河谷生态经济林树种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和AHP的南阳市烟草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南阳市8个植烟县的生态条件为基础,用特尔菲法确立了影响烟草生态适宜性的6个生态因子,根据各因子对烤烟生长与品质效应建立对应隶属度函数,将各因子的原始数值转化为隶属度,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6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结合GIS空间叠置分析方法对6个评价指标进行叠加,获得了南阳市烟草种植生态适宜性分类图.结果表明,西峡县、内乡县、浙川县西北部、南召县西部、邓州市西北、西南部为1类适宜区;新野县、南阳市区、唐河县、镇平县、邓州市东部、社旗县、南召县南部较小面积为3类适宜区;而2类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方城县、桐柏县、淅川县中南部、南召县中东部、邓州市西部、社旗县东北部、唐河县东南部及镇平县西部边缘、南阳市北部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6.
王光辉 《浙江农业科学》2023,64(4):992-1003
针对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缺乏空间指导的问题,本文提出生态产品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技术,为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在国土空间落地提供决策支持。以江苏邳州市为例,从生态调节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3个方面选取了12个因子构建邳州生态产品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得到邳州市生态产品开发的综合适宜性等级。结果显示,邳州市适宜生态产品开发区域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人”字形,主要分布在重要河流水系附近、以银杏为主的林地密集等区域,主要是赵墩镇、车辐山镇、邳城镇与新河镇。本文旨在为生态产品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开展生态产品开发提供可借鉴案例。  相似文献   

7.
以宁夏作为研究区,对宁夏生态移民新村村民的人居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影响生态移民人居质量的因素,为生态移民工程后续工作提供决策支持。运用GIS与RS技术,选择地形、土地、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因子,以30 m×30 m栅格为基本单元,在评价单因子人居适宜性的基础上,构建人居环境指数(HEI)模型,探讨宁夏生态移民新村自然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宁夏境内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标准化后值介于0~100。地被情况、水域和海拔因子制约着宁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且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②生态移民新村明显集中分布于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在该区域边缘地带呈包围态势安置。  相似文献   

8.
城乡一体框架下城市发展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小城市为对象,在现有城乡一体行政框架下,从区域中心城市(以建成区为核心)发展的要求与全市域(含农村)生态系统支撑能力之间的相互协调性角度,提出了城市发展生态适宜性概念,构建了以人为中心、以生态为根本,包括城区资源支撑、城区环境状况、城区效率效益、城区民生安全、市域(主要为辖区农村)生态支撑等5个方面的城市发展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扬州市为例,采用剩余配权的方法计算其城市发展生态适宜性指数,分析生态适宜性各相关指标变化状况,对改善扬州市城市发展生态支撑环境,促进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对国内外适宜性评价理论、方法和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评述的基础上,针对琼海市特殊的地理条件,综合考虑各因子对胡椒生长的影响,以GIS为技术平台,进行了琼海市胡椒适宜性评价研究,为指导胡椒种植区划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胡椒生长与生态条件的关系,并结合琼海市的实际情况,考虑到琼海市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选取了气温、风速、海拔、坡度、土质、pH、有机质、总氮、总磷、总钾和灌溉条件11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同时引入了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赋值,并构建了胡椒适宜性评价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为罗汉果的科学引种和合理规划生产布局提供参考,采用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信息系统(GMPGIS),对罗汉果生态因子及适宜产地进行分析;并采用最大信息熵模型MaxEnt与GMPGIS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利用余弦相似性与Kappa方法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罗汉果的主产地在中国,巴西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为潜在分布最大的2个国家,印尼、哥伦比亚、秘鲁、美国、玻利维亚、泰国和缅甸在罗汉果引种栽培方面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我国罗汉果主要生长在以广西为主体的周边各沿海省,并有逐渐向北方生长的趋势,其温度与原产地桂林相比缓步上升。主产地为广西,广东、江西、湖南为潜在分布较为广泛的区域,福建、云南、四川、贵州、浙江、重庆、海南、湖北和台湾也有少量分布。在最大相似度区域划分的210个地区中,其平均余弦相似性均在99.9%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山西省典型粮食作物水分供需及水分生态适应性特征,基于1980—2018年山西省28个国家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玉米、谷子和马铃薯3种粮食作物生育期内的水分供需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作物的水分亏缺及水分生态适应性特征。结果表明:1)3种作物的需水量与自然降水有较好的耦合度,但自然降水仍无法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尤其是马铃薯,灌溉需水量高达248.96mm,且在全省大部分地区高于玉米和谷子;2)晋南和晋东南地区马铃薯的水分亏缺指数最高,分别为0.85和0.78,其他地区表现为玉米最高,为0.76,谷子最低,为0.75;3)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由高到低表现为谷子(1.22)>玉米(1.07)>马铃薯(0.77)。谷子的灌溉需水量和水分亏缺指数最小且水分生态适应性最高,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分析,山西省应适当减少玉米的种植范围,适当增加谷子的播种面积,同时应控制严重缺水地区马铃薯的种植规模。  相似文献   

12.
12 个竹芋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市场流行的12 个竹芋品种,设计不同设施环境栽培,开展竹芋不同品种生态适应性的研究。结果 表明院不同竹芋品种商品栽培对温度、光照、空气湿度等环境因素有较大区别,其抗逆境协迫的能力差异也呈显著 性。研究结果对各竹芋品种的商品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依据田间试验结果 ,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作物水分平衡特征与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夏熟作物全生育期水分满足率 ,干旱年份为 5 5 9%~ 6 3 8% ,丰水年份为84 1%~ 86 4 % ;秋熟作物全生育期水分满足率 ,干旱年份为 6 7 7%~ 79 0 % ,丰水年份为92 1%~ 95 1%。水分生态适应性因作物类型和降水条件而存在差异 ,秋熟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高于夏熟作物 ,丰水年份的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高于干旱年份。旱地 6种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排序依次为 :谷子 >马铃薯 >糜子 >胡麻 >豌豆 >春小麦。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合理的旱区种植制度决策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孜然的生态适应性与农业技术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当前新疆及河西走廊的孜然生产发展很快,主要采用套种、复种、单种模式,充分利用了孜然的“绿洲农业中的短命植物”特性,生育期很短、水分利用效率高、对春季多变的天气适应性强,很适应绿洲农区的特殊生态、社会环境及种植制度,正成为绿洲农业中的特色产业。阐述了孜然生产需加强组织领导、开拓市场、科学研究等工作。  相似文献   

15.
乡村森林生态适宜性定量评价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森林生态适宜性评价是科学合理地开展森林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工作。针对乡村森林经营的特点,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基础,根据森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和经营管理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森林生态因子划分、权重确定及其适宜性分级与定量化,运用综合评价法原理提出生态适宜性指数来定量表达林分和区域森林生态适宜性。应用实例结果表明,浙江省上虞市岭南乡区域森林生态适宜性综合指数为0.57,接近适宜水平,表明现实森林类型及其分布基本上与生态环境条件相符合。生态适宜性指数涵义明确,评价技术简便可行,结论直观且具可比较性,对乡村森林经营规划和管理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绿洲农区玉米生产的生态适应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绿洲农区的光、热资源的耦合效应及其玉米适应方式,对春玉米在绿洲农区和非绿洲农区适应性差异做了对比.结果表明:绿洲农区春玉米的适应性是对绿洲特殊的光热耦合下的适应,许多方面是非绿洲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为了提高春玉米对绿洲条件的适应性,应该对春玉米生产进行区域化,因地制宜采用适当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7.
引进藤豆01、藤豆04在福建省的8个不同生态气候区进行试验种植,研究其在福建省不同生态区域的适应性及其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藤豆01能在福建省种植,产量中等,与对照品种青丰眉豆相当,但其生长期比对照长1倍,在福州市以南地区能安全越冬,但翌年再生能力弱,需重新播种;藤豆01原花青素含量高,可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原料作物;藤豆01生长速度快、花期长、花色鲜艳,可作为园林领域如生态墙等的材料;藤豆04能在福建省种植,但不能安全越冬,其生长周期长,随纬度升高,产量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率低,其总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对照,其他营养功能成分比对照略低或相当.  相似文献   

18.
以云烟87为对照,通过中川208、湘烟7号在攀枝花烟区的适应性比较试验表明:1.中川208、湘烟7号品种较云烟87还苗快,长势强,生长迅速,下部叶发育充分,整体表现较好。2.中川208、湘烟7号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抗病性表现总体优于云烟87,单湘烟7号品种需要在生产中进一步研究栽培技术措施以提升烟叶化学品质。3.中川208、湘烟7号可适当扩大试种面积,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在攀枝花烟区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绿狐尾藻区域适应性与生态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湿地具有高效去除水体中有机物和氮磷的功能,其生物质产量高并可以作为优质畜禽饲料,是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氮磷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有机结合的可靠途径,但对其生长适应性和生态竞争力尚缺乏研究。本研究依托我国亚热带(南方)和温带(华北)地区的11个中国科学院野外试验站开展了系列试验。结果表明:绿狐尾藻在中国亚热带地区可以良好生长并顺利越冬,但在中国北方温带地区则不能自然越冬;风浪、水深、蓝藻爆发以及香蒲(Typha orientalis)、莲(Nelumbo nucifera)、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辣蓼(Polygonum hydropiper)、水竹叶(Murdannia triquetra)等本土水生植物竞争等多种因素均会对绿狐尾藻的正常生长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绿狐尾藻存在非专一性天敌,主要包括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造桥虫(Anomis flava)等食叶性昆虫,其主要爆发期在夏季7—8月的高温阶段。因此,从生长适应性、群落竞争力、天敌危害等方面来看,初步认为绿狐尾藻在我国大陆地区大范围自然扩张的可能性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20.
在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背景下,河北低平原地区冬小麦生产面临着巨大挑战。本研究以沧州市吴桥县为例,分析该地区1981—2015年冬小麦生育期内各项气象因素变化特征,采用SIMETAW模型模拟冬小麦各生育期需水量变化,分析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提出影响冬小麦各生育阶段需水量的重要气象因素。结果表明:近35年来,气温是冬小麦生育期内变化最为显著的气象因素,其中最低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增幅为0.41℃/10a,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幅度为0.27℃/10a;其次是降雨量的变化,冬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历年来呈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6.06mm;其他气象因素均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在上述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生育期内需水量近3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981—1998年需水量呈下降趋势,1998—2015年呈上升趋势;冬小麦3个生长阶段(播种~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成熟)的需水量均为上升趋势,其中拔节~返青阶段需水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生育阶段,且水分生态适应性最差,降水耦合度多年平均仅为17.84%。影响冬小麦各生育阶段需水量的气象因素有所不同,其中影响冬小麦返青~拔节阶段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空气相对湿度(-)、最高气温(+)、平均风速(+)、太阳辐射(+)、最低气温(+)。根据回归方程,预测吴桥县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在2020和2030年分别为466.7和472.6mm。本研究结果将为河北低平原地区冬小麦节水种植制度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