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不同季节采集的不同质地类型土壤样品中有效铁、有机质和酸碱度的化验分析及对小麦、花生、黄瓜进行根外喷施 0 .5 %硫酸亚铁溶液对比研究 ,认为在旱作黄潮土中铁元素的有效性与土壤粘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雨季土壤大于旱季土壤 ,而酸碱度的相关性不明显 ;花生、黄瓜对铁素营养的敏感性大于小麦。根外喷施铁肥应优先在质地较粗的旱季土壤和花生、黄瓜上应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铁制剂与施用方法对矫正花生缺铁黄化症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在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叶面和土壤施用铁肥以及土施酸化肥料对纠正花生缺铁黄化症的作用效果。在盆栽条件下,叶面喷施黄腐酸铁(FeFA)、土施硫酸亚铁及酸化肥料都可以提高花生新叶中活性铁以及叶绿素含量,促进花生植株的生长;在田问小区栽培条件下,叶面喷施FeFA可以提高花生的叶绿素含量,尿素与FeFA结合使用的作用效果大于单喷FeEA。土施硫酸亚铁在花生生长前期提高了花生叶绿素含量,后期作用不明显。叶面喷施与土施铁肥都可以增加花生产量,土施铁肥的作用效果不如叶面喷施效果明显,酸化肥料对提高花生叶绿素含量及产量没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小麦与花生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砂-土联合培养根箱试验装置,模拟田间试验研究石灰性土壤小麦与花生间作改善花生Fe营养的效应结果表明,石灰性土壤高pH和高CaCO3是导致花生缺Fe黄化的主要原因。叶片已发生黄化的花生与小麦间作可明显改善花生缺Fe症状,间作16d后花生根际土壤有效铁含量、花生新叶叶绿素和活性Fe含量均显著提高。小麦与花生间作对改善花生Fe营养的效应可能与缺Fe小麦根分泌的Fe载体对土壤中Fe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不同铁制剂与施用方法对矫正花生缺铁黄化症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叶面和土壤施用铁肥以及土施酸化肥料对纠正花生缺铁黄化症的作用效果。在盆栽条件下,叶面喷施黄腐酸铁(FeFA)、土施硫酸亚铁及酸化肥料都可以提高花生新叶中活性铁以及叶绿素含量,促进花生植株的生长;在田间小区栽培条件下,叶面喷施FeFA可以提高花生的叶绿素含量,尿素与FeFA结合使用的作用效果大于单喷FeFA。土施硫酸亚铁在花生生长前期提高了花生叶绿素含量,后期作用不明显。叶面喷施与土施铁肥都可以增加花生产量,土施铁肥的作用效果不如叶面喷施效果明显,酸化肥料对提高花生叶绿素含量及产量没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
选用山东省花生主产区的代表性石灰性土壤,通过土培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波尔多液营养保护剂BNPP和美国铜基杀菌剂Koeide两种可湿性粉剂对石灰性土壤pH值和铜、铁有效性及其对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喷清水)相比,喷施BNPP后,土壤pH值有所降低,而土壤有效铁、铜含量都有所提高。同时喷施BNPP后土壤有效铜含量要低于Kocide处理。另外.BNPP处理花生叶绿紊、活性铁、全铁含量以及生物量都有显著提高,产量比CK提高了1.25~1.53倍。波尔多液营养保护剂效果要优于美国Kocide产品。  相似文献   

6.
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农林复合中杨树+留兰香、杨树+小麦、杨树+红薯和杨树纯林4种林地的杨树生长量、林地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养分以及杨树和间作物养分的根际效应。结果表明:1)杨树+留兰香林地的杨树生长量明显小于对照,显著小于杨树+小麦和红薯林地;2)间作林地的土壤物理性状、土壤pH值、非根际土壤养分不是影响杨树生长的关键因素,而根际土壤养分及根际效应的变化对杨树生长有直接影响;3)在杨树根际土壤中,杨树+小麦和红薯林地杨树根际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均高于对照;杨树+留兰香林地的杨树根际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质量分数高于对照,速效钾和速效氮质量分数则低于对照,而留兰香的根际养分质量分数除速效氮外均高于小麦和红薯;4)从养分的根际效应来看,杨树+留兰香林地杨树的养分根际效应值除有机质外小于对照并小于留兰香,杨树+小麦林地杨树的养分根际效应值除速效磷外均大于对照并大于小麦,杨树+红薯林地杨树的养分根际效应值除速效磷外均小于对照,除速效氮外均大于红薯。  相似文献   

7.
不同铁营养状况下间作小麦对花生吸收Cd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温室土壤盆栽实验,研究不同铁营养条件下间作小麦对2个品种花生吸收积累Cd的影响。结果表明,铁营养状况对白沙1016和花育20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两品种花生根际土壤有效Cd含量在间作不缺铁时最高,分别为0.27,0.31mg/kg。单作时,白沙1016和花育20地上和根系Cd含量均高于间作处理,但差异不显著;而间作时,缺铁的白沙1016、花育20在根系Cd含量与不缺铁处理相比显著降低,分别减少了39.0%和34.3%。土壤铁营养对单作花生植株Cd迁移率影响较小;间作条件下,与不缺铁处理相比,土壤缺铁导致Cd的迁移率显著提高,白沙1016、花育20的Cd迁移率分别增加了1.1倍和0.6倍。间作时小麦根际Cd含量低于单作,并且在缺铁条件下,与花育20间作时小麦根系Cd含量最少为7.92mg/kg。单作时花生Cd的积累量均小于小麦;竞争吸收Cd的能力表现为白沙1016小麦花育20;缺铁间作模式下作物Cd的积累量最少。同时,小麦和花生间作模式可以减少2种作物对Cd的积累,从而可降低人类摄取重金属Cd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灭菌土壤玉米一花生混作对花生铁营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盆栽试验研究灭菌土壤玉米 花生混作对花生植株Fe营养与根际土壤有效铁的影响结果表明 ,玉米 花生混作可显著提高花生新叶叶绿素及活性铁含量 ,下针初期可增加花生地上部全Fe含量和根际土壤活性铁含量 ,混作在改善花生Fe营养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而灭菌土壤处理则仅在花生生长早期有利于改善其Fe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9.
不同质地小麦根际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两种不同质地土壤小麦根际土及非根际土中不同形态有机碳、氮的含量及特性。结果表明,粘壤土及砂质壤土两种不同质地土壤小麦根际土中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WEOC),土壤全氮、可溶性有机氮(WEON)、游离氨基酸及硝态氮和铵态氮均显著高于非根际土;根际土及非根际土中WEON的含量均高于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其在根-土界面氮素转化中的作用值得关注。不同质地土壤相比,粘壤土中各指标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砂质壤土。根际土有机碳矿化累积量及矿化率均高于非根际土;培养期间粘壤土释放的CO2量明显低于沙质壤土,这可能与粘壤土粘粒含量高,对土壤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铁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采用根箱隔网盆栽方法模拟研究了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吸收利用铁营养的影响。用30m尼龙网将聚氯乙烯制作的根箱分为根室和外室,模拟了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间作三种情况。结果表明,间作对花生的铁营养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当花生与玉米间作时,花生地上部不表现缺铁现象;而花生单作则表现出严重的新叶缺铁黄化现象。间作花生新叶的全铁含量是单作的1.8倍,单作新叶活性铁含量仅是间作的47.2%,叶绿素含量是间作的25.3%。间作显著促进了花生对铁的吸收,使花生不同的部位的含铁量高于单作,从而提高了花生的光合速率;同时间作花生对铁的利用效率明显增加,花生子粒中铁的吸收量是单作的两倍多。  相似文献   

11.
基于路径分析的土壤性质与硒形态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王松山  梁东丽  魏威  王丹 《土壤学报》2011,48(4):823-830
选择我国15种不同类型土壤,采用连续浸提法测定了土壤中硒的形态,并以Amos18.0路径分析法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硒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江西红壤(水田和旱田)和黑龙江黑土中硒主要是以残渣态存在外,其余土壤中硒主要以有机结合态为主,可溶态硒仅占土壤硒总量的0.4%~14.6%。土壤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硒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可溶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含量与其他形态硒含量间无显著相关。路径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对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有负影响作用,而对其他四形态硒均为正影响作用。无定形铁含量对可溶态硒含量无影响作用,但对其他四形态硒的正影响作用大于有机质含量的。除可溶态硒外,土壤有机质和无定形铁含量分别对有机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的影响最大。pH和黏粒分别通过对土壤有机质和无定形铁的负和正作用而影响硒形态。有机质和无定形铁对硒在土壤中的分配起直接决定作用,而pH和黏粒也是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以小麦、燕麦、毛葱、芹菜、白菜与黄瓜伴生或套作,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黄瓜根际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连作土壤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麦/黄瓜、燕麦/黄瓜伴生,毛葱/黄瓜套作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芹菜/黄瓜套作和小麦/黄瓜伴生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芹菜/黄瓜套作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脲酶活性(P0.05);不同栽培模式均显著提高了各时期根际土壤转化酶活性(P0.05)。PCR-DGGE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栽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黄瓜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DGGE条带测序显示,黄瓜根际土壤细菌大多与不可培养的细菌种属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测序比对推测,主要分属于-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a)和芽单胞菌纲(Gemmatimonadetes)四个纲。本研究说明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均产生一定影响,改变了土壤环境,其中小麦与黄瓜伴生栽培模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用污泥对农田土壤和农作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北京朝阳区高碑店乡多年施用污泥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土壤酸碱度无变化,土壤Hg,Cd污染严重,已引起小麦,玉米污染,而蔬菜Hg,Cd含量并未超标,由此对高碑店乡及北京东南郊污泥的施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覆盖物对油用牡丹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油用牡丹品种‘凤丹’作为试验材料,设置黑色地布、黑色地膜、锯末3种不同的覆盖方式,以不覆盖种植为空白对照(CK),测定了油用牡丹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含水率、有机质含量、速效氮磷钾含量、酸碱度等指标)及三大微生物类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结果表明:覆盖种植与对照组相比较,微生物总量明显增加,土壤温度增加0.2~2.3℃;土壤含水率增加3.03%~9.42%,有机质含量增加0.15%~0.46%;速效氮磷钾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际土壤酸碱度变化不明显。覆盖对油用牡丹的生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综合考虑,选择地布覆盖为佳。  相似文献   

15.
选择广西靖西市某三七园为试验地,以三年生三七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不同浓度镉胁迫(0,5, 10, 20, 40, 50 mg·kg~(-1))对三七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揭示在不同镉浓度处理下土壤根际环境的酸碱度、水解性氮、有机质及有效态镉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靖西市三七产地的土壤呈强酸性(pH值为4.86),随着镉胁迫浓度升高,三七根际土壤的pH值总体呈下降趋势,有机质、水解性氮含量呈升高趋势;三七收获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则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6.
施肥对潮土有机质积累和地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玉萍  吴顺龄  程励励 《土壤》1992,24(3):125-128
研究表明,不同质地的潮土在增施有机肥后,能明显增加根茬(有机碳)归还土壤的数量。黄淮海平原的中低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可能与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质(碳)数量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7.
小麦、毛苕子与黄瓜轮作对土壤微生态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常规方法及PCR-DGGE技术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以及黄瓜产量进行分析,以探究小麦、毛苕子与黄瓜轮作对黄瓜土壤微生态环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轮作处理均显著地提高了黄瓜产量,有效地改善了土壤微生态环境。其中小麦-黄瓜轮作黄瓜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增产28.04%,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脲酶活性总体较高。毛苕子-黄瓜处理增产16.78%,并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转化酶活性较高,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DGGE结果表明,轮作有助于根际土壤细菌种类的增多及结瓜后期真菌种类的减少,其中毛苕子-黄瓜处理的影响更为明显。小麦-黄瓜轮作对土壤真菌与定植后30 d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总之,小麦、毛苕子与黄瓜轮作有利于缓解黄瓜连作障碍,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黄瓜产量。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定位施肥的基础上,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中pH、有机质含量及速效养分含量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CK和PK处理在不同生育期其根际pH值均低于根外,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氮肥及和P、K配施的处理中,根际和非根际的pH值均低于PK和CK。N、NP、NPK处理的根际土壤有机质从拔节到成熟期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NK处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逐渐下降。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的处理中,在拔节期根际pH值均小于根外,在抽穗期和成熟期却相反,有机质含量从拔节期到成熟期均高于化肥处理。(2)CK和PK处理,土壤速效氮在各个时期均较其它处理低。长期施用氮肥和其它肥料配施(N、NP、NK、NPK)处理,在拔节期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速效氮含量差异不明显,而根际的速效磷含量最高;到成熟期时,以N、NK处理的速效氮含量最高;偏施钾肥(NK和PK)处理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但高于NPK处理;长期施用有机肥和NPK处理根际土速效氮含量较化肥处理高,以MNPK和1.5MNPK处理表现最明显。除SNPK外,各处理根际和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均明显高于化肥处理,以1.5MNPK处理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福建省东山县滨海沙地,开展了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pH小于非根际土壤,随林龄增长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pH值均表现为下降趋势;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各土层有机质含量在中龄林时最大;从中龄林阶段至过熟林,水解氮含量下降;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从幼林发育至中龄林、近熟林逐渐减少,至过熟林略有恢复;根际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呈增加趋势。(2)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CEC值、水解性总酸度、交换性盐基总量、交换性Mg^2+均大于非根际土壤;幼林龄根际交换性Ca^2+低于非根际;土壤CEC值在中龄林时最高。(3)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土壤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大于非根际土壤;随着林木的生长,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逐渐升高,并且根际与非根际间的差异也呈增大趋势;根际过氧化物酶活性从幼龄林到中龄林下降,随着林木生长至过熟林有所升高;根际多酚氧化酶活性在过熟林阶段高于其它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20.
酸性根际肥对石灰性土壤pH和铁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在无植物栽培的条件下通过肥料在土壤中的扩散试验研究酸性根际肥对石灰性土壤 pH值、有效铁含量的影响 ,利用盆栽试验验证对石灰性土壤上花生缺铁失绿黄化症的矫正效果。结果表明 ,酸性根际肥 (pH 1.0~ 2 .0 )中的酸在土壤中扩散的影响半径可达 6cm ,但对土壤pH降低作用最显著的是在距肥料 2cm内 ;在施肥 2 8d内 ,距肥料 2cm处 ,土壤 pH值降低了 0 .9个单位 ,土壤铁有效性 (DTPA浸提量 )增加了 5 .9mg kg ;施用酸性根际肥可使花生叶绿素SPAD值与叶片活性铁含量显著提高 ,克服了花生缺铁黄化症状 ,使施肥区 (肥料周围 2cm内 )土壤pH值显著降低 ,并显著提高了该区土壤铁的有效性和花生对土壤Fe的吸收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