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辽宁省气温序列均一性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智鑫  王大钧  高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49-15151
采用SNHT、累加距平法、秩检验法,对辽宁省48个代表站1961~2008年的年平均气温序列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并结合台站历史沿革资料对非均一性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有效地对台站的非均一性做出检测,秩检验法和SNHT检验法有一定的互补性。气温非均一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台站迁移,并且非均一性断点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  相似文献   

2.
利用RHtestsV4软件包中的PMF方法对三亚国家基本气象站1959—2020年的逐月气温序列进行均一性检验,结果显示,气温序列存在非均一性。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最高气温序列突变主要是由迁站引起,月平均最低气温序列的不连续受观测时次变更和迁站共同影响。对于观测时次变更引起的突变选用QM订正法进行订正;对于迁站引起的突变,采用高度订正法将迁站后的气温序列订正到迁站前同高度。通过订正得到三亚国家基本气象站均一化的月气温序列,对订正结果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959—2020年三亚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增温趋势,增温幅度分别为0.27、0.24和0.46℃/10a,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最强;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序列在不同月份均呈显著性增温趋势,冬季的增温趋势强于夏季,月平均最高气温在夏季的增温趋势强于其他季节。本研究结论有利于气候资料持续应用,也为今后气候变化、气候预测等相关科研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正安  陈洋 《现代农业科技》2010,(15):340-340,343
滨海县年平均雷暴日数近30d,是多雷暴区,通过对1970—2009年雷暴发生的初终日及其雷暴日数的年际、月际变化、雷暴来向及影响雷暴的天气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为做好防雷工作和开展雷击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娟  杨金玲  林明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376+1410-1376,1410
利用1981~2010年招远地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招远地区雷暴年变化特征、季节变化特征和月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招远地区雷暴日数总体表现为缓慢减少的趋势,累计雷暴日638d,年平均雷暴日21.2d,年雷暴日最多37d,出现在1982年;一年中夏季雷暴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无雷暴;雷暴主要集中在4~10月,其中7月雷暴最多,占全年的28.8%。  相似文献   

5.
根据淇县本站的逐日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对1971—2010年淇县初雷日、终雷日,以及雷暴的年、季、月、日、时变化特征,雷暴的空间分布等进行气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淇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5.4 d,属多雷区;全县初雷日最早都在2月23日,初雷日最晚为6月23日,终雷日最早出现在8月15日,终雷日最晚出现在11月16日;全年除了1月和12月其他每月均有发生雷暴的可能,6月、7月、8月为高峰月,最少的是2月;一天中雷暴出现的时间变化也呈现双峰型特点,主峰区在15:00—20:00、1:00—2:00、3:00—8:00是雷暴活动的低谷。  相似文献   

6.
丽水地区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丽水地区7个测站1971~2000年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研究了丽水地区的雷暴日数及其初、终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丽水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多,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数7测站分布较均匀,年际变化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少的变化趋势;一年12个月都有可能出现雷暴,其中雷暴多集中出现在4~9月份,以7月份出现最多,1月份出现最少。  相似文献   

7.
池州市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基于池州市4个气象站多年雷暴日观测资料、安徽省闪电定位系统ADTD探测的云地闪电资料资料,应用数据统计、趋势分析等方法,从区域分布、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及日变化等方面对池州市雷暴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池州地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池州市属于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为41.2d,山区明显偏多;每年的3—9月是雷暴活跃期,7月最多,12月最少;池州市雷暴活动日变化呈现单峰特点,高峰出现在15:00—19:00;近50a池州市雷暴日数呈现出在波动中减少的趋势,近年来池州市处于雷暴活动的非活跃期。  相似文献   

8.
利用1959—2010年济宁市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济宁市雷暴气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济宁市年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3.9 d;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较大,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为雷暴多发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雷暴日数明显减少,90年代初至2010年雷暴日数呈波动变化;雷暴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发生在夏季;月际分布呈单峰型,主峰出现在7月,次峰出现在8月;雷暴天气的日变化特征明显,以夜间和午后最多;雷暴初日多出现在4月中旬初,终日多出现在9月下旬,最早初(终)雷暴日与最晚初(终)雷暴日的年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国永伟  孟庆娜 《北京农业》2013,(18):150-151
利用新巴尔虎左旗气象局1981-2010年30a的雷暴资料,对新巴尔虎左旗雷暴的年、月、日变化及产生和消失的方位进行了统计,得到新巴尔虎左旗雷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11.
对江苏蝴蝶资源进行了总结.报道了珍稀种类和利用江苏采集的标本定名的模式标本;对一些种类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核订;简述了江苏可能分布的种类.江苏省纪录蝴蝶162种,70亚种,隶属于11科113属.  相似文献   

12.
江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文章简述了江苏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从科技创新角度,分析了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研发投入、人才引进和平台建设等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重点从政府扶持、人才引培、平台建设和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胡明 《农业考古》2012,(1):311-314,324
苏南地区包括的苏锡常等地区自明代以来就一直是我国工商业高度发达的地区,苏南乡村不同的生存环境塑造了苏南与华北不同的乡村生产和权力结构。民国时期是中国由近代向现代的过渡时期,这时期的苏南乡村也经历着这种转型。国家出于政权现代化、增加税收等目的,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的控制。国家权力对乡村的渗透,对原有的乡村权力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家政权下沉带来的政权力量,乡村中传统的士绅、宗族、宗教势力,还有适应乡村形势产生的时势权力等,构成了复杂的民国苏南乡村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14.
种子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农业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新时期,种业更是发挥着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江苏省种业发展现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企业联合,促进资源整合和规模化;重视中小型企业,鼓励其走向专业化道路;强化监督管理意识,推进种子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以及发展种业的电子商务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江苏渔业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推进渔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渔业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文章阐述了实施渔业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回顾了江苏近年来渔业标准化建设的实践,如建立健全渔业标准体系、用标准化提升渔业产业质量等,并分析了江苏渔业标准化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渔业标准化基础研究、强化标准编制管理、创新渔业标准化推广模式等进一步推进江苏渔业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1960~2011年江苏省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江苏省分布均匀的14个站点的降水资料,运用距平分析法、5年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Hurst指数等方法,从不同层面和尺度对江苏省1960~2011年序列数据的降水变化规律和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未来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江苏沿海贝类养殖的气候适宜性。[方法]采取农业气象指标分析法。[结果]常规统计指标和经验指标均表明,江苏沿海气候是能养殖贝类的,气候适宜性区域间是有差异的。[结论]从气候相对适宜性看,江苏沿海养殖贝类的优先顺序为连云港、南通、盐城;造成区域间贝类养殖气候适宜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高温、低气压、多雨、强降水等。气象为贝类养殖服务的重点应该是灾害性天气的影响程度评估和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及防灾抗灾的应对措施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江苏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利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五"以来,江苏城市化进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其城市化率和发展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江苏土地利用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本文从城市化角度出发,研究江苏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90年代以来江苏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及特点,指出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快发展江苏省农业机械化进程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江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新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江苏省在农村发展和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即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对江苏省在探索城乡统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进行了概括。提出了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动力来自于国家、政府部门和城市的强力推动与支持,是农村内部动力和外部助力的双重作用,为此,社会资源配置应改变以往偏重于城市的倾向,在城乡合理分配,而且在一个时期内应向农村倾斜。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