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鄂西兴山200、400、600、800、1000米五个不同海拔高度苎麻生长发育的观察研究,初步摸清了鄂西山区不同海拔苎麻生长发育和纤维品质变化规律,800米及以下的海拔,实行年收三季,1000米左右实行年收两季均能高产、优质。山区年收三季的麻园,高海拔比低海拔见苗约迟10天,工艺成熟期推迟10天左右。随海拔升高苎麻生长速度变慢,高、低海拔的苎麻都有明显的旺长期,随着海拔升高,苎麻旺长期株高日增长和出叶速度的绝对值降低,但历期相应延长,高海拔苎麻也能达到一定的生长高度和生长量。纤维支数随海拔升高而递增,每上升100米,纤维支数平均增加99支;不同海拔高度纤维支数差异明显大于不同季节纤维支数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不同海拔高度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杂交稻组合在同一生态区5个不同海拔高度12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质性状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变异存在很大差异,糙米率、精米率、粒长相对稳定,各组合平均变异系数仅为0.75%,0.60%和3.16%;而垩白度、垩白粒率波动较大,各组合平均变异系数高达92.28%和66.54%.通过聚类分析,可根据稻米品质性状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变异系数大小划分为3种类型,第1种是对气候条件变化最敏感的生态敏感型,如垩白度、垩白粒率,第2种是对气候条件变化反应迟钝的生态迟钝型,如糙米率、精米率、粒长,第3种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型.随海拔升高,灌浆结实时间延长,整精米率增大,垩白度、垩白粒率变小,说明高海拔有利于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2019,(4):32-38
以优质三系杂交籼稻品种渝香203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水平(N1-90 kg/hm~2、N2-120 kg/hm~2和N3-150 kg/hm~2)和2种肥料配施模式(M1-常规复合肥和M2-缓释肥配施常规复合肥)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CK),共7个处理,分析肥料一次性基施条件下施氮水平及肥料配施模式对机直播水稻渝香203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2种肥料配施模式中渝香203的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M2模式的有效穗数和产量均极显著高于M1,其中N3M2处理因较高的成穗率(78.9%)保证了其较多的有效穗数,同时使渝香203大穗、多粒,提高了结实率,实现了增产。M2模式前期分蘖势稍弱,但中后期肥力供应较好,使其成穗率较高。干物质积累方面,M2模式的干物质量显著高于M1,至成熟期差异进一步增大,后期干物质生产优势明显,为增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上3叶的SPAD值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各生育期均表现为M2M1CK,且在成熟期M1与M2间的SPAD差异达到最大,尤其是N3M2的SPAD在成熟期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常规复合肥配施缓释肥有助于机直播渝香203后期上3叶持绿并保持较高光合能力,进而获得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杂交中稻高产组合Ⅱ优7号和高产优质新组合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6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解析了稻米品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因型是影响稻米品质的最重要因素,环境条件(生态条件和土壤基础肥力)次之,施氮的作用最小。基因型与地点的互作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基因型与施氮水平的互作仅显著影响胶稠度,地点与施肥水平的互作仅显著影响整精米率。Ⅱ优7号在高海拔、低经度、土壤高有效钾和高有效氮条件下,渝香优203在高海拔、土壤高有效氮、低有机质和低全磷条件下,米质较好。并分别建立了Ⅱ优7号和渝香优203稻米的直链淀粉、胶稠度、整精米率、垩白度、长宽比与地理位置、土壤基础肥力及施氮水平关系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5.
渝香203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和宜宾市农业科学院用宜香1A和渝恢2103杂交后经系统选育技术培育的中迟熟中籼杂交水稻品种,具有优质、高产、香型、适应性广和综合抗性好的特点,适宜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种植.介绍了稻油轮作下渝香203试验示范表现,总结了稻油轮作模式下渝香203的高效机插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头季水稻的刈割时间对青贮饲草产量、品质和再生稻产量的影响,以黄华占、渝香203和渝香优8133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设置头季稻倒4叶期、倒2叶期和齐穗期3个刈割时间处理,分析各处理头季稻饲草产量、青贮饲草营养化学和饲用品质及再生季水稻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头季全株青贮饲草产量和干饲草产量随刈割时间推迟呈显著增加趋势,至齐穗期达到最大值,各品种饲草产量由高到低分别为渝香优8133、渝香203、黄华占。推迟刈割时间,黄华占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降低,而渝香203和渝香优8133呈增加趋势,至齐穗期达到51.3%~52.7%。推迟刈割时间,头季饲草粗蛋白含量呈降低趋势,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灰分含量呈增加趋势。再生稻产量表现为倒4叶期刈割处理最高,齐穗期刈割处理最低,各品种产量表现为渝香优8133>渝香203>黄华占。综上所述,如以收获再生稻稻谷为主,头季稻宜在倒4叶期刈割,如以提高饲草—再生稻两季总体效益为目标,头季稻宜在齐穗期刈割。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优质高产软米粳稻的产量和品质对氮肥的响应特征。【方法】在前期品种筛选的基础上,选择2个优质食味高产型软米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60 kg/hm2(N1)、120 kg/hm2(N2)、180 kg/hm2(N3)、240 kg/hm2(N4)、300 kg/hm2(N5)与360 kg/hm2(N6) 6个氮肥(以纯氮计)水平,对其产量性状和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依赖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的协同增加,软米产量在N5下最高,但与N4间无显著差异。随施氮量增加,米粒的外观、黏度、平衡度和食味值呈先增后减,而硬度则先减后增,并在N4或N5下出现峰值;出糙率、出精率和整精米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呈先降后增,并在N5水平下最低。随施氮量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下降,蛋白质含量升高。米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在N4或N5下最高。【结论】因此,优质食味软米在240 kg/hm2和300 kg/hm2条件下取得产量和品质的协调,240 kg/hm2是品质、产量和效益兼顾的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8.
普洱烟区不同海拔高度烤烟的产量和品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车 《作物研究》2012,26(3):226-232
为探讨普洱特色优质烟叶质量风格特征,以云烟87为对象,比较了不同海拔高度(1 000~1 300 m,1 300~1 600 m,1 600~1 800 m)烟叶的产量和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烟叶的产量和品质有差异,以中高海拔地区的烟叶产量和产值最高,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烟叶的香气质较好,香气量较足,化学成分更趋协调,适用性也较好。综合各项指标,在普洱烟区以海拔高度1 600~1 800 m区域内种植烟叶的综合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耐盐碱早熟水稻品种品质与产量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审定且推广面积较大、耐盐碱早熟的14个水稻品种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仅有2个品种的垩白粒率、3个品种的垩白度达到农业部颁(NY/T83-1988)一级优质米标准,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透明度、碱消值、精米率、糙米率大部分都达到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92,P0.01),蛋白质含量与胶稠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744,P0.01),产量与垩白粒率呈显著正相关(r=0.614,P0.05),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626,P0.05),千粒重与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2,P0.01),和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r=0.634,P0.05)。适当增加穗数,降低千粒重、提高整精米率可兼顾水稻品质改良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新育成的杂交水稻组合的品质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对2001年参加四川省优质米组区试的25个新组合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主要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组合中没有一个组合的垩白率达到部颁优质米(NY/T83 1988)二级标准,胶稠度达到一级标准的组合比例很少;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和胶稠度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产量与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适当增加千粒重可兼顾杂交稻的品质改良与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1.
稻菜轮作下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稻田前作蔬菜条件下,施N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纯N0~97.5kg/hm2范围内,渝优600在施纯N97.5kg/hm2时能获得高产;施N量高低对Q优6号产量影响不很敏感,在施纯N68.5~97.5kg/hm2范围内,产量均相对较高;渝香203在施纯N68.5kg/hm2时能获得高产。本试验水平下各品种N肥利用率大小顺序为:渝香203Q优6号渝优600,当土壤可利用N成为限制因子时,种植渝香203和Q优6号能获得较高产量;当土壤可利用N充分时,种植渝优600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2.
对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问通过审定54个水稻品种的品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品质指标全部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的品种为0,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为88.9%,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为98.1%;提高出糙率有利于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有利于增加胶稠度长度,提高食味品质;影响食味品质第1主因子是垩白粒率,其次是直链淀粉含量,然后是整精米率、胶稠度。  相似文献   

13.
对2012年四川省水稻区试的86个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籼型杂交稻组合的主要品质性状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86个组合的品质性状中差异最大的是垩白度,变异系数为33.22%;其次是垩白粒率,变异系数为23.32%;差异最小的是糙米率,变异系数为1.01%。按优质稻米标准衡量单个品质性状,除直链淀粉含量外,达标率较高的是胶稠度和整精米率,达3级优质米以上标准的品种比例为94.19%和86.05%;达标率较低的是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达3级优质米的品种比例仅为3.49%和4.65%。在86个组合中仅有2个组合综合品质性状指标达3级优质米标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中等直链淀粉含量(15%~24%)范围内,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垩白度极显著正相关;胶稠度与蛋白质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垩白度与长宽比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垩白粒率极显著正相关;长宽比与整精米率、垩白粒率极显著负相关。在改良稻米品质的选择上必须以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为主攻目标,并注意耐碾磨力强的粒型选择。  相似文献   

14.
米质分析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 ,优质食用米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消费时尚 ,优质米的研究力度日益加强 ,在这种环境下 ,稻米品质的分析评价工作必不可少。笔者在近几年的研究工作中 ,对米质的分析环节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 ,认为根据新的国家标准 ,在米质分析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的操作 ,方能得到较好的结果 ,从而对谷样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1.垩白米率、垩白度与整精米率是相互矛盾的指标 ,普遍认为垩白大的米样 ,整精米率较低 ;而垩白小的米样 ,整精米率较高。在实践中 ,有些米样实际垩白较大 ,在碾米的过程中米粒易断裂 ,因而整精米率较低。但是 ,由于测量…  相似文献   

15.
通过米粒粒型分类,对2013-2014年通过四川省审定的36个中籼杂交水稻组合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状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6个组合中只有2个组合的稻米品质指标全部达国颁优质稻谷标准3级以上,这2个组合的米粒长宽比都在2.9以上;在单个品质性状指标中,这些组合优质达标率(达到国颁优质稻谷标准3级以上)最高的是糙米率,其次是胶稠度,第三是整精米率,达标率较低的是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长米粒型组合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优质达标率均为16.67%,中米粒型组合分别为0和14.29%,短米粒型组合分别为10.00%和0。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中籼杂交稻组合稻米品质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品质性状相关分析结果: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米粒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长米粒型组合中,垩白粒率、垩白度与直链淀粉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中米粒型组合中,垩白粒率、垩白度与米粒长宽比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在短米粒型组合中,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其他主要品质性状相关性均不显著。建议在遗传改良中籼杂交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时可以从粒型着手,选择米粒粒型偏长、容重大、无裂纹、近圆柱形的材料和组合。  相似文献   

16.
不同海拔高度下林下参生长区域内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辽宁省桓仁县林下参基地土壤养分进行研究,结论如下: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分层含量变化规律均为0~5cm5~10cm10~15cm。不同海拔土壤碱解氮均值的变化规律为590.1m564.5m626.7m;随海拔高度增加有效磷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土壤有效钾含量变化规律随海拔高度先升高后趋于平稳。以海拔为590.1m(即山坡中部)土壤有效养分最高。  相似文献   

17.
杂交稻米质性状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1987年杂交稻米质海拔试验和1988年米质地点试验的结果统计,表明:不同核、质杂交稻组合对海拔高度的米质适应性趋势基本一致,但对海拔高度的反应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品质性状受海拔高度和栽培地点的影响存在趋势上和量上的差异,其中以垩白级别和垩白粒率的增减最为明显,米粒形状所受影响最小;组合间的基因型效应值、环境的效应值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供试组合以汕优类对供试环境最敏感,供试海拔以800m、供试地点以长沙和怀化的优质生产条件最好;杂交稻组合的米质稳定性随组合和环境而异,如海拔试验中,常优64和D优64稳定性最好,汕优64的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科学的评价吉林省优质稻米,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对28个水稻品种进行了田间种植试验,结果表明:22个品种在田间生长发育上表现良好,产量表现超过600 kg/667 m2的有吉粳803、平粳7号、吉粳107,接近600 kg/667 m2的有平粳8号、吉粳504号、九稻62。其中一些中早熟品种的产量都在500~550 kg/667 m2。糙米率均达到了国家一级优质稻标准。米粒长宽比全部达到国家1~3级优质稻标准。整精米率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稻标准的有17个品种,占77.3%。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达到了国家1~2级优质稻标准的有20个品种,占90.1%。  相似文献   

19.
刘华招 《中国稻米》2013,(3):29-30,32
以2009-2011年寒地各积温区参试水稻为研究对象,统一取样测定主要品质指标,分析不同积温区间水稻品质性状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寒地四个积温区水稻品种品质普遍较好,糙米率和整精米率达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碾磨品质各积温区差异显著,第一积温区与第四积温区差异极显著,随着积温的减少,糙米率和整精米率明显增加。外观品质中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各积温区差异显著,第三积温区最高,第四积温区最低。蒸煮品质中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值第二积温区>第三积温区>第一积温区>第四积温区。食味值与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对食味影响最大,其次是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0.
通95-74是由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稻所选育的优质梗稻新品种,于2002年2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是吉林省主要推广品种之一。作为优质稻米其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等9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垩白率和直链淀粉含量2项指标达优质米二级标准(依据农业部NY122-86《优质食用稻米》标准)。采取无公害栽培技术措施,提高通95-74稻米的安全性和品质,提高粳稻通95-74稻米的商品附加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