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田间调查研究,对比了有机稻稻鸭共作生产与有机稻生产以及常规法种植水稻,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机稻生产中,在没有追肥的情况下,稻鸭共作条件下无论水稻分蘖力、穴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以及产量均高于不养鸭有机稻生产。  相似文献   

2.
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水稻品种的种植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品质以及稻瘟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淮稻5号、苏垦118在产量、穗瘟病抗性和稻米品质方面的综合表现优于其他参试品种,可以作为泰州市稻虾共作模式中主推水稻品种南粳9108的部分替代或补充品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超级稻新品种南粳9108产量稳定性及高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超级稻新品种南粳9108在2011-2012年江苏省区域试验中产量的稳定性和2013-2014年江苏省机插高产栽培示范方中高产形成的特征特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南粳9108的超高产栽培及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南粳9108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均优于对照淮稻9号,产量潜力较高,通过改善栽培技术或环境能显著增加产量。(2)南粳9108从中高产到高产到更高产再到超高产,群体颖花量不断提高,且不同产量等级间差异显著,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在4个产量等级间略有增减,但差异不显著。群体颖花量的提高在由中高产提高到高产的水平上,主要依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增加,而由高产提高到更高产再提高到超高产水平,则主要依靠在稳定足够穗数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南粳9108产量与群体总颖花量和每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呈不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显示,群体总颖花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结实率通过影响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量而间接影响产量。因此,南粳9108超高产栽培应以足量的穗数获取较大的穗型,保证群体具有较大的总颖花量,并保持正常的结实率与千粒重。  相似文献   

4.
唐志伟  刘钰祺  杨阳  孙锴  傅志强  黄璜 《作物研究》2019,(5):374-377,387
为研究规模化稻鸭共生对水稻根系特性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于2019年4~7月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了田间大区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对照(常规生产模式),稻鸭共生水稻分蘖盛期根长、根干重和根冠比提高,根体积与单茎伤流强度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200.00%和77.58%;齐穗期根干重和单茎伤流强度降低,根长、白根数、根体积和根冠比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38.13%、47.24%、30.76%和36.84%.稻鸭共生提高了水稻产量,较对照提高9.53%;相比对照,稻鸭共生显著提高了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分别提高了17.37%、19.59%、3.19%,但显著降低了千粒重,较对照降低9.40%.因此,规模化稻鸭共生可以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5.
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省高邮市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的初步研究可知,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其净收入可比常规水稻种植提高651元/667 m2。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能够减少化肥、农药支出,节约成本,提高水稻生产的安全性,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总结介绍了高邮市稻鸭共作高效种养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为了缓解稻田共作出现的"重渔轻稻"矛盾,以南粳9108和丰优香占为供试品种,以稻麦轮作(R-W)为对照,设置稻鸭共作-紫云英轮作(RD-Mv)、稻虾轮作(R-C)两种稳稻种养模式,通过综合栽培措施调控构建稳产水稻群体(产量>7.5 t/hm2),研究不同稻作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和周年经济效益.结果 表明,与R-W相比,R...  相似文献   

7.
水稻在新疆农业生产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水稻生产。以新稻11号和新粳2号为材料,比较分析了控制灌溉和常规灌溉条件下水稻的生长需水量、生理生化指标、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常规灌溉处理比控制灌溉处理的分蘖数高,但是最终有效分蘖数及成穗率要小于控制灌溉处理;控制灌溉比常规灌溉每667m2少灌水134.4m3,节水23.5%;新稻11号和新粳2号的产量控制灌溉处理比常规灌溉处理分别增产4.93%和4.42%,控制灌溉处理增产的原因在于其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均比常规灌溉好。可见,水稻控制灌溉技术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还能提高水稻产量,实现节本增效的目的,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稻作方式对优质稻品种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稻作方式实收单产由高到低依次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稻鸭共作和稻虾共作;整精米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稻鸭共作、稻虾共作、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垩白粒率及垩白度表现为钵苗机插最高、稻鸭共作最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稻米的外观品质表现较好。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降低了南粳9108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适当提高了稻米的胶稠度,稻米RVA特征谱表现出消减值降低和崩解值提高,改善了蒸煮食味品质。经济效益由高到低依次为稻虾共作、稻鸭共作、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综合种养模式的效益明显高于单一种稻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2007年~2008年辽宁省水稻中晚熟区域试验汇总材料为基础,分析了水稻新品种盐粳218的高产特性。结果表明:在生产力上盐粳218高于辽粳9号,平均增产4.4%,并且产量水平变化幅度较小;在稳定性上盐粳218好于辽粳9号,稳定性参数平均为0.7689,具有普遍的高产适应性。在盐粳218产量构成性状中每穴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对产量影响较大,在栽培过程中如采取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增加实粒数的技术措施,可有效提高品种产量。同时,对进一步发挥其高产的栽培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试材,探讨了减氮密植对常规粳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粳9108和南粳5718在T1处理(较常规栽培减氮10%、增密15%)下的产量与CK(常规高产栽培)条件下基本持平,在T2(较常规栽培减氮20%、增密30%)和T3(较常规栽培减氮30%、增密45%)处理下的产量则较CK显著下降;T1处理下参试品种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CK相当,T2和T3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群体颖花量与CK相比显著下降,结实率和千粒重亦低于T1处理和CK。本研究表明,适宜减氮密植处理可以实现常规粳稻节氮、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1.
在兴化市大邹镇、邗江区公道镇开展粳稻新品种展示,以进一步筛选出适合里下河地区推广栽培的优质、高产、综合性状佳的粳(糯)稻新品种(系)。结果表明:7个粳(糯)稻新品种(系)中,武育粳35号产量最高,达600.5 kg/667 m2,扬育粳3号、镇糯20号分别排第二、第三,产量分别为585.3 kg/667 m2、578.5 kg/667 m2;每穗粒数最高的品种是扬育粳3号,达123.1粒/穗,镇糯20号与武育粳35号的穗粒数也较高,分别为122.0粒/穗与121.8粒/穗;扬粳糯2号的结实率最高,比排名第二的南粳3908高2.9个百分点;千粒重表现最突出的品种是扬粳103,达31.3 g,武育粳35号与南粳3908次之,分别为30.2 g与29.6 g。综合比较,武育粳35号、扬育粳3号、镇糯20号综合性状较好,产量较高,建议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2.
稻鸭复合种养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生种养不仅能生产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而且对水稻增产具有一定效果。在稻鸭共生基础上,加入鱼、萍、泥鳅、鸡等生物形成稻鸭复合种养模式,比较稻鸭复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及成熟期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差异。试验共设6个处理:稻-鱼-鸭、稻-鱼-鸭-萍、稻-鳅-鸭、稻-鳅-鸭-萍、稻-鸡-鸭、稻-鸡-鸭-萍,以常规稻作对照。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稻鸭复合种养模式下水稻平均增产9.8%,尤以稻-鸡-鸭-萍处理产量最高,增幅达到18.11%;稻-鱼-鸭处理增幅最小,为4.96%;有效穗、结实率以及总粒数等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地上部分生物量总和也普遍高于常规稻作,以稻-鸭-鳅处理最高,稻-鸡-鸭处理最低,说明稻鸭复合种养模式有利于水稻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了常规种稻(CK)、稻蛙共作低密度养蛙(DWL)和稻蛙共作高密度养蛙(DWH)3种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特性、养分含量变化动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稻蛙共作提高了土壤pH值、电导率、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但降低了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同一生育时期,DWH处理土壤养分含量高于DWL处理;与CK相比,DWL处理显著降低水稻产量12.0%,DWH处理降低水稻产量3.1%,差异不显著。稻蛙共作导致水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显著降低了水稻有效穗数。可见,在稻作系统下养殖适宜数量的黑斑蛙会导致水稻产量小幅下降,但稻谷安全性和黑斑蛙产出提高,不仅有助于增加单位面积稻田的经济效益,而且因为生产过程中不施化肥和农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较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水稻机插稻鸭共作区与非稻鸭共作区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研究表明,在施肥水平一致的情况下,稻鸭共作区水稻产量均优于非稻鸭共作区,稻鸭共作区比非稻鸭共作区每667m2增产稻谷19.5~35.4 kg,净增效益204.42~228.26元.  相似文献   

15.
与常规移栽稻相比,超高茬麦套稻水稻苗期生长迟缓,苗黄体瘦,影响产量潜力的发挥。通过分析超高茬麦套稻基本苗、成穗密度、单株成穗数对产量的影响,研究肥料运筹、麦草覆盖厚度、旱育保姆拌种等栽培措施对提高麦套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武运粳7号)、穗粒并重型品种(宁粳1号)在有效穗323.1万/hm2,386.5万/hm2左右产量最高;采取旱育保姆拌种、麦草入墒少量覆盖、氮肥前移等苗期强化栽培措施能显著改善超高茬麦套稻的苗期弱势,促进发育,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新稻25的2 a区域试验资料,对7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明确了各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顺序:每穗粒数株高有效穗数千粒重穗长结实率全生育期。在栽培管理中,应注意协调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矛盾,在确保一定的有效穗数基础上,利用栽培管理措施提高每穗粒数,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2015,(1):39-41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2和甬优1540以及常规晚粳稻宁81为材料,比较分析二段育秧手插栽培与机插栽培的生育期、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探讨水稻与经济作物2季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甬优12和甬优1540二段秧手插栽培比机插栽培从播种到齐穗生育期分别延长5和10 d,全生育期分别延长4和7 d;甬优12和甬优1540二段秧手插栽培比机插栽培高峰苗降低1/3,成穗率提高25.5~30.0个百分点,有效穗增加10%~15%,每穗总粒数减少3%~5%;甬优12和甬优1540二段秧手插栽培比机插栽培平均增产4.82%;籼粳杂交稻比常规晚粳稻增产20.79%~26.22%,主要原因是因为籼粳杂交稻大穗多粒;籼粳杂交稻二段育秧手插栽培比常规晚粳稻湿润育秧手插栽培每公顷增收6 250~7 000元。  相似文献   

18.
水稻的产量是由株高、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构成的。粳型水稻新品系产量性状整体上表现优异,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各产量性状相关关系不显著,可见产量是所有产量性状因素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不同播期对直播稻株型及穗部性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淮稻5号、武育粳3号、武运粳21号等3个品种不同播期对直播水稻株型及穗部性状的影响,以期塑造直播水稻理想株型。结果表明,在海丰种植条件下,直播水稻最佳播期为6月上旬。随着播期推迟,株高下降,下部节间增长,上部节间变短;同一品种在播期推迟情况下,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及每穗粒数均呈减少趋势,不同品种减少幅度存在差异;在推迟播期情况下,武运粳21号、淮稻5号的株高与穗型受到的影响比武育粳3号小,产量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多个粳型水稻品种与籼型品种的对比栽培试验,分析其生物学特性,表明粳型品种分蘖力弱,有效穗少,但穗粒数多,茎秆粗壮,抗倒。粳型品种高产栽培策略是合理密植,创建最优群体结构,增加有效穗,提高结实率,及时预防稻曲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