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光敏型高丹草复种穴播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光敏型高丹草夏播复种的高效栽培模式,在陇东旱塬麦茬后用免耕露地、翻耕露地和翻耕覆膜3种穴播方式复种了海牛、BJM和大卡(褐色中脉、BMR)3个光敏型高丹草品种,观察比较了各品种的物候期和农艺性状,测定分析了不同品种和穴播方式下刈割1茬和2茬的草产量。结果表明,在刈割1茬(早霜前1周刈割)条件下,各品种间在株高、茎粗、节间数、叶片数、单株鲜重、单株叶重、单株茎重和分蘖数性状上差异极显著(P<0.01),穴播方式对各品种株高和节间数影响显著(P<0.05),对叶片数、单株鲜重、单株叶重、单株茎重和分蘖数影响极显著(P<0.01),品种和穴播方式互作仅对单株叶重影响显著(P<0.05)。以65%含水量标准鲜草产量为指标,3个品种刈割1茬的产量均高于刈割2茬之和的产量,前者平均产草量是后者的3.21倍;品种在刈割2茬第1次、第2次和两次之和的产量之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刈割1茬的产量间差异显著(P<0.05);穴播方式间刈割1茬、刈割2茬第1次和两次之和的产量均差异极显著(P<0.01);品种和穴播互作对刈割1茬、刈割2茬第1次和2次之和的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在刈割1茬时,3个品种的标准鲜草产量表现为翻耕覆膜比免耕露地平均增产62.21%、比翻耕露地增产36.45%、翻耕露地比免耕露地增产21.08%。在本试验条件下,在陇东旱塬地区麦茬后夏播复种高丹草以翻耕覆膜穴播、刈割1茬(早霜前1周刈割)和BJM 品种相组合的生产模式为最优;但种植者如选择多次刈割,则以海牛品种结合翻耕覆膜穴播的种植模式为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种植密度对夏季复播光敏型高丹草的影响,在陇东旱塬地区麦茬后,采用6.75万株/hm~2、9.75万株/hm~2和12.75万株/hm~2三个密度种植了"海牛"、"BJM"和"大卡"3个光敏型高丹草品种,观察并比较了各品种的物候期、农艺性状和不同茬次的产草量。结果表明:在刈割1茬时,品种对株高、茎粗、叶片数、单株鲜重和分蘖数影响极显著(P0.01);种植密度对各品种分蘖数影响显著(P0.05),对株高影响极显著(P0.01)。3品种刈割1茬的产草量均高于刈割2茬之和的产量,前者平均是后者的3.30倍;品种仅对刈割1茬和刈割2茬第2次产草量有影响,种植密度对各茬次产量均有影响。在刈割1茬时,3品种的产草量12.75万株/hm~2组较6.75万株/hm~2组平均增产17.43%、较9.75万株/hm~2组平均增产4.15%。综合分析认为,在陇东旱塬地区麦茬后夏播复种光敏型高丹草时,以12.75万株/hm~2、刈割1茬和"大卡"品种相组合的生产模式为最优。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光敏型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在不同种植和收割方式下的经济效益,在陇东旱塬麦茬后用3种穴播方式(免耕露地、翻耕露地和翻耕覆膜)复种了3个光敏型高丹草品种(海牛、BJM和大卡),测定了各处理下刈割一茬和两茬的草产量,并比较分析了总投入、总收入、纯收益和产投比。结果表明,两种收割方式下,总收入、纯收益和产投比的穴播方式主效均呈显著差异(P0.05),且均以翻耕覆膜最高;品种和穴播方式互作不明显;刈割两茬,品种主效无显著差异,均以海牛最高;刈割一茬,品种主效有显著差异(P0.05),均以BJM最高。人工作业与机械作业相比:3种穴播方式的总投入在采用机械作业时均较人工作业低,机械作业的纯收益和产投比均较人工作业的高。刈割一茬和刈割两茬相比:刈割一茬的总收入、纯收益和产投比均明显高于刈割两茬。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陇东旱塬地区麦茬后夏播高丹草的生产模式中,以选择BJM品种采用翻耕覆膜穴播,并利用机械刈割一茬(早霜前1周刈割)的生产方式经济效益为最优。  相似文献   

4.
海棠  韩国栋  胡跃高 《草地学报》2007,15(3):269-272
对荒漠草原区灌溉和旱作条件下蒙古冰草和新麦草的适应性、单株产草量构成因子及其贡献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溉条件下蒙古冰草和新麦草单株产草量及其各构成因子产量或数值皆大于旱作条件下;旱作条件下蒙古冰草产草量构成因子对单株产草量的贡献率大小顺序为,茎重>株高>穗重>分蘖数>叶重,新麦草为茎重>分蘖数>株高>叶重>穗重;灌溉条件下蒙古冰草产草量构成因子对单株产草量的贡献率大小顺序为,茎重>分蘖数>株高>穗重>叶重,新麦草为茎重>株高>分蘖数>叶重>穗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于2014、2015年连续两年选用两个品种的光敏型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大卡"和"海牛"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采用全膜平铺穴播的方式,以8.33万、12.50万和16.67万穴·hm-2 3个种植密度进行种植,比较了各处理的生长发育指标和草产量的异同。结果表明,在生育期方面,品种间从孕穗期开始后差异明显。在农艺性状方面,"海牛"两年的分蘖数和全株叶片数均高于"大卡",其他各性状均以"大卡"最高;两个品种的茎粗、分蘖数、全株叶片数、节间数、单株鲜重、单株叶重和单株茎重连续两年均随着密度的加大而减小,呈负相关关系;主茎叶片数随密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产草量方面,连续两年"大卡"的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均高于"海牛";鲜草产量均在8.33万穴·hm-2处理下最高,且呈现出随着密度的增加鲜草产量下降的趋势;干物质产量丰水年2014年在16.67万穴·hm-2处理下最高,欠水年2015年在12.50万穴·hm-2处理下最高。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采用全膜覆盖方式种植光敏型高丹草时,品种应选择"大卡",在有灌溉条件或降水较多的地区,以16.67万穴·hm-2种植密度为宜;而在降水较少且无灌溉条件的地区,以12.50万穴·hm-2种植密度为宜。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以光敏型高丹草为试验材料,探讨种植密度及品种对其营养成分及产量的影响。在陇东旱塬麦收后以6.75(45P)、9.75万株/hm2(65P)和12.75万株/hm2(85P)复种海牛、BJM和大卡3个品种。结果表明:品种对各营养成分含量、粗蛋白质(CP)与总可消化营养物(TDN)产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均有极显著(P0.01)影响,CP含量和产量以BJM最高;种植密度对CP、可溶性糖(SS)、酸性洗涤纤维(ADF)及TDN含量、RFV和TDN产量影响均极显著(P0.01),CP和TDN产量以85P最高;品种和种植密度互作对各营养成分含量和RFV影响均极显著(P0.01),对CP产量影响显著(P0.05)。综上所述,以养分产量为主要考虑因素,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雨养农业区麦收后夏播复种光敏型高丹草的生产模式中,以BJM 12.75万株/hm2种植为最优。  相似文献   

7.
何勇  李兴美 《饲料研究》2023,(11):110-112
试验旨在探究基肥法、追肥法,老篼繁殖、茎芽分蘖繁殖对皇竹草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在相同茎芽分蘖繁殖方法下,探究基肥法、追肥法对皇竹草地径、株高、分蘖数及单株生物量的影响;在相同追肥法下,探究老篼繁殖、茎芽分蘖繁殖组对皇竹草地径、株高、分蘖数及单株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8月下旬基肥法皇竹草株高、分蘖数均极显著高于追肥法(P<0.01),单株生物量极显著低于追肥法(P<0.01);老篼繁殖皇竹草株高、分蘖数和单株生物量均极显著高于茎芽分蘖繁殖(P<0.01)。9月下旬基肥法皇竹草单株生物量极显著低于追肥法(P<0.01);老篼繁殖皇竹草单株生物量极显著低于茎芽分蘖繁殖(P<0.01)。研究表明,在基肥下,皇竹草分蘖强度大、分蘖数多;当追肥后,皇竹草生长迅速、单株生物量增多。在老篼繁殖、茎芽分蘖繁殖方法下,当皇竹草密度不大时,皇竹草单株生物量与分蘖数呈正相关;密度过大时,皇竹草单株生物量与分蘖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夏播复种光敏型高丹草的养分含量与产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春贵  何振富  王斐 《草业学报》2017,26(7):177-189
为了探讨光敏型高丹草夏播复种的高效栽培方式,在陇东旱塬麦茬后用免耕露地(NN)、翻耕露地(TN)和翻耕覆膜(TP)3种穴播方式复种了海牛、BJM和大卡3个品种,测定分析了不同品种和穴播方式下刈割1茬(C11)和刈割2茬(第1茬C21和第2茬C22)的草产量及其与养分含量和主要养分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种养分含量,包括粗蛋白(CP)、可溶性糖(SS)、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总可消化养分(TDN)和相对饲喂价值(RFV)在不同刈割方式下随品种、穴播方式及互作,其差异性表现出复杂的变化。各营养物质的含量与其产量变化趋势多不一致,且不能得到结论一致的模式。生产中需根据主要营养需求,选择最有效的栽培模式。但主要养分粗蛋白(CP)和可消化营养物(TDN)的产量与干物质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干物质的产量可以代表营养物质的产量。CP和TDN产量在C11时明显高于C21+C22,BJM整体高于其他两品种,TP产量高于其他两穴播方式;TDN产量在所有处理中以BJM在C11、TP处理下最高,达10.97 t/hm2;CP产量在所有处理中以大卡C11、TP处理下最高,达1.25 t/hm2;BJM在C11、TP处理下CP产量为1.11 t/hm2,与大卡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在陇东旱塬地区麦茬后夏播复种高丹草以TP、C11(早霜前1周刈割)和BJM 品种相组合的青贮生产模式为最优。但若以2茬青饲利用(C21+C22),建议选择品种海牛和TP播种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年限皇竹草产量与生物学性状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为研究不同种植年限皇竹草(Pennisetum hydridum)产量与生物学性状之间的关系,对生长1~3年的皇竹草一年内不同时期的产量及生物指标进行跟踪观测。结果表明,皇竹草植株株高、分蘖数、有效茎数和产量等均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明显提高,其相互间关系极显著正相关。 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有效茎数、节数和分蘖数对皇竹草产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最大。 同时,一元回归分析显示,以节数为变量的拟合程度最高,而五元线性回归模型Y=-23.742+0.031X1+0.261X2+0.187X3+0.025X4+0.825X5,R2=0.822(P<0.01)对不同种植年限的田间实际产量拟合最佳。综合分析认为,植株分蘖数、有效茎数和节数为皇竹草产量的最重要影响指标。  相似文献   

10.
高丹草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对高丹草产量影响较大的关键农艺性状,挖掘其高产潜力,为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12份高丹草材料为研究对象,对高丹草各性状进行测量,利用随机区组试验对高丹草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干重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和通径分析。[结果] 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1.61%~54.67%,表明各供试材料主要农艺性状存在丰富变异;各性状与单株干重相关性为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长>叶宽,单株干重与株高相关系数最大(0.746),与叶宽的相关系数最小(0.349);主成分分析共获得3个主成分,分别是株高因子、分蘖因子和叶宽因子,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45.855%、12.924%、11.594%,累计贡献率高达70.373%,主成分1中各性状特征向量值均为正值,单株干重、株高、茎粗、叶片数和叶长的载荷量较高,表明植株高大、主茎粗、叶片数多且植株叶片较长时,高丹草产量较高;通径分析中对植株产量直接影响的大小为株高(0.444)>茎粗(0.258)>叶片数(0.201)>叶宽(0.136)。[结论] 株高和茎粗是直接影响高丹草单株产量的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11.
以扁穗雀麦的9个新品系和2个国审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方差分析方法,估算了21个数量性状的有关遗传参数,并结合性状间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扁穗雀麦育种时的选择效果和育种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达到显著水平的17个性状中14个性状广义遗传力处于极高水平,依次为单株干重、旗叶叶鞘长、旗叶宽、初级分枝数、倒二叶宽、茎粗、单株种子产量、株高、小穗数等,3个性状广义遗传力处于中等水平或中高水平,其中倒二叶长最低,其次为第1节间长。株高、倒二叶叶鞘长、旗叶宽、倒二叶宽、茎粗、分蘖数、花序数、小穗数、初级分枝数、单株干重和单株种子产量表现出较高的遗传进度,第1节间长、旗叶叶鞘长和小花数为中等,旗叶长和花序节数较低。此外,新品系在单株产量相关性状上总体优于两个国审品种,主要特征为植株高,叶片宽,茎秆粗壮,基部第1节间较短,分蘖数多,单株干重和种子产量高等特点。第1组(新品系组)内,BCS1103的株高和单株产草量最高,分蘖数较多;BCS1106的叶片最宽,分蘖数、圆锥花序数和小穗数最多,单株产草量和单株种子产量最高;BCS1109的基部第1节间,叶鞘最长,叶片最窄,茎秆最细,初级分枝数最多。第2组内,黔南比江夏表现出更优异的产草相关性状。综合试验结果认为,在注重产草量对扁穗雀麦进行选择时,株高、旗叶宽、分蘖数、倒二叶宽、茎粗和花序数的可靠性较大,选择效果较好。在注重种子产量进行选择时,分蘖数、花序数、单株生物量和株高的可靠性较大,效果较好。另外,本试验中的新品系与供试品种相比,在产草性状和种子生产性状方面均占有明显优势,具有选育出牧草新品种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高丹草杂交种灰色关联分析与评判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度法对一年生新型饲用作物高丹草(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的单株鲜重及其它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而且还对高丹草的6个杂交种进行了灰色评判。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的同一性状与单株鲜重的关联度不同,同一组合内的不同性状与单株鲜重的关联度也不同,其关联度顺序为:茎粗(r=0.809)>分蘖数(r=0.789)>叶/茎(r=0.752)>叶宽(r=0.725),叶长(r=0.725)>穗长(r=0.694)>叶片数(r=0.639)>小穗数(r=0.638)>株高(r=0.632)>生育期(r=0.607);在6个杂交组合中,皖草2号和2003-GB为较好的饲用作物组合,其余4个为一般组合,在高丹草生产中可推广皖草2号和2003-GB。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培方式下C4牧草在沿海滩涂的生产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杂交狼尾草、高丹草和墨西哥玉米3种不同类型的C4牧草在江苏沿海滩涂进行种植,采取覆膜、起垄、覆膜+起垄等3种栽培方式,从分蘖期到开花期等不同生育期分4次进行取样,分别测定株高、单株叶面积等形态指标,及单株干重和干物质含量等产量性状,并分别测定茎、叶及全株饲用品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干物质体外消化率)。结果表明,覆膜、起垄、覆膜+起垄3种栽培方式均能有效增加牧草产量、改善牧草饲用品质,其中以覆膜+起垄方式改善效果最显著;杂交狼尾草和高丹草在9月3日收割能获得最优的产量和品质,墨西哥玉米则在9月24日收获饲用品质最好、产量最高。墨西哥玉米和高丹草饲草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高于杂交狼尾草;高丹草和墨西哥玉米植株体内WSC主要集中于茎秆,且两者茎中WSC含量明显高于叶中的含量,而杂交狼尾草茎中的WSC含量稍高于叶片。本研究的结果明确了不同栽培方式下3种C4牧草生产性能的差异,为加快滩涂种草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禾本科饲草的生产性能,试验选用20种一年生禾本科饲草材料,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试验地进行田间种植,对其生产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丹草Late BMR、大力士以及苏丹草的PACF8421和健宝4个品种(品系)未能完成其生育期;青贮玉米的株高最高,与其他品种差异极显著(P<0.01),苏丹草中农26837的株高最低,只有191 cm;高丹草中Enorma和Bra-sero的分蘖能力最强,单株分蘖数分别为37.00,31.50个/株,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1);高丹草Big Kahuma的鲜草产量高,抗倒伏能力和抗病性均较强。苏丹草中Enorma的分蘖能力最强,茎叶比最小,抗病性最强。综合比较,在20种饲草品种中高丹草Big Kahuma和苏丹草Enorma宜作为黑龙江地区青饲、青贮的禾本科饲草品种。  相似文献   

15.
春播高丹草在河北低平原区的播期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北低平原区,对高丹草Sorghum vulgare品种晋草1号进行了春播播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晋草1号具有明显播期效应.播期能对高丹草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产生明显影响.4月15日播种鲜、干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4月22日播种鲜、干草产量较高;4月15日和4月22日播种出苗时间较短;株高、小区茎数、鲜干比不同播期情况下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以4月15-22日为春播的最佳播期.适期播种情况下,如果加强生长期间的田间管理并且及时刈割,最后1次刈割时期适当后延至10月10日,晋草1号高丹草在河北低平原区能完成3茬草的收获.  相似文献   

16.
将高丹草种子搭载返地卫星进行航天诱变处理,经地面种植鉴别有益突变体,定向纯化选育,创制种质资源新材料。卫星搭载种子的后代中发现株高变矮、分蘖增强突变性状,SSR分子检测证实变异发生在DNA水平。经早期世代的营养繁殖逐步提高其有性生殖能力,再经连续多代的纯化选择,育成遗传稳定、植株矮化、分蘖力强的高丹草突变新材料DMT-05。新材料DMT-05株高约140cm,单株平均分蘖数17.8个,单株平均鲜重3.72kg,叶茎比0.71,干物质含量23.12%。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海河平原区覆膜种植对春播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orghum sudanense)生产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在春播雨养条件下,以“等行距+不覆膜”处理为对照,测定了“调整株行距+不覆膜”、“调整株行距+覆膜”处理下高丹草主要农艺性状、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调整株行距+覆膜”处理下的出苗率、单株干重、干草产量以及播后一个月内0~20 cm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其它2个处理(P<0.05);与对照“等行距+不覆膜”处理相比,“调整株行距+覆膜”处理可使一个月内0~20 cm土壤温度平均升高2.3℃,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13.8%,出苗率提高32.3%,干草产量提高15.6%。综上所述,高丹草“宽窄行、双株、覆膜”栽培技术可在海河平原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青贮为目的的光敏型高丹草春播高产栽培方式,于2014~2015连续两年以光敏型高丹草大卡和海牛为试验材料,采用全膜双垄沟(FFDRF)、全膜平铺(FFP)、半膜平铺(HF)和露地(NM)四种栽培方式进行种植,观察并比较了其生长发育指标和产草量的异同。结果表明:覆膜明显缩短了两个品种的生育期;相对露地处理,除茎粗较稳定外,覆膜处理对其他各农艺性状均影响显著(P0.05)。两个品种连续两年平均干物质产量以FFDRF处理最高,平均达32.73t/hm2,较FFP、HF和NM分别增产2.14%、27.88%和59.50%,FFP较HF和NM分别增产25.20%和56.16%,HF较NM增产24.73%;两年大卡的干物质产量均高于海牛,平均增产13.52%。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青贮为利用目的时,选择品种大卡以全膜双垄沟或全膜平铺种植方式为最优春播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主要农艺性状上具有显著差异的荻和南荻为亲本,杂交得到种间杂交种F1群体(232个单株)为试验材料,对荻和南荻杂交种茎节数、叶片长、叶宽、主茎长、花茎长、花序长、株高、基部茎径、平均单分蘖干重、最大分蘖干重、分蘖数和单株重等12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度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F1杂交群体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F1分离群体中12个主要农艺性状呈连续的、单峰、偏态分布,说明这些性状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除基部茎径外的其他11个农艺性状都有较大的中亲优势,其中单株重、平均单分蘖干重、花序长、主茎长、株高、最大分蘖干重具有显著的超高亲优势,说明杂种优势可以作为荻和南荻育种的主要方法。混合遗传分析表明,花茎长、最大茎重能检测到1对主基因,叶片宽、主茎长、株高、分蘖数、单茎均重、单株重能检测到2对主基因的存在,主基因遗传率大小顺序为叶片宽(87.76%)>单株重(81.48%)>单茎均重(65.12%)>分蘖数(59.20%)>主茎长(49.87%)>株高(48.01%)>花茎长(47.75%)>分蘖最大茎重(37.19%)。产量相关性状中的单株重、单茎均重和分蘖数具有较高的主基因遗传率,适合于早期世代选择。这12个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多数性状间的相关性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其中单株重与分蘖数、单茎均重、主茎长和株高的相关系数最大,在育种实践中可以利用相关性状进行间接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芒属植物种间杂交种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征,本文选择了芒属植物中主要农艺性状上具有显著差异的荻(Micanthus.sacchariflorus)B0134和五节芒(M.floridulus)A0430种间杂交获得F1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F1杂交群体的12个重要农艺学性状进行遗传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1群体中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呈连续的单峰、偏态分布,说明这些性状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茎节数、主茎长、株高、分蘖数、单株重5个性状具有较大的中亲优势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中亲优势率30.65%~584.12%,其中分蘖数、单株重达到了极显著的超亲优势;混合遗传分析表明:叶长、叶宽、花序长和单茎重均由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茎节数、株高、最大茎重由1对主基因控制;其他5个性状不存在主基因,只有多基因存在。12个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单株重与叶宽、分蘖数、单茎均重、最大茎重等产量相关性状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长和主茎长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在荻和五节芒杂交种后代中选择高产单株时应特别注重对分蘖数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