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蚕织图描绘了我国古代栽桑、养蚕、织布等与蚕织相关的劳作过程,是我国古代耕织文化的一种载体.蚕织图在发展演变中,从民间的蚕织画发展成为一种宫廷绘画题材,从一种科普性的图谱演变成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它在国内的流传路径大致有三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及平级流传.在流传过程中,各地官府发挥了推动作用.清代以前,蚕织图主要在画者之间流传.不同时代的画者在创作蚕织图的过程中,融人了不同时代的特钲和个人风格.清代以后,出现了蚕织图的衍生作品,如年画、瓷器、彩绣画、景区、彩廊、墨锭、屏风、外销画等.蚕织图不仅存国内流传,而且还流传至国外,主要在日本、朝鲜流传,并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看了《蚕业科学》五卷一期猷龙同志的"关于《齐民要术》所载桑、蚕品种的研究"一文,内引《齐民要术》上的一段话:"……少食荆桑,中与鲁桑,则有裂腹之患也"。猷龙同志解释道:"为什么贾思勰认为这样的安排会使蚕发生"裂腹之患"呢?可能是小蚕期用荆桑后蚕的发育快,蚕体较小,中蚕、大蚕期给予营养价值特别多的鲁桑后,引起蚕的肥大发育而增多不结茧蚕之故",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推测,可能是蚕体虚弱,感染了脓病,在壮蚕期,腹部体皮破裂而造成流脓汁的"裂腹",更接近字义一些。特提出,与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3.
黄河 《北方蚕业》2000,21(2):25
广元皇泽寺位于川北城市广元市城西一公里处,座落在嘉陵江西岸乌龙山脚下.据说,是我国唯一一处女皇武则天的祀庙.为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沫若同志曾两次莅临该寺,并亲笔为该寺题写寺名.寺内进门右侧不远处刻画于陡峭绝壁上的"蚕桑十二事图",跃然眼前.全画由"嫘祖偎马思蚕事"和一组条幅式情景画构成,成画于1872年.此画构思巧妙,线条流畅,情景交融,手法明快.到此观赏的人,无不为画中栩栩如生的嫘祖形象和逼真的蚕事场景而留步.  相似文献   

4.
<正>嘉兴的蚕业生产,由北宋的一般发展,转变为南宋的较快发展,以致在南宋末年,嘉兴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个蚕业生产的高潮。南宋理宗时期,任用权奸,朝政腐败,国势益危,而蚕业生产却不断繁盛。此时,一位皇亲国戚、朝中高官濮一之,眼见王朝大势已去,自己前途寥寥,毅然弃官归田,来到今秀洲区洪合镇和桐乡市濮院镇一带,土名叫"北草荡"的地方,大刀阔斧地开垦大片  相似文献   

5.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外国专家局资助,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首届国际蚕业与昆虫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8月21—23日在镇江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昆虫与生物技术,会议旨在加强和促进国际蚕业与昆虫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来自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国立釜山大学、东亚大学、国立全南大学、日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院,以及国内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从主持、报告、  相似文献   

6.
有人出了个问题给两位画家,题目是"安静",要他们各画一张表达同一主题的画。第一位画家画了一个湖,湖面十分平静,好似一面镜子,另外还画了些远山和湖边的花草,让它们倒影在水中。第二位画家则画了奔流直泻的瀑布,瀑布旁边有一棵小树,树上的一条  相似文献   

7.
<正>黄海之滨有个"蚕姑娘",她的名字叫李周兰,家住远近闻名的"角斜红旗民兵团"所在地——海安县滨海新区角斜镇周庄村16组,现年41岁。说起"蚕姑娘"周边的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因为李周兰受父母影响自幼喜欢蚕,她上小学时,只要有空就帮助父母采桑叶喂蚕,天长地久,周围的群众都叫她"蚕姑娘","蚕姑娘"的名字由此得名而来。十年前,"蚕姑娘"高中毕业,家里的桑园也从1亩发展到6亩,并配套建设了80平方米的标准化小蚕共育室,从那时起她就专心一致从事培桑养蚕工作。  相似文献   

8.
绘画向来以宋元并称,宋代是中国画的高峰期,在这方面既无愧于唐代,更可以傲视明清。北宋山水画中的"亭子"一般都藏得比较深远隐蔽。北宋时期山水画中的亭子位置处于画面的较远处。亭子画的很小,而且一般隐藏在树木间,若隐若现。从亭子的材质和画法的圆润来看,亭子可能大多为茅草亭,目前看到的北宋山水画中的亭子几乎都是四方亭。南宋山水画中的亭子在山水画中的较近处,周围树木稀少,亭子的造型明显扩大,亭子都是四角亭。南宋山水画中的"亭子"位置大多处于山水画的近处,比起北宋要容易找到亭子,亭子画的也越来越清晰,南宋山水画中的亭子大多是四方亭。  相似文献   

9.
淮安市养蚕布局多以春、中秋二季蚕为主,夏蚕因正值稻田农药使用高峰期,蚕儿易发生农药中毒.为凋整淮安市落后的养蚕布局,增加亩桑发种量,提高蚕农收入,淮安市蚕桑站在2006年组织人员赴盐城、南通参观学习"二春蚕"饲养技术,于2007年春初推广饲养了"二春蚕",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0.
清朝南阳的蚕丝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振中 《中国蚕业》2004,25(2):74-75
1 蚕业概况 据最早的史料记载,清雍正至乾隆年间(1723~1736)南阳人口日增,时值养柞蚕有利,实行柞"坡随地转",大部分蚕坡为地主所有,蚕农养蚕80%需向地主租赁.雍正十三年(1735),宋名立出任裕州、汝州知州.在裕州任职期间"山无定界,民各争伐木,侨居者又欲私占,逐致争讼不休".宋号召发展"山蚕野茧",处处皆"搓坡绕耳利,蚕坡茧丝盈".  相似文献   

11.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自古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说法.养蚕缫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7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那时,杭州的先民就已经开始种桑、饲蚕、织帛和制造简单的缫丝工具了.后历经唐宋,杭州的丝绸业逐渐兴盛,至南宋定都于此,便已有了"杭州所出,为天下冠"的美名.到了明、清两朝规模更大,织机数量多达上万张.为此,朝廷在杭州专门设立了"织造局"负责管理,其时,官营织机集中在红门局(织造局所在地)周围,而大量的民间织机则主要分布在城东艮山门一带.艮山门外的闸弄口建有机神庙,是丝织业集聚之地,史料记载:"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漏夜不绝",所以向有"艮山门外丝篮儿"之说.这里所说的艮山门外,就是指今天机场路周边、以笕桥镇为中心的一大片区域.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5月19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丝绸之路文物(一)》特种邮票1套4枚,分别为"汉·鎏金铜蚕""汉·鎏金铜马""唐·镶金兽首玛瑙杯""唐·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全套邮票面值4.80元。"鎏金铜蚕"见证了2000多年前先辈们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现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1984年12月20日,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农民谭福全在河滩里淘金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条金光灿灿的"蚕"。这条"金  相似文献   

13.
正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江苏科技大学和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科研人员历经8年合作育成的家蚕新品种"丝雨二号",日前通过了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是自恢复国家蚕品种审定制度以来首批通过审定的家蚕新品种之一。"丝雨二号"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中丝量家蚕新品种,具体表现为孵化整齐、各龄眠起齐一、体质强  相似文献   

14.
<正>由苏州大学育成的新蚕品种"苏秀×春丰",近年来在如皋市优质原料茧基地进行了推广使用,并用该蚕品种的蚕茧缫制出了高等级的白厂丝。本文对该品种在推广应用中的丝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为该蚕品种的进一步扩大推广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宜州蚕区养的蚕出现了新的怪病,当地蚕农称之为"铁蚕",该病表现为:蚕整体发育不齐,大小参差,越养越小,光吃叶不吐丝营茧。很多蚕农因"铁蚕"损失惨重甚至绝收,大暴发时,全村(屯)养的蚕几乎全军覆灭,损失极大。如今,宜州蚕农大有谈"铁蚕"色变之感,很多蚕农一发现"蚕儿大小不齐",就把蚕倒掉,特别是在四龄期前,倒蚕现象更为普遍。笔者多次下到村屯调查了解,群众所称的"铁蚕",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无可救药"。现笔者将"铁蚕"现象产生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家蚕对“灭蚕蝇”的抵抗力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健康蚕、被家蚕追寄蝇寄生的家蚕(简称蝇蛆蚕)对"灭蚕蝇"的抵抗力试验发现:(1)"灭蚕蝇"对健康蚕、蝇蛆蚕都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浓度增高,影响增大。(2)"灭蚕蝇"同样浓度施用后,健康蚕的抵抗力要强于蝇蛆蚕,其中50倍"灭蚕蝇"施用后,健康蚕死亡率只有10%~15%,蝇蛆蚕死亡率却高达35%以上。(3)"灭蚕蝇"添食,对家蚕的影响要大于体喷方法。虽然家蚕对"灭蚕蝇"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但在养蚕生产中,"灭蚕蝇"的施用浓度依然不能过高,以免造成家蚕死亡。  相似文献   

17.
《江苏蚕业》2016,(3):19-22
对新型蚕体蚕座消毒剂"亚迪蚕保"防病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亚迪蚕保蚕"体蚕座消毒剂是一种广谱、高效、对蚕安全、质量可控的新的蚕体蚕座消毒剂。  相似文献   

18.
小蚕人工饲料育在我区的应用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蚕业科技的进步,小蚕人工饲料育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为摸索人工饲料育小蚕技术以便在本地区应用,从2001年秋蚕期起,我站积极配合湖州蚕研所"家蚕人工饲料育应用化技术的研究"课题组,在八里店、织里及太湖等乡镇试点应用该项新技术,现将三年来的应用情况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的东扩,杭州蚕种场由专业场向原蚕区转移。由于原蚕区房屋及设施条件较差,生产、生活区难以隔离,一年中原蚕、普通蚕混养,环境难以彻底消毒,病原积累日趋严重。蚕种场采用多种微防措施,微粒子病有所控制,效果比较明显。特别是2010年后各原蚕点全面推广"全程叶面消毒"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全程叶面消毒"在杭州蚕种场原蚕区应用效果分析总结如下。1原蚕区"全程叶面消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雄蚕1号"、"雄蚕2号"是我站新育成的性连锁平衡致死系三元杂交雄蚕品种,为进一步探讨雄蚕品种的良繁技术,了解良繁效果,在实验室开展小批量繁育试验。结果显示:"雄蚕1号"、"雄蚕2号"一代杂交种正交的克蚁制种量分别为11.67张、12.20张,公斤茧制种量分别达3.72张、3.64张,达现行常规品种两广二号的良繁效果。但因反交不制种,种茧的总体斤茧制种量只有2.5张,较常规品种的明显偏低,有待探索有效的途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