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孟刚  彭云武  楚渠 《蚕业科学》2018,44(2):249-256
家蚕(Bombyx mori)由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驯化而来,深入分析野桑蚕的遗传多样性,对发掘和利用其基因资源有重要意义。对来自秦巴山区的3份野桑蚕种质材料的线粒体COⅠ基因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与从Gen Bank数据库中获取的15份野桑蚕、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线粒体COⅠ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和遗传进化分析。16份中国野桑蚕种质材料之间、2份日本野桑蚕种质材料之间的COⅠ序列分别存在65个和10个碱基的差异;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COⅠ序列中只存在7个碱基的差异。与来自中国四川、江苏等地的野桑蚕相比,来自日本、中国山东青州及秦巴山区的野桑蚕具有更为丰富的SNP位点。18份野桑蚕种质材料和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COⅠ序列共定义了25种单倍型,其中野桑蚕18种,家蚕7种。基于18份野桑蚕种质材料、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COⅠ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18份野桑蚕种质材料的聚类与其地理来源存在一定关联性,四川、江苏等地的野桑蚕各自独立成一枝,来自秦巴山区的5份野桑蚕种质材料分别与来自山东青州、四川地区的野桑蚕聚类;家蚕与中国野桑蚕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日本野桑蚕的亲缘关系较远,而来源于安康市汉阴县、岚皋县、汉滨区及山东青州的野桑蚕又与家蚕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同是来自秦巴山区的野桑蚕也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也再次佐证了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前言家蚕(Bombyx mori)的祖先是在中国和日本等国野生的桑蚕(Bombyx mori mandarina)。家蚕与人们的关系史非常悠久,可追溯至约6000年前。据中国古代的记载,人类从蚕茧取丝织绸,最早是距今约4000年前,由黄  相似文献   

3.
秦俭  袁联伟 《蚕业科学》2010,36(1):115-119
2008年12月,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研究团队宣布了世界上第1张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谱的诞生。家蚕基因组精细图和2003年发布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相比,具有基因覆盖度高、基因组组装更加完整、基因鉴定更加准确等特点。2009年,该研究团队在家蚕基因组精细图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9个家蚕突变品系和11个不同地理来源的中国野桑蚕品系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与序列比较分析,共获得了29个家蚕突变品系和11个中国野桑蚕地理品系的全基因组序列,绘制完成了世界上第1张基因组水平上的蚕类单碱基遗传变异图谱,同时还发现了驯化对家蚕生物学性状影响的基因组印记,从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家蚕的起源进化。2009年8月,《Science》杂志发表了西南大学的研究论文"40个蚕类基因组的重测序揭示了家蚕的驯化事件及驯化相关基因",标志着家蚕基因组计划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4.
抗菌肽作为昆虫的先天性免疫效应因子在昆虫物种进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测定了家蚕(Bombyx mori)和野桑蚕(Bombyxmandarina)群体的3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肽基因DefA、CecE和MorB3的序列,通过序列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中性检验、溯祖模拟分析和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这3种抗菌肽基因呈现不同的进化模式:DefA属于驯化过程中人工选择的靶基因;CecE是经历了驯化瓶颈效应的中性基因;MorB3的进化受遗传漂变影响。尽管进化模式不同,但家蚕的3种抗菌肽基因连锁不平衡程度均高于野桑蚕,反映家蚕经历了瓶颈效应,群体数量减小导致基因重组率降低。这些结果为理解家蚕不同抗菌肽的进化和功能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家蚕和野桑蚕的起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兵  沈卫德 《中国蚕业》2008,29(2):11-13
综述了家蚕和野桑蚕的起源研究进展,从殷墟的蚕茧、钱山漾的丝线和丝绸残片、南杨庄的陶蚕蛹、河姆渡的“蚕纹”骨盅等出土的文物研究证明:家蚕起源于中国的古野蚕;从近年来对家蚕染色体数(家蚕及中国野桑蚕的染色体数2n=56,日本野桑蚕的染色体数2n=54)、DNA多态性和线粒体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中国和日本的家蚕都起源于中国的野桑蚕。  相似文献   

6.
野桑蚕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桑蚕和家蚕亲缘关系非常近,具有共同祖先;野桑蚕演化历史悠久,而且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也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导致了它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野桑蚕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家蚕遗传育种、近缘野生资源的保护、特殊性状基因库的建立与研究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Ⅰ研究目的制作家蚕(Bomby xmori)核糖体RNA基因(rDNA)的限制酶图谱后,用已决定稳定保存的碱基序列,与它种比较,又找到两种插入片段(内含子,译者注)。故决定此等插入部位的碱基序列,与业已报导过的其它物种比较,更考察家蚕祖先型。将野桑蚕(Bombyx.mad arina)rDNA的基本单位固定,依其与家蚕比较,进行进化的及群体遗传学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正> 蚕的起源和地理地方品种的分化家蚕的祖先是野外栖息的桑蚕,距今五、六千年前,已在中国饲养,由人们长时期驯化而成,伴随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在各自的文化、风土等生  相似文献   

9.
家蚕起源和蚕业起源问题,随着国内和国外地下文物的发掘和现代科学实验手段的运用,所得资料愈来愈广泛,不断为冲破陈旧的概念——起源于黄河流域——提供依据。本人在1978年提出家蚕(蚕业)起源的多中心和从桑蚕从多化向一化的驯化的意见,不过是在不少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地提出了个见解。试图解释历来认为包括高先生在内“一向认为养蚕起源中国并向世界传布”所不能解释的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柳蚕卵黄原蛋白(Vg)cDNA 3'端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蚕(Actias selene Hubner)是野生泌丝昆虫.从柳蚕雌蛹脂肪体中提取总RNA,根据已经解析出的其它泌丝昆虫的卵黄原蛋白c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柳蚕卵黄原蛋白cDNA 3'端进行RACE(rapid ampliftcation of eDNA ends)扩增,经克隆和测序得到了一条1 072 bp的cDNA片段,该序列与柞蚕(Antheraea pernyi)、天蚕(An.theraea yamamai)、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家蚕(Bombyx mori)、樗蚕(Samia cynthia pryeri)、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樟蚕(Saturnia japonica)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2.5%、82.4%、67.0%、63.2%、80.3%、78.5%、81.0%.同源性分析表明,昆虫卵黄原蛋白的一级结构在进化上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1.
Ⅰ研究目的从下面的知见想来野桑蚕(Bombyxmandarina)是家蚕(B.mori)的直接祖先。 1)分类上和家蚕同属。 2)形态和生态与家蚕类似。” 3)酯酶等同功酶与家蚕具有相同的成份。 4)能和家蚕交配。一般栖息在中国或台湾的野桑蚕和家蚕同样,具有28对染色  相似文献   

12.
前言据说人们养蚕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栖息在野外的蚕(Bombyx mori)的祖先桑蚕(Bombyx mandarina)的蛾,虽然至今都还能飞翔,但是蚕蛾却不能飞翔。蚕作为“家畜化的昆虫”对绢丝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过程,随着遗传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广西蚕业》2021,58(1):66-69
1.YAN H,LIU Q S,WEN F,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an alpha-amylase(BmAmy1)selected during silkworm domestication.Int J Biol Macromol.DOI:10.1016/j.ijbiomac.2020.11.064(2020).[题目]家蚕驯化过程中α-淀粉酶(BmAmy1)的特性及其潜在应用[摘要]在动植物驯化过程中有效的资源利用起着核心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不同家蚕(Bombyx mori)品系的淀粉酶活性差异与幼虫体重相关,家蚕体型比其祖先野桑蚕(B.mandarina)体型更大,但目前尚不清楚人工选择是否会作用于家蚕的消化酶。在此研究中,西南大学的颜颢等人介绍了家蚕中的一种新型α-淀粉酶BmAmy1的特性。重组BmAmy1的活性在35℃和pH 9.0时最大,可被桑叶(蚕的唯一食物来源)中的淀粉酶抑制剂抑制。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显示,分别插入到5'-上游调节区的3个不同的转座子可能是BmAmy1在不同家蚕品系中表达增强的原因。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转基因过表达BmAmy1的家蚕雌、雄体重分别增加了11.9%和6.8%。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探索人类选择性状的遗传机制,运用基因工程和定向育种可以进一步加速驯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家蚕由野桑蚕驯化而来,而野桑蚕sericin1及其上游调控序列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家蚕sericin1及其上游调控序列设计引物克隆野桑蚕sericin1及其上游调控序列,将克隆得到的野桑蚕Sericin 1序列翻译后用muscle软件与家蚕Sericin 1蛋白序列比对,结果表明预测的野桑蚕Sericin 1氨基酸序列与家蚕Sericin 1 A′(Ser1 A′)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很高,达98%。野桑蚕丝胶1基因上游调控序列与家蚕一样也存在多态性,克隆得到了1061bp和636bp的两条序列,中间存在425bp的插入序列,与家蚕丝胶1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8%和97%。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野桑蚕DNA多态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用RAPD技术对浙江省、陕西省和重庆地区的野桑蚕及家蚕品种C1 0 8和大造进行了DNA多态分析。结果发现 :中国野桑蚕具有极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就DNA多态性而言 ,不仅地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同一地区不同个体之间的DNA多态性差异也类似家蚕品种之间的差异 ;同时 ,野桑蚕也与家蚕有较大的相似性 ,其共有的DNA带数高达 1 3 6%,相似系数也在 0 6以上 ,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家蚕是从野桑蚕进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植食性昆虫的味觉和嗅觉在它们识别寄主植物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家蚕以及其野生种中国野桑蚕,其成虫的嗅觉器官(触角)的形态和应答反应已有深入的调查研究。然而对于成虫的味觉器官的表征以及驯化对味觉器官的影响问题还有待解决。东京大学的TAKAIH等人发现,在家蚕和野桑蚕中都有两种类型的味觉感受器[浓密型(T)和纤细型(S)],位于成虫足的第五跗分节。不管是家蚕还是野桑蚕,雌性的T型感受器都是雄性的3.6~3.9倍。因此推测,相对于雄性,T型感受器对于雌性更加重要。而且,在电生理实验中,雌性野桑蚕的T型感受器味觉细胞对于桑叶提取物的反应十分强烈,而雌性家蚕(N4)的T型感受器味觉细胞对于桑叶提取物几乎没有反应。这些结果可以表明雌性野桑蚕的T型感受器可能与产卵地识别密切相关。研究人员还发现3个家蚕品系(N4,p50T,Kinshu×Showa)第五跗分节的感受器密度都远远低于野桑蚕。这些结果表明,驯化影响了家蚕足的味觉系统。  相似文献   

17.
野桑蚕与家蚕对敌敌畏的抗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李兵  沈卫德 《江苏蚕业》2003,25(1):57-58
野桑蚕是家蚕的亲缘类群,其遗传背景、生活习性及对农药的抗性等方面与家蚕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蚕期,野桑蚕作为危害 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对其进行农药防治十分困难。蚕期常用的农药是敌敌畏,本文就野桑蚕和家蚕对敌敌畏抗性进行了分别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野桑蚕mtDNA中A+T丰富区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中国野桑蚕mtDNAA +T丰富区片段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在所测定的 72 0bp左右的片段中 ,A +T含量为 92 0 8% ,与不同家蚕品种的mtDNA相近 ,中国野桑蚕与家蚕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呈高度同源性 (98%以上 ) ;但与日本野桑蚕相比 ,中国野桑蚕mtDNA的A +T丰富区片段 ,缺少 2个 12 6bp的重复单位 ,A +T含量低 0 9% ,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也较低 (72 % )。该片段与中系家蚕mtDNA比较 ,有 15个变异位点。对mtDNAA +T丰富区的中国野桑蚕和日本野桑蚕及中系、日系和韩国的 4个家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表明 ,日本野桑蚕有可能由中国野桑蚕分化而来。  相似文献   

19.
应用PCR技术,对中国山东青州野桑蚕mtDNA的ND5基因及其两端侧翼区域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2.2kb左右的片段中,含有ND5基因的完整序列及Phe-tRNA(UUC)、Ser-tRNA(AGC)、Glu- tRNA(GAA)、His-tRNA(CAC)等4个tRNA基因,该片段的基因组结构与家蚕及其它地域来源野桑蚕的基因组结构基本一致,显示蚕类线粒体基因排列的保守性。ND5结构基因在不同家蚕及野桑蚕之间的比对分析表明,它们在核苷酸水平、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很高,相似性达96%以上。4个tRNA基因的碱基错配率较高,TψC环缺乏相对保守的T-ψ-C-Pu-A序列,各臂的碱基配对数、各环碱基数目变化较大。以ND5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残基序列进行了家蚕及野桑蚕的分子进化分析,进一步证明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  相似文献   

20.
<正> 一、近代我国家蚕育种的进展中国是世界最早养蚕的国家,古代劳动人民将野桑蚕驯化成家蚕。野桑蚕的茧层率只有7.8%。经过几千年漫长岁月的民间选种,到1897年在杭州成立西湖蚕学馆时,当时采用的诸桂、新元、大元等地方品种茧层率已提高到14%。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我国开始推广改良种(即镜栓的一代杂种)瀚桂、化桂×华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