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再生混凝土和透水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集中二者优点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应运而生,其在公园道路、绿化工程及护坡护岸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试验分析了水灰比和粒径对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28d抗压强度、有效孔隙率和透水系数的影响程度和趋势。结果表明:透水系数和孔隙率呈现出大致相同的规律;随着粒径的增大透水系数和孔隙率增加,抗压强度随着粒径的增大而逐渐降低;水灰比则要与骨料之间达到一个平衡才能在骨料表面形成薄厚均匀的砂浆层,这样才可以同时满足强度和透水系数的要求。通过设计的正交试验,研究透水混凝土在不同水灰比和不同粒径下的性能指标变化情况,得出了透水系数和28d抗压强度较好时所对应的粒径和水灰比。。  相似文献   

2.
 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基本特性直接影响到它的性能,因此研究再生骨料的性能显得尤为重要。着重比较了再生骨料和天然骨料在粒形、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吸水率、坚固性、压碎指标等方面的差别,分析了其产生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业飞速发展,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变废弃混凝土为再生骨料混凝土成为解决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介绍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的配制方法,探讨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和抗冻性能.研究表明,在相同水灰比的条件下,当再生骨料取代率升高时,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性能减弱;随着水灰比的降低,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性能增强.另外,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能减弱.  相似文献   

4.
利用碎石、硅酸盐水泥、水等普通原材料,掺入了高性能聚羧酸减水剂制备了具有良好抗压强度的透水混凝土,并研究了成型方式对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成型方式为静压成型时既能满足道路用透水混凝土的强度要求,又能满足其透水性。  相似文献   

5.
再生骨料混凝土属于合理再利用混凝土,其利用建筑物废弃的混凝土代替天然骨料,可大大的减少了对天然资源的开采,同时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在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6.
针对较多无砂大孔混凝土配制透水混凝土的技术,在掺入细集料的情况下,研究不同砂率、不同粒径及连续大粒径对透水速率和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并给予相应的改善措施,为今后工程中配制透水混凝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陕西省安康市建筑垃圾进行取样、分拣、破碎以及筛分,然后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再生骨料混凝土试块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压碎值以及抗压强度等一系列相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结果表明,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用于制作小型混凝土砌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回弹法检测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对C20,C30,C40三组强度,再生骨料取代率为0,20%,30%,40%,50%,75%,100%的再生混凝土采用回弹法对其进行了抗压强度检测,得出了再生混凝土的专用测强曲线和回归方程。其精度满足回弹规程的精度要求,为回弹法检测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在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基于现行设计规范,制作了4根方钢管再生混凝土试件进行拟静力加载试验,研究了再生骨料替代率、含钢率和轴压比这3种参数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观察各试件的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分析其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系数、耗能能力及刚度退化规律发现:所有试件破坏形态都为柱脚的鼓曲破坏,与普通钢管混凝土柱相同;随着再生骨料替代率的上升,柱的极限承载力、延性系数及耗能能力都有所降低,但降幅不大;含钢率越大,柱的极限承载力明显提高,延性和耗能能力亦有所增加,抗震性能显著增强;轴压比对柱的极限承载力和延性有一定程度影响,轴压比越大,极限承载力越大,延性反而越差;从承载力、延性及耗能能力来看,在合理的轴压比和含钢率的前提下,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可用于抗震设防区。  相似文献   

10.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对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提出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的抗拉压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聚丙烯纤维是克服混凝土开裂的有效途径,能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同时掺入粉煤灰补偿因聚丙烯纤维的粘滞作用而导致混凝土流动性的降低,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分析不同因素对再生材料透水砖强度的影响,本文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水胶比、目标孔隙率、砂砖骨率、再生砖骨料掺量四种因素对透水砖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胶比为0.32,目标孔隙率为20%,砂砖骨率为35%,骨料掺量为1104.9 kg/m3时,再生材料透水砖的抗压强度及抗折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混杂钢纤维和玻璃纤维与单掺钢纤维、玻璃纤维对比的方法试验研究了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再生混凝土试块进行不同轴向应力作用下的快速碳化试验,探讨轴向应力水平及再生粗骨料质量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再生混凝土在轴向应力-碳化作用下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大会加剧混凝土的碳化损伤,随着碳化龄期的增加,这种影响逐渐减弱;再生混凝土的碳化速率随着碳化龄期的增加而降低;轴压应力抑制了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损伤,轴拉应力加剧了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损伤;观察扫描电镜图像发现,相比于单一碳化作用,在轴压应力-碳化作用下,再生混凝土内部结构较为致密,在轴拉应力-碳化作用下,再生混凝土内部形成贯通裂缝。为了量化轴向荷载作用对再生混凝土碳化的影响,定义了轴向应力影响系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目前处于基础建设高峰期,水泥路面建设占很大比重,导致废旧混凝土利用率问题日益突出,再生混凝土技术是解决矛盾的主要途径。从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质入手,讨论了再生骨料分别对混凝土和易性、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分析了提高再生混凝土性能的主要技术方法,可为再生混凝土性能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利用再生砖瓦骨料配制植生型混凝土的配合比、制备工艺、降碱技术、植生土施工、植物的种植等技术。利用16~20 mm的再生砖骨料,制备出了水灰比为0.29、灰骨比为0.36、强度6.8 MPa、孔隙率为30%、p H值10以下、厚度为10 mm的混凝土。实验结果表明:植生草可以穿透混凝土层,并在室外环境下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6.
针对菱镁混凝土夹芯板抗弯性能开展试验研究,初步探讨其受弯构件的基本力学性能,并对其破坏特征、变形曲线、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夹芯板从开裂到最终破坏具有明显的变形,延性较好;板材在加载过程中,在支座处率先出现剪切裂缝,随后在跨中侧面上出现起鼓现象;板的极限承载能力和刚度相对较低,由于人工制作,造成同批次夹芯板存在强度差异。所得结果可为该类夹芯板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同时可供有关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变截面分离式Hopkinson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PB),对普通沥青混凝土、玻璃纤维沥青混凝土、木质素纤维沥青混凝土和3个掺量的聚酯纤维沥青混凝土进行了3种应变率的冲击压缩试验研究.试验结果与分析表明,沥青混凝土具有应变率增强效应,其动力抗压强度及韧性指标随着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大;但是,纤维沥青混凝土动力抗压强度及韧性指标增长率随应变率提高有递减趋势;纤维含量对沥青混凝土在动力条件下的动力行为有显著影响,聚酯纤维掺量为0.25%的沥青混凝土动力抗压强度及韧性指标最优;3种纤维都可以增加材料的动力抗压强度及韧性指标,聚酯纤维增强沥青混凝土抗压强度最佳,木质素纤维次之,玻璃纤维最差;聚酯纤维提高沥青混凝土韧性指标最佳,玻璃纤维次之,木质素纤维最差.  相似文献   

18.
XYPEX是由水泥、硅砂及多种性质活泼的化学物质组成的防渗材料,根据XYPEX的抗渗试验成果,研究分析了XYPEX对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制备了纳米再生混凝土样品并分析了冻融循环作用下样品的抗压强度、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弹性模量等基本抗冻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大,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相对弹性模量逐渐降低,质量损失率先减小后增大;纳米材料可以有效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相对弹性模量、降低质量损失率,最佳纳米二氧化硅掺量为4%。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定量分析不同因素对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下抗震性能指标的影响,选择再生骨料取代率、含钢率和轴压比为设计变化参数,开展了4根框架柱的拟静力试验。详细观测了框架柱破坏过程中及破坏后的形态,分析了实测滞回曲线,探究了设计变化参数对框架柱承载力、刚度、位移延性系数及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的破坏形态同普通钢管混凝土柱相类似,都是柱底部钢管鼓曲、漆皮脱落及核心混凝土被压碎;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大,柱的不同阶段的承载力、刚度、延性性能及耗能能力均有所降低;含钢率的增大对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承载力、刚度、耗能能力起到有益作用;随着轴压比的提高,试件的延性性能及耗能能力有所降低,但其极限承载力、刚度却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