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DNA条形编码探讨云南野柞蚕的分类学地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2001年在云南曲靖发现的野生柞蚕(云南野柞蚕,A.pernyiwild)拥有一些与放养型柞蚕(A.pernyi)不同的特性。测定了云南野柞蚕线粒体细胞色素酶C亚基I基因5′端的部分片段(658 bp,GenBank:EU532613),并利用该DNA条形编码探讨其分类学地位。基于Kimura-2-Parameter计算的4个放养型柞蚕品种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仅0.003,而云南野柞蚕与放养型柞蚕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16,小于已确定分类学地位的放养型柞蚕与印度野蚕(A.rolyii)之间的遗传距离(0.028),但与家蚕(B.mori)同其祖先中国野桑蚕(B.mandarinaChina)之间的遗传距离相近(0.015)。NJ树中云南野柞蚕与放养型柞蚕也最先聚在一起,从分子水平证实其仍属于柞蚕种。初步认为,云南野柞蚕可以考虑成为柞蚕种的一个亚种——野柞蚕亚种。 相似文献
2.
3.
寄生蝇是柞蚕的重要天敌昆虫之一。为帮助生产上识别及防治柞蚕寄生蝇,综合已有的研究报道及最新的研究结果,从分类地位、成虫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寄主及发生危害等方面对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Chao)]、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zebina(Walker)]、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Wiedemann)]、坎坦追寄蝇(Exorista cantans Mesnil)、札幌毛瓣寄蝇(Nemoraea sapporensis Kocha)和舞毒蛾克麻蝇[Kramerea schuetzei(Kramer)]共6种危害柞蚕的寄生蝇进行系统概述,其中,舞毒蛾克麻蝇为柞蚕天敌昆虫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4.
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 Chao)是柞蚕的主要寄生性害虫之一。测定了柞蚕饰腹寄蝇的线粒体细胞色素酶C亚基I(COI)基因5′端的部分片段(657bp,GenBank登录号EU433559),并利用该DNA条形编码探讨了其分类学地位。将GenBank数据库登载的寄蝇科11个属的15个代表种的序列组成数据集,基于Kimura-2-Parameter计算了序列间的遗传距离,采用邻近距离法(Neighbour-Joining)构建了系统树。Blast检索表明这段序列可以作为DNA条形编码用于柞蚕饰腹寄蝇的鉴定。柞蚕饰腹寄蝇与饰腹寄蝇属内5个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0.122)是饰腹寄蝇属内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063)的2倍,而11个形态学属间的平均遗传距离(0.122)则与柞蚕饰腹寄蝇和这11个形态学属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0.124)基本一致;柞蚕饰腹寄蝇在构建的NJ树中也没有与饰腹寄蝇属的种类聚在一起。基于上述结果,建议将柞蚕饰腹寄蝇从饰腹寄蝇属划分出来,单独作为一个新的属。 相似文献
5.
樗蚕(Philosamia cynthia cynthia)与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均是鳞翅目大蚕蛾科吐丝营茧的昆虫,二者的血缘关系很近,成虫的外形也极其相似。为了获得用于樗蚕与蓖麻蚕分子鉴定的DNA条形编码,测定了二者的线粒体细胞色素酶C亚基I基因(COI)574 bp的DNA片段序列(GenBank登录号:FJ788507,FJ772004),对序列特征及与同科其它绢丝昆虫同源序列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在大蚕蛾科绢丝昆虫中,樗蚕与蓖麻蚕COI序列表现出最强的碱基T偏好性(ATskew=-0.194),二者的COI序列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共鉴定出25个变异位点,表明所测定COI序列可以作为各自的DNA条形编码。樗蚕与蓖麻蚕之间基于Kimura-2-Parameter的遗传距离为0.041,而与同科其它绢丝昆虫之间的遗传距离则在0.076~0.159之间,二者与惜古比天蚕(Hyalophora ce-cropia)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6.
柞蚕寄生蝇近年来危害我省柞蚕生产 ,造成重大损失。试验利用不同药物处理 ,对该虫害进行防治 ,旨在为柞蚕寄生蝇的药物防治提供技术依据。试验结果为用 40 %乐果乳油与家蚕灭蚕蝇乳油混合使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8.
2004年伏牛山区的嵩县柞蚕生产受寄生蝇危害,2004-2006年与之相邻的柞蚕主产区相继发生柞蚕寄生蝇危害,为搞好防治,我们开展了详细的调查与研究,提出了防治方案,开展了防治工作,收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珍稀绢丝昆虫柳蚕的DNA条形编码与系统进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DNA测序技术获得柳蚕(Actias selene)线粒体细胞色素酶C亚基Ⅰ基因(COI)5′端574 bp的片段,作为用于柳蚕种质资源分子鉴定的DNA条形编码(GenBank:FJ358505)。测定的柳蚕COI基因序列与其它大蚕蛾科绢丝昆虫的COI序列一样,均表现出偏好于碱基T的倾向(AT skew=-0.179)。在所分析的蚕类昆虫中,柳蚕与合目大蚕蛾的遗传距离最小(0.120),而与蓖麻蚕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138)。构建的NJ和UPGMA分子树中,大蚕蛾科的柳蚕属、柞蚕属、蓖麻蚕属、大乌桕蚕属、栗蚕属均各自形成一个支系,并且明显形成两个分支:大蚕蛾族(saturni-ini),包括柳蚕、柞蚕和栗蚕;眉纹大蚕蛾族(attacini),包括蓖麻蚕和大乌桕蚕。这一结果与传统分类一致。 相似文献
10.
栗蚕蛹DNA诱导柞蚕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证实了高等动物体内异源DNA能整合到受体基因组引起动物发生遗传变异.根据这个论点,我们把生活力强的野生蚕种桑蚕DNA注射到柞蚕蛹体内,获得了具有特异性状的变异蚕和变异卵,其变异率分别达到5.59%和8.6%.经6年11代,观察变异蚕的卵、幼虫、蛹及蛾的颜色、大小都介于供体和受体之间,其血清酯酶、同功酶谱带和氨基酸含量等生化指标也介于二者之间,经杂交及侧交试验证明此变异蚕蚁蚕体色为隐性纯合型,能够稳定遗传,而且符合孟德尔的杂交分离规律.我们的实验结果进一步充实了真核细胞基因组能够整合异源DNA,且能予以表达的理论.表明异源DNA诱导遗传变异可能是选育优良品种的一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60年代,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 Chao)是辽宁,吉林及黑龙江省柞蚕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平均受害率达65%以上,严重影响柞蚕茧的产量及柞蚕业的发展。1962年,辽宁省 相似文献
12.
最近,马来西亚婆罗洲发现一种能侵害蜜蜂的寄生蝇,这种寄生蝇可能遍布很多国家。1974年《奥地利蜜蜂杂志》就曾报道过眼蝇,但忽视了它可能成为蜜蜂新的寄生虫。眼蝇有六种,其中两种Physocephala属眼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蛇寄生线虫的报道显示共有14个科、分属于9个目,分布于东亚、东南亚、澳洲、欧美、非洲等地区,对蛇甚至人类造成很大的危害。本文对蛇寄生线虫的种类、分布与危害进行综述,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启发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RAPD技术对不同地区及不同季节发生危害的柞蚕寄生蝇进行了遗传多态性研究。选取11个随机引物对14份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40条稳定条带,其中128(91.43%)条为多态性条带,表明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秋柞蚕寄生蝇(未命名)及栗蚕寄生蝇(未命名)间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各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在0.0214~0.5143之间,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14份供试材料可聚为两大类:栗蚕(Dic-tyoplocajaponica)寄生蝇与寄生柞蚕的寄生蝇各聚为一类,其中来自河南省的柞蚕饰腹寄蝇自成一类,来自东北地区的柞蚕饰腹寄蝇与秋柞蚕寄生蝇又各自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5.
16.
试验旨在探讨以猪的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XⅠ)基因的特定区段作为DNA条形码识别海南特种野猪与其他品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海南特种野猪、海南野猪、屯昌猪、五指山猪及长白猪为研究对象,测定其COXⅠ基因,同时在NCBI中下载已发表的具有地方代表性的13个猪品种的COXⅠ基因序列,分析海南特种野猪与其他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猪COXⅠ基因序列长1 419 bp,5个猪品种45个个体COXⅠ基因共检测到67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的4.7%,其中简约信息位点22个;5个猪品种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0.019,其中海南特种野猪的种内遗传最大,为0.019;5个猪品种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09~0.123,其中海南特种野猪与长白猪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123;海南特种野猪杂交情况比较明显,与海南本地品种五指山猪、屯昌猪和海南野猪都有聚类,与武夷黑猪、三都黑猪、陆川猪位于一个分支,另一部分与大花白猪位于一个分支,与长白猪没有聚类。本试验结果为海南特种野猪的进一步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蟹源致病性拟态弧菌的编码鉴定及其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病蟹体内分离到 1株致病菌 (H4株菌 ) ,经细菌编码鉴定法确定为拟态弧菌 (Vibrio mimicus)。对 H4株菌及其胞外产物的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显示 :(1) H4株菌对弧菌抑制剂 O/ 12 9、多粘菌素敏感 ,能在无盐胨水中生长 ,拉丝试验阳性 ,氧化酶阳性 ,VP阳性 ,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这些生物学性状符合《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中对拟态弧菌的描述 ,证实了编码鉴定结果的正确性 ;(2 ) H4株菌能粘附人及多种动物红细胞 ,使红细胞发生凝集 ,且该凝集现象不能被 D-甘露糖所抑制 ,推测红细胞膜上存在的血凝素受体不含有甘露糖结构 ;(3) H4株菌的胞外产物具有致死性、溶血性和蛋白酶活性 ,表明胞外产物中至少存在溶血素和胞外蛋白酶 2种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