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小鼠骨髓染色体畸变试验、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及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试验考察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的遗传毒性与致突变性。结果显示,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对小鼠骨髓染色体及睾丸染色体均无致畸变作用;Ames试验结果显示在本次试验的各个浓度下无论是加入活化系统(S-9混合液)还是不加,回变菌落数均未大于自然回变菌落的2倍,而各阳性对照组均显示强烈的诱变作用,表明,本次试验剂量和条件下,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未见遗传毒性和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化铝对雄性小鼠生殖细胞的遗传损伤作用。[方法]选用雄性昆明种小鼠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浓度的氯化铝腹腔染毒对小鼠睾丸脏器系数、精子数目、存活率、活动率、畸形率及精母细胞微核率的影响。[结果]小鼠睾丸脏器系数、精子数量明显降低,小鼠精子存活率及活动能力也逐渐降低;精子畸形率和精母细胞的微核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各染毒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氯化铝可影响雄性小鼠的生长发育,干扰精子的发生和成熟,损伤小鼠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结论]氯化铝对雄性小鼠的生殖细胞具有明显的遗传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氧乐果亚慢性染毒对雄性小鼠睾丸特征性酶的影响。将80只昆明雄性小鼠随机分成4组。染毒组分别灌胃0.5、1、2mg/kg氧乐果,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每周灌胃5d,共灌胃7周。用比色法检测睾丸组织中睾丸特征性酶——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ACP)、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及乳酸脱氢酶X酶(lactate dehydrogenase–x,LDH-x)的活力,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氧乐果染毒剂量的增加,高剂量氧乐果可使部分雄性小鼠睾丸产生明显的睾丸萎缩,实质硬化等病变。睾丸AKP和ACP活力(分别为201.27±56.01U/g和348.61±78.58U/g)明显升高,与对照组(AKP为130.67±17.02U/g,ACP为239.97±40.39U/g)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睾丸LDH-x(645.95±177.28U/g)的活力则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为1058.56±159.20U/g),表明亚慢性染毒氧乐果对小鼠睾丸特征性酶有影响,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研究焦亚硫酸钠(Na2S5O5)对雄性小鼠睾丸染色体的影响.取25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3个剂量组,每组5只.分别按高、中、低剂量(150,75,37.5 mg/kg) Na2S2O5,进行灌胃,阴性对照组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阳性对照组用40 mg/mL环磷酸胺进行灌胃,1次/d,连续7d.第14天处死小鼠,取睾丸制染色体片,然后观察,进行染色体结构畸变率分析.结果为,焦亚硫酸钠高、中、低剂量组的染色体畸变率分别是5.0%,4.33%,3.33%,与阴性对照组4.0%相比,差异不显著.阳性对照组的染色体畸变率为25.67%,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表明焦亚硫酸钠不具有生殖毒性.  相似文献   

5.
电池废液主要来源于废旧电池的内容物,有关报道曾指出电池废液对染色体有一定影响,文章对此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利用遗传毒理学原理,采用“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探讨电池废液对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0.4,0.6实验组的小鼠与阴性对照组的小鼠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从而证明了电池废液对染色体有畸变作用,并且发现雌雄小鼠对电池废液的反应程度不同,两者间的差异显著(P<0.05),由此证明雌雄个体在对药物的耐受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阿维菌素对小鼠精原细胞致突变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阿维菌素是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一种新型、安全、广谱、高效的抗寄生虫抗生素。本文以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研究其对雄性生殖细胞的诱变性。将昆明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只,第1、2和3组为高、中和低3个阿维菌素剂量组,分别以9.60、4.80和1.92mg/kgb.w.(相当于1/2LD50、11/4LD50和1/10LD50)剂量的阿维菌素1,2-丙二醇溶液给小鼠一次灌胃,第4组为阳性对照组,以40mg/kgb.w.剂量的环磷酰胺给小鼠一次腹腔注射,第5组为阴性对照组,给小鼠灌服溶剂,于接毒后第12h、24h或48h取材,每次每组取5只小鼠。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试验结构为阴性。本研究表明阿维菌素对于精原细胞不具诱变作用。  相似文献   

7.
苯甲酸钠对小鼠骨髓细胞的致突变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研究了食品防腐剂苯甲酸钠对小鼠骨髓细胞的致突变作用。结果显示: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均呈阳性(P<0.01),证明苯甲酸钠是染色体断裂剂,而且对雄性动物的致突变作用更大,所引起的染色体结构畸变以染色体断裂为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8.
茶多酚复合物(TP)是从绿茶中提取的多酚类天然强抗氧化剂.本研究采用小鼠骨髓细胞PCE微核试验,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检测法和紫露草四分体微核法等测定TP的抗诱变作用.结果表明:TP具有明显抑制环磷酰胺诱发的小鼠MNPCE和丝裂霉素C诱发的骨髓细胞CA增加的作用,并能降低叠氮化钠或污水致变物诱发的紫露草四分体MN的效应.结果还表明:TP具有抗各类诱变剂损伤细胞DNA或染色体的作用.本文就TP抗诱变作用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CY(10mg/kg)作为阳性诱变剂,以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为终点反应指标,探讨Na2SeO3的诱变性及抗诱变作用,并同步测定骨髓细胞内cAMP含量,分析染色体畸变率与cAMP含的关系。结果表明:Na2SeO3是一潜在诱变剂,但当它与诱变剂CY(10mg/kg)并用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又具抗诱变的作用。经统计分析,染色体畸变率与cAMP含量呈直线相关,方程为y=12.025-1.822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代森锰原药的致突变性。[方法]用KM小鼠进行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以及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Ames)试验。[结果]在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中.阴性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且均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P〈0.01)。在Ames试验中,4株试验菌在0.1~1.0mg/皿的试验剂量下(活化或非活化)均没有引起自发回变数2倍增加。[结论]根据《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中的评定标准,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在所选剂量范围内结果均为阴性,代森锰原药未呈现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11.
用四氯化碳复制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60只小鼠被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鹿茸粉低剂量组,鹿茸粉中剂量组,鹿茸粉高剂量组,联苯双酯组(阳性对照)。处死小鼠采集样本制备电镜超薄切片,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各治疗组均能减轻四氯化碳对小鼠肝脏超微结构的损伤,尤其是鹿茸粉高剂量组和联苯双酯组,表现为线粒体及内质网等细胞器的损伤减轻,细胞质内脂滴减少,染色质边集,细胞质膜受损等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可见,鹿茸粉对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超微结构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六堡茶散茶和砖茶(2006年产)的主要功能化学成分的含量及其光谱学特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及色差分析等方法,分析六堡茶的理化特性,六堡茶散茶和砖茶的主要化学功能成分分析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9.81±0.073)和(2.37±0.011)mg/g,未检测出茶氨酸;水溶性糖含量分别为:(38.45±1.03)和(47.55±1.19)mg/g;游离蛋白质含量为13.28±0.53)和(11.41±1.71)mg/g;没食子酸含量分别为:(4.24±0.063)和(2.37±0.011)mg/g;咖啡碱含量分别为:(28.30±0.10)和(29.28±0.059)mg/g;茶多酚含量分别为:(131.09±8.41)和(95.61±0.58)mg/g,儿茶素类单体分别有8和7种检出,并分析了其含量;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335.68±9.22)和(305.22±7.76)mg/g。用L*a*b*表色系分析了六堡茶和普洱茶茶汤的色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六堡茶茶汤在205nm和272nm处近有特征吸收峰。得出结论:六堡茶的理化特性呈现典型的黑茶特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染毒途径、剂量和时间的研究,建立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采取腹腔注射和灌胃两种途径给予小鼠1%CCl4,染毒后24 h检测血清转氨酶含量,并观察肝脏病变。结果显示,灌胃组比腹腔注射组小鼠血清转氨酶变化个体差异小,肝脏病变明显,病灶分布均匀,且与实际中毒途径一致,故采用灌胃方法进行确定染毒剂量及时间试验。分别以0.125%、0.25%、0.35%、0.5%的CCl4给小鼠灌胃,染毒24 h后检测血清转氨酶含量,确定最佳染毒剂量。以该浓度给小鼠灌胃,分别于染毒后2、6、12、16、20、24、28、32、48 h检测小鼠血清转氨酶含量。结果表明,灌胃0.35%CCl4,小鼠血清转氨酶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此浓度灌胃后,20 h血清转氨酶含量显著升高(P<0.01),24 h达到最高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以0.35%四氯化碳,按0.1 mL.10 g-1体重灌胃,染毒24 h,可建立较理想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4.
用四氯化碳引起鼠类中毒性肝硬变,进而导致IgA肾病,同时运用脂多糖,使系膜区补体C3沉着。在此模型基础上,使用威特肾肿灵治疗,观察其对IgA肾病的治疗效果。研究发现,威特肾肿灵有降低血清IgA和IgC,减少其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着,抑制补体的激活,减轻局部组织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三氯甲烷的分析方法。选取石油醚、四氯化碳、环己烷、二硫化碳四种有机溶剂作为三氯甲烷萃取剂,确定了萃取方法和萃取次数,配制4种标准系列溶液,并对标准溶液和萃取溶液进行色谱分析。结果表明:4条标准曲线相关系数>0.9950,标准偏差<4%,加标回收率>75%。其中,石油醚的萃取效果最好为5.88 mg/ml,标准偏差为1.09%,加标回收率最高为99.21%,最低检出限为5.56×10-3mg/L。二硫化碳萃取效果最差为3.15 mg/ml,标准偏差为3.89%,加标回收率75.63%,最低检出限为9.58×10-2mg/L。环己烷和四氯化碳介于两者之间。该方法具有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快速、简便的特点,为三氯甲烷的萃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污染地域四氯化碳的生物降解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方法]用富集培养基对采自四氯化碳污染区域土样中的茵种进行富集培养,然后用筛选培养基对富集培养液中的菌种进行分离和纯化,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各样品中的四氯化碳残留量,进而计算出其四氯化碳降解率。[结果]通过试验筛选出了10株具有降解四氯化碳能力的菌种,其编号分别为SL-1、SL-2、SL-3、SL-4、SL-5、SL-6、SL-7、SL-8、SL-9和SL-10,其四氯化碳降解率分别为11.2%、14.5%、14.9%、18.3%、8.8%、20.1%、19.2%、13.2%、17.5%和15.3%,其中菌株SL-6呈灰色,边缘整齐呈半圆形,其四氯化碳降解率最高。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菌株SL-6属于假单胞茵属。[结论]该试验筛选出了10株能降解四氯化碳的菌株,但它们的四氯化碳降解率需要通过诱变育种等微生物技术来提高。  相似文献   

17.
龙须菜镇痛抗炎药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杰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483-7483
[目的]为龙须菜药用成分的提取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昆明种小白鼠(18~22 g)为试验动物,蒸馏水处理为空白对照,研究10 ml/kg复方阿司匹林(APC)和10、20 ml/kg龙须菜提取液灌胃处理对小白鼠疼痛和耳廓肿胀的影响。[结果]对照组、APC及10、20 ml/kg龙须菜提取液处理组小白鼠的痛阈值在处理前分别为29.67±7.49、31.67±5.31、28.57±5.39、32.52±5.58 s,处理后分别为28.50±5.45、44.50±4.45、42.43±3.91、58.31±3.17 s,扭体反应次数分别为22.0±0.8、13.0±7.2、9.3±4.1、4.4±1.1次,耳廓肿胀度分别为0.08595±0.01538、0.06318±0.01049、0.06407±0.01762、0.04630±0.01114。[结论]龙须菜提取液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其镇痛效果在一定范围内与给药剂量成正比,低剂量龙须菜提取液的抗炎作用与APC相当,而高剂量提取液的抗炎作用优于APC。  相似文献   

18.
余甘多糖对小鼠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研究余甘多糖溶液对CCl4肝损伤小鼠的影响,以了解余甘多糖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余甘多糖能显著降低肝损伤小鼠肝脏中过氧化脂质(LPO)的含量,显著提高其全血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P<0.05).说明余甘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可能有助于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19.
The emissions of man-made carbon tetrachloride and the rates of its removal from the atmosphere by natural sinks are evaluated. A large fraction, perhaps all of the carbon tetrachloride observed in the atmosphere, could be man-made, and carbon tetrachloride is a global atmospheric pollut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