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诗歌翻译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古诗英译。这是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语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作为承载古诗意境的古汉语的句法更加灵活多变。因此,要将这些经典之作完美地移植到语法严谨的英语中确实有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译者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对诗中必要的地方进行变通处理,以确保古诗意蕴的准确传递。本文拟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上所存在的差异入手,通过实例分析阐述古诗英译中的几种变通方式。  相似文献   

2.
杜甫秦州诗产生新变,诗歌内容由关注国家民生转向诉说个人身世遭遇,景物描写亦由高大壮美之物转向了日常的细小景物,艺术方法则由慷慨激昂转而悲婉细腻,气韵表现则开始呈现出萧瑟冷落之气,折拗怪特的特色也初露端倪,沉郁顿挫的特色表现得更为明显和成熟。本文在阐述诗歌新变过程中,还分析了产生这种新变的原因和意义。 关键词:杜甫;秦州;诗风;新变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诗人和评论家惠特曼提倡平民使用的“口语入诗”和“自由体式”契合了安徽诗歌革命和新诗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理论创作层面和创作实践层面给安徽诗人带来诗歌创作的灵感。胡适、蒋光慈、田间为代表的安徽诗人对惠特曼口语入诗的借鉴和模仿激发了安徽现代诗歌体式进一步向平民化方向转变,而自由体诗歌的引入则给安徽诗歌界带来不小的震动,对安徽古典诗歌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击力,为安徽诗歌的新变开拓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王国礼 《甘肃农业》2006,29(7):232-233
中国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由于中西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中西诗歌也存在不少差别。因此,中国古典诗歌在美译过程中有很多不可译点,具体表现在古诗英译过程中形式美的不可译性、音韵美的不可译性和意境美的不可译性。但作为译者古典诗歌不可译又不得不译,只好在不可能的范围内找出个可能来。  相似文献   

5.
罗丽 《农业考古》2003,(1):134-138,144
农业诗歌是以农业为题材的诗歌和直接与农业相关的诗歌。它可以分为三部分 :无名氏创作的民歌、文人官吏创作的田园诗、农学家创作的农技诗。中国古代农业诗歌时空跨度大 ,具有最庞大的作者群 ,能较全面地再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作为社会根本的土地制度 ,不仅以种种形式反映在诗歌中 ,而且必然对诗歌的内容、形式有较大影响。中国早期农业诗歌的创作可上溯到《诗经》之前 ,因为《诗经》中的诗歌在内容、艺术上已经比较成熟 ,(清 )沈德潜《古诗源》等诗集中收录了不少的西周之前的古诗 ,但学者们对其作者及产生年代争议颇大 ,因此本文只…  相似文献   

6.
纵观赋的发生与发展,从“赋者,古诗之流”开始,继而发展成独立的文体,与诗的关系始终是相分又相合。赋不断从诗体中吸取养分,使体物铺叙和诗意抒情相融合,推动自身向更为完善的形态发展。同时,赋所具有的铺陈手法及俳偶特点也给了诗以影响,从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7.
古诗文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才情横溢的古代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诗言志,歌永言"指出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功用."志"即诗人所要传达的内心情感,这是一首诗的灵魂.在教授高中学生鉴赏古诗时,应重在教会学生如何准确而深刻地领悟诗歌情感、揣摩诗人的本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歌不喜浅露,讲究含蓄,每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诗歌中的一些常用意象,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中,形成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寄托着特定的情感,能渲染特定的气氛。"鸿雁"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很特别的文学意象,它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固定的抒情象征体系,对传统抒情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闿运为宣传其复古诗学主张而编<八代诗选>,并自作眉批.其选诗偏重于八代诗歌大家及文学群体,重视五言古诗.其论诗主诗缘情,重视抒情咪怀诗,而注意辨析诗歌体裁和音律,追求高雅华丽诗风,主张曲隐而自达.作诗主拟古而自成家数.  相似文献   

10.
湛江农垦从新中国的橡胶事业起步,历经近60年,现已发展成为一个以开发、种植和加工热带和亚热带作物为主,集生产、科研、经营和服务于一体,一二三产业均具规模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十一五"期间,湛江农垦紧紧围绕广东农垦"打造产业集团、建设现代农业、构建和谐垦区"的总目标,产业发展正呈现出规模集团化、经营国际化、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形成了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巨大土地资源优势和组织管理优势,在加快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拟从湛江农垦现代农业的现状出发,浅谈加快垦区现代农业建设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对水意象的分析,通过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通过探究水意象在《诗经》爱情诗中出现的原由,了解其形成的必然原因和文化背景。其次,通过列举《诗经》中出现水意象的作品,具体分析其所代表的意味和蕴含。最后,通过列举后世爱情诗歌作品中的水意象,并对其进行解读,研究其对《诗经》婚恋诗的继承和发展。从而更加深入的认识文学范畴内婚恋诗和水相融合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2.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早期代表作,为各种选本所收录,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着重从修辞角度,对这首词作一些浅释,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诗的意境和再现出发,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述了英汉诗歌互译中的比较研究,可以通过对两种语言本身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的比较,反复权衡,反复锤炼使译文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创作了他的第一批诗歌,他还以剑桥自然物景为题材创作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再别康桥》。他的剑桥诗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歌唱诗人的创造、爱欲,抒发政治理想;写剑桥自然美景的诗有田园牧歌风,表达了对剑桥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再别康桥》之美,在于它精炼、提纯、节制的功夫,以及异国情调与古典意境的完美统一。徐志摩为了刻意追求古典意境,甚至不惜在意象的选用上作伪。剑桥把徐志摩培养成一位杰出的诗人,也让他写了自己最好的诗。  相似文献   

15.
彭景元 《古今农业》2006,(4):101-107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阶段,诗歌创作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日益兴起的饮茶之风促使茶业更加兴旺,众多名茶争奇斗艳,各有拥趸;采茶及制茶场景精彩纷呈,一派繁荣景象;因气候、土壤、加工方法等不同,使茶的种类繁多,从而导致饮用方式和所使用的器皿也各不相同,但优质的器具逐渐得得到认可;人们在饮茶过程中,逐渐地认识到茶的许多功效,这些认识直至今天仍是正确的。文人士大夫对茶的认识与喜好,对当时饮茶之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留下了许多有关茶的诗歌,对我们认识当时的茶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诗人毛泽东在其生命最后 2 0年岁月里 ,四次总结诗词创作、编订出版三种诗词选集 ,对《毛主席诗词十九首》、 3 7首本《毛主席诗词》、 3 9首本《毛主席诗词》等三种版本的成书过程及史实进行了梳理 ,分析和评价了它们在毛泽东诗词创作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曹植的游仙诗在建安风骨的时代熏染下,感发出强大的主体生命意识、自由精神,隐含着昂扬的济世之志和深刻的忧生之嗟。曹植游仙诗中的思想内涵也肇始了玄学中独立自由之人格精神的核心思想,使得自身的思想意义更加厚重,并且影响了整个魏晋时期的游仙诗。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歌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永恒的艺术越力和审美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高峰。产生这一特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唐代综合国力的强盛,古今中外同类例证不胜枚举。唐代诗歌的时代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表现了唐代士人渴望展示才华和人生价值,为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②多层次多侧面地描写大自然的优美壮丽,折射出时代的繁荣和鼎盛;③在爱情诗领域里,也同样挥洒得感天动地,美艳雄奇,酣畅淋漓而不失温柔缠绵之致;④即使是表现离情别绪、家国之痛这类感伤题材,唐人也涂抹得气势磅碑、深沉博大、豪情浪漫,表现出坚挺、达现的唐人民范。  相似文献   

19.
通过数量统计与分析,可以从籍贯、寓寺、宗派、存诗等方面描述宋代湖南诗僧的基本态势。就地域分布而言,宋代湖南诗僧中寓湘诗僧远多于湘籍诗僧,且大多集中寓寺于潭州的长沙与衡山,籍贯与寓寺分布都极不平衡;在宗派方面,几乎所有可考诗僧皆为禅僧,且绝大多数属于临济宗;在诗歌类型方面,所存诗歌以佛门偈颂为主,真正的“文人诗”很有限,推衍至全宋,表明宋代诗僧虽有“士大夫化”倾向,但总体来说仍不离僧徒本位。  相似文献   

20.
《唐诗玉台新咏》是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一部断代诗选 ,所选诗歌在言情特质、情感类型、表现方式等多方面 ,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相比 ,存在着明显的承变关系。从中可见唐诗与《玉台新咏》的深刻因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