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合理有效的认定制度是传承人保护的前提和首要步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说,明确其应享的特定权利与应担的义务责任,既是对传承人进行保护的理论前提,也是对传承人进行监管的合理依据,建立一个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规和科学长效的保护机制是保护传承人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2.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传承人具有"核心"地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艺载体和群众基础。屏南平讲戏作为古老剧种,历史悠久,曾在闽东北地区红极一时,但如今正走向消亡。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传承人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访谈及文献研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讲戏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平讲戏的历史由来,传承的现状及问题,并从个人及家庭、平讲戏自身、社会环境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实现继承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已展开, 但还有不少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厘清。本文对此从传承人的保护、原生态保护、普及教育、调查研究和学科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福建拥有深厚的非物质文化底蕴,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条件。新时代,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转化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在保护非物质文化本真性的前提下,推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引进来"、"走出去"观念,加强城乡互联互动,并调动人民群众的智慧保障传承主体权益。  相似文献   

5.
随着武夷岩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武夷岩茶及相关文化的关注日益增加。本文首先全面梳理武夷岩茶的概念分类、历史发展及制作技艺演变过程,在此复原基础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讨论岩茶技艺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问题。认为武夷岩茶是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史的重要组成,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重视对岩茶制作传承人及其技艺的保护,重新塑造和挖掘武夷岩茶及其技艺的现实价值与生存空间,通过文化的再生产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经济利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郑柳青  陈兴中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781-8783
辨析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运用大量案例解剖了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物质性,并探讨了2种文化遗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指出对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遗产类主题公园是园林设计的一个新课题。主题公园能够运用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融于一体,是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中不可多得的物化载体。本文以白沟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设计为例,公园定位以展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精华为背景和景观素材;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从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炼出设计元素并与公园的整体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总体布局力求做到历史风貌、现状地形和游憩功能三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在生态文化的视角下,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社会文化环境改变直接引起的从舞蹈的社会文化载体到舞蹈本体的一系列变化。所以,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文化价值,与舞蹈所表达的地域文化特点的准确度相关。研究将抽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项目:昌黎地秧歌和井陉拉花作为例证,利用田野调查方式分析其变化状态,探索其变化规律。通过研究认识到变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常态,重要的是在变化中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首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亦庄南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镇化建设矛盾突出.长子营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启动非遗保护工程、打造“凤河京晋文化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等,传承和保护长子营镇地方特色文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类文明瑰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面临诸多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刻不容缓,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千百年来留下来的宝贵财产,民族技艺传承人则是传递者。"知识产权"诞生于工业时代,其特点便是将财产私有化。"传统化"与"私有化"构成了民族技艺传承中的传承人和知识产权的矛盾。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传统技艺的知识和工艺,对其进行保护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介绍了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探讨其发展对策,并建议该市:(1)收集与整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2)着重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领衔申报砖茶技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实现传统特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双重保护;(5)重点建设通城县麦市镇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6)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7)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保护;(8)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产业;(9)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  相似文献   

13.
许颖  路璐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6):243-247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手工艺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但在现代化、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却面临着传统价值丢失的风险.然而,在当前传统手工艺传承整体呈现出日益凋敝这一趋势的情形下,凝聚着固始劳动人民智慧的柳编手工艺却在文化法则的支配下,适应了农村现代化的要求,不仅展现出丰厚的工艺文化积淀,更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联.以河南省固始县柳编手工艺发展为切入点,采用实证调查、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分析方法探求柳编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发展路径,为手工艺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柳杰 《河南农业》2023,(27):57-58
以洛阳市丰富的非遗项目为对象,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策略。通过对洛阳市典型非遗项目的调研分析,部分非遗项目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和缺乏市场知名度等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产业视角来看,望奎县皮影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分析评价望奎皮影旅游资源优势,提出增强营销意识、做好心理营销、开发特色产品、进行创新性市场定位等相关营销策略,对提高皮影戏的知名度、促进皮影旅游发展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代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26-13028,13109
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研究现状,提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市场空白。根据笔者参与的黑水卡斯达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采访活动,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方法进行黑水卡斯达温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调查研究,得出游客对卡斯达温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认知度极低;游客市场需求多层次化;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认知度低,缺乏相关宣传;游客更倾向于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等结论。基于此,笔者分析了黑水县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将其归纳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从这两项资源特点出发,提出主打"卡斯达温"牌的黑水旅游开发模式,改变原有的自然景观旅游无文化的旅游现状,增加黑水旅游的文化品位和层次,从硬件上、软件上进行文化功能和文化产业布局,配以其他类型资源布局,旨在抛砖引玉,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选取福建省宁德市霍童古镇为案例,结合国内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现状对霍童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外宣翻译探究,在分析霍童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形势的基础上,对霍童古镇的外宣翻译文本进行剖析及总结。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2):235-23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运用商标法予以保护更为契合。应当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法保护的基本原则、权利主体、权利客体、权利内容等方面入手,构建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标法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9.
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在农村,市场经济给农村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文化日益丧失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在农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实意义.在农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唤醒农民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和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制,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提出,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保护、发展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对于古城荆州而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成为其一项具有竞争力的旅游资源。如何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来促进荆州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