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中国与匈牙利存在相同的土地利用现状,即土地细碎和规模不经济,两国都同样重视土地利用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比较两国的土地管理体制,相关法律法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理制度,总结匈牙利土地利用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设计对我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县域在城镇化发展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率低,用地结构不合理,占用耕地问题严重,损害农民权益,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等.针对问题提出符合喀斯特地区县域城镇化土地利用的对策建议: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耕地,完善土地各项制度,维护农民权益,防治并提升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等,以实现既要城镇化健康发展又要合理利用土地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遵循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通过对璧山县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分析,结合区域土地、生态、资源特点,探索适合璧山县的土地利用模式,研究提出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遵循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通过对璧山县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分析,结合区域土地、生态、资源特点,探索适合璧山县的土地利用模式,研究提出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秋玲  李东敏  邵亚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130-11132
通过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及可持续利用土地为原则和目标的土地利用方式,分析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在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3个方面的效果,并对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阐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保护研究的要点以及生态保护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分析了前2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后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进行生态保护的保障措施,为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7.
刘东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877-11880
通过秦皇岛市资源环境现状和生态足迹分析,提出秦皇岛市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合理地优化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8.
景观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基础性的问题,而其中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是实现景观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最重要部分。中国和匈牙利都是极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匈牙利加入欧盟之后在景观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上成果丰硕,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此为中国在景观发展的制度选择、政策制定,以及相关的教育与农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借鉴,促进景观发展中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阿拉善盟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态环境现状为依据,分析了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采用常规综合指数评分法,辅以经验分析方法,对阿拉善盟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分析,表明阿拉善盟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度不高,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是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模式是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驱动因素。滇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存在明显的生态环境约束,土地利用中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用地供需矛盾尖锐,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低,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分析了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滇池流域其用地特征和功能定位,基于土地的生态化利用、集约节约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设计了滇池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4种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区域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外围土地利用模式、生态修复区土地利用模式和飞地型土地利用模式。最后对土地利用模式的形成及实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许隆君  杨帆 《安徽农业科学》2014,(21):7023-7026
草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植被类型,也是一些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退牧还草是国家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促进牧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而且对促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退牧还草的效益以及退牧还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鲁家村田园综合体项目为例,构建田园综合体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并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3方面对其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借鉴。结果显示:鲁家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初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所占比重依次减小。鲁家村土地利用效益在田园综合体规划实施后有较大提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2016—2017年增幅较大,2017—2018年增幅较小;生态效益在2016—2018年总体呈现稳定小幅增长。总的来看,鲁家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对当地社会发展、经济提升、生态保护等均有正向影响,且在短期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而生态效应提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刘敏 《贵州农业科学》2008,36(1):165-167,172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耕地行政法律制度实质是土地的行政管理制度。我国现行的土地行政法制度存在一系列问题:基本农田保护法律制度难以有效执行;征收和补偿制度显失公平;占补平衡制度在实际操作与立法目的相距甚远。从行政法律视角,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建议完善现行相关法律规定,构建科学合理的耕地行政法律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5.
农九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农九师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对土地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寻求满足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种植业结构、农用地结构、建设用地结构均得到了较好的优化;耕地实现了总量动态平衡并略有增加的目标;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和改善;实现了最大的经济效益目标.  相似文献   

16.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天然载体,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我国的耕地使用现状令人担忧,该研究从道德的角度来审视农业生产中耕地使用的道德问题,分析了导致耕地退化、面积减少以及生态恶化的道德失范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树立环境道德观念、注重环境道德的宣传教育以及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缓解耕地使用危机的道德实践途径。通过道德的手段来倡导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为核心的各种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多种食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县域耕地资源利用分析——以河北省辛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的耕地资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耕地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结合河北省辛集市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辛集市耕地资源利用中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化程度、加强土地整理、注重耕地资源生产能力保护等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针对多数综合评价研究中存在信息屏蔽和主观性的问题,在界定耕地生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物元分析方法和改进的熵值法对我国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10年我国耕地生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等级经历了"临界安全-较安全"的演变历程,但2010年"较安全"等级关联度很弱;(2)单位耕地化肥负荷、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农药负荷、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程度等是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为了促进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不断提升,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程度。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准确地反映农田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物元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和综合评价结果的中间信息、挖掘耕地生态安全存在的具体问题,适合用于耕地生态安全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试析土地利用3种理论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白玉  邓宇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99-2401,2450
土地集约利用强调土地现阶段的经济效益,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土地的最高产出。对环境的保护、代际关系的处理并不是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目标。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但要求获得土地的经济效益,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其追求的目标。土地可持续利用虽然强调对环境的保护,重视代际关系的处理,但它还是强调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和改造者,是一种向土地资源索取的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绿色发展要求要有一种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绿色利用。土地绿色利用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这是一种土地资源利用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