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今世界进入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将金融危机、经济转型、就业危机等诸多压力转换为经济增长的的有机结合点,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  相似文献   

2.
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有了一定规模基础和优势条件,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济南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济南市应坚持高端引领,立足优势领域,努力将济南市建设成为产业规模雄厚、特色优势突出的全国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并提出了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协同技术创新是基地以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的特点、机理,采用德尔菲法发现基地在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动力、技术创新链等方面不足,鉴此,应优化组织机构,推动产学研互动,健全知识产权交换制度,构建基地文化,拓展产品市场,组建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4.
所谓产业政策,是一种能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保障机制。现阶段,我国正处在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能充分发挥出产业政策的作用,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产业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作了阐述,并就如何实施政策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产业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农业产业的关联度很强。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农业产业在相关产业领域内的相互融合,既拓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又促进了云南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使二者协同共生、互利双赢,并实现云南现代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安徽省2000—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DEA模型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进行分析,以协同度模型分析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以二者复合协同度作为自变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绩效呈波动状态,资金综合运用效率不高;金融子系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子系统有序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二者复合系统协同度不高;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战略性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运而生,为了能够推动其全面发展,政府要充分发挥功能作用,为不同类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政策支持机制,并对其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的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节点,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今后转变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结构提供依据。财政补贴在此期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相关企业绩效状况产生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笔者总结了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分析了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江苏省109个区县为空间分析单元,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江苏省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格局。结果表明,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空间分布态势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总体呈苏南多、苏中苏北少的分布态势,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格局,空间集聚模式以高高型集聚和低低型集聚为主,高高型集聚主要集中于苏锡常地区,低低型集聚主要集中于苏北地区。研究结果为政府制定不同区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提供参考,为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农业不仅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公益性产业,从而决定了其价值大小不能充分地体现价格的高低,保安全的粮食及其重要农产品尤其如此。湖南农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大而不强,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缺乏战略引擎,借鉴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台湾地区把“精致农业”纳入六大新兴产业加以重点培育的成功经验,从农业新兴产业中遴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重点培育,打造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迫在眉睫。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高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农业强省等方面客观分析了湖南培育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系统阐述了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五大基本特征及五大产业遴选原则,从产业链的角度科学遴选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创意休闲农业作为湖南的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其发展趋势,系统阐述了三大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发展方向与重点。最后,从做好顶层规划设计是前提、强化科技引领是重点、推动政策落地是基础、完善资金筹措渠道是保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抓手等五大方面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福建茶叶产业在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构建茶叶强省是福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茶叶强省的构建必须创新思路。突出集群效应,建设闽南金三角茶叶产业带、闽东有机茶产业集群区、闽北武夷有机茶经济圈、闽西多茶类后发优势区,促进福建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素有"金三角"之称的厦漳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促进厦漳泉三地产业密切合作,全面对接台湾新一轮产业的梯度转移,推进两岸经贸向纵深发展,加强三地的行业协会互动协作刻不容缓,并且大有作为。基于战略协同理论,分析海西战略背景下三地行业协会互动协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结合政府间关系理论分析现今三地行业协会互动的不足及成因,进而从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构建行业组织联盟、强化协会治理制度设计等方面提出促进三地行业协会有效互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与草业相关的草畜蛋白生态产业、环境绿化业、旅游农业和生态保护业的独特功能以及在浙江省的发展状况,深入阐述了浙江草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浙江省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菌草酒是采用菌草为原料酿造的白酒,了解菌草酒不同发酵时期的真菌群落演变规律和优势真菌群落,为建立菌草酒微生物信息数据库、探究菌草酒的发酵机理、提升菌草酒的品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 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菌草酒酿造过程中不同发酵时期的酒醅样本进行测序分析,揭示菌草酒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的分布和演替规律。【结果】在菌草酒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的分布在不同发酵时期不断调整和平衡,共注释到 8 个门、22 个纲、50 个目、110 个科、243 个属。在门水平上分析,优势真菌门包括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 92.32%、4.88%和 1.34%,其中子囊菌门是整个发酵过程中的核心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分析,优势真菌属包括未分类属、酵母属(Saccharomyces)、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木耳属(Auricularia)、被孢霉属(Mortierella)和镰刀菌属(Fusarium),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 45.53%、35.11%、2.72%、2.06%、1.60%、1.25% 和 1.00%,其中未分类属和酵母属在发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显示,发酵前和发酵后样本真菌群落的遗传距离均较远。【结论】菌草酒酿造过程不同发酵时期的酒醅中真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而发酵前和发酵后的群落结构差异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福建是林业大省,生物能源丰富,其开发利用比较早,但近年来发展缓慢。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及我省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我省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前景,从战略、扶持、研发、能源林基地、部门职能等方面提出了福建发展森林能源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分析闽台乳业现状 ,提出福建省乳业发展的思路 ,即提高产品质量 ;加速奶牛发展和改良 ,搞好奶源基地建设 ;转换产业发展机制掌握市场产品信息动态 ,及时调整适销对路的产品结构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厦门市花卉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厦门市花卉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发展思路,提出花卉重点建设项目,即厦门(闽台)花卉产业高科技园、厦门花卉批发物流中心、厦门花卉种苗研发推广中心、山海协作花卉生产示范基地、高山反季节花卉培育示范基地以及新优特园林观赏花木推广应用基地,形成"一园、两中心、三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8.
福建茶业应对入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茶业是福建发展农村经济的优势主导产业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宜茶山地面积广阔.全省共有茶园面积13万hm2,居全国第三位;年产茶13.6万t,居全国第一位;年出口茶叶2.8万t,创汇1亿美元,为全国第二位;茶叶产值42亿元,营销总额已达110亿元,财税12亿多元.  相似文献   

19.
闽台合作拓展花卉新天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闽台花卉产业存在的各自优势分析出发 ,提出了闽台间应加强种质资源交换 ,研发新优花卉 ,进行优势互补 ,联手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为农业国际竞争优势较弱的国家,一直对农业进行了多层次的保护。随着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世贸组织对各成员国的约束性不断加强,美国也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对农业保护的手段进行调整,其基本要旨是:在不明显违背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通过对“合规性”贸易壁垒的运用,尽量对本国农业提供最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