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麦品种(系)对吸浆虫抗性田间鉴定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的一种毁灭性害虫。由于较长时期忽视了对抗吸浆虫小麦品种的选育和666取代药剂的筛选推广,致使曾被控制的小麦吸浆虫再度猖獗,成为当前小麦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尽快筛选出抗吸浆虫小麦品科(系),为小麦生产和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7—1991年,对106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抗虫性鉴定。经过初选、复选,最后筛选出免疫品种1个,高抗品种7个,中抗品种10个。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主推小麦品种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河北省目前生产上推广种植的25个小麦品种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进行了2年重复鉴定,明确了品种的抗虫性,经方差分析,品种间的产量估计损失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17.35,F_0.01=2.22);品种抗虫性与亲本材料有关,抗虫品种的抗性遗传相对稳定;麦红吸浆虫成虫产卵对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抗虫品种不仅抗产卵,且具有抗麦红吸浆虫侵入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小麦对麦红吸浆虫生化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37个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系)的受害与未受害籽粒中生化物质含量的测定及其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分析,明确了小麦品种对吸浆虫的生化抗性是以诱导抗性为主的多因子综合抗性。总酚、单宁和还原糖是影响其生化抗虫性的关键因子,总酚尤为重要;类黄酮为次要因子;可溶性糖与品种抗虫性关系不明显。总酚和还原糖与小麦的诱导抗虫性有关,而单宁与之无明显相关性。抗虫品种籽粒受害后,可溶性蛋白谱带上出现了1条分子量为39.2kD的蛋白带,可能与品种抗虫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小麦吸浆虫2009年在秦都区马庄镇天阁村、正宏村严重发生,发生面积200 hm2,发生严重田块产量45-150 kg/667 m2,小麦品质变差,不能食用,为此,笔者经过连续4 a的调查,发现全区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逐年加重,2012年发生面积已经达0.65万hm2,分析重发原因一是地理、生态环境适宜小麦吸浆虫发生,二是温、湿度适合,三是品种的抗虫性差,四是农民对吸浆虫的识别及防治知识欠缺,五是吸浆虫成虫迁飞自然传播性,六是人为机械传播,收割机的广泛应用,所以导致吸浆虫传播广范。  相似文献   

5.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上毁灭性害虫,近年暴发态势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2009在咸阳秦都区马庄镇天阁村由于吸浆虫危害,该村200 hm2小麦几乎颗粒无收,为了在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型之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尽快防控吸浆虫,我们在2011年对吸浆虫蛹期及成虫期防治试验的基础上,2012年进一步对小麦吸浆虫进行了防治技术研究,通过针对我区目前推广的几个小麦品种在自然感虫情况下进行观察,在当前没有抗虫品种的前提下,在小麦抽穗20%--70%即成虫羽化和产卵高峰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第一次小麦抽穗20%时防治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6.
麦红吸浆虫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虫害反应的差异显著。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对人工接种下虫害反应的差异,本研究以高抗和高感吸浆虫小麦品种为材料,用吸浆虫幼虫存活率为指标,比较了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人工接种虫卵、初期幼虫和中龄幼虫的反应。结果表明:吸浆虫被人工接种至不同小麦品种穗部时,能够以不同比率存活下来,但感虫小麦品种中的幼虫存活率较高;当以不同虫龄(卵)进行接种时,以直接接虫卵的效果较好,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鉴定小麦不同品种对吸浆虫的抗性。  相似文献   

7.
<正> 麦红吸浆虫是小麦的一种毁灭性害虫。1987—1992年,我们用筛选出的高抗虫品种鄂麦9号、中抗虫品种徐州211、感虫品种北京837。在吸浆虫重发田内试验结果表明,三品种对麦红吸浆虫的增殖率影响差异悬殊,其红吸浆虫繁殖系数相差10倍,抗虫品种的防虫效果明显。因此,今后选育、推广抗虫小麦品种用于防治吸浆虫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小麦吸浆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防治小麦吸浆虫应采取“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以达长期控制小麦吸浆虫为害的目的。 1 农业防治 1.1 选用抗虫品种是防治小麦吸浆虫的基本措施。目前推广的小麦品种多数对小麦吸浆虫抗性较差,在吸浆虫发生严重的地区应以穗型紧凑、麦芒长直、颖壳扣合紧、籽粒灌浆期短、种皮厚的品种为主,以减轻受害。 1.2 合理轮作倒茬 加强水肥管理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种(系)抗麦红吸浆虫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 - 2 0 0 0年利用一套较完整的抗虫性鉴定方法 ,对 4 2 5份小麦品种、品系材料进行的田间抗麦红吸浆虫性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小麦品种 (系 )对麦红吸浆虫抗、感性存在明显差异 ,高抗、中抗和低抗的品种 (系 )分别占参试材料的 8.0 0 %、8.2 4 %和 13.88% ,其中小偃 5 0 3、陕 S36 16 0、陕 S936 0 6 0、匈牙利 om、鲁麦 14、89A16 - 6 - 1-4 7、5 2 2 - 3等品种 (系 )对麦红吸浆虫连续 2 a或 2 a以上表现出稳定的抗性 ,该鉴定结果可为生产和育种部门利用抗虫材料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小麦吸浆虫曾经是青海省小麦生产中重要害虫之一,麦黄吸浆虫和麦红吸浆虫在青海省均有发生,并且经常混合发生,在乐都区、循化县、化隆县、平安区、西宁市郊、共和县、同德县、兴海县、门源县及黄南州小麦种植区常年发生。青海省小麦吸浆虫常年发生地区的小麦生育期的平均温度是影响当年小麦吸浆虫发生面积的重要因子;小麦生育期的降水量对当年小麦吸浆虫羽化出土有较大影响,是影响当年小麦吸浆虫发生面积的次重要因子。冬季降水量对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程度有一定影响,冬季干旱,春、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小是小麦吸浆虫大发生的气象条件。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措施,试验、推广生物防治措施,培育、引进、试验、推广抗小麦吸浆虫的小麦品种,结合化学防治措施是防控小麦吸浆虫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 林丹为高丙体——六六六,纯度达99.5%,1990年国家列为防治小麦吸浆虫、飞蝗的专用药剂。1991年滕州市在吸浆虫发生区用该药进行了小区试验和大面积防治示范,效果显著。一、小区试验试验选在滕州市大坞镇小麦红吸浆虫重发生区。试验地块虫口分布  相似文献   

12.
<正> 建国初期,凤台县是小麦吸浆虫危害极严重地区之一.1950年全县小麦受害减产1000多万公斤.1951年中央农业部委托华东农科所首次在这里进行666防治小麦吸浆虫试验示范,揭开了我国用药剂防治吸浆虫的序幕.以后政府采取种植南大2419等抗虫品种措施逐步控制其危害,平均损失率由1952年的22%下降到1959年的0.05%.随着南大2419和666的淘汰,70年  相似文献   

13.
小麦种质材料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工虫圃中鉴定了小麦种质材料对麦红吸浆虫的抗虫性,并对各种类型的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麦种质材料对麦红吸浆虫具有明显的抗虫性差异。高抗、中抗、低抗和感虫类型的种质材料分别占参试种质材料的11.54%,23.08%,19.23%和46.15%。不同的种质材料具有不同的抗虫性,其单穗虫数、穗被害率、粒被害率、损失率和抗性指数有很大差异。建立了判别分析模型和回归模型,判对率可达95.45%以上。选出了9份高抗类型的种质材料可供生产和育种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小麦吸浆虫测报调查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小麦吸浆虫在我县大发生主要原因总结为以下有四点:1、种植不抗虫小麦品种。由于现在我县选用的小麦品种都是高产优质品种,大多为感虫品种,无高抗品种,非常利于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繁殖。2、连续3年不进行撒毒土防治,虫源基数高。我县在1995年发生大面积吸浆虫危害后,连续防治了几年,效果显著,人们存在了麻痹心理,放松了对吸浆虫的防治,致使近几年小麦吸浆虫发生危害有所反弹。3、成虫期防治时间不对,时期不对,用药混乱。农民朋友对防治吸浆虫的时间总是模糊概念,个别经销商的假宣传,防治吸浆虫的时间时期掌握不好,再加上连年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用药浓度和用药次数增加,造成天敌种群大幅度下降,使防治效果降低。4、适宜吸浆虫出土羽化的气候条件。只要适合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吸浆虫就能生存。近年来,由于抢收播种,铁茬播种,与玉米连年轮作,没有进行耕翻暴晒,地面总保持一定湿度,幼虫死亡率降低,导致虫源基数逐年增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小麦灌浆期籽粒次生物质含量与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ena)幼虫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和细胞色素P450酶系(cytochrome P450,CYP450)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探讨次生物质在小麦对麦红吸浆虫抗性中的作用及麦红吸浆虫的解毒代谢机制。【方法】2016年5月采用剥穗调查法对陕西省周至县试验田种植的4个抗虫和4个感虫小麦品种(系)进行麦红吸浆虫幼虫危害调查,并收集各品种(系)灌浆期籽粒及取食各品种(系)灌浆期籽粒的麦红吸浆虫幼虫;采用比色皿法、香草醛法、Folin-Ciocalteu法和亚硝酸钠-硝酸铝显色法分别测定收集的小麦籽粒阿魏酸、单宁、总酚和总黄酮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和qPCR方法分别检测收集的麦红吸浆虫幼虫GST、CarE和CYP450活性及其编码基因GST1、CarE2和CYP6A1 mRNA表达水平,分析次生物质含量与小麦对麦红吸浆虫抗性以及麦红吸浆虫解毒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小麦品种(系)灌浆期籽粒阿魏酸、单宁、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差异明显,其中阿魏酸和单宁含量以抗虫品种科农1006最高,总酚含量以抗虫品种晋麦47最高,总黄酮含量以感虫品种西农88最高;取食不同品种(系)小麦的吸浆虫幼虫GST、CarE和CYP450活性及GST1、CarE2和CYP6A1表达水平差异亦明显,GST和CarE活性分别以取食抗虫品种科农1006和陕麦139的最高,CYP450活性以取食感虫品种小偃6号的最高;GST1和CarE2表达水平在取食抗虫品种的幼虫中均高于取食感虫品种,CYP6A1表达水平在取食抗、感性品种的幼虫中表现无规律。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籽粒阿魏酸含量与穗被害率、粒被害率、单穗虫口和估计损失4个小麦对吸浆虫的抗性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单宁、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与4个指标相关性不显著。取食不同品种(系)小麦的吸浆虫幼虫GST和CarE活性与小麦籽粒阿魏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CYP450活性与单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与3种解毒酶活性相关性不显著;GST1和CarE2表达水平分别与其GST和CarE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CYP6A1表达水平与CYP450活性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阿魏酸是小麦抗麦红吸浆虫的主要次生物质,能够诱导麦红吸浆虫幼虫GST、CarE活性和相关基因的表达,它们共同作用参与麦红吸浆虫对小麦次生物质的代谢和适应。  相似文献   

16.
我组在洛阳进行小麦吸浆虫防治研究工作,迄有三年。根据1955年2月间中央召开全国吸浆虫会议的精神,与我组1954年已定计划,仍本以往边研究、边推广的原则,在洛阳吸浆虫严重地区进行:(1)气候与小麦生长和吸浆虫发生关系的研究;(2)吸浆虫大田发生规律的观察;(3)小麦抗虫品种比较试验;(4)土壤理化性与吸浆虫分布关系调查;(5)666药效测定试验;(6)大面积防治吸浆虫等工作。复以虫情观察作出预测预报,及时向专、县及驻在乡政府提供防治参考意见,并协助群众较大面积打药,自3月下旬至6月初旬,历时两月余。兹将在推广中所获得资料及研究观察记载结果,加以整理发表,祈多提宝贵意见,作为今後工作指南。  相似文献   

17.
一、发生危害 小麦吸浆虫在华北主要是红吸浆虫,是为害小麦的主要害虫。该虫以幼虫为害花器和吸食麦粒的浆液,造成瘪粒而减产,受害严重时几乎毁产。近几年来,由于耕作制度、栽培方式以及小麦品种的变化,小麦吸浆虫明显回升,  相似文献   

18.
小麦吸浆虫属双翅目瘿蚊科,俗称“麦蛆”,分为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mosellanaGehin)和麦黄吸浆虫(Contariniatriticikirby)两种,豫北地区以麦红吸浆虫为主。近几年来,由于耕作制度、栽培方式以及小麦品种的变化,该虫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已成为影响小麦生产的  相似文献   

19.
小麦吸浆虫在不同品种上的危害程度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陕西省小麦吸浆虫的危害,及不同小麦品种对其抗性,在陕西省富平县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受害程度不同,即品种间的抗吸浆虫性不同。  相似文献   

20.
王家润 《北京农业》2007,(33):19-20
近年来,随着小麦品种的更新及栽培制度的改变,小麦吸浆虫在部分地区又有回升趋势,小麦吸浆虫作为小麦的重要害虫,经调查研究暴发成灾的原因主要取决于虫源基数、气候与土壤条件、感虫品种种植面积等。小麦吸浆虫综合防治措施是,准确监测虫情,充分利用以抗虫品种和轮作换茬为主的农业措施,结合重点药剂防治,控制吸浆虫数量增长,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