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黑龙江省高等院校论文产出力及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CSTPC提供的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高等院校科技论文产出力和影响力特征,提出提高黑龙江省科研实力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论文作者背景与论文产出力和影响力的关系。方法采取多因素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我院2000年~2006年间发表的论文数及被引频次与作者背景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论文作者背景因素中,作者承担课题级别,是否为重点学科,学历高低,职称等级是论文产出力的四大影响因素,作者的教学职称等级和承担课题级别是论文影响力的两大影响因素。结论:为了提高科研机构的产出力和影响力,科研管理部门不仅要引导科研工作者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更要从科研课题立项,重点学科建设,科教协调发展上进行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3.
基于论文产出的科研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科研评价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分析了论文产出和影响力在科研评价中的地位,并对科研指标体系的建立,研究方法选取以及评价数据库的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此外,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对科研评价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我国高影响、高质量科技论文的发表,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引导我国的论文发展模式由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方向转变,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首次发布我国百篇最具影响的优秀学术论文,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该所重新修订了论文评定指标,力求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准确、可靠。论文学术影响的主要文献计量指标为:论文的创新性;发表论文的期刊水平;是否处于研究前沿,是否属于研究热点;论文的合作强度;论文的文献类型;论文的完整性;论文的参考文献情况;论文他引量。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1~2003年科技论文数量与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1-2003年学术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揭示了在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CBMdisc收录的1995-2004年厦门市的医药卫生科技论文产出情况进行了客观分析。结果表明,厦门市医药卫生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厦门大学和三级医院的科研实力和水平较为突出,在该市医药卫生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医药卫生人员的合作意识和情报意识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8.
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为信息源,对其从2011年到2015年收录的新疆农业大学师生的相关记录,从年度发文量、机构分布、来源出版物、学科分类、作者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以客观全面地反映新疆农业大学CSCD论文产出情况,为科技决策和管理部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多角度反映论文影响力,提供论文评价和选择新视角。文章分析了学术论文影响力产生机制,将论文影响力划分为被感知程度、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三维度;通过指标相关性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筛选各指标,基于因子分析配置指标权重,构建评价单篇论文影响力三维测度方法。实证分析表明可将论文划分为各具特点的五大类:普通类、专业类、明星类、明星-专业类与名作类。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的数据,计量分析了1994-2004年来国内医学领域高影响力的科研论文期刊分布情况;对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4版)和《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5年版)收录的核心期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高影响力医学论文多刊登在国家最权威的核心期刊上,但有不少核心期刊没有一篇高影响力论文,而个别非核心期刊的高影响力论文多达数十篇。所以不能简单地以高影响力论文或核心期刊论文来评价论文和期刊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气象模型的黑龙江省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反映了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有机物总量,在全球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用黑龙江省1998-2007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Miami气象模型,研究了黑龙江省1998-2007年间植被NPP的动态变化及时空特征,分析了NPP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雨的关系.结果表明:1998-2007这10 a间黑龙江省NPP在波动中呈现增加趋势,除1998年外,NPP值从1999年的689.52g/(m2·a)增加到2007年的695.67g/(m2·a),平均每年增加0.615 g/(m2·a),其平均值为752.93 g/(m2·a).NPP的空间分布与年均温度及年均降雨量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黑龙江省中、东南部湿润且热量较好地区,NPP值较高;西部干旱地区和北部大兴安岭寒温带热量资源匮乏地区,NPP值较低.NPP与年平均温度及年降水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一种由蜱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有严重危害,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应重点防治研究的传染病。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先发现本病的地区,在本地区进行蜱现场防制试验、动物及圈舍蜱防制试验、蜱驱避试验。结果表明,在蜱密度较高的林区,用0.5%毒死蜱和0.045%高效氯氰菊酯喷洒,可将蜱杀灭,持效在30 d以上;用同样药物对动物及其圈舍喷洒,24h可杀灭所有的蜱;避蚊胺作为林场作业工人和旅行者个人防护用药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环境污染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公害和三大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水土流失现状的调查,阐明其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成因,并根据黑龙江省水土流失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于黑龙江省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通过野外调查及资料统计分析,明确黑龙江省种子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有野生种子植物111科565属1663种,其中中国特有属2属,中国特有种42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6种。黑龙江省植物资源丰富,可分为药用、观赏、饲料、食用等12类;按Raunkiaer生活型分类,地面芽植物741种,占总种数的44.56%,其次为隐芽植物;按《中国植被》生活型分类,多年生草本1035种,占总种数的62.24%,一年生草本294种;在水分生态类型中,中生植物1128种,占总种数的67.83%,湿生植物293种,占总种数的17.62%。同时对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发展对策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基于安徽省1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地级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逐年向好,但地市间改善幅度差异明显,农业技术配置效率差异是关键诱因;绿色贸易壁垒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中发挥积极作用,显著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绿色贸易壁垒作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存在异质性,产业基础、公共投资、创新能力以及劳动力综合素质调节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效果。建议通过健全农业保障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加大公共投资、改善人力资本存量以及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改革开放力度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气象数据,采用Thornthwaite模型计算了黑龙江省1972、1988、2004年3个时期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插值的方法获得了黑龙江省3个时期的NP,P空间分布,并进一步对其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中东部和南部气候湿润地区NP,P值明显高于其它地区,这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根据动态对比得出,30多年来,黑龙江省的NP,P值总体上呈现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地区变化明显.如:西南部的齐齐哈尔、泰来、富裕等降水量稀少的地区,NP,P一直在降低;西北部地区NP,P也在下降,但近年有小幅回升.通过研究表明:NP,P与年降水量之间呈单调递增的显著线性关系,与年平均气温之间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利用黑龙江省63个气象站点1965~2014年降水资料,运用降水距平百分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标准化降水指数等研究方法,分析黑龙江省近50年来不同区域间降水变化趋势和特点,结合玉米生长需水特征判断玉米易缺水时段。结果表明,近50年全省玉米生长季降水量平均值约457.7 mm,可满足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基本需求;黑龙江省各区域中,中南部地区、三江平原区和北部地区生长季降水量高于全省平均值,西部地区低于全省平均值,特别是泰来和肇源,生长季降水量平均值低于375 mm,必须依靠灌溉维持玉米正常生长;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生长季降水量年际间变化较小,三江平原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波动较大,易发生水旱灾害;黑龙江省近50年生长季降水量主要发生2次突变,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中后期;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玉米生长期基本均处于缺水状态,需灌溉补充水分,其他地区缺水期主要在6月和7月。研究可为黑龙江省降水研究和玉米种植区水资源配置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瑛  夏厚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289-5291,5294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衡量了2000~2012年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并将湖北省17个市州按区位因素分为鄂东、鄂西以及鄂南地区,进行了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整体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技术效率偏低,阻碍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湖北省全省以及3大区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不存在α收敛以及绝对β收敛,均存在条件β收敛,收敛结果表明,各市州之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在不断扩大,但是在政策调控下可以缩小各市州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基于AEZ模型的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潜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30年来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潜力和增产空间的变化趋势,为提高当地玉米的生产水平提供参考。【方法】以黑龙江省1980-2009年共30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业生态区法(AEZ)计算了黑龙江省玉米的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玉米的增产空间,并对黑龙江全省和典型县(市)域的增产空间进行了分析。【结果】1980-2009年的30年间,黑龙江省光温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而气候生产潜力则呈减少趋势;相对于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上限值而言,黑龙江省玉米的增产潜力空间均表现为减小趋势,但增产空间仍较大,相对于光温生产潜力而言还有66%的增产空间,相对于气候生产潜力也仍有51%的增产空间。对典型县(市)域玉米增产空间的分析表明,位于三江和松嫩平原县(市)域玉米生产潜力的开发程度较大,增产空间相对较小,而其他县(市)域的增产空间则较大。【结论】水分是限制黑龙江省玉米增产的主要因子,除三江和松嫩平原外其他区域的增产空间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