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瘤胃保护性蛋氨酸(RPMet)经过瘤胃后在小肠转化为蛋氨酸(Met),可增加进入小肠的Met数量,改善小肠氨基酸平衡,提高血清中必需氨基酸浓度、奶牛氮的利用率及其生产性能等.本文综述了RPMet对奶牛的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瘤胃保护性蛋氨酸、甜菜碱和胆碱对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和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8头泌乳日龄为21~91d的荷斯坦奶牛,以玉米青贮料为基础配制全混合日粮,基础日粮中蛋氨酸含量为42g/a。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瘤胃保护性蛋氨酸、甜菜碱和胆碱,分为4个日粮处理组:对照组;添加20g/d瘤胃保护性蛋氨酸组;添加45g/d瘤胃保护性甜菜碱组和添加40g/d瘤胃保护性胆碱组。同时在所有处理组中添加一定量脂肪酸钙盐以确保各处理组含有相同的脂肪含量。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对初产奶牛的采食量、产奶量和乳成分无显著影响,经产奶牛的平均干物质采食量、体重和体况评分也没有受到瘤胃保护性蛋氨酸、甜菜碱和胆碱的影响。瘤胃保护性胆碱组经产奶牛的产奶量高于其它处理组,乳蛋白含量高于瘤胃保护性蛋氨酸组,但与对照组和瘤胃保护性甜菜碱组相比没有区别。因此,在缺乏蛋氨酸的奶牛全混合日粮中添加瘤胃保护性甜菜碱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3.
现今确认,蛋氨酸是奶牛最主要的限制性氨基酸,一是瘤胃微生物合成的蛋氨酸数量相对较低;二是植物性饲料特别是籽实饲料中(如常用的蛋白质饲料豆饼等)往往缺乏蛋氨酸;三是饲料中含有的蛋氨酸和瘤胃中合成的蛋氨酸,其中约有30%~60%在瘤胃中遭到破坏分解,而不能进人小肠被机体吸收利用。本试验给奶牛饲喂一种瘤胃保护性蛋氨酸,观察其对奶牛生产性能的效果。1方法试验奶牛的选择与分组选择来源相同、胎次相近、日产奶量相近、体况健康正常的奶牛12头,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头,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饲养。本试验设预试期7天,试验期35天,从2001年9…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蛋氨酸对奶牛生产的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试验研究了过瘤胃蛋氨酸 (RPMet)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奶牛日粮中添加瘤胃保护性蛋氨酸 ,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 14.6% ,乳脂肪含量提高 12 .6% ,乳蛋白含量提高 11.65 %。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蛋氨酸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试验研究了过瘤胃蛋氨酸(RPMet)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奶牛日粮中添加瘤胃保护性蛋氨酸,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14.6%,乳脂肪含量提高12、06%,乳蛋白含量提高11.65%。  相似文献   

6.
数量充足和配比合理的营养对家畜生产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蛋白质是动物生长发育、繁殖性能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蛋白质的种类和水平决定着动物机体组成及日粮中必需氨基酸的供应。对反刍动物来说,蛋白质的作用是双方面,既要满足瘤胃厌氧微生物发酵的需要,又要满足动物成长的营养需要。然而,由于瘤胃的发酵作用,日粮中绝大多数蛋白质在瘤胃内被降解(称为瘤胃降解蛋白,RDP),只有小部分能通过瘤胃在小肠内吸收(称为非瘤胃降解蛋白,RUP),因此用于厌氧合成微生物蛋白的RDP以及RUP的种类决定了反刍动物日粮和机体必需氨基酸的利用率。微生物蛋白和过瘤胃蛋白决定了高产动物日粮中必需氨基酸的供应。因此,饲喂过瘤胃蛋白和氨基酸被认为是满足反刍动物生理以及生产需要的有效方法。文章综述了过瘤胃蛋白、过瘤胃赖氨酸和过瘤胃蛋氨酸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以及对奶牛、绵羊干物质采食量、消化率、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蛋白质是反刍动物重要的限制性营养,由RDP和RUP组成。瘤胃微生物通过将RDP降解成小肽、氨基酸和氨等来合成微生物蛋白,其数量主要受日粮中瘤胃发酵率的制约。因此,RDP和RUP或氨基酸的供应对于满足反刍动物营养需要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饲喂低水平日粮的反刍动物。添加瘤胃保护蛋白和瘤胃保护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和蛋氨酸)能提高奶牛、绵羊的干物质采食量和消化率。同时,还能够提高生长性能、繁殖效率和产奶量。不管是单独添加,还是与赖氨酸同时添加,如果蛋氨酸的添加量大于肠道的可消化吸收量时,则有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奶牛泌乳早期的低蛋白水平日粮中添加蛋氨酸,能避免奶牛长期的不良反应。总而言之,反刍动物在低营养水平下添加瘤胃保护蛋白质和氨基酸,能提高饲料采食量、消化率以及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7.
过瘤胃保护性氨基酸由于加工处理方式不同,易造成过度保护或保护不够.有关保护性氨基酸制剂,一些国家已研制出并投放市场,但效果并不一致.试验的目的就是给奶牛饲喂一种瘤胃保护性蛋氨酸——美斯特,研究其对奶牛生产性能和乳成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过瘤胃保护蛋氨酸稳定性及其评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应用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和瘤胃尼龙袋法检验动物油包被蛋氨酸在瘤胃中的稳定性。根据动物油添加比例不同(分别添加20%、30%和40%),保护性蛋氨酸分为过瘤胃保护蛋氨酸I(RPMet-I)、过瘤胃保护蛋氨酸II(RPMet-II)和过瘤胃保护蛋氨酸III(RPMet-III)。试验结果表明:与未包被蛋氨酸相比,动物油包被蛋氨酸在瘤胃中的释放率显著降低(P<0.05);动物油添加比例不同对于过瘤胃保护蛋氨酸的稳定性影响显著(P<0.05)。不同形式保护性蛋氨酸在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中的降解趋势与在瘤胃中的降解趋势相似,且应用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测定各个时间点保护性蛋氨酸的释放率简单、稳定,与瘤胃尼龙袋法相比各个时间点的释放率均存在强相关回归关系(n=5,P<0.01),因此该系统适宜于评定保护性氨基酸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蛋氨酸是奶牛主要限制性氨基酸之一。为了避免结晶型蛋氨酸被瘤胃微生物降解,即形成过瘤胃蛋氨酸产品。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蛋氨酸,在维持奶牛的生长、繁殖和泌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过瘤胃蛋氨酸还能够增强奶牛的免疫功能。研究通过对奶牛体细胞、淋巴细胞、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嗜中性粒细胞以及肝功能和氧化应激进行分析,对过瘤胃蛋氨酸在奶牛免疫功能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不同过瘤胃保护性蛋氨酸过瘤胃效果的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应用瘤胃尼龙袋法和运动尼龙袋法对棕榈油脂肪粉包被蛋氨酸的过瘤胃效果进行测定.根据椋榈油脂肪粉的添加比例不同分为保护性蛋氨酸Ⅰ(RPMet-Ⅰ)、保护性蛋氨酸Ⅱ(RPMet-Ⅱ)、保护性蛋氨酸Ⅲ(RPMet-Ⅲ)和保护性蛋氨酸Ⅳ(RPMet-Ⅳ).结果表明,棕榈油脂肪粉包被的蛋氨酸瘤胃降解率极显著降低,RPMet-Ⅳ的瘤胃降解率最低,RPMet-Ⅰ的瘤胃降解率最高;小肠释放率RPMet-Ⅰ最高,RPMet-Ⅳ最低;其中RPMet-Ⅰ、RPMet-Ⅱ和RPMet-Ⅲ小肠释放率优于RPMet-Ⅳ.综合考虑瘤胃降解率和小肠释放率RPMet-Ⅲ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王不留行对奶牛乳蛋白合成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水浸提方法制备王不留行提取液,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经王不留行水浸提液、雌激素及催乳素处理的泌乳期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乳蛋白合成信号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王不留行水浸提液、雌激素及催乳素都可以促进p-STAT5、p100、GAS、S6K1及p-mTOR的表达,进而促进乳蛋白合成,且添加蛋氨酸可以促进这一作用。提示,王不留行具有和雌激素、催乳素相似的作用,并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调节泌乳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2.
蛋氨酸对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泌乳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蛋氨酸与乳蛋白合成及乳腺泌乳能力的关系。建立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实时荧光定量PCR、细胞活力分析仪、甘油三酯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蛋氨酸(0、0.2、0.4、0.8、1.2、1.6mmol/L)对体外培养24h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泌乳的影响。结果表明,蛋氨酸在1.2mmol/L时对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乳糖分泌量最高,β-酪蛋白mRNA表达量最高且甘油三酯合成最多(P<0.01)。  相似文献   

13.
高产奶牛B族维生素营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B族维生素中叶酸、VBl2和胆碱的功能、代谢途径、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对高产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在组织代谢中,叶酸与胆碱能为奶牛体组织提供一碳基团,用于能量与蛋白质代谢、嘌呤与DNA的合成,而改善奶牛的生产性能。但叶酸提供甲基需要VBl2参与,而胆碱与蛋氨陵在提供甲基上能够互补,它们在代谢过程中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它们的具体代谢途径、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相似文献   

14.
肠膜明串珠菌是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为安全的40种益生菌菌种之一,它有改善机体肠道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试验将肠膜明串珠菌发酵液应用于奶牛饲料中,作为奶牛饲料的一种益生菌添加剂,观察肠膜明串珠菌发酵液对奶牛奶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期实验组奶牛平均日产奶量比实验前期提高了12.03%(P0.01),奶中乳蛋白质量分数、乳糖质量分数及干物质质量分数显著提高(P0.01),分别提高了1.76%、1.23%和0.76%,而乳脂率没有明显变化(P0.05)。  相似文献   

15.
乳蛋白是体现牛奶质量的重要指标,乳蛋白氨基酸来源于日粮氨基酸。乳蛋白中酪蛋白、乳白蛋白和乳球蛋白除了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还对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发挥重要作用,是动物源优质蛋白质来源。蛋氨酸与赖氨酸是奶牛日粮限制性氨基酸,不仅是乳蛋白合成的重要底物,同时还作为信号分子调控乳蛋白基因表达。本文综述了奶牛氨基酸需要与来源、必需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保护性蛋氨酸和赖氨酸在日粮中的应用,阐述了氨基酸营养在蛋白质合成代谢中的核心作用,为指导奶牛日粮配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06—2008年对贵州省内610份奶牛血清进行检测,其中有116份血清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平均阳性率19%;534份牛血清样品中,检出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阳性血清29份,阳性率为5.4%,而运用血清补体结合反应(CFT)检测奶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均为阴性。将HBsAg、HBeAg双阳性奶牛肝组织做电镜观察,发现肝组织中有密集的HBV颗粒。结果表明,贵州省奶牛可能存在乙型肝炎、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感染,应当引起奶牛养殖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奶牛养殖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奶牛养殖正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方式转变,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仍以奶牛饲养小区为主体(集中饲养地、集中挤奶、统一防疫、分户管理、分户结算),奶牛养殖小区农户养殖的奶牛总数占全国总存栏的70%以上,这对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暴露出很多问题,必须向现代养殖模式转型,转型的主要方向是适度规模的家庭式奶牛场或股份合作制奶牛场,与其他大中型奶牛场一起成为我国现代奶牛场养殖组织模式,用5年时间使我国成乳牛胎泌乳量达到7 000 kg/头,实现奶牛养殖业发展以质量型发展为主,通过奶牛养殖模式转型促进我国奶牛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采用RT-PCR方法从奶牛乳腺组织中扩增气管抗菌肽(TAP)基因,重组到pMD19-T Simple载体中,并进行序列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克隆的TAP基因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 195 bp,与牛TAP基因同源性达93.8%;该ORF编码的64个氨基酸,含有β-防御素特征性结构即6个在特定位置上的保守半胱氨酸残基。TAP基因cDNA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克隆,为进一步开发应用重组牛β-防御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泌乳中后期奶牛为试验对象,研究了瘤胃补充保护蛋氨酸及十二指肠灌注蛋氨酸对生产性能、乳成分及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瘤胃补充保护蛋氨酸及十二指肠灌注蛋氨酸能显著增加血浆尿素氮、血浆甘油三酯、奶中尿素氮浓度(P〈0.05),对产奶量、乳成分、瘤胃液氨氮、血浆葡萄糖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物种乳氨基酸含量的差异及变化规律,本试验分别从北京、陕西、云南和青海等地区采集奶牛(高蛋白奶牛和低蛋白奶牛)、山羊、水牛和牦牛的乳样(各20个样品),乳样品经7.8 mol/L盐酸水解24 h后,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中17种氨基酸含量,采用SAS 9.0和The Unscrambler 9.8软件分别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牦牛乳中17种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水牛乳、山羊乳、高蛋白奶牛乳和低蛋白奶牛乳(P<0.05);水牛乳中除苏氨酸、丝氨酸、缬氨酸和酪氨酸外,均显著高于山羊乳、高蛋白奶牛乳和低蛋白奶牛乳(P<0.05);山羊乳中苏氨酸、丝氨酸、缬氨酸、蛋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奶牛乳(P<0.05);除蛋氨酸外,高蛋白奶牛乳中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低蛋白奶牛乳(P<0.05),4物种乳中总氨基酸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PCA结果表明,水牛乳、牦牛乳、奶牛乳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相似,而山羊乳中由于较高含量的丝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和酪氨酸使得其与水牛乳、牦牛乳、奶牛乳明显区分开。提示,不同物种乳中氨基酸含量差异显著,且具有一定的种属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