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过半百的我死爱花卉盆景。但几个年头过去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象样作品,也没栽成一盆人见人爱的花花草草。胡乱采树桩,破坏了生态环境暂且不说,而结果是命大的发了芽,命小的成了锅下囚。不拉、不扯、不攀、不扎、不嫁接任其生长就好,门外汉看了后对我大夸特夸。这么粗的树桩栽在这么小的盆里还这么茂盛,怪哉!  相似文献   

2.
林全枝先生的杜鹃盆景佳作《万众一心》,是用生长于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杜鹃制作的。曾被评选为2006年度福建花王。它盘根错节,树干刚健,枝节茂盛,繁花似锦。它的光彩夺目,令人心灵震撼,精神振奋。  相似文献   

3.
穿崖隐谷涉清溪,叠势攲斜造化奇。咫尺得观天地大,箇中感悟把诗题。  相似文献   

4.
30岁的《中国花卉盆景》,祝贺你!相遇后,我与你三度相遇两次离别。原因各不相同,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变迁、我个人的生活变化,特别是杂志的成长发展。  相似文献   

5.
1984年《中国花卉盆景》创刊。30年来,《中国花卉盆景》传播养花知识,弘扬中国盆景艺术,达到博采精编、实用可读之境,可谓有声有色也!值30年大庆之际,作为忠实读者,谨以小诗一首聊表祝贺:  相似文献   

6.
7.
8.
我是《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的老读者。1984年底,一次因公外出,在火车上从乘务员手中购得一本《中国花卉盆景》杂志创刊号。旅途中一口气读完。爱不释手。回来后,从1985年起,即从当地邮局订阅,每年不断,直到2013年。2014年因有创刊30周年庆祝活动,我想尽快得到更多消息,改由从杂志社直接订阅,可却不甚顺利,不知邮途中哪个环节出了毛病。  相似文献   

9.
我今年66岁,军转干部,原在乡镇工作,2001年退休。自1988年至今,已连续订阅《中国花卉盆景》整整20年了。我与她相伴20年,确实学到了不少养花、制景知识和经验。现将我的切身体会讲述一下。  相似文献   

10.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杂志选订册中发现了一本名叫《中国花卉盆景》的杂志。咨询邮递员后,我突然对这本杂志产生了兴趣,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订阅了这本杂志。经过苦苦等待,杂志终于一本本送到我的手中。  相似文献   

11.
1999年10月,初次见到《中国花卉盆景》。当看完1998年和1999年的目录和部分内容后,我悲喜交集。悲的是,这么好的杂志已出版15年了,我却一点消息也没得到,让我的养花能力晚提高15年,从养花意义上讲,等于少活了15年。用“相见恨晚”一词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极为贴切。喜的是现在有了这本杂志,不用再为找答案犯愁了。  相似文献   

12.
年逾知天命的我,盘点自己人生中的良师益友,《中国花卉盆景》当为不可替代者之一。在长达30年的密切接触中,它貌似无声无息,实则有形有力,让我受教良多,获益匪浅。若说幸运,即是如此。在家庭的熏陶下,我自小就对养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工作以后,这一兴趣自然地升华为特别的爱好。  相似文献   

13.
我1980年起正式负责单位绿化工作。虽然很喜欢种树养花.但要我全面负责绿化工作,难度还是很大的。之后没几年,《中国花卉盆景》等花卉报刊诞生了——犹如雪中送炭。我终于有了自己的老师。它创刊30年来,我认真地研读每期的文章,获取了渴求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记得第一次认识《中国花卉盆景》,是15年前的事。那时我还是正上初中不谙世事的少年,只不过从小对花草有很深的感情。一天放学路过报刊亭,被杂志精美的封面所吸引,立即停下脚步,捧起来翻看。最后在老板的白眼和带驱逐13吻的“劝说”下,我落荒而逃。  相似文献   

15.
20年前,我不懂“盆景”一词,与盆景结缘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岁末的一天,朋友送我一本挂历。盯着上面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脱口而出:真的太美了!朋友哈哈大笑,那不是工艺品,是盆景!  相似文献   

16.
记得30年前我从《植物》杂志上看到《中国花卉盆景》创刊的消息,立即跑到邮局去订阅。当收到创刊号时我惊喜万分,阅读到深夜。第二天当喜事一样告诉了我的花友们。从此《中国花卉盆景》成了大家阅读的“宝书”。不少人也到邮局订阅了。我是每期每篇必读,津津有味。如获至宝。30年来我一直坚持自费在邮局订阅,并按时间顺序收藏起来,以供查找。  相似文献   

17.
重庆大渡口区举办的盆景展历时一月,观众络绎不绝,一位观众五次参观,他说:“学到了知识,开拓了眼界。”展览期间销售一期  相似文献   

18.
《中国花卉盆景》2014,(5):68-69
杨海峰,年轻的盆景艺术家,河南得园盆景园园主。 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朋友家看到一盆小叶女贞盆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盆景。到处参观学习,遍访盆景高手。由于年轻,家庭经济条件又不好,他自己上山挖桩,制作盆景。从最开始的门外汉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做起。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2004年,他参加了《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社与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在江苏新沂举办的园艺与盆景艺术培训班,得到赵庆泉、王选民、刘传刚等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的点拨,受益匪浅,打开了新的眼界。与此同时,他成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  相似文献   

19.
1984年,是个我想忘都不太容易忘掉的年份。年初,我结了婚,年底,被评为系统先进工作者,会后,心情不错的我走进护国寺花店,在一进门右侧的玻璃柜台里一眼就看到了《中国花卉盆景》的创刊号。创刊号的封面是红色的,上有碧翠的菊花灿然绽放,娟秀的盆景楚楚动人,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先生为刊  相似文献   

20.
我很早就爱山水盆景、树桩盆景、根雕和假山,但苦于没有老师的指点,难成气候。自从1986年订了《中国花卉盆景》杂志之后,终于茅塞顿开,走上了盆景艺人之路,如今已在豫北方圆百里小有名气。为了寻求有价值的石头,造型好的树桩,我跑遍了豫北太行山麓的深山龙洞,终于找到了俊秀玲珑的钟乳石,造型独特的太湖石,文理清新的红、青斧劈石,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