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镜泊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6年春、夏、秋3个季节对镜泊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镜泊湖大型底栖动物主要隶属于3门、9科、26种.其中水栖寡毛类2科、8属、11种,为绝对优势类群,其密度呈现季节性差异,在春季最高(951.45个/m2),夏季最低(706.40个/m2);其次,优势类群为水生昆虫,夏季密度最高(840.26个/m2),秋季最低(319.47个/m2).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前突摇蚊(Proeladius sp.)幼虫等耐污种为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同时也是镜泊湖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都表现为春季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在各季节差异不大;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BI指数都表现为秋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最小.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BI指数对该水体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该湖区水质污染程度为轻度一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淀山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4-2015年对淀山湖11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按季度进行8次调查,同时对12项水环境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共计47种,其中寡毛类4种(9%),多毛类4种(9%),甲壳类6种(13%),摇蚊幼虫18种(38%),软体动物12种(26%),其他3种。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第一优势种(IRI=41.26),其次为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5.23)、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3.17)、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2.37)、日本旋卷蜾蠃蜚Corophium volutator(2.1)、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1.92)、三角石缨虫Laonome triangularis(1.92)、太湖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taihuensis(1.43)。底栖动物密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变化,空间上,其最高值主要集中在湖心区,平均密度为385个/m~2,湖口区次之,为343.2个/m~2,湖湾区平均密度最小,为252.3个/m~2;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在冬季最大,秋季最小,冬季出现大量的红裸须摇蚊。全年与四季的底栖动物密度和水质数据冗余分析(RDA)以及经蒙特卡罗置换检验(Monte Carlo)表明,淀山湖水体的电导率(SPC)、水温(WT)、总氮(TN)、高锰酸钾指数(COD_(Mn))和溶解氧(DO)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分布关键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于2009—2010年间对漓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进行了三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型底栖动物共计6纲34种,其中昆虫纲占种类总数的41.18%,腹足纲占29.42%,寡毛纲、蛭纲、甲壳纲、瓣鳃纲的种类数较少,占29.40%。优势种有扁蜉(Epeorus vitreus)、小蜉(Ephemerella subvaria)、纹石蚕(Hydropsyche alternans)、摇蚊(Polypedilum vanderplanki)、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Claparede)、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凸旋螺(Gyraulus convexiusculus)、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种类数高于秋季种类数。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为11~1920个/m2,平均值为127个/m2;生物量为0.1~811.68 g/m2,平均值为26.154 g/m2。大型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2.18~3.62,年均值为2.92。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53~0.79,年均值为0.68。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环保疏浚对富营养化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选取洱海沙坪湾开展为期一年的水生态监测与调查,对比分析了沙坪湾底泥疏浚前后、以及疏浚区与未疏浚区的水质指标、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研究发现:底泥疏浚前,疏浚区与未疏浚区采集到的生物仅有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Claperede,1861))、苏氏尾鰓蚓 (Branchiura sowerbyi) 和摇蚊属一种(Chironomus sp.) 3种。在底泥疏浚过程中,疏浚区的底栖动物种类仅有4种,而未疏浚区的底栖动物已出现8种;疏浚结束后,与疏浚前和疏浚中相比,疏浚区的底栖动物种类明显增加,且种类多于未疏浚区。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表明,底泥疏浚前,疏浚区底栖动物生物量为0.731 g/m2,密度为560 ind./m2;疏浚结束后,疏浚区底栖动物生物量和密度的值分别为13.07 g/m2、1826.7 ind./m2,均高于疏浚前和疏浚中,且高于未疏浚区。此外,同未疏浚区相比,疏浚区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由0.187、0.365增加到0.325、0.688,疏浚后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疏浚前。因此,实施环保疏浚工程能改善洱海湖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促进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2013年9月调查了红旗泡水库及周边水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鉴定出底栖动物19种,隶属于3门、7目、12科,其中软体动物门10种,占总物种数的52.63%;环节动物门4种,占总物种数的21.05%;节肢动物门5种,占总物种数的26.32%。红旗泡水库的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截口土蜗Galba truncatula及斯蒂齿斑摇蚊Stictochironomus sticticus,而红旗泡水库周边水域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划蝽Sigra distanei及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秋季红旗泡水库及周边水域底栖动物的密度分别为(150.4±152.88)ind·m-2和(229.33±192.89)ind·m-2。红旗泡水库的Ma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周边水域,而Pielou均匀度指数高于周边水域,说明红旗泡水库的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低于周边水域,但均匀度较高。红旗泡水库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群主要是杂食者,而周边水域主要是捕食者。  相似文献   

6.
开展湟水河干支流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为湟水河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依据。于2020年9月对湟水河流域25个样点进行了样品采集和调查,了解湟水河全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识别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共采集并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09(属)种;依据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湟水河25个样点在空间上可以分为3组:第1组样点主要分布在中上游支流,该组指示物种为朝大蚊属1种(Antocha sp.);第2组样点分布比较广泛,中上游干、支流均有,该组的指示物种为四节蜉属1种(Baetis sp.);第3组样点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干流,该组指示物种为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i)。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度、香农威纳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四节蜉属1种和瑞士水丝蚓的相对丰度在上下游和干支流之间的空间差异性较大。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栖息地质量、电导率、亚硝态氮、总磷、浊度和水深是影响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的关键环境因子。湟水河水生态保护应当更多地关注次生盐化和营养盐污染,加强治理上游过度放牧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7.
以济南流域为研究区域,分别于2014年5月、8月和11月对济南全流域范围内31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跟踪调查,探索济南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分布及时空格局。结果表明,济南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类群差异显著;在济南市全年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58种,分属9大类,主要优势物种为螺类、水丝蚓和摇蚊;其中5月鉴定的物种数最多,进入8月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明显降低,而11月大型底栖动物物种降低程度逐渐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8.
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结合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Pielou群落均匀度指数和冗余分析(RDA),研究了湘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底栖动物3门、6纲、15目、31科、43种。其中节肢动物22种,占51.16%;软体动物16种,占37.21%;环节动物5种,占11.63%。底栖动物优势种中的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方格短沟蜷(Semisulcospira cancellata)和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在流域内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P﹤0.05)。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在秋季最高、冬季最低。底栖动物丰度的空间差异、季节差异均显著(P0.05),生物量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均不显著。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ner指数(H')、丰富度指数(dM)和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1.5145、2.0635和0.7041;湘江航电枢纽的物种多样性最高,松柏最低。RDA分析表明,重金属Cu和Cr是影响湘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其次为石油类、Se、p H、氟化物、CODMn、COD和Zn。从种类水平看,椭圆萝卜螺可以作为湘江重金属Cr的指示物种,霍甫水丝蚓对重金属Zn敏感,格氏短沟蜷(Semisulcospira gredleri)耐受重金属Cu,耐污种类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与COD、石油类环境轴呈正相关,前突摇蚊(Procladius sp.)与CODMn环境轴呈正相关;敏感种类扁蜉(Heptageniidae sp.)、带角螺(Angulyagra annulatus)与氟化物、COD呈负相关,四节蜉(Baetidae sp.)、闪蚬(Corbicula nitens)与CODMn呈负相关;不耐重金属类群的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纹石蛾(Hydropsychidae sp.)与Cu、Cr环境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南太湖底栖动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南太湖水体蓝藻爆发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2008年在南太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1种(属),隶属于11科。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69 个/m2 ,平均生物量为248.859g/ m2。第一优势种群为软体动物的河蚬、其次为环节动物寡毛纲的霍甫水丝蚓。结果同时显示,在蓝藻爆发高峰期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运行对密云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014-2016年在密云水库设置了7个采样点每月采样1次(冰封期除外),进行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及其生物指数变化。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检出底栖动物17种,其中摇蚊幼虫12种,环节动物5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455.0个/m~2,平均生物量为2.70g/m~2,其中优势种为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和克拉泊水丝蚓(Limnodrilus claparedianus)。底栖动物群落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11月密度和生物量达最大值,分别为808.9个/m~2、6.94g/m~2;8月出现最小值,分别为180.4个/m~2、0.72g/m~2。水平分布上,水库中心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达最大值,分别为916.7个/m~2、6.08g/m~2;白河坝为最小值,分别为307.1个/m~2、0.70g/m~2。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在4月达最大值,分别为1.43、1.13、1.14;9月出现最小值,分别为0.38、0.27、0.31;3项指数在潮河口达最大值,分别为1.08、0.64、1.01,在潮河坝、白河坝指数相对较低。同时分析了随着密云水库水深增加,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变化。研究表明,受调水的影响,目前密云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处于重构期。  相似文献   

11.
2012年9月对太子河流域39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和水体环境因子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并运用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在太子河流域共采集到底栖动物61种,以双翅目、蜉蝣目为主,各采样点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0.64×10~3ind/m~2,平均生物量为20.03g/m~2,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14和0.52。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太子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水体环境因子是总氮、流量和氨氮。综合分析得出:太子河流域受到了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2.
评价水环境治理工程对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为茅洲河流域进一步的生态修复工作提出建议。对水环境治理初期(2016年5月)和治理期间(2018年8月)茅洲河流域水生态状况进行调查,选取44个采样点,覆盖茅洲河流域的干流以及主要支流,以获取的样本和水质理化数据,对比分析水质、底栖动物群落、浮游藻类及大型水生植物群落变化。结果显示,治理期间茅洲河流域水体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3-N)和总磷(TP)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41.2%、50.6%和66.7%,溶解氧(DO)平均浓度升高了130.8%;底栖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增加了53.6%,耐污种类的密度和优势度降低,并在部分样点新增敏感性较高的蜉蝣目、鞘翅目、毛翅目和半翅目水生昆虫类群。大型水生植物种类和分布范围明显增加,流域内分布有挺水植物24种、沉水植物4种、漂浮植物2种、浮叶植物1种。Palmer藻类污染指数指示为重污染的样点减少了56.3%,中污染样点增加了16.3%,轻污染的样点增加了40.0%。BMWP指数评价结果也有好转,最高得分为49。研究表明,治理后的茅洲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降低,生态环境状况总体有所好转,但流域生态健康状况仍然较差,需进一步开展系统的流域生态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3.
乌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乌江流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状况,2006年7-8月对贵州境内乌江流域干流和16条主要支流共34个断面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利用生物学污染指数(BPI)、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G.I)和Shannon-Wiener指数(H)对流域水质进行了评价。共获底栖动物132 种,隶属4门7纲54科,其中线形动物1种,环节动物21种,软体动物37种,节肢动物73种,在种类数上以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占优势,分别占总物种数的28.03%和53.78%。流域底栖动物密度为22-21712 ind./m2,其中霍甫水丝蚓、凸旋螺相对密度较高,在流域分布较为广泛,是流域的优势种;乌江大桥、沙沱电站、沿河二桥、思渠等断面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H=2.97~3.56)。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包括软体动物或以软体动物为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或以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为主、环节动物为主、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或以节肢动物为主等类型,软体动物为群落中的优势种。水质生物评价显示:基于BPI, 有21个断面受到轻度到中度污染;基于H, 有31个断面受到中度到严重污染;基于G.I, 则34个断面分别受到轻度到严重污染。为使流域水质得到改善,必须对污染源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海产亲虾饵料易感染或携带与对虾共患病毒,给育种和苗种繁育工作带来巨大生物安全隐患的问题,以淡水品种水丝蚓作为替代饵料进行南美白对虾亲虾催熟试验,并以卵黄蛋白原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验证饵料的催熟效果。设水丝蚓、水丝蚓组合饵料、商业亲虾饲料及传统沙蚕组合饵料等4个饵料组合,分别投喂南美白对虾后备亲虾,测定繁殖性能相关参数,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各亲虾肝胰腺和卵巢中VTG的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显示,水丝蚓组的性腺增重最高,达1 475%,连续产卵率最大,平均为72.08%,与传统沙蚕组合饵料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南美白对虾肝胰腺和卵巢组织中均存在VTG mRNA,在肝胰腺和卵巢中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模式;VTG mRNA的表达量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对虾的繁殖性能,有希望发展成为亲虾繁殖性能选育指标;水丝蚓在促进亲虾性腺发育方面效果较传统沙蚕饵料组合好,在改善亲虾产卵效果方面基本与沙蚕组合相当,可作为沙蚕替代饵料用于南美白对虾的亲虾强化培育和催熟。  相似文献   

15.
潇湘平湖水质污染及其对鱼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艾青  肖克宇  郑陶生 《水产科学》2006,25(11):552-555
对潇湘平湖菜市、曲河、宋家州3湖段水质及其对鱼类毒性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⑴潇湘平湖水质已受石油烃类、挥发酚类、重金属铜和氨氮为主的污染源的污染,尤其是氨氮污染严重,污染程度宋家州>曲河>菜市。污染物中的石油烃类、挥发酚类、重金属Pb、Cu和As在鲤、鳊、鳜、黄颡鱼、草鱼和翘嘴鲌体内有一定蓄积,超过参考值8.03、1.66、1.30、1.71、1.24倍;肉食性鱼类较草食性鱼类高,石油烃类含量肉食性鱼显著高于草食性鱼(P<0.05)。⑵经t检验,试验组鱼类染色体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⑶3湖段共有浮游植物6门43属85种,其中污染指示属18属,耐污染的普通等片藻、小异端藻等16个属出现频率较高;浮游动物3门8属14种,底栖动物3门3属3种,其中污染指示生物颤蚓1458.67条/m2。污染指示属宋家州>曲河>菜市,宋家州显著高于菜市(P<0.05),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值表明:从菜市至宋家州湖段的依次为2.35、2.13、1.67,表明宋家州段的水质受到中度污染;菜市、曲河段水质已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6.
辽东湾近岸表层海水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13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对辽东湾近岸表层海水重金属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调查区域海水重金属浓度的季节变化,并运用内梅罗(Nemerow)指数法和综合质量指数法对该海域海水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辽东湾调查海域表层海水中重金属浓度夏季最高,仅Pb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且Pb的站位超标率为66.67%.按照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推荐的海水中重金属生物慢性安全浓度下限,仅Cu在个别站位的浓度高于NOAA推荐的生物慢性安全浓度下限,其余所有元素的浓度均未超出,不会对生物体产生显著影响.内梅罗指数法和综合质量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辽东湾调查海域属于清洁-轻污染等级,水环境分级属于尚清洁-允许级别,重金属污染较重的区域主要有3个,分别是绥中近岸海域、辽东湾北部河口区、复州湾和金州湾近岸海域.  相似文献   

17.
对比分析贵州草海重污染湖区沉水植物生态修复区与对照区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通量,探讨外源负荷得到有效控制后草海重污染区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效果,为草海综合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2018年在草海修复区内和对照区各布设3个采样点, 10月至次年10月每个月分别对修复区和对照区水质开展连续跟踪监测。利用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对比分析了修复区和对照区内源磷释放通量,综合评估了草海重污染区生态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修复工程实施一年后,修复区水体氨氮(NH3-N)、总磷(TP)和溶解活性磷(SRP)浓度分别降低为对照区的65%、42%和67%。修复区沉水植物生长茂盛,水体DO含量稳定在8 mg/L以上,透明度显著提高,水质明显改善,CODMn 、NH3-N、TP浓度分别降低至5.7、0.39 、0.05 mg/L,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生态修复工程对内源磷释放量削减30% 以上,修复区内源磷贡献率38%,远低于对照区(74%)。当草海流域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沉水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成为重污染区内源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修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