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生大豆种皮形态结构和萌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种皮的透水性,种皮结构的电镜扫描和酸蚀种子萌发,对野生大豆种皮构造与种子休眠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大豆种子属于典型硬实,栅栏层是引起种皮不透水的主要原因,种脐是水分进入种子的主要通道,酸蚀20~30 min能有效打破种皮的不透水性障碍.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的利用具有优异基因的野生大豆资源创造高异黄酮含量的大豆新种质,采用野生大豆作为亲本进行种间杂交,研究种间杂交后代异黄酮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种间杂交F1代异黄酮含量介于双亲之间,且F1代异黄酮含量与双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杂种优势分析得知,在杂交F1代中出现正向优势和负向优势的机率均等;在选育大豆异黄酮专用品种时,应采用双亲异黄酮含量均高,或以异黄酮含量中等且综合性状优良的栽培大豆为母本,以异黄酮含量高的野生大豆资源为父本组配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3.
以3个国外引进汉麻新品种格列西亚(V1)、金刀15(V2)和格里昂(V3)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形态特征及萌发、吸水特性.结果表明,3个汉麻品种的粒长、粒宽及粒厚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汉麻种子的相对吸水量和单位面积吸水量表现为V2>V1>V3,相对吸水量之间差异显著;汉麻种子吸水率表现为V3>V1>V2,且其吸水速率呈快-慢...  相似文献   

4.
克服大豆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试验利用结荚习性不同的3个栽培大豆(G.max)作母本,以株高不同的2个野生大豆(G.soja)和2个半野生大豆(G.gracilis)作父本配制的12个杂交组合和8个回交组合,研究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植株较矮、主茎较粗、百粒重较大的有限、亚有限性栽培种作母本;选用植株较矮、百粒重较大的野生种作父本将有利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野生亲本的选择似乎更为重要。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来看,选用半野生大豆作亲本更为有效。只有从直立、半直立植株的后代中才有可能分离出稳定的直立型材料。百粒重的遗传进度较小,对其进行选择似乎效果不明显。在F_3代进行选择性回交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后代直立、半直立型植株的分离频率和百粒重。只要亲本选配适当,仅需一次回交即可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的不良性状。我们从一次选择性回交的后代中已获得栽培型、百粒重20克以上,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系。  相似文献   

5.
以野生大豆为材料,研究了外源硅(K2SiO3 )对NaCl胁迫下野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胚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mmol·L-1 NaCl 胁迫浓度可以抑制野大豆种子的萌发,施加0.5和1.0 mmol·L-1 K2SiO3后,可以有效提高野大豆种子的萌发速度和萌发率,增加胚根和胚芽的长度.然而当K2SiO3浓度高于2.0 mmol·L-1时野大豆种子的萌发则受到抑制.外源施加适宜浓度的硅,可以增强野大豆种子在盐分胁迫下的萌发能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刀片破皮、低温冷冻、60℃热水浴及干燥、碱液处理、浓硫酸加搅拌等方法处理野生大豆种子,研究其对野生大豆种子发芽和胚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刀片破皮和浓硫酸加搅拌处理的各项萌发指标远高于对照(P0.05);综合野生大豆幼苗的萌发指标和胚根长、胚芽及鲜重等指标,破皮和10 m in浓硫酸加搅拌处理最有利于野生大豆种子萌发;冷冻处理的各项萌发指标显著低于对照(P0.05),与常温保存相比,冷藏保存野生大豆种子的千粒重和发芽率有所增加。表明冷藏保存可以提高野生大豆种子的质量;常温下野生大豆休眠期为7个月,冷藏保存野生大豆的休眠期为8个月。  相似文献   

7.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大豆种皮在不同的胁迫条件下会开裂形成裂纹。大豆种皮裂纹性状不仅会降低大豆种子的外观表现,还会影响种子的贮藏能力及活力,从而降低了大豆种子的商品价值。尽管人们早已注意到种皮裂纹这一性状,但国内外详细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并不多。鉴于此,综述了大豆种皮构成、种皮裂纹的特点、引起种皮开裂的因素、裂纹的遗传分析、裂纹检测识别技术以及降低裂纹率措施研究进展,为未来大豆的抗种皮裂纹育种及种子加工贮藏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野生大豆和不同栽培大豆品种在镉胁迫下种子萌发的差异,筛选优质的大豆耐镉资源,首先比较5种镉浓度(5,10,25,40 mg·L-1)对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及芽长等参数,筛选出对镉敏感的性状及适中的镉浓度处理;然后以此为基础比较野生大豆1503、超高产大豆(沈农9号和辽豆14)及普通栽培大豆(辽豆16和沈农20)耐镉性差异。结果表明:野生豆1503和栽培豆辽豆16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在较高浓度(25或40 mg·L-1)处理时明显下降,其它浓度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明显或者高于对照,而活力指数、根长及芽长等指标在较低浓度(5或10 mg·L-1)处理时就表现明显的被抑制效应,尤其对根长抑制更明显。活力指数、根长及芽长对镉胁迫更为敏感,可以作为鉴定耐镉材料及监测镉胁迫对植物的影响的重要指标。在5 mg·L-1镉处理下,1503的活力指数、根长、芽长与对照差异不显著,10 mg·L-1时显著下降,辽豆16在5 mg·L-1时3种参数显著低于对照,因此镉浓度5 mg·L-1的处理适中,可用来比较不同品种的耐镉性。在5 mg·L-1镉处理下,按照3个敏感性状的平均值,筛选出耐镉性较强野生豆1503,镉性较弱的栽培豆沈农20,可用于耐镉育种及耐镉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豆种皮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技术从大豆品种吉农17基因组DNA中分离得到大豆种皮特异性启动子片段SCSP,长度约为1268 bp.序列分析表明SCSP与报道序列同源性达97%以上.将其与GUS基因融合,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SCSP-GUS后,转化到EHA105根癌农杆菌中,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转化烟草(Nicotiana tabacum)NC89.转基因植株的GUS活性检测表明,仅能在种皮检测到GUS活性,而在茎、叶和花等其它组织中都未检测到GUS活性,证实SCSP片段具有种皮特异性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0.
通过种子萌发试验,研究狼尾草萌发期对铝胁迫的耐受性。结果显示,Al^3+胁迫浓度与狼尾草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芽长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Al^3+浓度超过4000μmol/L,根长显著下降,随着 Al^3+浓度的升高,根长维持在2 mm 左右。研究表明狼尾草是一种强耐酸铝胁迫的种质资源,耐铝狼尾草筛选浓度确定为 Al^3+浓度2000μmol/L。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稻品种日本晴为材料进行研究。所得结果表明,水稻种子的休眠胚及培养1~5 d的胚的蛋白质双向电泳,银染色得明显可分辨的斑点数在700个左右,等电点范围在3.0~9.0之间,大多在5.0~8.0之间,分子量在15~170 kD之间,大多在25~95 kD之间。种子培养1~3 d,未见胚萌发, 这时期胚芽的蛋白质种类与休眠胚芽的蛋白质种类无明显差异。种子培养4~5 d,胚开始萌发,这时期胚芽的蛋白质种类相互间也基本一致。胚萌发前后, 胚芽的蛋白质种类大体相同,仅仅是当胚萌发时,明显地可看到两个新形成的斑点,这两个斑点自培养第4天的胚中开始出现,随着培养期延长而逐渐明显,与此相反, 在胚未萌发时明显存在的3个蛋白质斑点,在萌发期逐渐变淡消失。这些蛋白质斑点的分子量及等电点分别约为:1号蛋白16 kD,7.15; 2 号蛋白59 kD,3.00;3号蛋白36 kD,6.10;4号蛋白35 kD,6.50;5号蛋白34 kD,6.25。在胚未萌发时大量存在,而萌发期逐渐消失的蛋白质4、5、6,其分子量都较小,等电点都处于中性位置,这些蛋白质可能是种子贮存蛋白,其作用是供种子萌发时用。萌发期新形成的两个蛋白质,1号是一个分子量小的中性蛋白质,2号是一个分子量较大的酸性蛋白质,由于两者是在萌发期出现,推测其与萌发有关。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0、5、20、25、30 g·L-1)PEG胁迫对1份野生大豆和3份栽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均随着PEG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幼苗长势均与PEG浓度呈负相关,且野生大豆的抗旱能力强于栽培大豆.4份大豆种子具有不同程度的耐旱性,野生大豆的耐旱性最强,早熟黄次之,何豆12耐旱性最差.  相似文献   

13.
盐渍化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目前大豆耐盐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大豆的苗期耐盐性,而芽期耐盐性状的研究相对较少。野生大豆蕴含丰富的耐逆基因,是栽培大豆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为了研究野生大豆芽期耐盐性状的遗传机制,以113份野生大豆为试验材料,进行芽期耐盐性状的鉴定,结合群体的分子标记对包括2年平均值在内的3个环境下的3个耐盐指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与野生大豆芽期耐盐相关的位点26个,6个SSR标记Satt521、Satt022、Satt239、Satt516、Satt251和Satt285在2个或3个环境下均被检测到,4个SSR标记Satt516、Satt251、Satt285和GMES4990与2个或3个耐盐指数显著相关。对这些SSR标记进行分析,挖掘了最优的等位基因及其载体材料。以上这些结果对于阐明野生大豆芽期耐盐性状的遗传机制,进一步发掘新的耐盐基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栽培大豆遗传基础的拓宽、大豆耐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分子设计育种等后续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豆种子富含丰富的蛋白质,为了研究在萌发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本试验对大豆种子吸水的变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蛋白酶活性、肽酶活性、蛋白水解产物(氧基酸和肽含量)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水的变化呈现慢-快-慢的规律,转折点分别是萌发12h和萌发27h。虽然种子在萌发期间内的可溶性蛋白、氧态氮及肽含量均高于未萌发的大豆种子,但其变化规律不同:可溶性蛋白峰值出现在9~12h之间,而氨基酸及肽的含量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始终处于增加的趋势。另外,蛋白酶和肽酶活性在萌发33h之前活性的变化非常小,萌发39~72h时活性急剧加强,萌发72~96h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15.
油菜种子秦油2号分别用不同浓度的CaCl_2及不同时间浸种处理。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和时间范围内,Ca~(2 )能够促进脂肪酶、过氧化物酶的活力、加强呼吸,提高发芽率。用0.3%CaCl_2溶液浸种24小时效果最佳。浸种时间过长和浓度过高,对油菜种子萌发及代谢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下山樱桃种子的萌发率.[方法]以天津蓟州区发现的野生山樱桃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赤霉素浓度浸泡24 h和48 h对野生山樱桃去壳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野生山樱桃带壳种子吸水性较差,种胚完好率高,500 mg/L赤霉素浸泡48 h后,野生山樱桃种子发芽率最高,适当增加赤霉素浓度和浸泡处理...  相似文献   

17.
大豆种皮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籽粒蛋白质、脂肪及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皮过氧化物酶活性,品种间存在差异,其遗传力较大,亚油酸与亚麻酸,油酸与亚油酸等品质性状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籽粒蛋白质、脂肪及脂肪酸组成之间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盐分胁迫对大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八个大麦品种种子萌发期间进行NaCl 胁迫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NaCl 胁迫浓度的增大,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逐渐降低,相对盐害率增加,种子萌发受到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80 mmol/L 的NaCl 浓度是大麦种子萌发的阀值.不同大麦品种对NaCl 胁迫的敏感程度不同,供试品种中以盐90260和C2118为萌发期较为耐盐的大麦品种.其它品种对盐分胁迫相对敏感.  相似文献   

19.
1、罗布麻花粉在蔗糖和葡萄糖培养基上均有较高的萌发率,在5%蔗糖和5%葡萄糖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分别为95.6%和97.8%;花粉管长度也最长,分别为146.4微米和156.2微米。适量的硼酸和氯化钙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均有促进作用。2、罗布麻花粉在适宜的萌发条件下,一般在播后20~30分钟开始萌发。葫发后15~30分钟内花粉管生长最快,约56.1微米,以后逐渐减慢。90分绅后花粉管生长趋于停止。3、开花前三天的花蕾(花药未开裂),其花粉不能萌发。开花后第二天的花朵,其花粉萌发率最高,达97.6%;花粉管长度也最长,达187.3微米。4、花粉保藏日期长短因保藏条件而异。一般在低温、干燥环境中保藏花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从介绍种子的萌发阶段出发,阐述了黄芪种子的休眠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详细论述了促进黄芪种子发芽的处理方法,包括机械破损、沙磨处理、浓硫酸处理、温烫浸种及赤霉素处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