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层浅薄、土壤养分贫瘠、蓄水能力差,是中低产田的基本特征,而在北方旱作区,水分是中低产田小麦产量提高的最大制约因素。在栽培上,以节水为中心,合理运筹土壤、肥料、种子等生产要素,提高水分利用率,是中低产田小麦增产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低产田小麦节水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层浅薄、土壤养分贫瘠、土壤蓄水能力差,是中低产田的基本特征.在栽培上,以节水为中心,合理运筹土壤、肥料、种子等生产要素,提高水分利用率,是中低产田小麦增产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早耕深耕;科学施肥,以肥补水;选用良种,以种节水;强化管理,提墒保水等措施促进中低产田小麦丰产。  相似文献   

4.
5.
介绍了小麦旱地节水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播种、秸秆覆盖、肥水运筹、病虫草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小麦种植户进行旱地节水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旱地小麦增产节水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增产效果,阐述了旱地小麦增产节水栽培技术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8.
围绕如何提高小麦生产中水的利用率问题。在大量调查研究和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综合论述了小麦节水增效的技术路线和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小麦垄作节水栽培技术通过改革传统的小麦平作栽培模式为起垄栽培,首先克服了传统平作大水漫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增加了光能截获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限制了病害危害,最终实现了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小麦是莱芜市主要农作物之一。从秸秆还田、深松整地、选用节水品种、足墒播种、宽幅精播、测墒补灌、一喷三防、适时收获等方面阐述了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小麦—玉米一体化综合节水技术的优点,并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招远市地处胶东丘陵,全市无水浇条件的旱薄地小麦常年播种1万公顷左右,占小麦播种面积的40%,平均单产2625千克/公顷左右,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着全市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针对丘陵地小麦干旱无灌溉条件、土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耕作粗放等实际情况,通过采用“合理轮作、适当深耕、配方施肥、选用良种、培育壮苗、化学调控”等综合栽培技术,小麦单产平均增产1500千克/公顷,闯出了一条丘陵旱薄地小麦节水栽培高产之路。一、丘陵地的生态特点1.降水量少,分布不匀,小麦生长期干旱招远市地处胶东丘陵山地,常年降水平均500毫米左右,干旱年份…  相似文献   

13.
<正>一、调整土壤水,足墒下种底墒水的灌水量是由0-200cm土体水份亏额决定的,由于每年9月份降水量不同,2m土体水分亏额年际间有很大差异。一般年份每亩灌底墒水50立方米左右,9月份降水少于常年时应多于50立方米,9月份降水多于常年时应少于50立方米。年际间灌水量不同体现对土壤水的调整意义。底墒灌水后2m土体的贮水量就达到田间持水量的90%。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足墒播种的含义,在节水栽培中占有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4.
小麦机械垄作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是用水大户,我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推广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和相关单位一起引进了小麦垄作播种机,进行了小麦机械垄作栽培试验研究。用小麦垄作播种机一次性完成起垄、施肥、播种、  相似文献   

15.
招远市丘陵旱地小麦节水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山东省招远市丘陵地干旱缺水、土层浅薄、肥力低下、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特点,通过多年实践研究,总结提出了单产3 750 kg/hm2左右的丘陵旱地小麦节水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集雨节水灌溉的目标是科学利用自然降水,充分挖掘利用土壤水,最大可能的节约灌水,最大限度的节水增产,充分提高水分的利用率。田间节水灌溉核心技术是平整土地、免耕播种、小畦灌水。即以田间节水灌溉为中心,配套雨水集蓄、渠道防渗、选择抗旱品种(或抗旱保水剂拌种)、增施有机  相似文献   

17.
18.
19.
本规程从建立土、肥、水、苗的良性生态系统入手,提出了我市冬小麦实现667m^2产450kg的节水栽培技术规程,以便于生产上应用和操作。  相似文献   

20.
吴海英 《北京农业》2011,(36):164-165
水分是中低产田小麦产量提高的最大制约因素。在栽培上,以节水为中心,合理运筹土壤、肥料、种子等生产要素,提高水分利用率,是中低产田小麦增产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