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志们:   针对今年东亚飞蝗将大发生的严峻形势,为了贯彻落实温家宝副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关于蝗虫防治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九五”期间治蝗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安排部署今年蝗虫防治工作,部里决定在天津市召开全国治蝗工作暨表彰会议。会议期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通报了近年来国内外蝗虫发生形势及治蝗对策,有关省(区、市)汇报了去年蝗虫防治情况及今年发生趋势和治蝗准备情况,通报表彰了全国蝗虫防治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下面,我就今年蝗虫防治工作讲三点意见。 1回顾“九五”,认真总结蝗虫治理经验   受气候异…  相似文献   

2.
位盈 《湖北植保》2021,(1):58-60
针对蝗虫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性及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性,本文对蝗虫生物防治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为生物治蝗提供科学研究及应用推广思路.  相似文献   

3.
王炳章 《植物保护》1963,1(2):61-62
自1959年冀、鲁、豫、苏,皖五省治蝗会议提出“猛攻巧打,积极改造蝗区”的治蝗方针后,经过几年来贯彻执行,已起了很大的作用。各蝗区的党、政领导对治蝗工作十分重视,采取飞机与人工地面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蝗虫发生密度已显著下降,基本上控制了蝗害。几年来有些地区结合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增建盐场等措施,改造了部分蝗虫发生基地。 但由于我国蝗区面积较大而分散,影响蝗虫发生的水、旱灾害还不能完全控制,彻底全面地改造蝗区非短期所能做到,因此,防治蝗虫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政治并举”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邱式邦院士在我国蝗虫研究和防控实践中所做的主要工作.邱式邦院士提出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治蝗理念传承至今,促使我国开始走向现代化的科学治蝗道路,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还介绍了现阶段我国蝗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以及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蝗虫灾害是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的自然灾害.生物农药治蝗可有效控制蝗害,且不杀伤天敌,对环境友好,对人畜安全,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全面分析生物方法防治蝗虫的中国专利申请态势、重点申请人状况和专利技术分析,为生物防治蝗虫领域技术发展提供专利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6.
分类指导搞好治蝗查兴(安徽省植保总站合肥230031)东亚飞蝗是我省历史性的严重灾害,我省沿淮蝗区由于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不同,从整个沿淮蝗区的结构来看,大体可分为滨湖蝗区、河泛蝗区、内涝蝗区。自贯彻“改治并举,根治蝗害”的治蝗方针以来,已改变了蝗虫...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农业部与哈萨克斯坦国农业部于2002年12月签署《关于防治蝗虫及其他农作物病虫害合作协议》,从2003年开始开展治蝗合作,中方的治蝗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全球 20多个国家发生了严重蝗灾,我国蝗虫也连年暴发,涉及 12个省(市、区)的 160个县。据调查分析,蝗虫屡治不绝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所处的特殊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所致,目前我国尚有飞蝗孳生地 130多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河河道、淮河行(蓄)洪区、沿海滩涂及湖库周围等难以改造的地区,尤其是近年来气候干旱,河滩裸露,湖库脱水,蝗虫孳生地增加,繁殖速度加快,加之哈萨克斯坦等国外蝗虫的迁入,造成蝗虫暴发频繁, 1998~ 2001年连续 4 a暴发,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1 2001年夏蝗发生情况 由于上年蝗卵越冬基数大,成…  相似文献   

9.
蝗虫微孢子虫Antonospora locustae是蝗虫生物防治过程中的重要病原微生物.本文主要讨论蝗虫微孢子虫基因组的研究进展,明确蝗虫微孢子虫基因组独特的压缩特征,了解蝗虫微孢子虫获取能量的途径.此外,本文对蝗虫微孢子虫在我国蝗虫的防治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基于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发的治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根据2019年中哈合作治蝗工作计划,10月22—29日,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蝗虫防治指挥部办公室)组团,来自新疆自治区治蝗灭鼠指挥部办公室、植物保护站,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治蝗办、塔城地区额敏县自然资源局的8名成员组成工作组,分赴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和东哈萨克斯坦州与我国接壤的边境地区,  相似文献   

11.
同志们: 针对今年东亚飞蝗将大发生的严峻形势,为了贯彻落实温家宝副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关于蝗虫防治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九五”期间治蝗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安排部署今年蝗虫防治工作,部里决定在天津市召开全国治蝗工作暨表彰会议.  相似文献   

12.
蝗虫生物防治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作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主要手段的生物防治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生物防治的比例逐年提高,其支配地位越来越明显。蝗虫是世界性的重大害虫,给发生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威胁和损失。在蝗虫生物防治中,人们早期主要开展寄生性天敌和植物源药剂等在防治蝗虫中的应用,当前防治蝗虫的病原微物的研发和应用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真菌、蝗虫微孢子、杀蝗金线虫、蝗虫痘病毒、苏云金杆菌、类产碱假单胞菌、蜡状芽胞杆菌等可有效控制蝗虫的生物防治因子,这些杀蝗生物制剂在蝗虫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速效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防治制剂快速致死作用较低,对种群的密度调节较慢,特别是可以完全替代化学农药的应急治蝗生物制剂品种相对较少、剂型相对较为单一、成本较高加之防治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蝗虫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但生物防治制剂的环境友好、生态安全和对靶标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越来越被重视,决定了生物防治制剂必然成为全球农药产业发展新趋势,推动了蝗虫生物防治朝低耗、多元化品种和绿色剂型方向发展,如可以垂直传播的蝗虫微孢子生物制剂、蝗虫信息化合物制剂、防蝗真菌制剂与经典的蝗虫天敌生物制剂和生态调控技术等协同应用,速效与长效结合,确保蝗虫的可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蝗虫治理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包括蝗区发生情况的实地调查、蝗虫识别、防治飞蝗和土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示范等。李光博院士总结并探讨了毒饵治理飞蝗的经验和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青鲜毒饵防治土蝗”的新技术,并提出了新的治蝗方针,对于控制蝗虫灾害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6月23—30日,来自哈萨克斯坦农业部、阿拉木图州和东哈萨克斯坦州的7名治蝗专家考察了我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阿勒泰、塔城、伊犁、博尔塔拉等地的蝗虫发生和防治情况,农业部蝗灾防治指挥部办公室会同新疆自治区治蝗灭鼠指挥部办公室有关人员陪同哈方专家开展了联合调查。  相似文献   

15.
《植物医生》2008,21(3):18
当前我国蝗虫防治工作从南到北即将展开.各项准备工作迫在眉睫。4月30日,农业部召开全国蝗虫防治工作视频会.分析了蝗虫发生形势.全面部署了2008年蝗虫防控工作。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强调.扎实推进蝗虫防治工作.对于促进2008年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从政治高度来认识治蝗工作,坚决防止失防失控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海南南湾自然保护区蝗虫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文忠  李艳红 《昆虫天敌》1996,18(3):131-138
海南南湾自然保护区共记录蝗虫5科23属26种,以隆X小车蝗Oedaleus abruptus(Thunberg)花胫绿纹蝗Aiolopus tamulus,疣蝗Trilophidae annulata,威廉剑角蝗Acrida willemsei Dirsh为优势种。当地一年四季都有蝗虫在活动,以夏季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南湾蝗虫可以分成三种主要群落类型,南湾蝗虫的Simpson指数  相似文献   

17.
牧鸡治蝗是控制草原蝗虫的生物防治手段之一, 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理论依据。本文在新疆哈密地区, 采用样框法测定了不同时间、与防治中心点不同距离上蝗虫种群密度及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随着放牧时间延长, 草原蝗虫种群数量呈现逐渐降低趋势, 控制效果逐渐增加, 30 d后, 防效都达90%以上。但是, 距离鸡舍的远近不同, 蝗虫种群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 随着距离的增加, 蝗虫种群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的趋势逐渐变缓。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防治面积因素, 1个放牧单元(1 600只牧鸡)治蝗的最优控制半径为1.5 km, 合理轮牧天数为15 d, 蝗虫的防治效果能达到85%以上。合理的牧鸡技术能够很好地控制蝗害的发生, 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一研究为合理开展草原牧鸡治蝗工作, 提高对草原蝗虫的防治效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佚名 《植物保护》2021,47(6):353-354
蝗灾在中国农业灾荒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危害影响深远,是农业自然灾害的最典型代表。历史上,“蝗飞弊天,饿殍载道”等惨状举不胜举,蝗灾对粮食生产的毁灭性打击以及给人民生活造成的深重灾难,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治蝗减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千年蝗患得到全面遏制,许多昔日的“蝗虫窝”变成了今朝的“米粮川”,这不仅是中国治蝗史的丰碑,也是世界治蝗史的典范。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蝗虫局部暴发时有发生,同时面临境外蝗虫迁入威胁,因此控制蝗虫不起飞、不成灾依然是一项长期的目标任务。为积极应对蝗灾的威胁,我国植保工作者针对我国历史蝗灾研究的薄弱环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我国历史蝗灾开展了持续三十多年的史料考证和调查研究,重点查阅和分析研究二十五史、各地馆藏史书史料和2 500余部地方志以及近代研究文献和期刊报道,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梳理澄清了我国几千年的蝗灾发生防治情况。系统总结了古代、近代和当代的蝗灾发生及防治进展。为展现历史蝗灾研究成果,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完成了《中国蝗灾发生防治史》的编撰,近期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中国蝗灾发生防治史》全书分为四卷,约520万字。第一卷为中国历代蝗灾发生防治概论,主要论述历史蝗灾发生概况、重大蝗灾危害影响、主要蝗灾防治的发展进程、与蝗虫有关的政令法规、文学诗词、治蝗传说故事、主要治蝗人物和古代至近代治蝗书籍史料。第二卷为中国蝗灾史编年,描述公元前707年至2019年的蝗灾发生情况,并收录正史及其他史料中的蝗灾记述。第三卷是分省蝗灾史志,分省叙述2 700多年历史蝗灾的发生情况。第四卷是地方志蝗灾集成,详细收录了我国32个省(区、市)历史上2 500余部地方志中的蝗灾发生事件。本书共收录整理从公元前707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蝗灾共1094年(比之前的研究报道增加蝗灾记录300次),其中唐前时期蝗灾187年、平均7.08年发生1次,唐代(含五代十国)101年、平均3.38年发生1次,宋代(含辽、金)165年、平均1.82年发生1次,元代93年、平均1.16年发生1次,明代247年、平均1.12年发生1次,清代263年、平均1.02年发生1次,民国时期38年,连年发生蝗灾。此外,还对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关于蝗灾的记载做了梳理描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蝗灾发生概况也作了全面记述,这是首次长时段、大范围梳理和总结历史蝗灾发生的地域特征和治理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是促进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的基础信息建设工程。本书总结历史上蝗灾发生的规律性以及历朝历代治蝗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今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治蝗减灾、保粮安邦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梳理了历代治蝗思想、治蝗政策措施、治蝗组织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对于弘扬中华治蝗减灾文化,持续推动科学防控蝗灾,保障粮食安全和农牧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全面、深入地收集、提取、补充、校核历史蝗灾记录,按区域、时序建立了科学、全面、准确、精细的中国历史蝗灾记录,同时注重对历史蝗灾的空间演变规律、时间演变规律以及特征时期蝗灾事件的分析,系统、全面展现了从殷商时期到当代历时三千多年的蝗灾发生和防治情况,对于当前及今后蝗灾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书注重发掘弘扬历代蝗虫防治文化,厘清了历代对蝗虫的认识与研究脉络,整理了历代蝗虫诗词文学、传说故事与主要治蝗人物,尤其是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治蝗措施与成就,有利于使“政府主导、群防群控”的中国治蝗智慧、“改治并举、持续控蝗”的技术模式、“预报准确、执行有力、防治高效”的蝗灾防控体系得到继承和创新,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和弘扬。“治蝗减灾,保粮安邦”,既是历史遗训,也是现实遵循。本书全面研究我国蝗灾发生防治史历史脉络,内容宏富、资料翔实,使我国蝗灾史料和防治文化得到全面汇集与传承,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特点。控制蝗灾是生物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未来蝗灾发生发展态势,我们有必要从历史中总结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用大历史观来推进生物安全建设,有效防范蝗灾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9.
<正>5月20~21日,在2014年夏蝗防治的关键时期,全国农技中心(农业部蝗灾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召开了全国农区蝗虫防控工作会议。与会代表分别听取了中国农业大学张龙教授和李林教授关于蝗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新进展、蝗虫防治指挥信息系统报告,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5省(自治区)植保站在会上交流了今年蝗虫发生的形势、防控工作准备情况和绿色治蝗经验。  相似文献   

20.
在治蝗工作中,也存在着两种思想的斗争,是向上伸手,躺在国家身上,还是迎难而上,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河北省蝗区人民在学大庆精神,走大寨之路的鼓舞下,坚持自力更生,大搞节约治蝗。在解决治蝗问题上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把治蝗经济补助政策真正地交给群众;一条是革新方法,土洋结合,大力推行糠麸毒饵。这样有力地促进了治蝗工作革命化。 从1964年开始,两年来全省毒饵治蝗833万亩(不包括扫残)占治蝗总面积的24.5%,有效地控制了蝗虫不起飞、不为害,而且大大节省了开支,节约了农药。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节约开支240多万元,少用农药3,000多万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