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北川县环境地质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四川省北川县环境地质承载力进行评价,为区域发展规划及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涪江流域的环境地质特点及社会发展情况,构建基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3个方面共10个评价指标层的环境地质承载力评价体系,采取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法判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并通过GIS栅格功能对现状下北川县环境地质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获得北川县的现状环境地质承载力分区图,划分出承载力状态高、较高、较低和低4种区域。[结论]北川县现状环境承载力分布与人类工程建设相关,总体上呈现人类聚集程度高而承载力状态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钟颖 《核农学报》2021,35(1):I0016-I0016
随着我国农业体系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提高农村大学生综合素养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其中,音乐素养作为大学生综合素养组成部分之一,不但能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还有益于扩宽学生艺术视野、陶冶艺术情操,进而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与水平同时,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农村籍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其音乐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3.
随着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扩大招生人数,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传统观念的制约、毕业生自身条件的制约、社会环境的制约、高等农业院校自身条件的制约、用人单位的制约五方面阐述了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接着,分别从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毕业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规范大学生校园就业市场、加强创业方面的宣传与引导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自我管理是大学生文明成人,健康成才,和谐成功的基础。自我管理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也是我国高教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在互联网时代,受到各种信息的冲击,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有效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根本需要。本文就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做好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现实状况以及网络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简要分析,为网络时代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当前就业环境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的分析,对培养高职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提出了几点建议,强调了综合素质对培养高竞争力高职专业人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是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推动力量,解决"农民荒"问题的根本之策。目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培育对象综合素质较低、主体职能不明确、培育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应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强意识引导,明确农民主体地位;整合培育主体,多元主体齐参与;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环境;科学设置培育方案,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从属于劳动教育的"三农"劳动实践既可促进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也有利于辅助高校完善其教育体系的构建,而思政教育又是保证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稳定提升的关键性核心课程,所以,两者的融合创新发展,不仅能加深大学生对"三农"劳动实践的认识,还是增强高校人才培养效率的有效途径。两者不仅拥有相同实践属性,其实行教育的目标与理念也具有极高一致性。由此可推出,"三农"劳动实践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8.
环境变化引起河川径流的显著变化,为水文水资源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是水文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基于STARS和Pettitt方法,综合检验径流时间序列的突变点,构建天然期径流过程模拟的水文模型,将人类活动期的径流过程还原到天然状态,并从不同年代和不同水平年的角度探讨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期的径流影响。结果表明:1992年为湘潭站1957—2014年径流时间序列的突变点,新安江模型对湘潭站天然期径流过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引起人类活动期径流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68.24%和31.76%,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时间为2011—2014年,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时间为2001—2010年,尤以丰水年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21(3):19-19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1975年人类居住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1979年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境意识1983年管理和处理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1984年沙漠化1985年青年、人口、环境1986年环境与和平1987年环境与居住1988年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1990年儿童与环境1991…  相似文献   

10.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环境问题则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要素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力发展和改革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转移,构建适应广大农村需要的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现阶段发展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大多数是在学校的应试教育和家庭关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进入大学,开始了独立生活和相对自主的学习,这就更需要进行素质教育。而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的重要课堂,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要把素质教育贯穿和渗透到服务育人的行动中,以良好的态度和行为规范,感染和教育大学生,从而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网络环境下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的新要求,并就如何提高馆员素质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在环境恶化已成为我国严重自然灾害的今天,应当树立环境意识,发展节约型农机化。并从农药、化肥污染、耕地锐减和能源、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视角,探讨了强化农机节约(资源)和改善(环境)功能,提高抗灾减损和应变能力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以陕西省的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ArcGIS 9.2空间分析与统计功能,对各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西安的经济发展环境最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处于第一级;其次为宝鸡、咸阳;榆林、渭南处于第三级;延安、汉中以及安康处于第四级;商洛、铜川处于第五级。利用GIS的技术优势,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评价的空间决策水平,其结果与实际比较吻合,能为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行为与环境质量》专著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洪渊 《土壤学报》2006,43(5):883-883
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主要问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人类社会面临的“五大危机”。它们相互依存、互相影响,而其中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则更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生存质量改善等的关键性因素。而从根本上来说,几乎所有与环境污染有关的问题都离不开化学物质,正是这些化学物质或多或少地以不恰当的方式进到环境中,从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生态经济区是宏观管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旨在合理处理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和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区包括综合管理者、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居民区(城镇和乡村)四个要素。基于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环境科学和各种现代科学的更综合、协调的管理是实现该模式的前提,本文简述了该模式的概况及其实践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昆明市为研究对象,应用层次分析法,采用复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昆明市1998—2008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将滇池分为草海和外海,采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计算公式得到1998—2008年滇池的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引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构建了城市化水平与水环境质量之间的耦合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8年昆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前期(1998—2004年)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慢;后期(2004—2008年)发展速度较快,2008年城市化水平达到74.7%;从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滇池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尤其是草海的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超过标准值数倍以上;依据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模型,昆明市城市化水平与滇池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基本呈倒U形,目前昆明城市化水平与水环境质量仍处于拮抗阶段。  相似文献   

19.
生态经济区是宏观管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旨在合理处理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和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区包括综合管理者、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居民区(城镇和乡村)四个要素。基于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环境科学和各种现代科学的更综合、协调的管理是实现该模式的前提,本文简述了该模式的概况及其实践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人地协调视角下农村居民点利用质量评价与提升策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农村居民点高质量利用是乡村振兴的一种具体表现,综合开展农村居民点质量评价、全面改善质量障碍要素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和优化农村要素配置的基础。该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从土地集约利用和人居环境品质相互协调的视角界定农村居民点利用质量内涵并构建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法、变异系数修正的弹性系数法和障碍度诊断模型,对农村居民点利用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结果表明:1)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中等偏高,人居环境品质和农村居民点利用综合质量则中等偏低。2)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类型表现为中等质量主导、高质量次之、低质量偏少,对应着从脱钩F弱型、脱钩T弱型、正向挂钩F强型、负向挂钩F弱型、正向挂钩T强型、负向挂钩T弱型、正向挂钩T-F同强型、负向挂钩T-F同弱型的村庄数量依次降低。3)平谷区农村居民点高质量利用的障碍要素主要体现在规模强度、空间布局、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4个维度,从高质量到低质量利用类型,障碍因素数量增多、作用程度逐渐增大。4)平谷区应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在"整体化、集约化、人本化和善治化"战略导向下,按照"高质量利用类适当优化、中等质量利用类同步调控、低质量利用类系统整治"策略,分类有序地推进农村居民点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