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对不同储藏时间的83份商品稻谷的脂肪酸值、发芽率及粮食新、陈实验指标进行分析与测定,研究了各储存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判断稻谷新陈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谷外糙米对稻谷品质的影响,研究了稻谷、净稻谷、谷外糙米在储藏过程中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谷外糙米的水分含量变化显著,稻谷水分含量总体下降。谷外糙米的脂肪酸值较大幅度增加,9月达到峰值,导致总体的稻谷脂肪酸值略为上升。出库时谷外糙米的裂纹率明显高于正常糙米,影响稻谷整精米率。  相似文献   

3.
大米是我国居民膳食的重要来源,其新陈度直接影响到大米的营养成分。为了探索大米新陈度的高效、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150份大米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定量分析模型对不同年际大米的正确鉴别率高达94.1%。因此,使用近红外光谱对大米进行快速新陈度鉴别可取得较高精确和稳定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稻谷和谷外糙米在相同储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对比分析,研究谷外糙米对籼稻谷质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储藏条件下的谷外糙米较之籼稻谷品质劣变速度更快,谷外糙米含量0~4.0%时,各质量卫生指标差异不大,谷外糙米对籼稻谷质量无显著影响;当谷外糙米含量4.0%时,谷外糙米对籼稻谷脂肪酸值及AFTB_1有显著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控制谷外糙米产生的措施和方法,同时对现有稻谷国家质量标准中谷外糙米含量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研究者最近对稻谷、糙米、精白香米在储藏期间的挥发物成分变化进行了研究。试验条件是,相对湿度为84%,储藏温度30℃,储藏时间为3个月,储藏方式为常规储藏和150磅气调储藏,受试样品均为澳大利亚YRF9稻谷,统一去壳为糙米和加工成精白香米。试验结果:储藏在常规条件下的稻谷、糙米和精白香米,3个月后都显示出轻微的霉味,经测试,其挥发物含量也明显增高,其中精白香米的霉味比较明显。挥发性气味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醛、酮含量增高,而糙米和稻谷中霉味较低是因为稻谷和糙米的谷壳、表皮、糠层对其有一定保护作用.香味成分…  相似文献   

6.
在完好的稻谷籽粒上钻直径为0.1-1.0毫米的孔.对钻了孔的稻谷与完好的稻谷和糙米进行研究,以比较其对米象和玉米象的引诱力.在规定时间内,糙米和有大孔的稻谷籽粒对这二种象虫的引诱力,要比有小孔的或完好的籽粒大得多.孔径为1.0毫米的籽粒对米象成虫的引诱力,或孔径≥0.5毫米对玉米象成虫的引诱力,与糙米对它们的引诱力没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碾米机是检验稻谷出米率的专用设备,也是稻谷品质检验工作必需的糙米碾白设备。利用碾米机磨腔中砂轮与糙米之间的摩擦,除去大部分或全部糠皮。通过控制入磨试样量及碾磨时间,将糙米碾成不同精度的白米。碾米机的碾米质量直接影响到稻谷和优质稻谷国家标准的贯彻执行时的等级判定。  相似文献   

8.
将2012年新收获粳稻谷的水分调至14.5%,定量装入多个密封袋中,通过充氮,将氧气浓度分别调为2%、5%、8%、21%后分别置于20℃、25℃的人工气候箱中模拟储藏180d,每30d测定1次其发芽糙米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研究气调储藏粳稻谷对其发芽糙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氧气浓度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储藏的粳稻谷,其发芽糙米中GABA含量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低氧条件下GABA减少的幅度小于自然条件下,20℃下GABA的减少幅度低于25℃下。通过SAS软件分析,发现温度、氧气浓度、储藏时间对发芽糙米GABA的变化有显著影响且相互之间具有交互作用。在本实验储藏条件下,通过F值比较可知:储藏时间对GABA含量影响最大,其次是储藏温度和氧气浓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品种稻谷在储藏过程中碾米品质、食用蒸煮品质和储藏品质的变化,采用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法,对3个优质稻品种和3个杂交稻品种在100%相对湿度和40℃条件下分别处理0、1、3、5、7天。结果显示,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不同品种稻谷的脂肪酸值含量均明显升高,但优质稻上升幅度明显大于杂交稻。稻谷糙米率、蛋白质总量和胶稠度的变化不大,优质稻的直链淀粉含量有所升高,所有稻谷的整精米率经老化处理后都有所降低,试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储藏时间稻谷的安全性和品质的差异。稻谷在真空包装下品质变化速度小于网袋包装条件,说明真空包装可以适当延缓稻谷的陈化。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稻谷耐储藏实践中延缓稻谷陈化和品质劣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特定仓内稻谷黄曲霉毒素B1的分布以及稻谷的糙米、糠粉、精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分布.结果表明:在粮仓内的各层和各点,稻谷中黄曲霉毒素B1的分布极不均匀,含量在0.8μg/kg~88.1μg/kg之间;稻谷籽粒中黄曲霉毒素B1主要分布在糙米的皮层(糠粉),占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加工条件对稻谷储存品质的判定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糙米状态下的脂肪酸值比标准一等精度大米状态下的高,品尝评分值则相反.为了得到较为真实客观的结果,可以用糙米进行脂肪酸值的测定及品尝实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田土壤和稻米镉(Cd)污染严重,摸清稻田土壤与水稻各器官中Cd积累的关系,可为水稻安全生产提供依据。以潜育水稻土和潴育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点对点采集土壤和水稻样品,比较了潜育水稻土与潴育水稻土生长水稻Cd积累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相似的土壤Cd污染水平下,生长于潜育水稻土上的水稻各器官镉积累明显低于潴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上生长水稻的茎叶、糙米镉平均含量只有生长于潴育水稻土上的55.53%和56.10%,表明潜育水稻土上生长水稻对土壤Cd的吸收量明显低于潴育水稻土上生长的水稻。土壤全Cd含量均是影响两类土壤水稻各器官Cd积累的主要因素,但其他土壤因素对水稻各器官中Cd积累的影响在两类农田中有较大的区别;潜育水稻土上影响水稻Cd积累的因素还有交换性亚铁和粘粒含量,而潴育水稻土中则为CEC。结果还表明,在潜育水稻土中,采用新鲜土样测定的土壤有效Cd比风干土测定的土壤有效Cd更能有效预测水稻各器官中Cd的积累。故,土壤潜育化可降低水稻对土壤Cd的吸收,减免糙米Cd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研究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冬季种植黑麦草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对晚稻不同器官重金属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可为水稻质量安全生产和产地安全适宜性评价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7年定位试验为基础, 研究了南方双季稻区冬季种植黑麦草对6种不同水稻土耕层土壤重金属Cd、Pd、Hg和As含量的变化及其对晚稻不同器官重金属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6种不同土壤类型中, 灰泥田土壤Cd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 黄泥田土壤Pd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 土壤Hg含量以红黄泥田最高, 达0.029 mg kg-1, 与其他土壤类型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土壤As的含量以黄泥田最高, 为29.5 mg kg-1, 极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6种不同土壤类型晚稻植株Cd、Pb、As含量均为根>茎叶>糙米。在晚稻植株根系、茎叶和糙米的Cd含量以红黄泥田最高, 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 植株根系Pb、As含量以黄泥田最高, 分别为33.0 mg kg-1和119.5 mg kg-1, 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 河沙泥水稻植株茎叶的Hg、As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说明黄泥田种植水稻有利于降低稻米中重金属含量, 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4.
史玮  吴岩  霍岩  罗蓰超 《粮食储藏》2009,38(2):39-40
为研究稻谷中无机砷含量及分布,分别以稻谷、糙米、大米、米糠作为检验样品,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无机砷;对无机砷的测定方法(GB/T5009.11原子荧光光度法)的实验步骤做了部分改进,加标回收率为93.8%~100.0%。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评价丙炔噁草酮在水稻田中安全性,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监测了丙炔噁草酮在水稻和稻田环境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稻壳样品采用二氯甲烷提取,稻田水、土壤、植株和糙米样品用乙腈振荡提取,经玻璃层析柱净化,气相电子捕获检测器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稻田水、土壤、植株、稻壳和糙米中丙炔噁草酮添加浓度为0.01~1.0 mg/kg时,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2.4%~99.6%,相对标准偏差为1.62%~7.56%,方法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 mg/kg。丙炔噁草酮在田水、土壤和植株中的消解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t=Coekt,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4~5.4、10.0~12.7、2.4~5.8天。以低剂量112.5 g a.i./hm2和高剂量168.75 g a.i./hm2施药丙炔噁草酮一次,收获期在土壤、植株、稻壳和糙米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检出限。丙炔噁草酮在糙米中的残留量低于中国和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  相似文献   

16.
稻谷储藏安全水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麦角甾醇为参考指标,分析了在不同温度下籼稻和粳稻中的不同水分对其储藏过程中真菌生长的影响.确定了实验室条件下籼稻安全储存水分为13.5%,粳稻安全储存水分为14.0%;确定了稻谷安全水分曲线,可作为偏高水分稻谷短期安全储存指导.  相似文献   

17.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稻米蛋白质含量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稻谷、米粒、米粉3种形态的样品,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和偏最小二阶乘法(PLS),建立了6个稻米蛋白质含量近红外光谱数学模型,并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糙米蛋白质含量的稻谷、糙米粒和糙米粉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校正决定系数(RC2)分别为0.893、0.971和0.987,校正标准差(RMSEC)分别为0.507、0.259和0.183;精米蛋白质含量的稻谷、精米粒和精米粉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RC2分别为0.897、0.984和0.986,RMSEC分别为0.497、0.186和0.190。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分析表明,预测糙米蛋白含量的稻谷、糙米粒和糙米粉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CV2)分别为0.865、0.962和0.984,内部验证标准差(RMSECV)分别为0.557、0.290和0.205;预测精米蛋白含量的稻谷、精米粒和精米粉的模型RCV2分别为0.845、0.951和0.979,RMSECV分别为0.594、0.316和0.233。模型外部验证分析表明,预测糙米蛋白含量的稻谷、糙米粒和糙米粉近红外光谱模型外部验证决定系数(RV2)分别为0.683、0.801和0.939,外部验证标准差(RMSEV)为0.962、0.799和0.434;预测精米蛋白含量的稻谷、精米粒和精米粉近红外光谱的模型RV2分别为0.673、0.921和0.959,RMSEV为0.976、0.513和0.344。用米粉建立的近红外光谱预模型准确性最高,米粒次之,基于稻谷的预测模型准确性相对较低;内部交叉验证和外部验证表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化学分析方法一致性较好,且能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在水稻优质育种和稻米品质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庞冰  方宝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0):126-130
为进一步挖掘饲料专用早稻产量潜力,提高其糙米蛋白质含量,通过总结专用稻栽培技术,选取了湖南省五类土壤,研究饲料专用早稻的产量和稻米品质变化。结果表明,五类土壤种植的饲料专用早稻产量以黄泥(6358.5 kg/hm2)为最高,其次为灰黄泥(6295.5 kg/hm2),产量表现为黄泥 > 灰黄泥 > 红黄泥 > 紫潮泥 > 中性紫泥;黄泥、灰黄泥、红黄泥比紫潮泥、中性紫泥的饲料稻全生育期缩短1天;灰黄泥具有较高的糙米率和蛋白质含量,糙米率为80.1%,蛋白质含量为12.2%。综合分析,饲料专用稻的产量、生育期和米质特点,认为最适宜种植饲用稻的土壤为灰黄泥,其次是黄泥和红黄泥。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田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苏打盐碱地稻田不同施肥措施对稻谷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了不施肥对照(CK)、氮磷钾肥配施(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MNPK)和秸秆还田与氮磷钾肥配施(RNPK)共5种不同施肥处理。结果表明,4种施肥处理均较CK提高稻谷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一定程度改善了加工品质;NPK与M处理提高了稻米外观品质,MNPK与RNPK处理使稻米外观品质有所降低;氮磷钾肥配施可以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含水量和稻米食味性。综合来看,盐碱地稻田短期内无法通过有机培肥来实现稻米品质提升,化肥合理配施应是盐碱地种稻初期阶段的重要培肥措施,盐碱地有机培肥和稻米品质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