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人参皂苷Re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理。建立SH-SY5Y神经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及选取适宜浓度,用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硝酸还原酶法(NO)和荧光探针负载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ROS)。由谷氨酸导致SH-SY5Y细胞损伤模型,与模型组做比较,人参皂苷Re可以提高细胞存活率,同时减少由谷氨酸引起的MDA含量、ROS含量和NO含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存活率下降,MDA含量、NO含量和细胞内ROS水平增加。人参皂苷Re能有效保护谷氨酸损伤的神经细胞,并抑制细胞凋亡,提高神经细胞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木荷活性成分的分离及其对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孔树脂柱层析、硅胶柱层析、RP-18柱层析对木荷活性级分进行分离,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木荷各活性级分对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各级分在试验浓度下对稻瘟病菌菌丝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M2IGR5的EC50值为16.4143 μg/mL,EC90值为76.1582 μg/mL;M2IGR5R1、M2IGR5R2、M2IGR5 R3、M2IGR5R4上清液成分EC50值分别为62.8415、13.1103、18.5500、29.6187μg/mL,EC90值分别为210.7384、51.9870、74.4309、217.1198 μg/mL;M2IGR5R2、M2IGR5R3、M2IGR5R4沉淀物EC50值分别为9.1313、8.7662、9.6927μg/mL,EC90值分别为17.6899、17.5825、205.3981 μg/mL.各活性级分中M2IGR5R2、M2IGR5R3沉淀物EC50和EC90值最小,抑菌活性最强,具有开发成植物源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初步探究苯丙烯菌酮对水稻稻瘟病病菌的抑菌机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参与水稻稻瘟病病菌细胞壁降解的2个关键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以及菌体细胞外的磷浓度;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PI-DNA复合物(碘化吡啶)荧光强度;采用气质联用法(GC-MS)测定甾醇类物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用10 mg/L苯丙烯菌酮处理水稻稻瘟病病菌后,菌体内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均升高,药剂处理1 h后酶活性明显升高,分别是对照组的1.69倍和3.76倍,细胞外的磷浓度在1 h后明显升高,3 h时是对照组的1.29倍,24 h时PI-DNA复合物荧光强度急剧升高,为对照组的19.71倍,然后用10 mg/L苯丙烯菌酮处理6 h后6-乙酰氨基麦角甾醇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减少了96.83%,酵母甾醇则消失。结果表明,苯丙烯菌酮可以破坏水稻稻瘟病菌细胞壁和细胞膜功能结构,起到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 PAEs)类化合物的联合毒性作用,将6种PAEs类化合物配制成等质量比的混合物,以低、中、高剂量(40,400,4 000 mg·kg-1)对雄性小鼠灌胃染毒,观察雄性小鼠骨髓微核形成、精子畸形、血清及肝脏、睾丸等指征的变化,并与相同剂量处理的单一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组进行比较,以评价混合PAEs组的联合毒性作用。结果显示:高剂量处理时,混合PAEs组的雄性小鼠骨髓微核率及精子畸形率显著高于单一DBP组;中剂量处理时,混合PAEs组染毒雄性小鼠30 d后的肝损伤及睾丸组织损伤程度也较单一DBP组明显上升,表明混合PAEs组对雄性小鼠的联合致毒作用较单一DBP组显著,不同PAEs类化合物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菜青虫(Pieris rapae Lin)是结球甘蓝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多年来,主要依赖敌百虫、敌敌畏等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曾收到显著的经济效果。但由于长期地不合理地施用,近年来菜青虫对敌百虫等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以武功地区为例,据1981年测定,菜青虫对敌百虫的抗性倍数高达4072.20。由于甘蓝的着药部位,往往就是人们的食用部份,因此化学农药的残留毒害以及杀伤害虫天敌的问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植物源杀虫剂对烟蓟马的毒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采用浸叶法测定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烟蓟马2龄若虫和成虫的毒力,分析亚致死浓度对2龄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印楝素和苦参碱对2龄若虫的毒力相对较高,LC50分别为6.983 mg/L和9.571 mg/L。印楝素、苦参碱和鱼藤酮的亚致死浓度LC40对2龄若虫期和蛹期有显著延长作用,对化蛹率、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印楝素LC40对化蛹率、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分别为23.64%、17.60%、18.37%和12.54%。说明印楝素和苦参碱对烟蓟马的致毒作用较好,低龄若虫(2龄期前)是防治的最佳时期,除发挥2种药剂的毒力外,还可通过亚致死浓度对存活若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形成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DDVP对水生生物泥鳅的致毒效应。毒性实验表明,DDVP可诱发泥鳅血红细胞和卵细胞畸形,并抑制或阻止细胞的正常分裂和发育,显示较强的雌激素活性。  相似文献   

8.
土贝母中皂苷成分的分离及对K562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土贝母皂苷类成分分离方法及对K562肿瘤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作用机制.采用LLC细胞毒检测为活性指导,通过系统分离,光谱分析确定结构,得到活性较高的土贝母皂苷Ⅰ、Ⅱ、Ⅲ和Ⅴ;选择结构上有差异的土贝母皂苷Ⅰ和Ⅲ为作用药物,观察其对K562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用药后细胞周期改变情况.结果表明,土贝母皂苷Ⅰ、Ⅲ与对照组比较,作用细胞5 d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形态出现中幼、晚幼粒细胞和幼红系的形态特征,对细胞内糖原、过氧化物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检测均为阳性,细胞周期多数被阻滞在S期以前,说明土贝母皂苷Ⅰ、Ⅲ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分化,同时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9.
探讨土贝母皂苷类成分分离方法及对K562肿瘤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作用机制.采用LLC细胞毒检测为活性指导,通过系统分离,光谱分析确定结构,得到活性较高的土贝母皂苷Ⅰ、Ⅱ、Ⅲ和Ⅴ;选择结构上有差异的土贝母皂苷Ⅰ和Ⅲ为作用药物,观察其对K562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用药后细胞周期改变情况.结果表明,土贝母皂苷Ⅰ、Ⅲ与对照组比较,作用细胞5 d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形态出现中幼、晚幼粒细胞和幼红系的形态特征,对细胞内糖原、过氧化物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检测均为阳性,细胞周期多数被阻滞在S期以前,说明土贝母皂苷Ⅰ、Ⅲ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分化,同时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明确外源添加草酸缓解皂苷Rg1对三七根系自毒的缓解效应及作用机理,为缓解三七自毒危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外源添加的方式,测定了1.0 mg/L皂苷Rg1溶液单独处理及外源添加质量浓度0.1,1.0,5.0 mg/L草酸的混合处理对三七种苗根系萎蔫和鲜质量的影响,同时以体积分数0.1%甲醇为空白对照,分析外源添加草酸对Rg1引起的三七种苗自毒效应的缓解作用。利用硝基四唑蓝氯化物(NBT)活性氧染色法,比较外源添加草酸后三七根尖活性氧的积累情况, 测定抗氧化酶系统中与活性氧清除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坏血酸 谷胱甘肽(ASC GSH)循环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的活性及抗坏血酸(ASC)和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探讨外源添加草酸对Rg1自毒作用的缓解机制。【结果】1.0 mg/L Rg1单独处理会导致三七植株出现明显萎蔫,萎蔫率达到46.70%,鲜质量减少率达18.10%。外源添加质量浓度为0.1,1.0,5.0 mg/L草酸后,三七的萎蔫率显著降低,仅为0~2.50%,鲜质量减少率降低至3.64%~6.17%,明显缓解了由皂苷Rg1引起的自毒效应。NBT染色结果显示,Rg1能诱导三七根尖活性氧大量积累,外源添加草酸后根尖积累的活性氧显著减少。酶活性分析表明,Rg1能降低抗坏血酸 谷胱甘肽(ASC-GSH)循环中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抗坏血酸(ASC)含量,从而降低细胞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导致细胞内活性氧的大量积累。外源添加草酸能通过增强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的活性及增加抗坏血酸(ASC)的含量来提高根系的抗氧化能力。【结论】外源添加草酸能提高ASC-GSH循环中酶APX和DHAR的活性及抗氧化剂ASC含量,进而增强三七根系的抗氧化能力,有效缓解皂苷Rg1对三七生长的自毒活性。  相似文献   

12.
低聚糖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聚糖具有一定的诱导抗病作用。室内测定结果:低聚糖对小麦和水稻纹枯病的抑菌率分别达91.5%和100%;对小麦白粉病有一定的诱导抗病作用。田间试验表明,在病害发生早期喷施一定浓度低聚糖水溶液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莴苣霜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脂筏在病原微生物侵入细胞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毅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07-208
研究表明,许多不同类型和种属的病原微生物利用脂筏结构介导进入细胞,完成转运和复制。对脂筏在病原微生物侵入细胞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有助于探索新的抗病原微生物进入细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探索无患子抗稻瘟病病菌的活性成分,运用大孔吸附树脂及硅胶柱层析对无患子皂苷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光度比色法定量、核磁共振和质谱法确定结构、琼脂稀释法评价抗稻瘟病病菌活性。结果显示,无患子提取物过D101大孔吸附树脂的70%乙醇洗脱液,再经过硅胶柱,收集到由三氯甲烷-甲醇(体积比分别为1∶1、3∶1、5∶1、7∶1、9∶1)洗脱下来的5个活性组分,该5个组分的抗稻瘟病病菌EC_(50)分别为46.84、51.19、23.13、29.92、40.85μg/mL。进一步纯化7∶1、5∶1流分,分别获得1个单体成分和含有2种成分的混合物,在浓度为20μg/mL时,抗菌率分别为84.16%、81.24%。该单体结构经波谱分析和文献比对被鉴定为常春藤3-O-α-D-木吡喃糖基(1→3)-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阿拉伯吡喃糖苷。  相似文献   

15.
4种杀螨剂对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的致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运用浸渍法和叶片残毒法测定了4种杀螨剂对二斑叶螨抗性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致毒作用。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雌成螨的毒力最高,LC50为0.0876mg;L^-1;其次为三唑锡和白红螨清,LC50分别为1.2826mg·L^-1和1.4369mg·L^-1。对卵的毒力也是阿维菌素最高,LC50为0.4951mg·L^-1;其次为螨及时和白红螨清,LC50分别为1.0749mg·L^-1和4.6578mg·L^-1。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控制效果依次为阿维菌素〉三唑锡〉白红螨清〉螨及时。  相似文献   

16.
水稻稻瘟病的症状、病原、传播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  相似文献   

17.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稻瘟病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至2010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应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进行小区试验和多点对比试验,以当地常规栽培为对照,比较稻瘟病发病程度。结果表明,采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叶瘟和穗瘟均有控制作用,在发病前期、中期较明显,并可推迟10 d左右发生叶瘟,其中在水肥调控的前提下,扩行处理(26.4 cm×9.9 cm、33 cm×16.5 cm、29.7 cm×13.2 cm、19.8 cm×19.8 cm)对穗瘟的控制率在36.04%~53.15%,与其他处理控制率差异显著;而到发病后期,尤其是在稻瘟病偏重发生年份和感病品种中,差异则不明显。生产上应用该技术作为控制稻瘟病的综合措施之一,对减少农药使用量、生产安全稻米、保护环境等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施宝灵与多菌灵对稻瘟病菌的联合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室内用平皿孢子萌发法测定了施宝灵、多菌灵及二者不同配比的混剂对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施宝灵与多菌灵的混配组合Ⅰ和组合Ⅱ能够抑制稻瘟病菌孢子萌发,与单剂施宝灵和多菌灵相比,分别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和相加作用.这两个混配组合对稻瘟病菌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 462.23和116.43,EC50值分别为3.69 μg/ml和193.72 μg/ml,施宝灵和多菌灵的EC50值是40.69 μg/ml和89.67 μg/ml.试验证明,6%的丙*多混剂Ⅰ增效作用明显,为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19.
铝毒对水稻边缘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水稻为材料,研究了水稻边缘细胞数目和存活率的变化及不同铝处理对水稻边缘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个水稻根边缘细胞几乎与初生根根尖同步出现,当根长为25~30 mm时,边缘细胞数目达到最大值(约600个);当根长超过5 mm时,边缘细胞的存活率维持一定的水平;随着铝浓度的递增,水稻根边缘细胞的存活率依次递减,铝毒明显降低了水稻边缘细胞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稻瘟病毒素对水稻根冠活细胞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秋玲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4):125-125,117
利用稻瘟病的菌丝悬浊液提取稻瘟病毒素,以毒素浓度、毒素处理根尖的时间及不同品种进行复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毒素处理的不同水稻品种间根冠细胞死亡率差异极显著;而不同毒素浓度处理不同时间的根冠细胞死亡率差异不显著.对另外13个水稻品种在毒素抗性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毒素对水稻根冠活细胞有较强的毒性作用,感病品种经毒素处理后细胞死亡率极显著高于抗病品种,细胞死亡率与稻穗颈瘟发病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