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樟树、柑橘、冬青卫矛炭疽病病原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樟树(C innam omum camphora)、冬青卫矛(E uonymus japon icus)、柑橘(C itrus reticu lata)3个树种炭疽病进行病原分离,经纯化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寄主接种试验。结果表明,3种炭疽病的病原均为炭疽菌属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 loesporioid es)。3个炭疽菌的分生孢子萌发、附着孢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纯化培养的菌落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3个菌种分别对同一寄主的致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真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能侵染大多数种植作物,引起炭疽叶枯病和根茎腐烂病,使作物减产甚至绝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引起植物炭疽病的各个物种及其分子机制进行详尽描述和分析研究,可为植物炭疽病的防治策略研发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从基因组学角度,以7种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炭疽菌属真菌为对象,阐述了近年来炭疽菌属基因家族的扩展;并从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类(CAZymes)、次生代谢物质(SM)和效应蛋白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展望了炭疽菌属真菌基因组学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前景,以期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该类真菌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3.
尖孢炭疽菌是造成植物炭疽病的一种病原真菌,在苹果、杏、柑橘树、橡胶、草莓等都能引起危害。通过参阅大量文献,对尖孢炭疽菌的形态特征与分类鉴定、病原与寄主互作、危害症状进行了综述。为尖孢炭疽菌今后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蜘蛛抱蛋(Aspidistra elatior)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本研究对采集的炭疽病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得到1株蜘蛛抱蛋炭疽病病原真菌YYL,采用针刺回接实验测定其致病性,并在形态学鉴定基础上,克隆其ITSACTGAPDHCAL片段进行多基因联合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具有较强致病性,其菌落、菌丝和分生孢子形态符合百合炭疽菌(Colletotrichum lilii)的特征,且与百合炭疽菌相似度最高,其ITSACT序列与百合炭疽菌完全一致。综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定引起蜘蛛抱蛋炭疽病的病原菌为百合炭疽菌。  相似文献   

5.
炭疽病是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的重要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橡胶产量.笔者对我国巴西橡胶树炭疽病的危害概况、症状、病原种类、病原生物学特性、病原分子致病机理和防控措施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了解我国巴西橡胶树炭疽病发展趋势、明确橡胶树田间病原菌种类及优势种,掌握炭疽菌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机理研究现...  相似文献   

6.
以重庆市石柱县黄连中药材种植基地黄连叶片炭疽病病样为试材,通过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结合ITS、GADPH、CHS-1和ACT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引起该病的病原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引起重庆市石柱县黄连中药材种植基地黄连叶片炭疽病病原为博宁炭疽菌(Co...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戊唑醇对2种辣椒炭疽菌的敏感性差异,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戊唑醇对2种辣椒炭疽菌的室内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戊唑醇对5株不同地点平头炭疽菌的EC_(50)值分别为187.157 4、22.189 4、82.057 5、54.537 9和28.363 5μg/mL,对3株不同地点的斯高威尔炭疽菌的EC_(50)值分别为0.298 0、0.340 4和0.240 4μg/mL。戊唑醇对斯高威尔炭疽菌敏感而对平头炭疽菌表现为不敏感。准确鉴定出辣椒炭疽病病原种类,筛选出对病原菌敏感的化学药剂,为进一步科学防治辣椒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引起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炭疽病的病原,根据Koch′s法则,对从两面针炭疽病病部组织分离的致病菌株L-2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和形态特征观察,并对该菌株的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基因进行PCR扩增,运用MEGA7.0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该菌株的形态特征与喀斯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karstii)相似,并在GAPDH系统发育树中与喀斯特炭疽菌聚在同一分支.根据形态特征及GAPDH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菌株L-2鉴定为喀斯特炭疽菌.  相似文献   

9.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南艾蒿(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乙醇提取物及其萃取物、乙酸乙酯相活性富集片段对田七(Panax notoginseng)主要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0 mg/m L的南艾蒿乙醇提取物对田七炭疽病原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ehum gloeosporioides)、田七根腐病原茄镰孢(Fusarium solani)、田七黑斑病原人参链格孢(Alternaria panax)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明显,最大抑制率分别为89.66%、74.42%和75.93%;萃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物对3种病原菌抑制率最大,分别为90.41%、82.68%、71.79%;富集片段F2在10 mg/m L浓度下对3种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引起北京地区草莓炭疽病的病原种类,并筛选对草莓炭疽病有效的生物药剂,对采自北京部分草莓产区的草莓炭疽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培养,针对其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选用5种生物药剂对草莓炭疽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引起草莓炭疽病的病原菌主要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尖孢炭疽菌(C.acutatum),其中C.gloeosporioides为引起北京地区草莓炭疽病的优势菌株。2%绿宝水剂、0.5%大黄素甲醚水剂对草莓炭疽病防效较好,在药后7 d,防效分别为72.7%、74.7%,药后14 d,防效分别为67.4%、65.7%,均高于1%蛇床子素微乳剂、1 000亿个/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氨基寡糖素水剂,且与对照药剂45%咪鲜胺水乳剂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可选用2%绿宝水剂、0.5%大黄素甲醚水剂代替化学农药防治草莓炭疽病。  相似文献   

11.
希金斯炭疽菌是一种半活体营养型植物炭疽病原真菌,能够侵染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引起的炭疽病,特别是引起蔬菜炭疽病的重要病原.胞吞在真菌侵染植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作用一般同具有NPFxD基序的蛋白受体介导有关,然而,目前有关该炭疽菌中胞吞作用相关蛋白尚未明确.基于前人已报道的构巢曲霉中NPFxD蛋白序列,通过关键词搜索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巴西野牡丹炭疽病的病原,为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四川省成都市采集疑似为炭疽病的巴西野牡丹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单孢纯化所得菌株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结合菌落特征、分生孢子与附着胞的形态和多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确定病原菌。【结果】巴西野牡丹炭疽病的致病菌为狭义的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ensu stricto)。【结论】这是狭义的胶胞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sensu stricto)引起巴西野牡丹炭疽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广西杉木炭疽病的病原种类及生物学特性,为杉木抗病育种及杉木炭疽病的防治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广西河池、百色、桂林、柳州、贺州和南宁市杉木种子园及林地炭疽病样品,采用常规组织和单孢分离法获得杉木炭疽病病原菌菌株,通过形态特征结合病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几丁质合成酶(CHS1)、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微管蛋白(TUB2)和肌动蛋白(ACT)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对获得的炭疽病菌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平板培养法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从杉木炭疽病样品中共分离获得60株炭疽菌属真菌,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差异。通过形态学结合病原菌多位点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广西杉木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为核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和山茶炭疽菌(C. camelliae)。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C. fructicola和C. camelliae菌丝生长及产孢最适温度分别为28和25℃;光照对C. fructicola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但有利于C. camealliae菌丝生长,黑暗有利于2种病原菌产孢;pH 4时最适宜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pH 4最适宜C. fructicola产孢,pH 5最适宜C. camealliae产孢;2种病原菌对D-麦芽糖利用最好,乳糖和D-山梨醇最有利于C. fructicola产孢,可溶性淀粉和阿拉伯糖最有利于C. camelliae产孢;蛋白胨和酵母粉均有利于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酵母粉有利于C. fructicolaz产孢,酵母粉和牛肉膏有利于C. camelliae产孢。【结论】广西杉木炭疽病病原为核果炭疽菌(C. fructicola)和山茶炭疽菌(C. camelliae)。温度、pH和碳氮源对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影响明显,光照对2种病原的影响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确定引起中国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学鉴定、rDNA ITS区序列分析、rDNA ITS区特异引物CaInt2/ITS4扩增。【结果】自陕西、河南11个地点采集192份样本,经鉴定引起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的病原菌有2种,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和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 J.H. Simmonds)。两种病原菌的区别主要在于分生孢子形态、菌落颜色、对引物CaInt2的特异性等。【结论】首次证实了中国苹果炭疽病可由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引起。两种病原菌在陕、豫两省各地区均有分布,其中,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评述了植物炭疽病病原真菌分类研究的主要进展和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1)植物炭疽病菌的属名;(2)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的分类地位;(3)炭疽菌属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6.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柑橘(Citrus reticulata)3个树种炭疽病进行病原分离,经纯化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寄主接种试验。结果表明,3种炭疽病的病原均为炭疽菌属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s)。3个炭疽菌的分生孢子萌发、附着孢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纯化培养的菌落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3个菌种分别对同一寄主的致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准确鉴别马铃薯炭疽病症状及病原菌种类,采用形态学观察、ITS序列分析鉴定和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内马铃薯炭疽病病株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球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目前,在省内是首次对该病原进行准确鉴定和报道。  相似文献   

18.
广东地区墨兰和大花蕙兰炭疽病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部分地区栽培墨兰(Cymbidium sinense (Jackson ex Andr.)Willd.)和大花蕙兰(C.hybridum L.)上普遍发生的炭疽菌(Colletotrichum)病害进行了鉴定.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及病原菌形态观察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ITS)、β-微管蛋白(β-tubulin)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墨兰炭疽病由博宁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oninese J.Moriwaki,Toy Sato&T.Tsukiboshi)、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Penz.)引起,而大花蕙兰炭疽病仅由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Penz.)引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离鉴定多穗柯炭疽病病原,并筛选出最佳防治药剂,为多穗柯炭疽病的识别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多穗柯炭疽病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确定致病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多穗柯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不同杀菌剂对多穗柯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根据供试杀菌剂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筛选出最佳的防治药剂.[结果]引起多穗柯炭疽病的病原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不同杀菌剂对多穗柯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98.4%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最强,所有供试浓度对多穗柯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00%;其次是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EC50分别为0.04和0.05 mg/mL.[结论]多穗柯为暹罗炭疽菌的新寄主.98.4%多菌灵、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可作为防治多穗柯炭疽病的化学杀菌剂.  相似文献   

20.
谷春艳  林琳  胡飞  张勇  高同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43-10445
[目的]探讨营养成分对辣椒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对从辣椒炭疽病发病病株上获得的2种炭疽病菌株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研究了营养成分(碳源、氮源)对辣椒炭疽菌生物学特性(菌丝生长、产孢量及菌丝干重)的影响。[结果]黑点炭疽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分别为麦芽糖和淀粉;红色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果糖和葡萄糖,产孢的最适碳源为山梨糖。2种辣椒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为牛肉膏和蛋白胨,产孢的最适氮源为酵母。[结论]为有效防治辣椒炭疽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