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有效测度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的农业生产效率,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低碳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选择Super-SBM模型和GML指数测算并分解碳排放约束下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2008—2021年的农业生产效率,结合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碳排放约束下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结果】碳排放约束条件下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呈现较为显著的上升趋势;生产效率提升是技术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双重作用的结果,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碳排放约束下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水平空间演变趋势显著,但11省、直辖市间农业的空间相关性不强、缺乏区域联动性;耕地规模、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农村用电量是碳排放约束下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显著因素。【结论】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低碳发展,提出以下4条建议:1)加强区域有效合作,制定区域整体农业降碳减排发展规划;2)依托双轮驱动减少碳排放约束的同时,重视提升技术效率来改善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长江经济带农业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从基于农业物资投入的农药、农膜、柴油、化肥、翻耕和灌溉等6个方面构建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体系,分析1996-2015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总量的时序特征和2015年该区域11个省市农业碳排放量的空间特征,并利用改进的Kaya模型对1996—2015年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5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总量呈中速-高速-低速的阶段性上涨趋势;各地区间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差异悬殊,从碳排放总量角度看,上海市最低,安徽省最高;从碳排放强度看,贵州省最低,上海市最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变化推动了农业碳减排。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农业技术水平和自然禀赋对农业碳排放和碳汇的影响,通过修正后的农业碳补偿测算方法,计算得到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农业碳补偿额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和湖南的农业碳排放冗余量均为零值,农业技术水平较高,浙江和云南的农业碳排放冗余量较高,均值分别达到237.18万t和175.13万t,农业技术水平落后;浙江、江西、四川和云南的年均调整系数小于1,农业自然资源禀赋高于长江经济带的整体水平;修正后浙江和云南的碳补偿额由正数变为负数,表明这两个省从碳受偿地区变为碳支付地区,上海、江苏、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农业碳补偿额比修正前有所增加,江西和四川农业碳补偿额则比修正前减少。长江经济带各省域应加强农业自然禀赋的建设,提高生态背景值,增强其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加快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公平价值,并提升生态资源利用的地区公平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0-2017年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总量与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均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9%和1.87%,且各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差异明显。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就业人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农业技术水平、城镇化率对区域农业碳排放影响显著。分区域看,东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城镇化水平推动农业碳减排,中部农业技术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积能抑制农业碳排放增长,西部农业就业人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化水平造成农业碳排放量增长快。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时空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平衡长江经济带农业碳减排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在厘清其1993-2017年农业碳排放与农业增加值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与Tapio脱钩模型探究二者的相互关系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3-2017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增加值则稳步上升,两者空间分布特征类似但地区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各省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相关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对中国不同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京津冀经济区、东北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碳强度差异进行探讨,并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碳排放强度的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十分明显,且区域内的差异大于区域间的差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差异最显著,东北经济区的差异最弱;中国碳排放强度在省份之间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是存在β条件收敛,收敛的速度只有微弱的2.65%。最后提出政府制定政策时应依据不同区域制定出统一性和差异性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为厘清耕地绿色利用状况,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129个地级市耕地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耕地碳排放时空特征演化,运用LMDI模型分解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量在时间上呈下降趋势,呈“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缓慢增长—缓慢下降”四个阶段;在空间上呈中、东部高,西部低的态势,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高-高聚集区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低-高聚集区分布于中游地区,低-低聚集区则主要分布于上游地区;区域内农业碳排放的促进因素是农业经济水平,抑制因素主要是农业生产效率,其次是农业生产结构,最后是农业劳动力规模。为此,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差异显著,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制定碳减排策略和土地利用管制规划,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区域联动,推进低碳农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碳排放作为环境压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其内在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对实现绿色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采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08—2016年面板数据,选取碳排放量作为因变量,借助STIRPAT模型进行拓展分析,以研究影响长江经济带碳排放量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人口、能源强度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影响较为显著,人均GDP、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同样对碳排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提出控制和减少长江经济带CO_2总量的必要措施,为区域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经济-生态系统评价及碳排放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例构建经济发展指数和碳排放核算体系评价长江经济带经济-生态系统,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碳排放空间分异情况。结果表明:2008-2017年该区域碳排放总量为正值,区域生态承载超过应承受的水平,造成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弱化;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4年期全区域近40%的市州经济发展指数超过平均水平,前3年期一半以上的市州碳排放指数高于平均水平,区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存在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碳排放指数呈全局空间正相关且显著,局部集聚区域为上海市、重庆市、江苏省南部、湖北省、浙江省东部、安徽省南部与北部、湖南省北部以及云南省西北部。  相似文献   

10.
水稻生产碳中和现状及低碳稻作技术策略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稻田固碳减排,是国家实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推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绿色生产,本文在界定水稻生产碳源、碳汇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中下游省(市)区域碳排放及碳中和现状,解析了不同稻作模式的碳排放特征,评估了不同农艺措施对稻田固碳减排的影响及潜力,提出并构建了"增汇、减排、降耗、循环"的低碳稻作体系.基于文献统计结果显...  相似文献   

11.
为了优化长江经济带农用地结构、提升农用地利用效率,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估了长江经济带2013—2017年农用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结果表明,5年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农用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整体偏低,区域农用地利用平均效率不足0.7。通过对比2017年不考虑碳排放影响下的农用地利用效率结果得出,碳排放会对农用地利用效率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Tobit回归分析发现,对区域农用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年均气温、耕地面积以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因此,探讨碳排放影响下的农用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优化农业土地结构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时期,安徽碳排放呈现总量逐年上升,行业高度集中,区域差异明显,强度不断下降,人均水平较低等趋势和特征。"十三五"安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高碳特征显著,碳减排工作面临较大挑战。实现碳减排目标,关键是要加快建设以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方式,逐步构建创新型绿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总征收土地面积、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城镇人口等经济社会数据,构建土地征收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定量测算长江经济带土地征收社会经济效益,并利用GIS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土地征收效益波动变化明显,2006—2009年波动较大,2010—2019年波动较小。整体而言,长江经济带土地征收效益较低,低和较低效益的省(市)数量多。长江经济带土地征收效益空间差异变化大,不仅带内东中西3个区域之间变化差异较大,而且3个区域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并没有出现俱乐部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水足迹理论,从水环境污染(灰水足迹)视角探讨了长江经济带水污染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变化关系,利用脱钩模型进一步研究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和灰水足迹的脱钩关系,对长江经济带2001—2015年灰水足迹总量及其结构变化特征进行了核算与分析,综合评价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水资源压力状况,分产业对各省水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该经济带的农业生产效率,构建OLS模型分析该经济带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2012—2021年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较高,且表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在各区域当中,下游的农业生产效率值最高,上游最低,但各区域的效率值并无较大差距。各省(市)中,上海市的农业生产效率最高,而重庆市的效率值最低,且仅有重庆市的效率均值小于1。(2)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对上游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中游和下游则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种植业碳足迹供需平衡分析是明确种植业碳减排方向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构建黄河流域及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账户,基于时空维度对其动态演化进行分析,并引入供需平衡指数表征其种植业碳资源供需现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种植业碳足迹基本呈"M"型变动,长江经济带则呈逐年上升趋势.二者碳生态承载力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耕地碳吸收...  相似文献   

17.
推动农业碳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省域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和SBM-GML模型,运用DEA法测算并探讨了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特征与时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且绿色技术进步贡献最大。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具有差异性和阶段性特征,且其变化具有明显政策导向性。本文研究结论对于精准评估长江经济带农业碳减排,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3—2015年长江经济带分省面板数据和DEA-Malmquist指数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与分析,通过对整个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所属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与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增长,各构成要素贡献率不同;(2)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省际差异和地区差异明显;(3)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分解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存在滞后性。技术进步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并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省市、地区共同协作,资源互补,优势互换。  相似文献   

19.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9—2019年农业生产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该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Trpch指数大于1,说明这期间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仍然存在着技术进步受阻、缺乏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等问题。从地区来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在上升,但技术水平均未超过1,说明该经济带各省(市)均存在农业进步受阻的现象;在11个省(市)中规模效率均大于1,说明该经济带各省(市)投入规模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升该地区农业整体竞争力,本研究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高效、生活保障共4个方面构建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熵值法、泰尔指数探讨了长江经济带2003-2017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自2003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上渐入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