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有助于保护耕地、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重庆市潼南区中渡村为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土地宜耕性和生态主导功能入手,将村域空间划分为规模经营示范区、农业自耕经营区和生态功能区.根据各区域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定位,将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模式分为四周环绕式、组团嵌套式和整合迁并式.研究表明:根据村域功能分区探索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模式,有利于居民点集中布局以及后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将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与农业经营条件、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更契合农村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农户居住意愿,可以提高居民点空间优化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是乡村建设破除城乡分隔二元地域结构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对现行规划体系的深化,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苏北L村为例,对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的内涵和方法进行探讨,分析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结构调整、布局优化、综合整治等方面对重构该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而对村庄各类用地结构与布局的优化进行规划设计,力图为村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村域空间网络化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测度农村居民点之间的联结强度并将其作为连接边,将农村居民点作为节点,构建村域空间网络,识别中心点及其空间辐射范围,引导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为村镇规划和产业调整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村域空间网络结构呈现"核心-边缘"特征,且中心点的重要度和辐射范围各异;据中心点的辐射力,兼顾村域环境和农户意愿,坚持"点面结合,散中有聚"的原则,将农村居民点优化模式分为重点发展型、内部挖潜型、搬迁合并型和自然保留型4类,并构建"中心-基层"2个等级的农村居民点体系,实现村域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优化,为丘陵山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宜兴市官林镇前城村为例,采用实地调查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加权Voronoi图等,基于农户居民点空间重构和功能整合意愿,评价了居民点影响力并进行了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居民点空间重构意愿受人均耕地面积、交通通达度等因素影响,功能整合意愿受房屋舒适度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程度等因素影响;(2)居民点空间和综合影...  相似文献   

5.
杜相佐  王成  邓春 《广东农业科学》2015,42(21):185-192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散乱、集聚能力差、利用低效化是城乡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现象,对其空间机理进行研究,并提出适宜的空间优化配置策略已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选取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为样点,采用Voronoi图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空间因素影响下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柱村农村居民点整体为集群型分布,有点状分散、带状延伸、块状集聚3种布局模式,但各社间存在集群和随机分布的差异;农村居民点在1~3级地形位、0~200 m水源地缓冲区、0~100 m主干道路缓冲区内具有分布偏好,其分布指数趋势线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根据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机理,融贯村域差异化的环境条件,兼顾农户意愿需求,构建了公共服务设施引领型、优势居民点引领型、交通主干线引领型3种空间优化模式,并建立起以中心村为核心、基层村为辅助的"中心-基层"两个等级的农村居民点体系。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实践加快了城乡间要素流动频度和村落空间异化、同质化进程,针对丘陵山区这一特 殊环境,完善与创新其村落空间重构理论既利于稳定和优化乡村村落空间发展引擎,又利于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配 套试验区发挥示范作用.本研究运用系统学原理,从资源整合角度出发,将农村居民点建设植入乡村环境这一系 统,融贯“自上而下”政府引导与“自下而上”农户需求,探讨村落空间重构机理及途径,创新村落空间重构理念,旨 为完善丘陵山区村落重构理论和“以人为本”和谐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跃磊 《安徽农学通报》2013,(13):107-108,117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途径。该文以临颍县杜曲镇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层次分析及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综合评价对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划分不同等级,为农村居民点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研究,是农村居民点节约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研究方法:NY-TY空间分析技术是指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技术平台,综合农民意愿调查(NY)和农村居民点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TY)相结合,将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条件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进行空间分析,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的技术体系。研究结果:以ArcGIS9.3为研究平台,利用GIS叠加分析功能,构建NY-TY空间分析技术体系,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揭示农户选址意愿,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提出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布局方案。研究结论:利用NY-TY空间分析技术,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科学制定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布局方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梅岭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选择,在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中是一个基础性的内容,而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用地选择的基础,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构建梅岭镇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模型,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选择影响湾里区梅岭镇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地面坡度、高程等8个经济社会生态因子作为影响因素,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评价指标的影响权重,利用加权平均法,以10 m×10 m的栅格大小为评价单元,最终得出评价区域各栅格的综合分值,确定最佳选址区域。通过对评价结果分析,研究结果对优化梅岭镇农村居民点布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因山区区位资源的独特性,亟待探索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以秦巴山区城口县东安镇为研究对象,基于韧性理论,构建农村居民点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农村居民点内部韧性与外部环境韧性维度探究山区农村居民点的韧性水平,科学提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路径,为因地制宜优化乡村人居环境、促进空间布局优化与民生改善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东安镇农村居民点整体韧性水平较高,高度安全的农村居民点斑块共221个,占东安镇总面积的19.53%.(2)东安镇农村居民点可划分为内核结构优化型、外缘系统提升型和搬迁撤并型,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应当顺应内外部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空间布局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县级单元缺乏有效的空间管制手段,现行管制手段多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而忽视乡镇和农村。以"城乡统筹"为视角研究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县域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策略,构建城乡统筹视角下的评价分析和布局规划两阶段的县域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体系框架,提出以发展潜力评价、区位条件评价和约束条件评价为基础进行村庄迁并规划与布局和城乡建设用地指标核算,并以河北省临漳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潜力,为加快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河南省长葛市331个行政村居民点作为评价单元,采用分层抽样法从中抽取63个样本村,通过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对其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采用集约潜力测算模型,计算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潜力。【结果】将63个样本村的土地划分为3个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其中11个样本村属于集约利用型,21个样本村属于低度利用型,31个样本村属于粗放利用型;2008-2020年,以上3个集约利用等级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实现的潜力分别为19.75,58.16和332.98 hm2。【结论】研究所用方法可科学地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合理划分其集约利用等级并计算集约利用潜力,能较好地应用于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第二土地调查数据和GIS方法对比分析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特征,以富锦市为例反映黑龙江省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特征的异同,从而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依据。结果显示,①垦区与农区的居民点体系的空间分布模式均属于集聚分布,但垦区居民点在空间上更为密集;②垦区与农区的居民点体系均可以分为四个等级,但都不完全符合中心地理论提出的中心地分布模式,且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等级秩序;③垦区居民点平均规模小于农区,但大小居民点间的规模差异更为显著;④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存在微型居民点所占比例偏高、空间网络体系不合理等问题,今后应加快居民点体系重构,优化居民点的网络体系和交通网络布局,加强垦区与农区间居民点体系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眼于农村传统聚落空间呈现"衰败与繁荣、散乱与集中、传统与现代"等困境,响应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目标,试图理清农户、政府干预、农村建房三者关系,为乡村空间重构与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研究通过参与式农户调查,运用Logit回归模型识别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因素,理清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运行机理。结果表明:农户年龄、农户职业类型是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的约束力;收入情况、房屋装修情况、房屋使用情况、农户房屋满意度是促使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的内部动力;交通条件、距城镇距离、公共设施完善程度、政策熟知程度是促使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的外部动力;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推拉动力机理:基于一内一外动力源的刺激,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在农户约束力的指引下,形成有利于自身生产、生活的农村居民点整合决策。  相似文献   

15.
鄱阳县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及其布局优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江西省鄱阳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对布局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提出布局优化对策,通过选取空间合理、结构合理、生产保障、生活便捷以及生态安全五类因素的13个因子构建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统计技术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量化分析以及多因素综合评价,将鄱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划分为适宜性好、适宜性较好、适宜性中等、适宜性较差和适宜性差5个等级,比例分别为22.22%、31.94%、28.25%、15.97%和1.62%。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各适宜性等级分布情况,区域内32个行政单位的总体适宜性较好,其中适宜性较好以上的乡镇中上游城乡、谢家滩镇、柘港乡、鄱阳镇、乐丰镇、凰岗镇、枧田街乡、古县渡镇和侯家岗乡面积较大;对于529个行政村,各个级别拥有行政村数量随着适宜性程度由好至差而逐渐减少,分别为176、167、131、44和11。同时针对不同适宜性等级提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托托镇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耕地利用现状,运用核密度法、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土地利用评价模型、聚落等级评价方法,实现微观尺度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结果表明,托托镇乡村聚落格局分布为低集聚型,聚落空间分布差异大;地方土地利用现状优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91团(简称"91团")。地方南北两边利用现状较好,中部居民聚居区利用现状较差;91团耕地利用呈细碎化分布,尤其中部及中北部地区耕地细碎集中连片,呈"N"字形分布;基于聚落等级评价标准对托托镇分散居民点进行空间重构,重构后斑块数量由37个降至29个,斑块密度由5.74个/hm~2增至6.42个/hm~2;微型聚落全部得到优化,大聚落增加1个,重构后节约用地69.69 hm~2。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6~2005年以及2008年甘肃省会宁县建设用地数据,对会宁县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结构进行研究,表明会宁县城乡用地总量呈上升趋势;城乡用地存在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偏高、结构不合理,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失调、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等问题;未来城乡用地总规模将继续扩大,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将有所减少。对城乡建设用地做出了预测,并进行结构优化,提出了会宁县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发展思路:明确县域空间结构布局;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用地布局优化;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用地布局优化;协调生态因素与城乡用地布局优化。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是乡村系统内部多种要素的协调耦合和共生共荣,居民点作为乡村地域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与调整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完善城乡布局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在推进和完善城乡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的发展,科学安排县域村庄布局和规划,对零散的居民点进行综合整治,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该文首先阐述了农村居民点的现实意义和概念;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的整治模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居民点类型了分类;并借鉴国外村庄整治经验和国内地方居民点典型,对地方农村居民点整治进行了总结。今后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综合运用管理措施,充分发挥村民的意见和因地制宜的理念,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地,研究青藏高原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化及驱动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维护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景观格局指数,探究了1980—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青藏高原农村居民点用地总体上呈扩张趋势,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来源于对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占用;2)研究期内,农村居民点斑块形状逐渐趋于不规则,斑块破碎度降低,连续性增强;3)农村居民点集聚特征明显,分别在青海省东部和南部以及西藏南部形成了高值集聚的中心;4)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主要受高程和坡度的约束,同时受到了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交通和城镇的发展是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青藏高原乡村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严格把控生态红线,同时依托政策支持,不断优化乡村职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动青藏高原地区乡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运用Arc 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以及Patch Analyst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疏附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特征、农村居民点与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关系,并运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建立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结果表明,疏附县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受海拔高度、坡度、河流、水浇地、城镇和园区的综合影响。疏附县农村居民点分为优先发展区、保留发展区、限制发展区3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