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淮安红椒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安红椒是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江苏省淮安市具有较长的栽培历史。为规范淮安红椒的种植方法、获得优质高产的淮安红椒产品,特编制本技术规程。本技术规程以优质、稳产、安全为目标,根据淮安红椒的农艺性状和栽培条件,规定产地环境、栽培季节、育苗、定植、定植后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记录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淮安红椒大棚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安红椒是以大棚栽培为主,每年6—7月播种,11月至翌年3月采收。淮安红椒栽培应选择适宜品种,根据计划采收时间、茬口安排,确定适宜的播种期;定植后,前期管理应以促进营养生长为主,中期应以促进果实生长为主,后期应加强保温、防病工作。该文从品种选择、播种时间、育苗、施肥整地、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向详细介绍淮安红椒大棚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月12、13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连续两天隆重推介"淮安红椒","淮安红椒"能取得如此成绩,得益于各方努力。"淮安红椒"产自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色泽喜庆、肉中带润、大小适中、辣味适度、富含维生素C,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2009年6月,"淮安红椒"成功注册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也是江苏省首个设施蔬菜中国地理标志商标。  相似文献   

4.
李响  谢岗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0):220-224
淮安红椒是淮安区域特色农产品,集"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江苏省名牌农产品"三大品牌于一身,在全国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清浦为核心产区的淮安市红椒常年累计种植面积可达2万hm~2,成为了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其产业发展关系到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研究旨在分析淮安红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期从宏观层面为其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淮安红椒是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淮安市清江浦区为核心的红椒种植区,设施红椒栽培面积达2万hm2以上,是淮安及周边地区现代高效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裂果会影响红椒的品质与价值,是红椒生产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为规范淮安红椒大棚栽培方法、获得优质高产的淮安红椒产品,特编制本技术规程.技术规程以优质、稳产、安全为目标,根据淮安红椒...  相似文献   

6.
淮安红椒产业发展对地方特色蔬菜资源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10-112
淮安红椒是江苏省第一个设施蔬菜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高度青睐。本文阐述淮安红椒的特征及发展现状,分析淮安红椒产业发展的成功经历及其存在的问题,并讨论该产业对当地蔬菜资源开发的启发,以推进区域特色蔬菜资源发展。  相似文献   

7.
水旱轮作既可以预防日光温室红椒连作障碍的发生,又能增加日光温室的经济效益。从产地环境、生态条件、品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制定了淮安红椒与湿栽水芹轮作的栽培技术规程,以便广大农户掌握。  相似文献   

8.
“淮安红椒”周年生产关键技术集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安红椒有春提早生产和秋季延后生产两种形式,淮安地区主要以秋季延后生产为主,一般6—7月播种育苗,11月中下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采收。淮安红椒栽培若要保证高产高效,必须做到选择适宜品种、适期播种定植、精细的田间管理、活体保鲜处理得当、采收期合理等技术措施。该文着重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精准农业灌溉是农业自动化的必然要求。目前,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环境监测系统成为热点。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了精准农业灌溉系统,重点开发了系统远程计算机监控软件,包括用户设置、参数设置、数据管理及采集控制等4个功能模块,详细给出了监控软件各模块的设计方案及实现方法。该系统可被应用至精准农业、园林灌溉等领域。  相似文献   

10.
依托专家系统,构建了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病害诊断预警平台、生产管理预警平台和物流运输预警平台,合理布置传感器,同时应用了RFID、3G、Zig Bee、GPRS等物联网技术。该系统用于涮涮辣示范生产,在生产与运输过程中,起到了对环境参数超出适宜值范围进行预警,并能精细调控肥水、温湿度、农药等的作用,以降低生产成本,大范围应用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在淮安红椒新品种创椒1号的制种过程中,花叶病毒可通过种间传播,在其开花结果期表现出叶片斑驳、植株矮化的现象,对红椒的产量与品质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使用10%的Na3PO4溶液进行种子消毒,可有效降低病情指数,提升红椒的品质与产量。  相似文献   

12.
在淮安红椒核心种植区,选择种植户常用的先红一号为试材,在其结果期及盛果期追施0、15、30、45、60、90、180、240 kg/hm28个浓度的氮肥,辣椒果完全转红后采收测产,调查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红椒产量、裂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红椒产量先增加,后减少,T3小区产量(9.32 kg)最高,与其他处理(除T4外)差异显著(P<0.05).同时T3小区裂果指数(15.3)、裂果植株率(47.92%)与其他处理比处于较低水平;商品果率(84.01%)在各处理中相对适中;果长、果宽、硬度、肉厚指标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明显.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C K含量最小,T7处理含量最大;可溶性糖含量方面,T3处理最高,T7处理最低,T3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维生素C含量T3处理最高(40.83 mg/g),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T4~T7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有机酸含量方面,T3处理含量最高,T5处理次之,T3、T5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系统论述了物联网的构架及精准农业的主要技术,并对物联网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开鲁县自1998年开始从山东引进益都红干椒种植以来,将其做为主导产业加以培植,经过全县上下几年来的共同努力,全县的红干椒产业无论是基地规模、种植技术、市场销售、产品品质等方面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气,除缺少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和直销国外的渠道外,已基本步入了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5.
一、辣椒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洮南市立足于突出区域特色、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使洮南的辣椒产业得到  相似文献   

16.
芽孢杆菌菌剂对淮安红椒连作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淮安红椒连作10年大棚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基础上,研究了早春和秋延迟红椒施用芽孢杆菌菌剂后连作土壤中有机质、有效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了芽孢杆菌菌剂在修复淮安红椒连作障碍方面的可行性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红椒连作土壤中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升高,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物酶及脱氢酶活性显著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每亩施用200~400 g芽孢杆菌菌剂能够显著促进红椒对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的吸收和利用,降低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能够显著改善根际土壤微生态,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物酶和脱氢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芽孢杆菌菌剂能够显著缓解淮安红椒的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开鲁县红干椒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开鲁红干椒存在品种明显退化、土壤环境趋于劣变、生产标准不高、市场信息不畅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红干椒产业发展对策:一是逐步淘汰常见品种,二是合理轮作,三是实现标准化生产,四是加强市场信息化,五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采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处理对淮安红椒采后室温贮藏生理与保鲜品质的影响,于淮安红椒转红期,分别用不同分子量壳聚糖、海带多糖(HDG)、赤霉素(GAs)和水杨酸(SA)进行喷施处理,处理14天后采收红椒,以失重率、腐烂指数、维生素C、丙二醛(MDA)含量、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为指标,研究采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采后红椒室温贮藏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分子量壳聚糖(LWG)处理能显著降低采后红椒室温贮藏过程中的失重率,LWG、HDG和SA处理能显著降低腐烂指数和MDA含量,显著提高维生素C含量,而LWG和SA处理显著提高红椒贮藏期的POD和PPO活性,延缓衰老。可见,采前0.5% LWG和0.8 mmol/L SA处理,有利于采后红椒室温贮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丛枝菌根真菌对淮安红椒连作土壤养分和酶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淮安红椒(Capsicum annuum L.)连作10年大棚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基础上,研究了根际施用不同量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有机质、有效养分和酶活的影响,探讨了丛枝菌根真菌修复淮安红椒连作障碍的可能性及其机理。结果表明,连作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升高,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物酶、脱氢酶活性显著降低,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每株施用3、5g丛枝菌根真菌能够促进红椒对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的吸收,使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能够改善根际土壤微生态,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物酶和脱氢酶活性,从而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丛枝菌根真菌能够显著缓解淮安红椒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20.
改革视角下物联网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新型信息技术破解"三农"新问题。物联网应用于精准农业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管理各环节的智能化、可控化,有利于推行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物联网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基础、应用领域、应用效益,提出政策创新、技术创新、精准农业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物联网精准农业区域试验工程等物联网精准农业发展策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