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HW-L1紫色花药的遗传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38份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并利用已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对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HWL1的紫色花药目标性状进行遗传定位。结果表明,该目标性状为单基因遗传,且被定位于染色体3D,该基因与R基因、Pal基因及Dfr等基因毗邻或具有等位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小麦花青素色素沉积的关键位点,以167份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已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对来源于硬粒小麦(AABB)和节节麦亚种tauschii(DD)杂交后所得的人工合成小麦SHW-L1中控制紫色胚芽鞘的基因进行遗传定位。同时利用目标性状关联遗传区段对SHW-L1及其亲本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目标性状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表现为单基因遗传,且被定位于7D染色体,其关联遗传区段在异源六倍化过程中有遗传位点缺失。  相似文献   

3.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黑麦的可杂交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02份从CIMMYT引进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黑麦杂交,分析了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可杂交性,结果表明:人工合成小麦的可杂交能力变异很大,从0%~72.49%;其中有11份人工合成小麦的可杂交率超过50%以上,1份人工合成小麦YAR/Aegilops tauschii518的杂交结实率达到72.49%,与中国春相似。通过比较同一个硬粒小麦与不同节节麦或同一个节节麦与不同硬粒小麦的可杂交性,发现硬粒小麦和节节麦都对人工合成小麦的可杂交性具有较强的作用。本实验所筛选的具有高亲和性的人工合成小麦,可作为远缘杂交的新材料,用于转育小麦近缘属种优良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麦多倍化初期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方法]以生长17d的人工合成异源六倍体小麦(第五代)及其父本粗山羊草、母本硬粒小麦的叶片为材料,采用pNPG法测定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而研究了六倍体小麦多倍化初期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二倍体父本TQ27中β-葡萄糖苷酶的比活力略高于四倍体母本TTR04,但差异不显著。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AT5中β-葡萄糖苷酶的比活力最低,与其父本TQ27、母本TTR04中β-葡萄糖苷酶比活力差异显著。TQ27、TTR04和AT5中β-葡萄糖苷酶的平均比活力分别为62.36、64.66和24.15U/(μg.h)。[结论]异源多倍化初期六倍体小麦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较其双亲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选用中国春、云南铁壳麦、西藏半野生小麦、新疆稻麦、斯卑尔脱小麦等品种,对六倍体普通小麦的脆穗性状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其脆穗性状传递关系不是单因子,并非表现为脆穗性对坚穗性为显性对隐性的简单传递关系;该性状可能受几对基因控制,且基因间存在互作效应。普通小麦脆穗性状的遗传系统很可能直接来源于其供体祖先种——四倍体小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硒作为人体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在疾病预防与抗氧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小麦作为主要作物之一,是人类获取植物性硒源的主要来源,因此,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是人体补充硒的一条高效、低廉、简单易行的途径。拟通过对已定位到的SNP位点开发KASP标记用于开展高硒小麦选育。【方法】利用已经完成的660K小麦SNP标记的人工合成小麦SHW-L1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群体,将前期定位的籽粒硒含量相关的QTL区间进一步缩小,开发稳定基因内的SNP位点为KASP标记。【结果】成功开发出2个KASP标记AX-1和AX-2,标记能够在群体中进行基因型分型和鉴定材料籽粒硒含量的相对高低。2个标记都可将供试材料按照基因型分为2类,即高硒和低硒材料,符合1﹕1的等位基因分离比例。但按照表现型来划分,标记对低硒材料的筛选率(大于90%)要远高于高硒材料(小于30%)。具有高硒含量的表现型材料中,有81%的材料具有高硒的基因型,表明了标记的可靠性。同时,在以人工合成小麦SHW-L1为亲本的其他衍生后代株系中也能用该KASP标记进行基因型分型,分型结果与表型结果一致,说明了标记的有效性,也表明可通过开发到的KASP标记来提升选择效率。【结论】AX-1和AX-2可作为一个实用的分子标记用于SHW-L1为亲本的高硒小麦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创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硒作为人体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在疾病预防与抗氧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小麦作为主要作物之一,是人类获取植物性硒源的主要来源,因此,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是人体补充硒的一条高效、低廉、简单易行的途径。拟通过对已定位到的SNP位点开发KASP标记用于开展高硒小麦选育。【方法】利用已经完成的660K小麦SNP标记的人工合成小麦SHW-L1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群体,将前期定位的籽粒硒含量相关的QTL区间进一步缩小,开发稳定基因内的SNP位点为KASP标记。【结果】成功开发出2个KASP标记AX-1和AX-2,标记能够在群体中进行基因型分型和鉴定材料籽粒硒含量的相对高低。2个标记都可将供试材料按照基因型分为2类,即高硒和低硒材料,符合1﹕1的等位基因分离比例。但按照表现型来划分,标记对低硒材料的筛选率(大于90%)要远高于高硒材料(小于30%)。具有高硒含量的表现型材料中,有81%的材料具有高硒的基因型,表明了标记的可靠性。同时,在以人工合成小麦SHW-L1为亲本的其他衍生后代株系中也能用该KASP标记进行基因型分型,分型结果与表型结果一致,说...  相似文献   

8.
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杂交培育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小麦品种改良。以引自CIMMYT的Syn768、Syn769和Syn780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分别与中国四川成都平原主栽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的BC2F2:6后代群体中选育的113份优良高代系为材料,采用SSR特异引物的PAGE凝胶电泳对其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21份材料中,8份材料缺失Waxy—B1型蛋白亚基,占全部材料的6.6%;没有检测到其他类型的缺失体。从每个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亲本材料所形成的后代衍生群体来看,Waxy-B1缺失体频率各不相同,说明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材料中的表现存在着随机性,与亲本的基因型状况关系极大。通过研究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有助于提高分子标记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9.
以人工合成异源六倍体小麦为材料,采用RT PCR技术,对六倍体小麦多倍化初期氮、糖代谢关键酶基因(GS1、GS2、G6PD H 、S PS)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六倍体小麦 GS1基因表达水平较其双亲中值(MPV)显著升高,GS2基因表达水平与其亲本基本一致,而 G6PDH基因和S PS基因表达水平较其M PV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引入小麦近缘属种的优良基因和遗传变异、扩宽普通小麦的遗传基础,本文选用36对小麦A,B和D基因组的微卫星引物,对135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36对引物共检测到193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在2~14个之间,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5.36个等位变异;A,B和D 3个基因组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D>A>B,遗传多样性指数D>A>B。综合平均遗传丰富度和香浓指数两个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第1和6同源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第4和7同源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21条染色体中,6D和2D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7D和4B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135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遗传相似系数在0.36~0.85之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A>B>D基因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变异类型丰富,是改良普通小麦的重要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1.
采用SDS-PAGE方法,鉴定分析了从CIMMYT引进的58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在Glu-Al,Glu-B1和Glu-D1 3个位点上共检测到22种不同的亚基类型;其中Glu-D1位点上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存在2+T1+T2,5+12和5+10等13种不同的亚基类型,特别是发现含有比5+10亚基更优质的1.5+10和5+12亚基,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HMW-GS能在与普通小麦的杂交后代中稳定表达,并且在F1代籽粒中呈共显性和偏母遗传现象,本文对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改良我国普通小麦品质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了丰富小麦遗传多样性,解决目前人工合成小麦中成胚成苗率低、遗传信息有限,以及不适合冬麦区种植等问题,以越冬性较好的硬粒小麦(AABB)为母本、粗山羊草(DD)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单倍体幼胚,经幼胚拯救、春化、染色体加倍,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AABBDD).杂交时采用分批播种,授粉后剪穗实验室培养,并根据合成胚的状态随时调整培养基.结果表明,染色体加倍时采用分阶段半根加倍法更容易获得健壮苗,杂交胚的平均成胚率为69.07%,平均成苗率为55.08%,合成小麦的染色体加倍率为85.40%.利用硬粒小麦与粗山羊草人工合成六倍体冬小麦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合成麦的成胚成苗率,并保证了遗传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四倍体小麦Khapli与六倍体小麦的杂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小麦紫色花药和紫色叶鞘性状的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绝大部分小麦品种的植株上一般不表现出特殊颜色,但是在一些小麦品种植株的若干部分存在色素积累,如一些品种种皮、花药、叶鞘、外颖呈现紫色或者紫黑色。本研究针对小麦的紫色花药和紫色叶鞘这两个性状,用紫粒小麦山农066559和白粒小麦SN1391作为亲本材料,进行紫花药基因和紫叶鞘基因的分子定位研究。利用Joinmap4.0软件进行连锁分析,分子标记xgpw2206和xwmc170把紫色花药基因定位在2A上,遗传距离分别为7.1 cm和2.8 cm;分子标记xwmc402和xgwm68把紫叶鞘基因定位在7B上,遗传距离分别为4.9 cm和4.4 cm。本研究结果在遗传学和育种学上有一定意义,为下一步深入开展小麦紫色性状基因克隆及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有关麦作文明起源于西亚的历史结论,尽管迄今依然几乎为国际学坛所公认,然而这并不等于最终排除了多倍体普通小麦栽培分系起源的任何可能性。因为仅以中国的考古学发现为例,不但不支持近东唯一起源说,反而表明我们的黄河流域,很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普通小麦独立驯化栽培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16.
八种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用“IEF”方法在中国春小麦中被区分开。用缺体分析的方法将控制其中三种同功酶产生的两个基因定位在IBS和IDS上。这些座位构成了部分同源等位基因组的一部分,并分别记为Per—BI和Per—DI。IB染色体短臂顶端缺失体分析表明:Per—BI座位定位于核仁组织者区域至另一种同功酶基因HK—BI之间。两种不同的叶片过氧化物酶表现型在六倍体小麦品种的小样本中也被区分开。小麦异附加系和代换系分析,鉴定出了在黑麦(Per—RI)和大麦(Per—HI)中的部分同源座位。  相似文献   

17.
不断的遗传改良使普通小麦和六倍体小黑麦的核型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从染色体相互易位,异染色质的丢失和外源染色质的导入三个主要方面讨论普通小麦和六倍体小黑麦核型的变化情况。同时,本文还将简要讨论核型的变化与普通小麦和六倍体小黑麦分类地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1适时叶面喷肥小麦从抽穗到成熟,称为生长后期。这时若从土壤追肥,难度大效果差。最好用叶面喷肥解决这一难题。具体做法是:667米2用尿素1千克、磷酸二氢钾0.2千克、硼肥0.1千克,对清水60~75  相似文献   

19.
正《科学》杂志8月17日在线刊发一篇研究论文,显示世界上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完成。论文由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联盟协作完成,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宋卫宁教授团队,作为中国唯一参与并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的团  相似文献   

20.
<正>小麦自抽穗到成熟的这段时间为生长后期,保根、保叶、防止早衰、争取高粒重是这一时期的管理重点。同时此期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期,针对小麦生长后期的生长特点,提出以下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