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甲哌鎓复配不同叶面肥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胺鲜·甲哌鎓复配不同叶面肥对棉花的增产效果。【方法】试验于2021年在新疆呼图壁大丰镇进行,选用棉花品种为新陆早82号,以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甲派鎓为主,分别复配缩节胺,助剂,硼锌肥,亚鳞酸钾,硅肥;单施缩节胺为对照。分析不同处理对棉花的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对株高呈现不同的调控力度,其中胺鲜·甲哌鎓+助剂+硼锌肥处理抑制株高的能力较强;叶面喷施胺鲜·甲哌鎓+助剂+亚磷酸钾的蕾铃干物质积累量在所有处理中最大,达到45.37 g/株,且干物质总重最高,达到83.71 g/株;喷施处理胺鲜·甲哌鎓+助剂+硼锌肥的单株结铃数达到最大为6.78个/株,且单铃重最高为6.41 g,喷施胺鲜·甲哌鎓+助剂+亚磷酸钾收获籽棉产量最高,较对照高出10.42%。【结论】胺鲜·甲哌鎓+助剂+亚磷酸钾组合的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以黄玫瑰、黑玫瑰、夏黑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甲哌鎓(施药倍数为0、750、375倍)和甲哌鎓施用量(每667 m~2施0、40、80 g)对葡萄二次成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品种葡萄每条主梢的二次花数、副梢结果枝数随着甲哌鎓施用量的增大而增大。甲哌鎓对葡萄二次果形成有促进作用,用250 g/L甲哌鎓375倍液处理能显著提高葡萄结果枝率和每条主梢的花序数。使用250 g/L甲哌鎓375倍液处理后的夏黑、黄玫瑰和黑玫瑰的结果枝率分别为61.52%、91.11%、50.44%。使用250 g/L甲哌鎓375倍液处理后的夏黑、黄玫瑰和黑玫瑰的每条主梢的花序数分别为1.60、2.04、1.04。黄玫瑰和夏黑对不同浓度甲哌鎓的施用较敏感,生产上建议使用黄玫瑰和夏黑作材料,采用人工打顶和化学封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广东地区葡萄的一年两收栽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环境紫外(UV-B)辐射对叶用杜仲叶片光合作用和活性物质含量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为叶用杜仲林的生态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紫外(UV-B)辐射强度处理[CK:+0;T1:+1.40 kJ/(m~2·d);T2:+2.81 kJ/(m~2·d)]下,以5年生杜仲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净光合速率、光合色素、次生代谢产物及自由基含量差异及相关性。[结果]UV-B辐射强度增加显著降低杜仲叶片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叶绿素a/b,显著提高了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T1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最高[(1.15±0.049)mg/g],T2处理的类胡萝卜含量最高[(0.036 0±0.001 6)mg/g];UV-B辐射强度增加显著降低杜仲叶片部分次生代谢产物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京尼平苷和绿原酸含量,且最大变化值之间分别相差20.74、61.23、16.16和13.63倍,同时也显著提高了部分次生代谢产物京尼平、黄酮、总酚和单宁含量,且T1处理的京尼平、黄酮、总酚和单宁含量分别是CK处理的1.21、1.11、1.34和1.37倍,总酚与单宁含量以T2处理最高,分别为(1.290 0±0.023 0)和(17.30±1.44)μg/g;UV-B辐射增强显著增加了MDA、H_2O_2和O_2·~-含量,且T1处理的MDA含量与O_2·~-含量较CK处理组分别高39.46%、70.48%;T2处理的H_2O_2含量较CK处理组高43.51%。[结论]UV-B辐射显著影响杜仲叶片光合参数及绿原酸、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和京尼平苷酸等主要活性物质含量,因此可以通过调节环境UV-B辐射强度以提高叶用杜仲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七子花叶片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七子花树冠不同层次叶片的黄酮、鞣质、生物碱、皂甙、木质素和绿原酸等6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6种次生代谢产物的总量和各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在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总量以上层最高,为150.66 g.k-g 1;黄酮以中层最高,总生物碱是下层最高,总皂甙、绿原酸、鞣质、木质素均为上层最高。6种次生代谢产物中,绿原酸与总皂甙、总生物碱与绿原酸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核黄素诱导烟草悬浮细胞酚类物质和木质素的积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阐明核黄素对烟草悬浮细胞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以及抗病相关的酚类物质、木质素等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方法】1 mmol?L-1的核黄素处理烟草悬浮细胞,用生物化学、细胞化学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等方法测定苯丙烷代谢有关的生理和生化指标。【结果】核黄素处理后,PAL和POD活性明显升高,处理12 h 和24 h后酶活性分别达到峰值;荧光观察细胞壁积累了更多的酚类物质,胞内和胞外scopoletin(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含量明显升高,在处理12 h后都达到峰值,分别是对照的3.6和3.9倍;细胞染色和含量测定表明,核黄素处理后烟草悬浮细胞沉积了更多的木质素,处理24 h和48 h后,木质素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5和1.8倍。【结论】核黄素处理后提高了烟草悬浮细胞PAL、POD活性,积累了更多与抗病有关的次生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浓度的甲哌苯甲酸离子液对棉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棉花产量的影响.设置4个处理为A1,甲哌苯甲酸离子液75 g/hm2;A2,甲哌苯甲酸离子液105 g/hm2;A3,甲哌苯甲酸离子液135 g/hm2;CK,人工打顶.于药后每隔7 d取样1次,通过愈创木酚比色法、氮蓝四唑(NBT)光下还原法、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对3种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甲哌苯甲酸离子液处理下,不同棉花品种MDA含量呈增加的趋势;不同棉花品种随着施药后天数的增加,其POD活性急剧下降;甲哌苯甲酸离子液105 g/hm2处理对棉花MDA含量、POD活性、SOD活性影响明显.不同甲哌苯甲酸离子液浓度影响棉花MDA含量、POD活性、SOD活性,适宜的甲哌苯甲酸离子液化学打顶剂的浓度为105 g/hm2;不同浓度甲哌苯甲酸离子液影响棉花产量,高浓度对棉花品种新陆中37、新陆中82有抑制作用,对新陆早77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硫化氢(H2S)对白桦悬浮细胞中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以及多酚和三萜等次生代谢物累积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比色法等分析IAA和ABA含量及其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黄酮和三萜等次生代谢物含量.[结果]H2S供体硫氢化钠(NaHS)处理对白桦悬浮细胞中IAA、ABA的累积存在浓度和时间效应,其中1.0 mmol/L H2S供体NaHS处理12 h时ABA含量达最高值,比对照增加了196.46%,而IAA含量在0.1 mmol/L H2 S供体NaHS处理3 h时达最高值,比对照增加了5.55%.ABA或H2 S处理后白桦悬浮细胞中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呈增加趋势,而IAA处理则相反.1.0 mmol/L H2 S供体NaHS与不同浓度的IAA和ABA分别处理白桦悬浮细胞24 h后,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白桦悬浮细胞中多酚、黄酮、三萜含量.其中,1.0 mmol/L ABA与NaHS共同处理后白桦悬浮细胞中多酚、黄酮、三萜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比NaHS单独处理增加了17.89%、14.74%和8.87%.[结论]H2S处理促进白桦悬浮细胞中IAA、ABA和次生代谢物的累积,H2S与IAA或ABA共同处理可进一步促进次生代谢产物的累积.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放牧过程中的采食和践踏损伤对草原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对盆栽的内蒙古草原冷蒿进行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处理(以剪刀损伤和揉捏),设置轻度(处理1/4枝条)、中度(处理1/3枝条)、重度损伤(处理1/2枝条)水平和对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不同处理后冷蒿叶片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机械损伤处理后,冷蒿叶片次生代谢产物的总量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增加,轻度处理后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增加较缓慢且峰值出现晚,而中度和重度处理后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迅速增加,在6 h时达到峰值而后出现下降的现象;轻度和中度处理次生代谢产物种类增加,重度处理则减少。冷蒿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是萜烯类化合物,占总量的80%以上;各处理萜烯类化合物含量与对照比分别增加了59%,54%,67%,其中,8-羟基里哪醇的增加趋势最为明显;酚类、醇类、芳香烃和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在处理后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以96份棉花多基因型种群(MAGIC)后代株系为材料,研究花铃期喷甲哌鎓对株系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鉴定和筛选出对甲哌鎓响应的敏感材料和钝感材料,为培育稳定广适性品种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甲哌鎓处理棉花的株高、果枝数、总果节、第5果枝长、第10果枝长、单株结铃数、单铃质量与其对照相比,响应达到极显著性差异(P﹤0.01),衣分和皮棉产量的响应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单株结铃数是决定皮棉产量最主要的因素,衣分与单铃质量次之。基于表型响应度数据的聚类分析将群体分为六大类,筛选构建2个极端材料池:敏感池(40份材料)和钝感池(43份材料)。表明棉花MAGIC群体对甲哌鎓的生态响应存在差异,极端材料池的构建发掘了一些典型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全面实现棉花全程机械化,达到轻简化栽培的目的,设置不同用量化学打顶剂对比试验,以不打顶和人工打顶为对照,研究化学打顶剂对国审棉Z1112棉花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膜六行机采模式下,自封顶+甲哌鎓(10 g/亩+15 g/亩),对国审棉Z1112生长发育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对籽棉产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土壤盐分对养心菜生长及品质等指标的影响,为不同程度盐碱地条件下养心菜的功能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原土调配盆栽试验,通过CK(0.65 g/kg)、T_1(2.00 g/kg)、T_2(4.00 g/kg)、T_3(6.00 g/kg)、T_4(8.00 g/kg)5个盐分胁迫处理,进行株高、单株产量指标及单宁、黄酮、硝酸盐、Vc等品质指标分析。[结果]养心菜株高、茎数、单株产量均随盐分增加而逐渐减小,CK、T_1处理间单株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其他3个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随盐分增大,单宁含量逐渐增加,养心菜植株中黄酮含量先增加后减小,4个处理与对照比较均达显著水平,其中T_4处理达到最大值,变幅在1.12~1.36 mg/g之间。随着盐分增加,硝酸盐含量逐渐减小,4个处理与对照比较均达显著水平;Vc含量除T_1处理较对照略有增加外,其他处理均逐渐减小,与对照比较均达显著水平。[结论]养心菜作为盐碱地食用栽培,以含盐量2.00 g/kg的轻度盐碱地为宜;成分提取及功能性开发栽培,以土壤含盐量不超过4.00 g/kg为宜。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试验观察了30%胺鲜酯.甲哌鎓水剂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30%胺鲜酯.甲哌鎓水剂在剂量90~180 mL/hm2时能控制花生植株生长,使花生株型矮化,单株饱荚数、饱荚重和籽仁重比空白对照均有所增加;每公顷饱荚产量和籽仁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5.6%~59.8%、10.7%~35.4%;30%胺鲜酯.甲哌鎓水剂各浓度处理对花生品质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烟酸、天冬氨酸和异亮氨酸对雷公藤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通过添加烟酸、天冬氨酸和异亮氨酸来分析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悬浮细胞中雷公藤内酯醇、雷公藤吉碱和雷公藤次碱产物的含量。采用HPLC检测分析烟酸、天冬氨酸和异亮氨酸3种物质添加后雷公藤茎悬浮细胞中雷公藤内酯醇、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的含量,结果表明,低浓度(0.5mmol/L)烟酸处理能显著促进细胞的生长,其生长速率为对照的1.15倍,但对细胞干重增加影响不大;不同浓度的异亮氨酸处理能极大促进细胞中雷公藤内酯醇、雷公藤吉碱和雷公藤次碱的产生,并分别在0.1、1.5、0.1mmol/L浓度下达到最大值,为4.65、30.24、166.41μg/g,但培养液中次级代谢产物的分泌则相对减少;异亮氨酸对总的雷公藤吉碱和雷公藤次碱含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天冬氨酸处理则主要促进细胞中雷公藤吉碱的产生和培养液中次碱的分泌,并在0.5 mmol/L浓度下其含量达到110.09μg/g、4.06μg/瓶;烟酸处理则相对抑制次级代谢产物的产生和分泌。异亮氨酸处理悬浮细胞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的产量,推测异亮氨酸可能参与了雷公藤生物碱的生物合成,该结果的应用对雷公藤细胞培育生产次级代谢产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p-香豆酸(p-Coumaric acid,p-CA)处理对马铃薯块茎伤口处聚酚软木脂和木质素积累的影响及相关机理。【方法】用0.5 mmol∙L-1 p-CA浸泡切半‘大西洋’马铃薯块茎10 min,以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于室温条件下避光贮存进行愈伤。测定损伤块茎在愈伤期间的失重率以及损伤接种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块茎的病情指数,观察伤口处聚酚软木脂和木质素的积累,测定伤口处苯丙烷代谢关键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苯丙烷代谢产物和H2O2含量。【结果】p-CA处理显著降低了损伤块茎的失重率和损伤接种块茎的病情指数,14 d时,处理块茎的失重率和病情指数分别比对照低38.46%和43.18%。p-CA处理加速了块茎伤口处聚酚软木脂和木质素的积累,14 d时,处理块茎的聚酚软木脂和木质素的细胞层厚度分别比对照高26.43%和30.26%。p-CA处理还明显提高了块茎伤口处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4-羟化酶、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和肉桂醇脱氢酶的活性,7 d时,处理块茎的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高32.17%、23.51%、25.09%和23.08%。14 d时,p-CA处理块茎的肉桂酸、p-香豆酸、咖啡酸和总酚含量分别比对照高34.26、38.29%、19.31%和41.04%;21 d时,处理块茎的阿魏酸、芥子酸含量分别比对照高38.33%和20.47%。此外,p-CA处理促进了块茎伤口处肉桂醇、松柏醇、芥子醇和木质素的积累,14 d时,处理块茎的肉桂醇和木质素含量分别高于对照36.93%和31.66%;21 d时,处理块茎的松柏醇和芥子醇含量分别高于对照41.43%和34.05%。p-CA处理还提高了块茎伤口处H2O2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7 d时,处理块茎的H2O2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高于对照40.25%和27.01%。【结论】p-CA处理可通过激活苯丙烷代谢,提高H2O2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马铃薯块茎伤口处聚酚软木脂和木质素的积累,从而加速块茎愈伤。  相似文献   

15.
丛枝菌根真菌对银中杨叶片物质代谢及化学防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两种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GM)和根内球囊霉(GI)对银中杨物质代谢及化学防御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孢子含量均为15 个/g的GM、GI基质,分别称取20 g孢子基质与1.3 kg灭菌土混合均匀制成混合基质,将银中杨扦插苗移栽至混合基质中。在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达到最高时(第90天),分析银中杨叶片内N、P元素、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以及防御蛋白活性。   结果   GM和GI处理组银中杨,叶片内N和P、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淀粉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 > 0.05)。次生代谢产物木质素、黄酮、总酚和单宁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防御蛋白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胰蛋白酶抑制剂(TI)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I)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GM和GI能促进银中杨物质代谢,叶片内营养元素N、P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改变叶片品质,改善其耐受性;增强叶部化学防御能力,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和防御蛋白活性增加,改变银中杨对叶部害虫的抗性。因此,丛枝菌根真菌最终能否增强银中杨的抗虫性还有待进一步生物测定试验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元江云龙新村的贵妃芒果(Mangifera indica L.)为试材,短截初花期结果枝后树冠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多元微肥,研究花芽分化过程中剪口芽、韧皮部和叶片内淀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芽内淀粉含量喷施磷酸二氢钾后最高,于3月7日达到最大值(15.47 mg/g),比喷施尿素、多元微肥和对照的最大值分别高1.94、1.60、1.00 mg/g;韧皮部淀粉含量喷施尿素后最高,于3月7日达到最大值(15.65 mg/g),比喷施尿素、多元微肥和对照的最大值分别高0.68、2.83、5.96 mg/g。叶内淀粉含量对照最高,于3月7日达到最大值(14.47 mg/g),比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和多元微肥的最大值分别高2.18、2.93、1.73 mg/g。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设置25%多效唑30 g/亩、25%多效唑60 g/亩、5%烯效唑50 g/亩、5%烯效唑100 g/亩、20%多唑·甲哌鎓30 g/亩、20%多唑·甲哌鎓60 g/亩、钜控(微生物菌剂)100 g/亩、钜控(微生物菌剂)150 g/亩、CK(清水)9个不同化控剂及其用量处理,研究喷施不同药剂、不同剂量的化控剂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在返青期喷施化控剂均能降低植株高度,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钜控(微生物菌剂)能明显促进穗部增长;化控剂处理穗粒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除与25%多效唑的2个不同剂量处理呈显著差异外,其他药剂处理较对照均无明显差异;对照亩产最高,其次为5%烯效唑50 g/亩和25%多效唑30 g/亩;25%多效唑、5%烯效唑和20%多唑·甲哌鎓在增加剂量后,株高、穗长、结实小穗均不同程度减少;4种化控剂增加剂量后,产量均降低,减幅最大的为25%多效唑,最小的为钜控(微生物菌剂)。本试验条件下建议施用的化控剂及用量为5%烯效唑50 g/亩、25%多效唑30 g/亩和钜控100 g/亩。  相似文献   

18.
水分胁迫对水稻叶片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营养液培养条件下,测定了水稻品种金优402幼苗叶片中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经50g/L PEG-6000处理5d的植株,其叶片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均增加。PEG处理1d,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总量上升到最大值,并分别达到对照的1.6倍和1.98倍;PEG处理3d,游离脯氨酸上升到最大值,达到对照的1.6倍,游离脯氨酸维持较高值的时间比可溶性糖多2d。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总量的累积在水分胁迫前期均表现为急剧上升的趋势,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下降的趋势为先剧烈后缓慢,最后在胁迫解除2d后减少到接近对照的水平。试验期间,水稻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数在处理与对照间无明显差异,两者均在4%左右。  相似文献   

19.
水杨酸对厚皮甜瓜采后病害及苯丙烷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采后水杨酸处理对厚皮甜瓜果实采后病害的抑制效果和苯丙烷代谢的增强作用。【方法】以‘玉金香’厚皮甜瓜为试材,用4 mmol•L-1水杨酸采后常温浸泡10 min,测定处理对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损伤接种果实病斑直径和自然发病率的抑制,以及对果实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和产物积累的影响。【结果】水杨酸处理不仅明显降低了果实损伤接种T. roseum的病斑直径,而且还显著减轻了常温贮藏期间果实的自然发病率。水杨酸处理明显提高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和肉桂酸羟化酶(C4H)的活性,处理后6 d,其C4H和4CL活性分别比对照高1.0和2.8倍,10 d时PAL活性为对照的1.6倍。此外,处理还显著提高了果实的总酚以及木质素含量,处理后4 d和10 d果实木质素和总酚含量分别高出对照30.6%和30.0%,但处理对类黄酮含量影响不大。【结论】采后水杨酸处理能够通过诱导厚皮甜瓜的苯丙烷代谢增强果实对采后病害的抗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181克/升zeta-氯氰菊酯乳油对棉花棉铃虫的防治效果,2018~2019年连续2 a以当地常用药剂5%氯氰菊酯乳油为对照,在棉花(科能608)上进行了181克/升zeta-氯氰菊酯乳油有效成分用量60、75和90 g/hm~2防治棉铃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81克/升zeta-氯氰菊酯乳油药剂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随着药剂用量的增大而显著提高,用药后7 d内,除60 g/hm~2用量处理防效显著低于对照药剂外,其他2个用量处理的防效均与对照药剂相当,但用量75与90 g/hm~2处理的防效差异均不显著。181克/升zeta-氯氰菊酯乳油在棉花上使用安全,防治棉铃虫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速效性,持效期可达7 d以上,是一种理想的防治棉花棉铃虫药剂,其有效成分经济用量为75 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