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诱抗剂对番茄植物学性状和灰霉病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番茄植株的系统抗病性、减少化学药剂的施用,选用7种诱抗剂作用于番茄植株,初步研究了诱抗剂对番茄植物学性状和对灰霉病诱导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CK相比,施用诱抗剂后番茄植株的节间长度、茎的粗度、根干质量、坐果率、单株果实数、果实纵横比和果实硬度呈增大趋势;而植株的总节数、花序间的叶数、叶片开散度、茎干质量、单果质量呈下降趋势。喷施壳聚糖(CTS)、氨基寡聚糖(AO)、亚精胺(Spd)可增强番茄对灰霉病的抗性,相对防效分别比CK提高62.33%、57.44%、12.47%;番茄单株产量以施用氨基寡聚糖(AO)、果胶(Pec)、水杨酸(SA)比CK增加较多,分别为16.75%、15.34%、13.55%。在生产中AO作为诱抗剂,既可以提高番茄产量,又可以增强对灰霉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植物诱抗剂对番茄植株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3种诱抗剂CTS、BABA、BTH为试材,每种诱抗剂设置3个水平进行灌施处理.结果 表明:施用诱抗剂后,各处理的株高、茎粗、节数、始花节位、分枝角度、叶重、叶厚、果实大小、单果重、产量、果实糖度、果实密度等均与CK差异不显著,但对其他性状有显著的影响.处理2番茄植株的生长性状和早期产量性状总体表现最佳;与CK相比,株高降低,茎粗增加;节数、节间距在各处理中表现中等,能提高每穗花序的花朵数量;果实横径、纵径、单果重均为各处理(含CK)的最高值,分别为62.05 mm、47.93 mm、115.74 g,果皮厚度、果实硬度和密度均较CK稍有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多效唑(PP333)与水杨酸(SA)、茉莉酸(JA)、壳聚糖(CTS)和苯并噻二唑(BTH)等药物互作对香蕉苗生长及抗病性的影响,为利用诱抗剂防控香蕉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banana)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香蕉品种‘宝岛蕉’组培杯苗为试验材料,叶面喷施PP333(A处理)及4种常用诱抗剂单剂(B、C、D和E处理)和双剂(A+B、A+C、A+D和A+E处理),以喷清水为对照(CK),结合伤根浸菌接种法,比较分析各处理香蕉苗的生长状况、抗枯萎病能力和防御酶活性。【结果】处理后30 d,各药物处理香蕉苗的株高均显著低于CK(P<0.05,下同),茎粗总体上高于CK。其中,双剂处理中以PP333配施BTH的株高最低,较CK显著降低31.84%,以PP333配施JA的茎粗最粗,较CK显著增加20.55%。双剂处理香蕉苗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均显著低于CK,降幅为2.46%~5.74%,根系干物质量较CK显著提高39.02%~43.90%。各药物处理香蕉苗期的枯萎病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CK,其中PP333配施BTH和CTS对香蕉枯萎病的诱抗效果较佳,分别达57.6...  相似文献   

4.
分别用5个浓度的3种诱抗剂(Harpin、BTH和SA)喷施凤丹叶面,并以清水处理为对照,统计叶片病斑面积和病叶数,从而测定诱抗剂对凤丹抗3种主要病害(红斑病、灰霉病和黑斑病)的诱导效果;同时,测定了最适浓度诱抗剂对3种病原菌的抑制活性,以及对凤丹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诱抗剂均可有效地诱导凤丹对不同病害产生抗性,其中,BTH的诱抗效果最佳;3种诱抗剂对凤丹抗主要病害的诱导效果均表现为红斑病黑斑病灰霉病;诱抗剂处理显著提高了凤丹植株可溶性蛋白和色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显著降低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丙二醛的含量;诱抗剂对凤丹3种病害的病原菌无毒杀作用,但可诱导植株获得系统抗性.  相似文献   

5.
化学诱抗剂诱导番茄抗叶霉病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化学诱抗剂吲哚乙酸,乙烯利,氟乐灵叶面喷施处理番茄幼苗,诱导番茄抗叶霉病效果显著,诱抗剂处理番茄植株叶霉病病情指数分别为26.1%-32.4%,对照处理叶霉病病情指数为72.2%,诱抗剂处理后,植株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明显了高于对照,而生理指标与植株的抗病反应无一致的变化规律。说明化学诱抗剂诱导番茄对叶霉病抗性的提高与酶活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6.
以番茄‘1479’和‘2300’为材料,研究了苯并噻二唑(BTH)诱导番茄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的抗病性,并测定BTH处理对番茄幼苗叶片光合特性和几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10~2.00 mmol·L-1BTH均有不同程度的诱抗效果,其中0.50 mmol·L-1BTH处理效果明显,诱导效果可达42.7%。BTH可以提高番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能缓解由TYLCV侵染带来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的趋势。喷施BTH或接种TYLCV均可提高番茄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但喷施BTH诱导并接种TYLCV处理的植株叶片上述酶活性比只诱导不接种处理上升速度快。表明,BTH处理可以缓解TYLCV侵染对番茄光合系统的伤害,诱导防御酶活性的增强,显著降低其病情指数,增强番茄对TYLCV的抗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钙对化学诱抗剂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β-氨基丁酸(BABA)和龙胆酸(GA)诱导番茄酚类物质积累的影响,在番茄6叶期用上述化学诱抗剂处理第3叶片,并分别喷施CaCl2、蒸馏水(H2O)、LaCl3和EGTA,然后测定各处理第3叶片(诱导叶)和第5叶片(非诱导叶)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化学诱抗剂处理后,番茄诱导叶及其上位非诱导叶中酚类物质含量均升高;其中,SA、MeJA和GA处理后第2天,酚类物质含量迅速升高并达到高峰,而BABA处理后第1天酚类物质含量即达到高峰。(2)外源Ca2+显著促进诱抗剂对番茄叶片中酚类物质积累的诱导,4种诱抗剂与Ca2+共同处理,番茄叶片中酚类物质含量比相应诱抗剂单独处理高10%以上;而Ca2+螯合剂EGTA和质膜钙通道抑制剂LaCl3,则不同程度抑制这些诱抗剂诱导番茄叶片中酚类物质含量的提高。由此认为,钙对上述诱抗剂诱导番茄叶片中酚类物质的合成具有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源亚精胺(Spd)对盐碱胁迫下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以从光合调控的角度评价Spd对番茄幼苗耐盐碱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水培法,以抗盐碱性不同的2个番茄品种‘中杂9号’(耐性较弱品种)和‘金棚朝冠’(耐性较强品种)为试验材料,每个品种随机分成4组进行不同处理(对照,1/2倍Hoagland营养液+叶面喷蒸馏水;单纯盐碱胁迫处理,75mmol/L盐碱溶液+叶面喷蒸馏水;单纯喷施亚精胺(Spd)处理,1/2倍Hoagland营养液+叶面喷0.25mmol/L Spd;盐碱+喷施Spd处理,75mmol/L盐碱溶液+叶面喷0.25mmol/L Spd),研究盐碱胁迫下外源Spd对番茄幼苗地上部干鲜质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瞬间水分利用率(WUE)、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单纯喷施Spd处理对‘中杂9号’幼苗地上部鲜质量、叶绿素含量以及‘金棚朝冠’幼苗地上部干鲜质量、叶绿素a/b均有显著促进效应(P0.05),同时对‘中杂9号’Gs和Ci有显著抑制效应(P0.05)。与对照相比,单纯盐碱胁迫处理‘中杂9号’幼苗地上部干鲜质量、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Pn、Tr、WUE、Gs、Ls以及‘金棚朝冠’幼苗地上部干质量、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Pn、Tr、Gs、Ci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中杂9号’和‘金棚朝冠’的Pn分别降低68.0%和48.1%,同时‘中杂9号’的Ci以及‘金棚朝冠’的Ls均显著升高(P0.05)。与单纯盐碱胁迫处理相比,盐碱+喷施Spd处理显著提高了2个番茄品种的地上部干质量、叶绿素含量、Pn、Tr、WUE、Gs(P0.05),表明叶面喷施Spd可以有效缓解叶绿素降解,降低盐碱胁迫对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或非气孔限制,显著增加盐碱胁迫下叶片的瞬间水分利用率(‘中杂9号’和‘金棚朝冠’的WUE分别提高13.3%和10.4%),且对‘中杂9号’的效应更为明显。【结论】叶面喷施Spd可以提高番茄幼苗的耐盐碱性,有利于促进盐碱胁迫下番茄植株的生长,这种促进作用与Spd对光合机构的保护效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研究植物病害诱抗剂对滇牡丹红斑病的诱抗效应,以期为红斑病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途径。采用康壮素(Harpin)、苯并噻二唑(BTH)和水杨酸(SA)3种常见诱抗剂对滇牡丹红斑病进行了诱抗试验,分析了其发病指数、诱抗效果、生理等相关指标变化。结果表明:3种诱抗剂对滇牡丹红斑病诱抗效果显著,发病指数均显著下降,其中以BTH的诱抗效果最佳;并确定BTH的最佳使用浓度为100 mg/L,诱抗效果高达68.27%。在此浓度处理后,叶片病斑面积停止增长,边缘逐渐愈合,SAFR和MDA含量显著降低,可溶性蛋白、色素和相关酶系活力指标均显著增加,这些变化与流胶病的抗性变化密切相关。3种诱抗剂对滇牡丹红斑病原菌不产生毒杀作用,而是诱导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SAR),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诱抗剂对马铃薯疮痂病抗性诱导的影响及其抗性生理机制,为马铃薯疮痂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叶片喷施清水为对照(CK),设6个诱抗剂处理,处理1~处理4为常规拌种分别+1.0 mmol/L水杨酸、1.0 mmol/L苯并噻二唑、2000倍25%吡唑醚菌酯或500倍3%氨基寡糖素喷施叶片,处理5和处理6为50倍3%氨基寡糖素喷种分别+500倍3%氨基寡糖素或500倍3%香菇多糖喷施叶片.于齐苗后每隔7 d喷施1次,共喷施3次,第3次喷施后14 d调查植株出苗率、株高等农艺性状,取样测定抗性生理指标,收获后调查块茎疮痂病发病率、产量并进行品质分析.[结果]不同诱抗剂处理均可显著降低马铃薯疮痂病发病率,其中以50倍3%氨基寡糖素喷种+500倍3%香菇多糖喷施叶片的防治效果最佳,相对防效达68.85%;与CK相比,诱抗剂处理后的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强,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块茎的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淀粉含量显著提高(P<0.05).[结论]诱抗剂通过提高马铃薯叶片的叶绿素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及降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来调节植株生长,从而诱导植株产生系统抗病性.利用50倍3%氨基寡糖素喷种+500倍3%香菇多糖喷施叶片对防治马铃薯疮痂病的效果最理想,同时可提高产量并改善块茎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1.
刘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10-12513
[目的]探讨水杨酸(SA)对番茄抗灰霉病的诱导作用。[方法]以SA作为诱抗剂处理番茄幼苗,研究了SA对番茄灰霉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并测定了其诱导抗性产生过程中番茄植株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4种防御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SA在其浓度范围内对番茄灰霉病病原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而相对诱导效果在处理后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用150 mg/L SA处理番茄植株后间隔3 d挑战接种灰霉病病原菌产生的诱导效果最好,且抗性持续期在10~15 d。经SA处理后,CAT、POD、PPO、PAL在番茄灰霉病系统诱导抗性中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明显高于对照,同时MDA含量以波浪线形式呈上升趋势。[结论]S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CAT、POD、PPO、PAL活性与番茄对灰霉病的诱导抗性呈正相关,MDA含量的增加与抗病性的提高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用不同浓度诱抗剂BTH处理马铃薯,研究其对马铃薯疮痂病抗性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诱抗剂BTH处理可明显降低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BTH浓度为1.00mmol/L的条件下,对疮痂病的相对防效最高达63.59%。在此最适浓度下,马铃薯植株的色素、超氧阴离子自由基、POD和PPO活性等相关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这些指标的提高与疮痂病的抗性密切相关,但诱抗剂BTH诱导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番茄感病品种1479和2300为材料,研究了苯并噻二唑(BTH)诱导番茄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抗性,并测定BTH处理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接种对番茄叶片几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1~2.0mmol/L BTH能有效诱导番茄产生对番茄黄化曲叶病的抗性,其中0.5 mmol/L BTH处理效果明显,诱导效率可达42.7%。喷施BTH或接种TYLCV均可提高番茄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但诱导并接种处理的植株叶片上述酶活性比只诱导不接种处理高。说明BTH处理可以诱导番茄增强防御酶活性,降低病情指数,增强对番茄黄化曲叶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4.
以50mg/L Harpin或100mg/L BTH作为诱抗剂,分别研究两者对植物生长期间合成抗菌物质的影响,分布于叶片的抗菌物质以甲醇-二氯甲烷浸提,薄层层析色谱(TLC)分离,并以A.alternata为指示菌,对其抑菌带的抗菌物质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结果表明:甜瓜叶片中存在着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9,12,15-三烯十八酸等多种预存抗菌物质;经Harpin或BTH诱抗剂诱导后,抗菌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显著增加;诱抗剂处理不仅可诱导甜瓜植株固有的抗菌物质如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3,5-环庚三烯、9,12,15-三烯十八酸等含量增加,而且可诱导合成新的棕榈酸、棕榈酸甲酯、9,12,16-三烯十八醛、邻苯二甲酸丁酯等多种可能的抗菌物质;Harpin或BTH诱抗剂限制了Erysiphe cichoracearum菌丝在叶片中的侵染,显著降低了甜瓜白粉病和霜霉病的田间病情指数。  相似文献   

15.
钙对水杨酸调控番茄生长及光合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钙对水杨酸(SA)调控番茄(Lesculentum Mill)生长及光合的效应,采用Ca2 (CaCl2)及Ca2 抑制剂(EGTA和LaCl3)叶面喷雾处理,研究其在SA诱导番茄生长及光合效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SA具有促进番茄植株生长、提高番茄植株的光合速率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SA处理后再增施Ca2 ,可进一步促进番茄植株生长、提高光合速率,Pn最高可达14.37CO2μmol.m-2·s-1,并使番茄叶绿素含量也进一步提高,最高值为2.22mg·g-1,比CK提高15%.在SA处理后再增施Ca2 抑制剂,则使番茄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同时也明显降低了植株的光合作用.Ca2 和SA在对番茄生长及光合反应中具有相互关联的作用,Ca2 是SA诱导番茄植株生长增加以及光合作用提高所不可缺少的物质,但有关二者问的作用机制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水杨酸(SA)对小苍兰(Freesiarefracta Klatt)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利用SA调控小苍兰生长、开花及其种球繁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盆栽小苍兰进行不同浓度SA水溶液浸泡种球、叶面喷施及浸泡种球+叶面喷施3组处理,以未进行SA处理为对照(CK),测定分析各处理小苍兰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指标。【结果】低浓度SA(150.0 mg/L)处理可促进小苍兰营养生长及球茎发育,并延长开花天数,高浓度(450.0~600.0 mg/L)SA处理能抑制小苍兰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在浸泡组中,600.0 mg/L SA处理的小苍兰矮化效果显著(P<0.05,下同),株高比CK降低16.9%,花葶高比CK降低33.8%,但小苍兰叶片受到损伤,且植株开花率降低。在喷施组中,300.0 mg/L SA处理的小苍兰花期比CK提早5 d;150.0 mg/L SA处理的球茎总重量比CK提高27.3%。在浸球+喷施组中,300.0 mg/L SA浸泡种球处理随着叶面喷施SA浓度的升高,大球茎平均重呈明显降低趋势,其中,喷施300.0 mg/L SA处理的大球茎平均重比CK降低11.3%,喷施450.0 mg/L SA处理的株高和花葶高分别比CK降低13.5%和10.3%,且植株叶片生长及开花表现良好。【结论】300.0 mg/L SA浸泡种球+450.0 mg/L SA喷施叶面对小苍兰生长及开花的综合效果最佳,可供小苍兰或其他植物利用SA进行植株生长及开花调控应用。  相似文献   

17.
叶面肥喷施次数对弱光下番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光温室内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品种"辽园多丽"为试材,在遮光条件下设计2个叶面喷肥处理:处理1为0.3%磷酸二氢钾;处理2为0.3%磷酸二氢钾、1.5%葡萄糖、0.1%硼砂和1.5%氯化钙的混合液,分别以温室内自然光照和遮光条件下喷施清水的处理为对照(CK1和CK2),测定了喷施不同次数叶面肥对番茄的生长发育、营养吸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促进番茄植株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提高弱光下番茄的产量和品质;以连续喷施3次叶面肥效果较好,而且处理2效果好于处理1。弱光对番茄植株吸收氮和磷的影响较小,但抑制了植株对钾的吸收。连续喷施3次叶面肥后,可以显著增加植株体内矿质元素的含量,且处理2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以50mg.L-1 Harpin和100mg.L-1 BTH处理厚皮甜瓜,研究诱抗剂对植物生长期间抗菌物质合成的影响。叶片中抗菌物质用甲醇-二氯甲烷浸提,薄层层析色谱(TLC)分离,并以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为指示菌,对其抑菌带的抗菌物质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结果表明:甜瓜叶片中含有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3,5-环庚三烯、9,12,15-三烯十八酸等多种预存抗菌物质;经Harpin或BTH诱抗剂处理后,抗菌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显著增加。诱抗剂处理不仅可诱导甜瓜植株上述固有抗菌物质含量的增加,而且还可诱导合成新的棕榈酸、棕榈酸甲酯、9,12,16-三烯十八醛、邻苯二甲酸丁酯等多种可能的抗菌物质。Harpin或BTH处理可以限制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菌丝在叶片中的扩展,显著降低甜瓜白粉病和霜霉病的田间病情指数。  相似文献   

19.
番茄枯萎病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番茄枯萎病诱导抗病性研究的主要进展,对不同诱抗剂的诱抗效果和抗性机制做了简要回顾。青霉菌、几丁质等都可降低枯萎病病情指数,降低植株死亡率,且诱抗效果与诱抗剂使用浓度有关。被诱导植株病菌侵入部位细胞壁加厚,胼胝质沉积;植株体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多酚含量显著增高,P14蛋白、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等PR蛋白积累。水杨酸与茉莉酸可能介导了二条不同的诱导信号传递途径。同时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将S-诱抗素、寡聚糖和有机肥稀释成不同浓度梯度,进行浸种、催芽与喷施番茄植株和果实处理,研究其对番茄的促生和防病作用。结果表明:浸种处理番茄种子,除高浓度S-诱抗素(稀释倍数2 500倍)对番茄的出芽率以及胚根、胚芽的伸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外,其他处理均对番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叶面喷施生物源物质,可有效提高番茄苗的株高、鲜重和叶绿素含量,促进番茄植株体内防御酶活性的增加,导致抗性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生物源物质喷施番茄植株表面48 h后,其体内抗性相关基因PAL基因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量均明显上调。防效测定表明,间隔24 h,连续喷施2次生物源物质,可有效降低番茄果实表面灰霉病病斑的扩展,但对苗期番茄灰霉病的防效较差;若将生物源物质与生防放线菌5X4配合使用,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