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CATI调查数据为样本,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有序Probit模型回归分析,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模型,为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小城镇意愿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政府制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小城镇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基于对浙江省23个县(市)级城镇411位农业转移人口的调查数据,利用交叉统计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人基本特征、家庭社区特征、社会保障特征、心理感知特征4个方面分析影响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小城镇意愿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性别、婚姻状况、有无技能、子女数、家乡到中心城镇的交通便利情况、家乡住房数、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以及对城镇生活的向往度与落户城镇的难易度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小城镇意愿有显著影响。年龄、受教育年限、家庭总收入、承包地利用状况以及城镇生活的适应度和满意度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小城镇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保障问题是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能否融入城市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就业保障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基础上,从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农业转移人口自身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保障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进城落户意愿是推动户籍人口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当下各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积极性不高,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并不乐观。基于推拉理论,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采用二元 Logit 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土地资源禀赋对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意愿的影响,探讨两者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意愿总体较低,占比为48.91%,农业转移人口拥有承包地与宅基地的比例分别为61.40%和71.71%。土地资源禀赋显著抑制了农业转移人口的进城落户意愿,农业转移人口的身份认同、社会交往状况在土地资源禀赋影响进城落户意愿的过程中发挥着中介效应,社会保障状况发挥着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地流转将会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进城落户意愿。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设计,消除阻碍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体制障碍;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土地为农业转移人口留条退路,增强社会结构的弹性,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基于行为与预期视角,构建了农业转移人口进程定居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河南省3市1 280个农业转业人口的问卷调查,采用二元Logisitic模型实证研究了反映农业转业人口主观意愿的相关因素对其进城定居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城市务工时间和幸福感对其进城定居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收入水平、劳动合同、社保、职业等因素影响不显著。提出了提升心理预期;发挥市场机制对农村资源要素的配置;从制度层面把控关键要素(人、业、钱、房等)推行市民化;发展农业转移人口的选择能力;打造公平的竞争平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诸暨市是一个处于城镇化发展中的典型样本。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一直是国家关心的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三大产业的和谐发展,提高诸暨的城镇化水平,避免浪费劳动力资源,符合社会大环境的发展趋势。以诸暨市农业转移人口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人、家庭、经济和心理四大因素出发,运用描述性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从总体的情况上看,对诸暨市农业人口市民化意愿影响较为显著的是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满意度、收入水平、城镇生活满意度和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农技服务》2017,(20):3-4
河南是典型的农业人口大省,如何有效破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拟对近10年来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出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进而提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业人口就近转移中的住房置换问题——以宁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栖”特征鲜明、且以大中城市为主要目标的劳务输出可以促使农业人口的流动,但不能使大量农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转移。要实现农业人口战略转移,必须首先实现由自发性的农村劳务输出向有组织的农户就近转移战略的转变。但实行农业人口转移新战略,必须解决农户在转入新居住地之后如何以较低成本取得住房的问题。解决方案是,对迁入农村城镇创业、就业并定居的新移民实行住房分阶段置换策略。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推进城镇化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农村贫困,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这是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是中国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的重要途径,这将有助于我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正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产物。河南省地处中原,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其城镇化建设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家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而对河南省城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这里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河南省城镇化的演进过程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人力资源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加强农村人力资源技能培训,落实权益维护和保障政策,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就地就近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人口转移的现状进行描述,归纳了我国农业人口转移的特征,并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对农业人口转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合理利用农业人口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2001,(1)
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城镇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趋势。当前我国虽然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城市与农村之前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的存在对于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国把城镇一体化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改革中的重要举措。但是因为城市发展速度快而乡村发展因为各方面限制发展较慢,这就导致城乡发展差距逐步拉大。所以农业转业人口市民化对于我国经济均衡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城镇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江西为例来探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阻碍及对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须由就业能力作保障。为深入了解浙江省农业转移人口实际情况,对浙江省农业转移人口相对集中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经过大样本统计分析,剖析了技能需求采纳的相关因素,了解到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就业行业等情况,提出了需在技能培训质量、能力应用效果、职业动向信息等关键支撑点上作深层次思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三个1亿人"提倡的就近城镇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否可行取决于农民工是否具备就近城镇化意愿。本文基于务工距离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以欠发达地区贵州省贵阳市1 026份农民工调查数据为依据,使用Oprobit模型和PSM模型,分析了务工距离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务工距离显著影响个体的留城意愿,当务工距离越远时,农民工的留城意愿相应越低,这一结论在克服选择性偏差后依然成立。务工距离也对农民工的家庭迁移行为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务工距离越远农民工越不大可能实现家庭式迁移和城市稳定定居。研究阐明了支持就近城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尊重农民工主观留城意愿、重点关注原户籍地与打工城市较近的农民工和吸引劳动力就近务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农村、小城镇金融改革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是农村信用合作社,长期以来它的操作都不是十分规范,这就带来了很多争论.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同时构建各级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加快居住证制度全覆盖,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让城市群充分起到辐射带动作用。而各级政府作为新型城镇化政策制度的发起者和执行者,在社会治理工作中占据核心位置,其职能履行的好坏直接决定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一、农村、小城镇金融改革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是农村信用合作社。长期以来它的操作都不是十分规范。这就带来了很多争论。有意见认为应该按照合作制原则改造农村信用合作社:另有意见认为应该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而双方都是以现有的合作社不符合合作制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