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省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年对我省6个地区的玉米茎腐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在分离的107份标样中,镰月菌分离频率为65.4%,其中串珠镰刀菌分离频率为30.8%,致病力为62.5%;腐霉菌分离频率为30.8%,致病力达100%,重分离仍能得到原菌株。根据柯赫氏法则,串珠镰刀菌和腐霉菌为山西省玉米茎腐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甘薯基腐病是引起甘薯茎基部褐化干枯的重要病害。田间调查发现,浙薯13茎基部褐化干枯,病部有黑色小粒点。对病害样品进行镜检、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3个甘薯品种进行致病性测定。镜检发现,病组织上产生的黑色小粒点为病原菌分生孢子器,产生的分生孢子为椭圆形,两端各有1个油球;分离纯化获得菌株ZJUP0002,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初为白色,后期为黄色,菌丝稀疏,不产孢。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Diaporthe destruens。将菌株ZJUP0002接种至浙薯77、浙薯13和心香3个甘薯品种的茎基部,3个甘薯品种均表现出相同的基腐症状,其中浙薯13和心香发病较重。结果表明,浙江宁海发生的甘薯茎基部褐化干枯是由Diaporthe destruens引起的甘薯基腐病,不同甘薯品种对甘薯基腐病菌的抗病性有差异,其中浙薯77抗病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从贵州六盘水烟区采集感病烟株,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并将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南江3号烟草品种为试材,进行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培养最适Na Cl浓度4%,葡萄糖浓度10%,p H值5~7,培养温度25~30℃,最佳侵染温度20~25℃,相对湿度70%以上,该病害应属于中温高湿侵染病害。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对鸢尾轮纹病(Alternaria iridicola(Ell.et Ev.)Elliott)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真菌引起。其病原菌菌丝在5~35℃均可生长,适温为15~30℃,25℃最适,低于15℃或高于35℃时生长速度下降,菌落异常。适于生长的pH值为5.0~7.0,最适pH值为6.0。病原菌孢子在5~35℃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24h萌发率可达100%,10℃萌发率增长较慢,5℃孢子萌发受到抑制;光照条件有利于孢子萌发;pH值3.0~11.0范围内孢子均可正常萌发,最适pH值为6.0,而在过酸条件下分生孢子不能萌发。  相似文献   

6.
蓝莓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关炭疽菌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构建。利用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和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的特异性引物对CgInt2/ITS4和CgInt/ITS4对代表菌株进行特异性扩增,采用菌丝块叶片接种法对8个蓝莓品种进行代表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测定。【结果】从辽宁省部分蓝莓产区罹病植株上共分离纯化得到36个菌株,根据各菌株的形态学差异将其分成两个类别,两类别中代表菌株LNSW1和B-Cg1在菌落颜色及分生孢子形态上具有较大差异,且与已报道的炭疽菌属当中的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形态特征相似;两个代表分离株的rDNA-ITS序列实际长度为557和547 bp,通过基于真菌核糖体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LNSW1与GenBank中尖孢炭疽菌菌株AB729126、KF698729、EU886755聚在同一分支,B-Cg1与胶孢炭疽菌菌株JF923828、KF516931、GU174547聚在同一分支,相似度分别为99%-100%;两对炭疽菌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再次证明所获代表菌株分别为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 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菌丝块接种8个蓝莓品种的叶片及枝条均可致病,两类病菌回接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较为相似,尖孢炭疽菌对蓝莓的致病稍强于胶孢炭疽菌。【结论】通过对辽宁省蓝莓主产区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基本明确辽宁省部分地区的蓝莓炭疽病是由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7.
张茹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68-10769,10782
[目的]油松苗期发生的猝倒病是油松育苗工作的极大障碍,对该病害病原菌的正确鉴定是研究其致病机理、开展防治工作等的基础。[方法]对1株引起油松苗猝倒病的病原真菌通过形态学、培养性状、致病性及rDNA ITS序列测定来鉴定该病原菌。[结果]在PDA培养基上,该病原菌幼嫩菌丝无色,但在生长过程中逐渐变为褐色,部分菌丝膨大成念珠状;菌丝细胞多核;菌丝平均直径6~10μm,分支发生点附近缢缩并形成一隔膜,分支与再分支呈直角;不产生无性孢子,也不产生菌核;能引起油松苗猝倒病;其rDNAITS序列与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的2个菌株的相似性最大,均为97%。[结论]该病原菌被鉴定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hn)。该研究可为后续试验的进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兰州百合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明确引起兰州百合枯萎病的病原菌,对兰州百合枯萎病鳞茎及病田土壤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及土壤稀释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回接试验测定致病性,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分生孢子的大小等形态特征鉴定菌种.【结果】从病株鳞茎上分离得F1、F2、F3、F4共4种镰刀菌,分离频率依次为25%、15%、5%、5%,从土壤中分离出1株镰刀菌F5.经过致病性分析,鳞片刺伤后接种,鳞片发病率达100%,病情指数(DI)分别为85.42、80.83、75.83、64.58、82.08;鳞片无刺伤接种,鳞片发病率分别为85.71%、47.62%、42.86%、19.05%、57.14%,病情指数分别为(DI)分别为53.57、22.62、21.43、9.52、25.00.鉴定结果为F1: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F2:茄病镰刀菌(Fusarium.solani)、F3:三线镰刀菌(Fusarium.tricinctum)、F4:烟草镰刀菌(Fusarium.tabacinum)、F5: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结论】尖孢镰刀菌、茄类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的致病能力较强,为兰州百合枯萎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桃黑斑病的病原菌。[方法]对采自秦安桃园的病果、病枝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多批次分离和纯化培养,获得T-1、T-2、T-3、T-4共4株菌,按照柯赫式法则对所得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T-3、T-4这2株菌具有致病性,经初步鉴定分别是半知菌类丛梗孢目暗梗孢科砖隔孢亚科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 Nees ex Wallr.)和半知菌类丛梗孢目暗梗孢科枝孢属(Cladosporium sp.)。[结论]试验结果为有效防治桃黑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前,哈密地区红枣缩果病普遍发生,本文作者以缩果病病果样品为试材,通过常规分离和离体接种法,筛选并确定引起哈密地区病理型缩果的主要为链格孢菌及镰刀菌,其中链格孢菌为主要致病菌,占致病菌的77.8%。通过以上鉴定结果,为后期枣缩果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杜仲灰斑病病原菌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仲灰斑病是福建省杜仲栽培区三明、龙岩等地的一种主要病害.经分离培养、接种试验,鉴定其病原菌为细交链孢(AlternariatenuisNees).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值为6.0~6.5℃;分生孢子在高湿条件下才能萌发;它能有效地利用多种碳源,但以葡萄糖为好;也能利用多种氮源,其中以蛋白胨为佳.  相似文献   

12.
《吉林农业科学》2014,(6):28-30
为明确齐齐哈尔市玉米穗腐病病原菌,于2013年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玉米种植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病原物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菌株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形态与禾谷镰孢菌相同,但不分泌色素;ITS基因序列与Genebank登记中的禾谷镰孢菌HQ671191.1同源性为100%;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显示该菌株与禾谷镰孢菌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按照科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分离的病原菌可造成严重的玉米果穗腐烂。因此将该菌株命名为禾谷镰孢菌齐齐哈尔变种。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贵州省山羊流产主要病原菌的组成、分布和致病情况,为贵州省山羊流产细菌的防控提供理论参考.对贵州省6个地(州、市)10个规模养羊场91只流产山羊的胎儿、子宫与母羊的阴道棉拭子进行细菌样本的采集并分离,通过革兰氏染色和生化试验鉴定,并对山羊阴道棉拭子中分离鉴定的4种主要优势菌株作小白鼠致病性试验.在贵州省山羊生殖系统中共分离到13种(科、属)细菌共计159株,其中在流产山羊中分离到的细菌种类显著多于健康山羊;4种主要优势菌株对小鼠均存在一定致病性,对小鼠致死率高低依次为溶血巴氏杆菌、化脓链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分别为83.3%、50%、8.3%和8.3%.  相似文献   

14.
百合枯萎病是危害百合生长的重要病害。从3种不同杂种系的4个百合品种(亚洲百合Avelino,东方百合Limpopo和Topstan,OT系列百合Bonbini)的病变鳞茎中分离纯化真菌,经柯赫氏法则证病后,对分离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双重鉴定,在4种不同品种的百合病变鳞茎中鉴定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4种真菌均为病原菌。对亚洲百合Red Yunjing和东方百合Jumpy做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4种病原菌的致病程度强弱依次是尖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链格孢菌、串珠镰刀菌。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亚洲百合比东方百合对尖孢镰刀菌的抗性强。利用石蜡切片、苯胺兰染色以及荧光显微镜观察,了解菌丝在鳞茎和根部的侵染过程,为进一步从细胞水平研究百合枯萎病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香草兰根(茎)腐病是香草兰上重要病害之一,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基于r DNA-ITS序列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的报道。本研究从海南省万宁市的兴隆、长丰和南林等地的病样中分离获得了9个菌株,经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病原菌被鉴定为尖孢镰刀菌,表明海南省万宁市地区的香草兰根(茎)腐病病原菌是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然后,基于r DNA-ITS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对菌株的致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9个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中被聚类为遗传距离明显的2个分枝,而且分枝Ⅱ的致病性要高于分枝Ⅰ。本研究为香草兰根(茎)腐病病原物快速鉴定提供依据,对香草兰根(茎)腐病防治决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姜茎腐病的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分离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生姜茎腐病在山东部分生姜产区发生严重。通过对该病症状和发生规律的定点、定期调查及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致病性测定,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原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在山东是由腐霉病菌(Pythium sp.)侵染引起,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病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8℃,适宜培养基为玉米粉琼脂培养基。  相似文献   

17.
对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 Cheng et Lu)茎灰斑病进行病原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拟茎点霉属真菌;该病原菌最适宜生长的碳源为甘油,氮源为硝酸铵。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较窄,25~28℃菌丝生长良好,分生孢子在32℃时萌发率最高;菌丝适宜生长的p H范围均较广,分生孢子萌发率较高,菌丝适宜生长的p H为6.0~7.0,弱酸性更利于孢子萌发;光周期对菌落生长和分子孢子萌发的影响都不大。供试的杀菌剂中以代森锰锌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赵金萍  王炳文  孙琪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013-16016
[目的]研究棕竹灰斑病菌[Pestalotiopsis palmarum(Cke.)Stey.]的生物学特性并对其杀菌剂进行筛选。[方法]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害标本,根据柯赫氏法则分离病原物和病原菌纯化后进行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同时,测定了4种供试杀菌剂在3种不同浓度下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菌丝生长最适温度、pH、碳源、氮源分别为25℃、pH 6、葡萄糖、硝酸钾;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而光照条件则有利于孢子的产生。供试药剂中以70%甲基托布津和50%使百功防效最为明显,分别在2 000和500μg/m l时防效高达100%。[结论]为棕竹灰斑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湖北孝感地区红椒软腐病样中筛选分离获得1株软腐病原菌HBEU-9,在实验室条件下能快速侵染健康红椒组织,并能引起蔬菜田种植的红椒软腐病症发生。进一步对比分析该株病原菌对青椒、莴苣、土豆、萝卜、瓠瓜、白菜的致病性,发现HBEU-9是一株对常见蔬菜具有广谱致病性及致病能力强的软腐病原菌。对该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依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并结合其16SrDNA序列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菊欧文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Ech)。采用抗生素对该病原菌进行拮抗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相较其他抗生素,庆大霉素即使在较低浓度60μg·mL~(-1)时抗菌效果可达最佳。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板栗实腐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及侵染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北京地区板栗实腐病的病原菌有 5种 .在板栗怀黄品种处于不同活力状态的种子上接种 ,表明这些病原菌的致病性有差异 .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致病性最强 ,受种子活力状态的影响较小 ;Dothiorellagregaria致病性较强 ,潜育期的长短受种子活力的影响较明显 ;Fusariumsolani,Phomopsissp .和Rhizopusstolonifer致病性较弱 ,仅在种子活力水平较低时致病 ,且发病率也低 .在栗果不同发育阶段和种子贮藏时期分离检查花器和栗果组织带菌状况 ,病原菌在板栗雌花受粉期以后开始侵入花柱和栗苞外壳 ,8月中旬花柱和果皮上的病原菌检出率明显增多 ,9月中旬栗果近成熟期病原菌进入种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