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喷施外源激素ABA引起小麦籽粒谷蛋白组分及谷蛋白大聚合体(glutenin macro-polymer, GMP)粒度分布的变化,为激素调控改善小麦籽粒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冬小麦品种山农8355和山农15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喷施外源ABA对小麦籽粒谷蛋白组分含量及GMP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在孕穗末期和籽粒形成期喷施ABA(浓度12 mg&#8226;kg-1,用量45 mL&#8226;m-2)均能提高籽粒粗蛋白及谷蛋白含量,同时,籽粒中高、低分子量不溶性谷蛋白含量均有所增加。特别是在孕穗期喷施ABA,山农8355和山农15两品种籽粒中高、低分子量不溶性谷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显著水平,但喷施ABA对籽粒中可溶性谷蛋白含量影响相对较小。不论是孕穗期还是籽粒形成期喷施ABA均能增加GMP含量与产量,并改变籽粒中GMP的粒度分布,尤其是对其体积及表面积分布影响相对较大。相关分析表明,高、低分子量不溶性谷蛋白、GMP含量及GMP/Pr.比值均与GMP小颗粒(d<15 um)粒度分布呈现负相关,与大颗粒(d≥15 um)粒度分布的关系呈正相关。【结论】 喷施外源ABA可以改变籽粒中谷蛋白组分及GMP粒度分布,从而影响小麦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2.
喷施ABA对小麦籽粒谷蛋白组分含量及GMP粒度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喷施外源激素ABA引起小麦籽粒谷蛋白组分及谷蛋白大聚合体(glutenin macro-polymer,GMP)粒度分布的变化,为激素调控改善小麦籽粒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冬小麦品种山农8355和山农15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喷施外源ABA对小麦籽粒谷蛋白组分含量及GMP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在孕穗末期和籽粒形成期喷施ABA(浓度12 mg.kg-1,用量45 mL.m-2)均能提高籽粒粗蛋白及谷蛋白含量,同时,籽粒中高、低分子量不溶性谷蛋白含量均有所增加。特别是在孕穗期喷施ABA,山农8355和山农15两品种籽粒中高、低分子量不溶性谷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显著水平,但喷施ABA对籽粒中可溶性谷蛋白含量影响相对较小。不论是孕穗期还是籽粒形成期喷施ABA均能增加GMP含量与产量,并改变籽粒中GMP的粒度分布,尤其是对其体积及表面积分布影响相对较大。相关分析表明,高、低分子量不溶性谷蛋白、GMP含量及GMP/Pr.比值均与GMP小颗粒(d15 um)粒度分布呈现负相关,与大颗粒(d≥15 um)粒度分布的关系呈正相关。【结论】喷施外源ABA可以改变籽粒中谷蛋白组分及GMP粒度分布,从而影响小麦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3.
外源ABA和GA对小麦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及其灌浆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喷施外源脱落酸(ABA)或赤霉素(GA)对小麦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及其灌浆进程的影响,为激素调控提高籽粒的粒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用山农1391和藁城8901两个品种,籽粒灌浆初期喷施ABA或GA 两种外源激素于穗部,定期取籽粒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用三次多项方程式对籽粒灌浆进程进行模拟并分析相关参数。【结果】喷施外源ABA或GA均能显著增加两个品种的粒重。外源ABA或GA对粒重的调控存在粒位效应。喷施ABA显著增加强势粒粒重,喷施GA使强势粒和弱势粒粒重均显著增加。喷施外源ABA显著提高籽粒ABA含量,喷施外源GA显著提高籽粒GA含量,喷施外源ABA或外源GA均显著提高灌浆中后期籽粒IAA和CTK的含量,尤其是喷施外源GA效果更为明显。喷施外源ABA或外源GA均能延长籽粒的灌浆持续期,喷施ABA显著提高灌浆初期强势粒的灌浆速率,而喷施GA显著提高灌浆中后期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灌浆速率。【结论】喷施外源ABA或外源GA通过改变籽粒内源激素水平,调节灌浆起始时间和籽粒灌浆持续期,进而调控籽粒粒重的形成。喷施ABA是通过提高强势粒粒重来增加粒重的,喷施GA是通过提高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粒重来增加粒重的。  相似文献   

4.
水氮互作对不同基因型小麦HMW-GS含量及GMP粒度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小麦籽粒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的组成类型及含量是衡量小麦品质优劣的重要性状之一,也是面粉加工品质的主要评价指标.本文旨在揭示水氮互作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单个HMW-GS的相对含量、HMW-GS的总量及谷蛋白大聚合体(GMP)粒度分布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和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对小麦籽粒中的HMw-GS和GMP粒度进行分析.[结果]灌水增氮条件促进强筋小麦GC8901、中筋小麦TS23的HMW-GS、LMW-GS的积累及GMP中大粒径颗粒所占百分比的提高,且GMP含量相应提高;相同处理抑制弱筋小麦SN1391的HMW-GS、LMW-GS的积累,但促进GMP中的大粒径颗粒的形成.与灌水条件相比,非灌水增氮条件下,SN1391籽粒中的HMW-GS、LMW-GS含量上升,GMP中的大粒径颗粒所占的比例显著提高.[结论]灌水增氮有利于GC8901和TS23 HMW-GS、LMW-GS的积累和GMP中大粒径颗粒的形成,而非灌水增氮则有利于SN1391HMW-GS和LMW-GS的积累和GMP中大粒径颗粒的粒度分布.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小麦籽粒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的组成类型及含量与谷蛋白颗粒的分子大小密切相关,是衡量小麦品质优劣的重要性状之一,也是面粉加工品质的主要评价指标。本试验研究了水氮互作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的单个HMW-GS的相对含量、HMW-GS的总量及GMP粒度分布的影响。【方法】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和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分别对小麦籽粒中的HMW-GS和GMP粒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研究表明,灌水增氮条件促进强筋小麦GC8901、中筋小麦TS23的HMW-GS、LMW-GS的积累及GMP中大粒径颗粒所占百分比的提高,且GMP含量相应提高;相同处理抑制了弱筋小麦SN1391的HMW-GS、LMW-GS的积累,但促进GMP中的大粒径颗粒的形成。与灌水条件相比,干旱增氮条件下,SN1391籽粒中的HMW-GS、LMW-GS含量上升,GMP中的大粒径颗粒所占的比例显著提高。【结论】灌水与增施氮肥互作对GC8901和TS23 GMP中的大粒径颗粒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而干旱与增施氮肥能够提高SN1391的大粒径颗粒的粒度分布。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硫肥对小麦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GMP)粒度分布的影响,以优质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不同硫素水平条件下小麦籽粒GMP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小麦GMP 粒径分布在037~300 μm。在施硫0~60 kg·hm-2,随着施硫量增加,硫肥显著降低12~120 μm颗粒体积百分比,增加>120 μm颗粒体积百分比,说明适宜施硫能够显著提高GMP大颗粒比例。而过量硫肥(施硫90 kg·hm-2)不利于小麦GMP大颗粒的形成。施硫对小麦<12 μm、>12 μm GMP数目分布无显著变化。说明适宜施硫增加GMP大颗粒比重,并不依赖其数目百分比的增加,而主要由单个GMP颗粒个体体积的增大引起。由相关分析表明,GMP含量与>120 μm GMP 颗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可见小麦GMP含量增加依赖其大粒径颗粒比重的增大。  相似文献   

7.
选择粒质量不同的2个小麦品种,研究开花期外源喷施茉莉酸(JA)对小麦强势粒和弱势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外源喷施JA对小麦强势粒灌浆无显著影响,但其显著降低小麦弱势粒灌浆前中期的籽粒灌浆速率,从而抑制小麦籽粒灌浆,降低小麦粒质量和产量。进一步分析表明,开花期外源喷施JA对小麦籽粒灌浆的抑制作用与旗叶衰老及抗氧化酶活性无关。JA通过阻止可溶性总糖向弱势粒的转运以及淀粉合成抑制小麦弱势粒籽粒灌浆。除此之外,外源JA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粗面筋含量,改善小麦品质。说明开花期外源喷施JA不利于小麦粒质量及产量形成,但是有利于籽粒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选用7个不同的小麦品种,研究了小麦籽粒从灌浆期到成熟期蛋白质组分、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和总蛋白含量的积累变化规律,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籽粒中的清蛋白和球蛋白在灌浆初期的积累较高,以后逐渐下降,一般在灌浆中后期到达一个最低点,到达最低点以后直到灌浆期结束又有所上升;不同品种之间没有明显差异;②籽粒中醇溶蛋白含量在成熟时较灌浆初期都有所下降,具有优质亚基组合的品种醇溶蛋白积累较少,品种间醇溶蛋白积累规律差异较大;③谷蛋白积累量随着灌浆过程逐渐升高,与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含量变化过程一致;④大多数品种GMP含量在成熟期达到最高峰,在花后20 d以前都在较低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的积累量,花后20 d以后,GMP含量随着灌浆过程的进行而逐渐升高;⑤籽粒总蛋白含量在灌浆期间都有一个最低点,其前、后各有一个高峰,前一个高峰主要受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积累的影响,而后一个峰值主要是受谷蛋白积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西农538’和‘周麦22’为材料,在灌浆期分别喷施亚精胺(Spd)、腐胺(Put)和乙烯(Eth),研究外源多胺和乙烯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喷施Spd,2个品种籽粒的清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相比对照均有所提高,面筋质量分数、沉降值等加工品质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直链淀粉质量分数下降但未达显著水平,小麦品质得到改善。而喷施Put的效果相反但未达到显著影响。Eth提高清蛋白和球蛋白质量分数,但显著降低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质量分数以及面筋质量分数、沉降值等加工品质指标。说明通过化学调控等途径增加籽粒Spd浓度或降低Put和Eth浓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麦的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花后高温和外源脱落酸(A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籽粒胚乳细胞增殖、籽粒灌浆和内源激素的影响,为高温逆境下采用激素调控措施提高粒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持绿型汶农6号和非持绿型济麦20,花后1-5 d,用透明聚乙烯塑料膜搭设增温棚进行高温处理,同时花后1-3 d喷施10 mg?L-1的ABA于穗部,用量100 mL?m-2,3次重复。定期取籽粒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种内源激素,用简易胚乳细胞计数法测定胚乳细胞数目,Richard方程对籽粒增重及胚乳细胞增殖动态模拟并计算相关参数。【结果】高温处理显著降低了两品种强弱势籽粒的胚乳细胞数目,降低胚乳细胞增殖速率,但延长了籽粒胚乳细胞活跃分裂期和实际分裂终期;显著降低两品种弱势籽粒的灌浆速率,缩短了两品种弱势粒的生长活跃期及实际灌浆终期。高温处理显著降低两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其中汶农6号强、弱势粒分别减少3.7和8.2 粒/穗,济麦20强、弱势粒分别减少1.3和4.3 粒/穗;显著降低两品种产量,汶农6号和济麦20产量分别降低19.65%和26.22%。常温及高温下喷施ABA均显著提高了两品种灌浆速率,提高了籽粒胚乳细胞增殖速率,扩大胚乳细胞数目。高温处理降低了强弱势籽粒ZR含量,显著提高了济麦20强、弱势粒花后3-27 d的GA3含量,显著提高汶农6号花后12-27 d的GA3含量;但降低了弱势粒花后15-27 d的IAA含量。高温处理下喷施ABA,降低了济麦20强势粒花后3-9 d ZR含量,但显著提高济麦20强势粒花后3-28 d内源ABA含量,显著提高汶农6号强势粒花后3-18 d ABA含量。常温下喷施ABA显著降低了济麦20和汶农6号强、弱势粒的GA3含量;高温下喷施ABA,显著降低了汶农6号强弱势粒的GA3含量,降低济麦20强势粒花后3-12 d的GA3含量,显著降低弱势粒花后6-15 d的GA3含量。常温下喷施ABA显著提高济麦20强势粒花后12-18 d的IAA含量;提高了汶农6号强势粒花后6-18 d IAA含量,显著提高两品种弱势粒花后6-27 d IAA含量。持绿型汶农6号的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大于非持绿型济麦20。【结论】高温胁迫对非持绿型品种的产量和两品种弱势粒粒数影响较大,高温降低了两品种籽粒胚乳细胞数目,降低籽粒灌浆速率,最终导致粒重及产量降低。喷施外源ABA通过调节内源激素水平,促进胚乳细胞分裂,扩大了常温及高温下籽粒库容量,提高了籽粒灌浆速率,从而提高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1.
优质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积累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5个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的积累动态。结果表明:随着小麦籽粒发育,小麦HMW-GS类型逐渐增多,含量也逐渐上升;小麦开花10 d左右便有HMW-GS形成,30~40 d各品种的HMW-GS全部出现;随着小麦籽粒灌浆成熟,HMW-GS亚基含量逐渐上升,在20 d左右开始大量积累,形成积累高峰,积累动态趋势大致有S、N、M 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氮钾配合施肥对小麦济南17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了氮钾配施对小麦济南17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含量和面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亚基7+8含量影响最大,其次是亚基1,对亚基4+12影响最小,氮钾互作仅对Glu-D1位点亚基含量有显著作用,钾肥对各个位点亚基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氮肥对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沉降值和面粉谷蛋白大聚体(GMP)含量均影响显著。氮钾互作对沉降值和GMP含量的影响也达到显著水平。除沉降值外,钾单独作用对其它品质参数的影响均不显著。3个位点HMW-GS含量与面粉品质密切相关,GMP含量与HMW-GS含量和其它品质  相似文献   

13.
通过籽粒灌浆初期喷施生长调节物质氯吡苯脲,分析研究氯吡苯脲对小麦单位面积穗数、产量、穗粒数、淀粉组分含量以及淀粉粒度分布特征等的影响,为小麦生产中的激素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喷施氯吡苯脲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千粒质量和产量,对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无显著影响;喷施氯吡苯脲增加了成熟期小麦籽粒中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喷施氯吡苯脲改变了籽粒中淀粉粒度的分布,降低了A型大微粒所占的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提高了B型小微粒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14.
 【目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和麦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含量是反映小麦籽粒品质的重要性状,本试验研究拔节到成熟期遮荫对2个含相同HMW-GS亚基类型(7+8、2+12)小麦品种胚乳HMW-GS积累动态和GMP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SDS-PAGE电泳和切胶比色的方法,对遮荫条件下小麦籽粒中HMW-GS亚基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遮荫使HMW-GS的起始形成时间提早,18%和25%重度遮荫处理缩短各亚基和总亚基快速积累期,并降低灌浆后期积累速度,成熟期单粒总HMW-GS积累量低于对照,但成熟期籽粒HMW-GS和GMP含量高于对照。轻度遮荫(10%)延长了籽粒HMW-GS快速积累期,亚基积累量和含量均高于对照。【结论】遮荫处理影响小麦籽粒HMW-GS积累,但其效应与遮荫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以‘西农979'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在小麦灌浆期模拟干旱胁迫,通过对干旱胁迫下小麦进行喷施亚精胺(Spd)和乙烯利处理,测定小麦籽粒灌浆动态、旗叶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叶绿素质量分数以及旗叶温度等指标,分析外源Spd和乙烯利对干旱胁迫下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抑制小麦籽粒灌浆,外源Spd显著促进干旱胁迫下小麦籽粒灌浆,外源乙烯利则显著抑制干旱胁迫下小麦籽粒灌浆;外源Spd在灌浆进程中能够提高干旱胁迫下小麦旗叶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质量分数,同时显著降低旗叶MDA质量摩尔浓度以及旗叶温度,而外源乙烯利则作用相反。说明外源Spd和乙烯利均能显著调控干旱胁迫下小麦籽粒灌浆,其调控作用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MDA质量摩尔浓度、叶绿素质量分数以及气孔开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晚播对小麦籽粒谷蛋白及GMP积累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在Glu-B1位点等位变异的4个近等基因系材料,研究了在正常播期和晚播条件下小麦籽粒谷蛋白和谷蛋白大聚体(GMP)的积累动态及面团稳定时间。结果表明:在遗传背景相同的条件下,各材料籽粒谷蛋白在正常播期和晚播中积累动态均是从低到高,花后30~35d为快速积累期,含优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材料在此时期积累较快。GMP在花后12d左右已大量积累,随着灌浆进程的推进快速下降,灌浆中期降到最低点,不同亚基材料降到最低点的早晚不同,亚基17+18出现最低点早,上升时的积累量较其他亚基大;在正常播期中上升直到成熟,在晚播中灌浆后期又有下降的趋势。晚播对Glu-B1位点等位变异的4个材料谷蛋白及GMP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都有较大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不同,17+18最大,7+9次之,7+8最小。推测不同亚基材料谷蛋白及GMP积累动态的差异是导致其品质形成及稳定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保温处理与喷施外源激素对大棚茶树新梢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外源激素处理能够提高茶芽头赤霉素(GA3)含量;喷施混合外源激素明显提高了茶树新梢吲哚乙酸(IAA)的含量;保温措施和喷施外源激素都能降低脱落酸(ABA)含量;茶新梢玉米素ZT含量与茶园保温措施密切相关,喷施混合外源激素对新梢ZT含量无明显影响;新梢内源激素平衡GA3/ABA、ZT/IAA比值与茶芽萌发存在密切关系;喷施外源激素能提高茶芽各类内源激素,明显催促进茶芽萌发.  相似文献   

18.
试验选用寒地穗重型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和穗数型优质品种龙稻18号,通过盆栽试验在灌浆初期喷施外源激素6-苄基腺嘌呤(6-BA)和脱落酸(ABA),齐穗期增施氮肥及喷清水对照处理,系统比较分析外源激素对水稻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合成相关酶基因及OsRSR1基因转录表达量的影响,旨在阐明外源激素对水稻籽粒碳氮代谢相关酶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并为建立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水稻籽粒OsGBSS1、OsSSSI、OsISA1、OsAGPL2、OsSBEIIb和OsGS1;3基因mRNA表达量随灌浆进程呈先升后降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在灌浆中期表达量最高;转录因子OsRSR1基因mRNA表达量随灌浆进程呈先降后升V字形变化趋势,在灌浆中期表达量最低;喷施6-BA、ABA和增施氮肥均显著上调OsGBSS1、OsSSSI、OsISA1、OsAGPL2和OsSBEIIb基因mRNA表达量,上调幅度达22.35%~525.97%,显著下调转录因子OsRSR1基因mRNA表达量,下调幅度达3.45%~27.93%;喷施6-BA和增施氮肥显著上调籽粒OsGS1;3基因mRNA表达量,上调幅度达241.79%~457.24%,喷施ABA显著下调籽粒OsGS1;3基因mRNA表达量,下调幅度达13.12%~29.55%,基因转录表达量调控是外源激素和氮素营养等对生物性状调控作用的分子基础,外源激素或氮素营养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通过籽粒碳氮代谢相关酶基因转录表达量调控实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南美油藤幼苗的抗冷害机制,为我国南美油藤幼苗低温胁迫适应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支持.[方法]利用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3)两种外源激素作为诱导剂,测定南美油藤幼苗在4℃低温胁迫下不同激素和不同浓度处理下的幼苗叶片膜系统[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和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随处理时间的变化.[结果]南美油藤幼苗叶片喷施10μmol/L ABA后经低温胁迫能显著降低其膜系统REC和MDA含量(P<0.05,下同),而喷施10 mg/L GA3能有效降低其MDA含量;南美油藤幼苗叶片喷施10μmol/L ABA后经低温胁迫能显著增加其SP和SS含量,而喷施GA3南美油藤幼苗叶片SP和SS含量的增加效果不显著(P>0.05,下同);喷施10μmol/L ABA后经低温胁迫均能有效提高幼苗叶片SOD、POD和CAT活性,喷施10 mg/L GA3可适当提高其POD活性,5 mg/L GA3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CAT活性,但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喷施GA3对南美油藤幼苗叶片中CAT活性增强效果不显著.对7种生理生化指标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OD、POD和CAT 3种氧化酶活性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POD与REC呈负相关,CAT与REC和MDA含量呈负相关,故增强SOD、POD和CAT的活性,可适当降低REC和MDA含量,提高南美油藤幼苗的抗冷害能力.SP和SS均与3种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且SS与REC和MDA呈负相关,因此增加SP和SS含量对南美油藤幼苗抵抗冷害能力有积极的作用.[结论]喷施适当浓度的外源激素ABA(10μmol/L)和GA3(5~10 mg/L)能有效提高南美油藤幼苗的抗冷害能力.  相似文献   

20.
根据小麦籽粒蛋白质HMW - GS的Glu - D1位点亚基组合不同分类,分析“2+12”和“5+10”HMW - GS亚基组合小麦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和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亚基组合小麦GMP花后动态不同,但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成熟期籽粒GMP含量最高,相同亚基组合的GMP动态变化基本一致,GMP含量的动态变化与GMP/Pr基本一致;籽粒灌浆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呈“高一低一高”变化趋势,不同亚基组合小麦蛋白质含量最低值出现时间不同,“5+10”亚基组合小麦蛋白质含量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早于“2+12”亚基组合小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